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网络迷途
2024-02-07陈金枝
陈金枝
摘要:一名六年级学生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受挫,导致出现沉迷网络的行为;同时,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他存在完美主义的倾向。针对网络成瘾的学生,心理教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纠正其不合理信念,改善学生完美主义的倾向;采用放松疗法平复其焦躁的情绪;用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家庭教育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帮助他找到在现实生活中克服困难的力量,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网络成瘾;认知行为疗法;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4-0055-04
一、个案概况
小张,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有一个八岁的妹妹,母亲为一名医生,父亲为事业单位职工。由于母亲工作繁忙,父亲的工作较为轻松,兄妹俩的日常生活多由父亲负责照顾,父母关系尚可。父亲性格较为固执,总是挑剔别人身上的不足之处,在家里照顾子女无微不至。但在小张眼中,父亲扮演着妈妈的角色,性格细腻而柔弱;母亲雷厉风行,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家庭重大事件的决策中都起着决定性作用。经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一)家长反映
从小到大,小张乖巧懂事,小学以来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与同学相处融洽,深受同学、老师和家中长辈的喜爱。但小张的性格内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凡事尽力做得尽善尽美,妈妈虽然工作较忙,但是平时和小张的沟通较多,小张有心事也多愿意与妈妈交流。
小张在五年级一次期中考试时,由于粗心填错答题卡,被老师在班级点名批评,还被同学们课后传为笑谈,小张觉得十分丢脸。但经母亲劝慰及老师道歉解释,仍照常学习生活。小张希望通过发奋读书,在期末考试能名列前茅,一雪前耻,但由于自我状态没有调整好,五年级下学期的期末考成绩未如所愿。
升上六年级之后,学习压力增大,班级里出现一些不良学风,如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情况,这些使得小张对学校和班级产生一定程度的厭恶情绪,要求父母帮自己请几天病假在家中休息。母亲积极和班主任联系,希望班主任开导一下孩子,故班主任与小张约时间面谈。
但在约定时间里班主任由于工作事由未能及时出现,而小张当时是请假期间,没有穿校服回校,被值班行政人员批评教育。小张十分生气、委屈。回到家跟妈妈说再也不想回学校上课,在家通过玩电脑宣泄心中苦闷,不轻易出门。母亲十分担心孩子,偶尔劝说孩子回校上课,但小张总是以头痛、肚子疼等身体不适的原因频繁请假。
后来,小张变得连家人都不愿意搭理,饮食和睡眠都不规律,总喜欢把时间耗在电脑前,以前喜欢的篮球、跑步等运动都不再感兴趣。
最近一周,情绪低落,在家中因上学的事情与父母发生争执,争论激烈时情绪暴躁,摔东西。曾与父母动手一次,父母非常担忧,陪同孩子寻求心理教师的帮助,小张母亲希望通过辅导缓解他的情绪,并能让孩子回到学校正常学习。
(二)观察和评估
小张在心理教师面前表示自己短时间内拒绝再回到学校上学,但因与家人闹得特别不愉快,希望心理教师帮他调节家庭关系,缓解现在的困扰。
心理教师发现小张身体发育正常,智力水平正常,讲话声音清晰,虽情绪低落,但意识清醒,语言流利,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
通过心理测评,发现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中,小张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数高于常模;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提示有轻度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提示有轻度焦虑。经过转介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教师共同评估,小张为网络游戏成瘾。
二、理论依据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游戏也日新月异,对于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急剧膨胀而且面临繁重课业压力的青少年有着极为强大的吸引力。网络游戏中的激烈“征战”和竞赛给青少年提供释放内心压力和宣泄负性情绪的通道,而其虚拟的奖赏也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故而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小张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成了自己的英雄,但是沉溺网络,小张的成长烦恼变得更多,内心冲突也更为激烈,为了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他更进一步沉迷网络,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对此类型的个案,心理教师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如合理情绪疗法、认知重建、自我辩论、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等,辅以放松训练。