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课程+活动”模式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4-02-07侯娈花 唐清洁
侯娈花 唐清洁
摘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增强学习与发展能力,健全人格,提升生活品质。通过积极心理课程主导;慧心、悦心、舒心、知心“四心”专项活动助推;“四节一月”大德育环境浸润,以“积极心理课程+专项活动”模式全方位、全面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塑造了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为探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课程;教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4-0076-03
一、引言
孟万金教授提出“基于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人性善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积极的角度发展和培养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并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
此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广泛开展。2020年出现的新冠疫情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较大影响,部分学生在问题应对、学业发展、生活挫折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应对困难。以优势取向,健全积极人格,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幸福成长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共同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提倡“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为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实践指导。
综上所述,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富有成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当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解决的操作性问题。桂林市国龙外国语学校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采用“积极心理课程+专项活动”模式在初一年级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实践。
二、“积极心理课程+专项活动”模式的校本实践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遵循科学性与实效性,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面向全体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原则,以课程主导、活动助推、环境浸润的形式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模式见图1。
(一)以课程主导,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整理出学生现阶段最迫切的三方面需求——人际关系、情绪处理、学业学习,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指导,采用主题教学模式,通过热身、活动、分享及总结提升四个基本课堂环节,设计积极心理课程。在初一年级开设20节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其中主题教学15节,团体辅导2节,心理微电影赏析3节(均为本校学生自己拍摄),具体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二)以活动助推,开展特色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
专项活动是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围绕学生6大美德、24项积极心理品质设计专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体如表2所示。
通过以慧定心,举办讲座,普及心理知识;以赛悦心,开展竞赛,让学生施展才华;以乐舒心,开展趣味拓展活动,增强同伴互动;以测知心,开展心理测评,建立“一生一档”的“四心”专项活动,培养学生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美德,营造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修通,在修通中促进自我成长。
(三)以环境浸润,借力大德育活动,全面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理念下,打造“四节一月”为核心的品牌大德育活动,它们分别是:拓宽阅读视野、提升人文素养的“书香文化节”;发展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科技创新节”;增强身体素质、培养运动习惯的“阳光体育节”;展示丰富才艺、挖掘复合型人才的“青春艺术节”;培养担当使命、责任感的“学雷锋活动月”。“四节一月”指向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和实践,既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又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特长,有利于学生好奇、勇敢、善良、社交智慧、幽默、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三、“积极心理课程+专项活动”模式的实施成效
为检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成效,采用“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中学生心理诊断测验——MHT”前后测数据分析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是否提升,同时还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来检验其实效性。
(一)学生六大积极心理品质显著提升
采用高永金等编制的“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共176题,采用1~6分正向计分制,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越好。
2021年9月开学初,随机选取初一年级8个班级共400名学生作为样本,测试得到有效样本379份,其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平均得分为4.84±0.65(M±SD),6大美德得分分别是:智慧4.76±0.69、勇气4.78±0.69、仁愛4.97±0.70、正义4.98±0.67、节制4.79±0.69、卓越4.81±0.70。2022年6月,再次采用该问卷对8个班级学生开展调查,得到有效样本386份。其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平均得分为5.17±0.58,智慧5.07±0.64,勇气5.14±0.62,仁爱5.25±0.58,正义5.29±0.55,节制5.14±0.62,卓越5.16±0.61。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平均得分及6大美德后测得分均高于前测,且都达到显著水平(总分F=55.21,p<0.001)。即在一学年里,开展系列20节主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四心”活动、“四节一月”大德育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提升。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辐射作用明显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用課堂+团辅的活动进行,短期内有些效果,但持续时间不久。采用专项“课程+活动”模式,既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某项积极品质,又能在专项“活动”中,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运用到现实生活,能更好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富有特色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提升和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还吸引了外校教师来访、参观。近三年,接待省、市心理骨干教师近800多人次,学校的教育模式受到来访教师的高度评价。
四、反思和进一步探索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更应培养学生爱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能力、审美能力、毅力、宽容、独创性、未来思维、灵性、快乐、自信、满足、善良等积极特质,促进学生潜能开发,发挥积极优势,为获取终身幸福能力奠定基础。
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结合前人研究、实践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是持续的历程,应有连贯的主题,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课题组采用的是模块化教学,针对不同的积极心理品质开展专题课程教学、训练,有的品质在课堂中训练比较充分(如智慧系列),有的模块训练相对较少,以后可针对相对薄弱的模块设计连贯的主题训练。因为专业、科学、系统化的训练是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方式。
注重教育形式多样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热身、活动、分享及总结提升四个基本环节,几次课程之后,学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疲惫心理,因此在课堂中应采用不同的课程形式相结合:如:分享课、赏析课、发现课、实验课、团辅课;活动除了传统的手抄报外,还有漫画比赛、创意画比赛、情景剧大赛。多元融合,丰富多彩,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活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还应发挥家、校、社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协同作用,注重家校一体,例如举办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家长学校,邀请家长来听讲座、上家庭教育课程。今后可借助社会力量,如开展社区实践、邀请医生进校开展活动或咨询,构建家校社一体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2]高永金,张瑜.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7(9):89-96.
[3]张文娟,姚茹.西部地区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调查及培养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17(5): 56-61.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