寻常细处,恰有深意
2024-02-07徐飞
徐飞
写作时,很多同学表示很难从生活中找到素材。确实,并不是所有同学都有惊心动魄的生活经历,但是,写作并不一定非有动人的经历。其实,平凡的风景里藏着动人的美丽,而要发现小景致里的大美丽,离不开联想。
我们在写作时,应有意往人生方向去思索。如果我们细心聆听,会发现世间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有关人生的寓言。
有一篇文章《石牛》,写的是石牛的遭遇:“我”从外地一地摊上花了八元钱买回了一头石牛,放在了书橱的一个角落里。但因为笨重丑陋,它并没有得到其他人的关注。然而有一天,一位懂文物的朋友极为肯定地告诉“我”,这是唐货!于是,“我”邀请一帮朋友来赏玩。谁知,在朋友们交接过程中,“啪”的一声,石牛被摔碎了。写到这里,文章仅仅叙述了一件略有曲折的事,并无太多深意,但作者并没有止于此,而是借朋友之口揭示了所蕴含的人生意义:“那石牛虽说不凡,可是它已过惯了那种寂寞、平凡的生活,一旦改变了生活方式,受到众人的仰慕,反而使它走向毁灭!”有了这一句,该文的品格一下子提升了许多!
席慕蓉说:“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我也一直相信,写作,就是一种找寻,找寻生命的本相。
张晓风有篇散文《盒子》,写的是女儿买了一小盒她心爱的进口雪藏蛋糕,吃完后舍不得丢掉“曾经装过那么好吃的蛋糕的盒子”,而张晓风主张扔掉,理由是:“装过莎士比亚全部天才的那具身体不是丢弃了吗?装过王尔德、装过塞缪尔·贝克特、装过李贺、装过苏东坡、装过台静农的那些身体又能怎么样?还不是说丢就丢!丢个盒子算什么?只要时候一到,所有的盒子都得丢掉!”
盒子本无生命,而在张晓风的眼里却成了有血有肉的生命,她从盒子联想到承载过生命的肉身,可谓奇思妙想!
席慕蓉的《贝壳》一文也有同样的精妙。她写自己在海边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于是她展开想象,想象这枚贝壳里曾经居住过怎样小小的柔软的肉体,禁不住感叹:“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于是联想到我们的生命:“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由寻常一物感悟生命的万象,这就是作家的眼力。
可能你会认为指点江山、针砭时弊,当属议论文之职责,而记叙文更多的是“吟风弄月”。这显然是错误的,写作记叙文同样也需要关注社会,倾听社会的脉搏,反映时代的隐痛。
丁国华的《黄土寄情》,写了在金灿灿的秋日下,一个青年男子正拉着耧牛一步步艰难向前,身后扶耧的老者,佝偻的脊背破坏了他的体形。文章结尾,作者忍不住发出感慨:
当我们在体味“稻米流脂粟米白”的欣喜时,当我们的“嬉皮士”阶层在舞厅里发出呓语时,当我们的目光集中在进口高档商品上时,可有谁知道日渐充实的钱袋包含了多少母亲的隐痛?又有谁知,兀立的粮囤凝聚了多少劳动的艰辛?今宵的窗前,我苦苦思索:我们这一代人,难道还要从父亲手里接过祖父传下的沉重锄头,再传给黄土地上的下一代吗?
作者目睹农村艰辛之景,没有像常人那样歌颂赞扬,而是联系当今社会上农民劳作的艰辛,并反思自己担負的责任、使命。这样的文章体现出作者的一种担当意识,自然意蕴深厚,境界不俗。
一般说来,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社会现象与内在精神的传承、发展、创造的总和。我们在阅人处世时,可以从文化层面去寻求发现。
有一篇文章《半碗粥道》,写的是一家粥店生意特别好,这家店有个特色:桌子上搁着几排碗,每个碗里装着半碗粥。常常过来吃饭的顾客习惯自己动手,端上一个碗,自己从锅里再舀半碗粥添上。作者由这个细节领悟到“中庸”文化:“半碗粥,可以满,可以空;可以冷,可以热;可以稠,可以稀。在满与空之间,在冷与热之间,在稠与稀之间,是不是存在着我们所追求的中庸与中和呢?”
半碗粥道,体现的是可以上可以下、可以高可以低、可以深可以浅的中和之道。中和,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
我们写记叙文,不仅要追求事情的曲折、人物的丰满、情感的真挚,还应该追求哲理的发现。张晓风有篇叙事散文《不知有花》,写的是五月去山间看桐花,看到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着而极尽温柔,但当我们遇见一位妇人告诉她我们来看花时,那位妇人却很吃惊:“花?哪有花?”那些我们为之倾倒发痴的花,她竟可以担着水走过千遍而浑然不觉。张晓风由此生出哲理感悟:
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大声地问我“花?哪有花?”的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地的一部分,山林地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她与花可以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要能发现小景致里藏着的大美丽,需要我们保持一颗“初心”, 怀着“ 只如初见” 的那份欣喜阅世阅人。要能挖掘出事情的哲理意味来,需要一双慧眼,洞穿表象的迷雾而直抵内核。
(摘自《作文处方:中学生写作36 个“怎么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知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