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证实,团体辅导对于网络成瘾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故而在小张的个案辅导中,也让小张加入心理教师所支持的网络成瘾小组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事情本身,故而心理干预的目标不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还包括分析来访者的思维活动和应对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认知并加以纠正。辅以放松训练,使得来访者能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缓解焦虑。
放松训练是指使有机体从紧张状态松弛下来的一种练习过程,其直接目的是使肌肉放松,最终目的是使整个机体活动水平降低,达到心理上的松弛,从而使机体保持内环境平衡与稳定。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形式,根据求助者问题的相似性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问题或共有的心理障碍。
小张的辅导一共进行了十二次,其中,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相间进行,即一次个体辅导后就进行一次团体辅导,期间附加有家庭教育指导或家长辅导反馈时间,每次45分钟至1小时不等。
三、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观察与关系建立阶段(第一、二次辅导)
本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并初步建立与小张的辅导关系,培养安全感和信任感。第一次进入咨询室时,小张很拘谨,低头不语,妈妈在旁边向心理教师叙述具体情况。说到伤心处,妈妈会轻轻抽泣,小张也会用自己的上衣掩面痛哭,心理教师希望小张表达此时此刻的感受时,小张拒绝回答,仅低头强调自己不想回到学校读书。
在第一次辅导的过程中,小张的阻抗特别强烈,因此心理教师一方面以诚恳的态度来回应他的沉默,一方面鼓励小张进入相同年龄段学生的网络成瘾小组,希望通过小组成员间对各自心理与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以及情感体验和近期变化的分享,运用团体动力来推动和帮助小张发生改变。
通过观察,发现小张情感细腻,性格内向,但悟性很高,认知能力强,对人有明显的不信任感,在团体小组中,能清晰地领悟到他人给自己的提示,但是仍然用坚硬的外壳来对抗外部世界。所以面对小张,心理教师需要很多的耐心,运用共情慢慢走进他的内心,引领他冲破自己内心坚固的防线。
第二阶段:领悟阶段(第三至第六次辅导)
本阶段心理教师利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对小张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态度,以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形成安全的辅导氛围,鼓励他把近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让其进一步了解自己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发生的背景和演变的过程,确定自己的主要问题,发现和分析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心理教师根据合理情绪理论从认知上加以分析,为小张进一步解释和说明,使他在更深层次上领悟自己拒绝去上学以及沉迷网络之中,不是由学校的校风问题以及老师的教育行为等造成的,而是他现在持有的不合理信念,让他没有办法面对学校、老师和同学,甚至是家人,故而躲藏在网络世界之中,不肯直面现实生活。
小张逐渐接受并与心理教师一起分析自己持有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他必须在每次考试中都名列前茅才能证明自己是聪明的、成功的,否则自己就是失败的——以偏概全的错误认知;认为学校里每个学生都必须诚实考试、认真听课,否则就是校风败坏——绝对化要求的错误认知;认为自己一次粗心导致考试失利,就一定会永远成为同学的笑柄——糟糕至极的错误认知。
这些不合理信念给他带来情绪上的焦躁、悲伤和愤怒,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问题负责,心理教师希望通过本阶段的解释和分析,使小张能够用合理情绪理论对自己的问题加以梳理,领悟到自己的问题与自身不合理信念的关系,心理教师也跟他强调世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犯错和失误,希望小张能通过训练,改变不合理信念,减轻甚至消除自己目前的困扰。
心理教师在此期间辅以放松训练,让小张学习放松技术,改善目前僵硬的身体姿态和焦虑烦躁的情绪,让其在长期冲突中所产生的紧张状况得到缓解,平静自我。
本阶段也进行了两次团体辅导,其主题分别是“积极应对压力”和“认识我自己”。“积极应对压力”主题让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自己所面临的压力有哪些,如何看待这些压力,有什么方法可以缓解压力,让组员学会客观看待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认识。同时安排一场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主要安排小张与父母进行交流,让父母学会倾听小张,给予小张一些社会支持。
第三阶段:修复自我阶段(第七至第十次辅导)
这个阶段小张学会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改变思维,放弃不合理信念,并学习巩固新的合理信念。
小张已经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心理教师鼓励支持小张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比如,小张认为自己考试失利成为笑柄,认为自己必须靠极好的成绩才能赢回面子,心理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每个考试失利的学生都会成为笑柄吗”“同学们都只关注你的考试失利而不关注自己的学习生活吗”“每个人都能保证在每件事不出差错?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就是一个十分糟糕的人”又如,小张看到有同学考试作弊、抄袭作业,则绝对化地认为学校校风不良,也可以直接提出问题:“难道每所学校的每位学生都遵守校纪、品学兼优”“世界顶尖的学校就完全找不出不良现象吗”等,通过一系列的辩论,让小张自己去发现并改变不合理信念,并得出合理的信念,如:“人无完人,不能过分拘泥于过去的失误,在泥潭中纠结,止步不前”“不能要求每个人都绝对遵守规则,只能尽量做好自己”。
运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让小张多次尝试想象自己回到学校学习,去体会在学校的环境中,感受到怎样的情绪。刚开始小张说,想到老师和同学的眼神,自己落下的功课,上课已经听不懂的内容,考试成绩一落千丈……急得不停喘气,焦虑水平明显升高。心理教师让小张停止想象,去寻找让自己产生负性情绪的认知,并让小张继续用辩论的方式改变不合理信念,然后再想象回到学校的情景。心理教师帮助小张不断反思他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是如何变化的,改变了哪些信念,形成哪些新的观念,一旦他的情绪和信念有积极转变,便及时强化,以巩固他新获得的合理信念。
在此阶段也进行了两场团体辅导,其中一场是“做网中快乐的小鱼”,旨在让成员之间探讨网络的利弊,点明网络只是一个替罪羊,只是我们强烈现实冲突和矛盾中产生负性情绪的一个宣泄口。
每次辅导结束后,心理教师都会给小张留些作业,包括:每天进行几次呼吸放松训练,并完成RET自助表;让小张仔细回想困扰自己的所有事情,然后写出事件A和结果C,从中找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B,对B逐一分析,并找出代替B的合理信念,尝试实践,感受新的信念带来的新情绪和新行为。
第四阶段:破茧(第十一至十二次辅导)
通过与来访者分享家庭作业和他的心得体会,巩固辅导效果,心理教师对前几次辅导进行总结,让小张制定目标,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初步做好结束辅导的准备,并为小张举行一次团体欢送会,让他对自己这段时间的变化做总结,让小组成员给予支持和寄语,为他提供社会支持。
在本阶段结束前进行一次家庭反馈,他母亲反馈小张近期心情平复许多,对网络游戏的控制力明显加强,主动表示愿意尝试去上学,对学校环境有新的认识。与父母的交流增多,对妹妹恢复往日的喜爱。心理教师向其父亲建议,小张是男孩子,以父亲作为榜样,希望父亲能改变喜欢挑剔他人过错的习惯,削弱小张完美主义的倾向,以更宽容的心态对待自己和他人。
四、辅导效果与反思
(一)辅导效果
这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辅导案例。小张领悟力强,带着真正强烈的改变动机而来,虽然在辅导的开头遇到阻抗,但通过真诚的态度和充分的耐心,使用语言和非语言的咨询技巧,最后突破阻抗。在小张的案例中,突显了团体辅导对网络成瘾的干预有良好的效果。在同质成员中看到自己所面临的困境,使小张能更客观地进行自我判断,利用团体动力把个体潜在的能力激发出来,可以促进个体辅导的顺利进行。
(二)辅导反思
目前,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高发状况,许多社会人士把责任归结于网络太过普及或网络游戏开发商,殊不知网络游戏成瘾只是孩子潜在心理问题的一个表征,表现出来的似乎是对网络的沉迷,但实际上是孩子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要解决根源问题,必须找出病因,釜底抽薪,让孩子与家庭、学校直面困难,解决困扰,从而击碎网络成瘾这厚重外壳下潜在的心理问题。
面对一个不堪现实重负而躲藏在网络世界中的孩子,要让他走出来,不仅需要个人的毅力和勇气,更需要各方人员的支持、关怀和包容,所以心理教师在干预个案时,不仅是分析者、指导者,更是爱的提供者,心理教师要用敏锐的观察和真诚的态度无条件积极关注,去陪伴来访者成长,从而授人以渔,助人自助。
参考文献
[1]胡瑞洁,李亚红.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0):68-70.
[2]马文霞.农村小学生网络沉迷的成因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8(11):50.
[3]赵航,计艾彤,金灿灿,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网络适应的关系:同伴关系和年齡的双重调节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2,10(10):596-606.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