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袋形术治疗口内型舌下腺囊肿

2024-02-05张旭辉林文清邓曲徐秋生王怡娟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4期
关键词:颌下腺缝线囊肿

张旭辉,林文清,邓曲,徐秋生,王怡娟

厦门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厦门市口腔疾病诊疗重点实验室,厦门 361000

舌下腺囊肿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先天或后天发生的唾液腺囊肿,发病率为0.02%[1]。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分为口内型、口外型(潜突型)及混合型(哑铃型)。其中口内型最为常见,约占舌下腺囊肿的70%[2],其形成原因主要与舌下腺腺体或导管损伤破裂有关,主要表现为口底黏膜淡蓝色或透明状的囊性肿物。当病变位于舌下腺腺体深部或者向下突破下颌舌骨肌时,表面黏膜完整,膨隆不明显,容易误诊。作为一种外渗型黏液囊肿,既往研究显示98.9%[3]的舌下腺囊肿无上皮衬里,而是被肉芽和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形成假性囊肿。

舌下腺囊肿的外科治疗长期以根治性的舌下腺切除术为主,但术后可能出现诸如颌下腺导管损伤、舌神经损伤及口底血肿等并发症[4]。且舌下腺切除术大部分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增加了麻醉风险和患者的经济负担。近些年来,微创手术不断应用于临床,为年轻患者寻求创伤更小、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46 例口内型舌下腺囊肿进行缝线微袋形术,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获得了厦门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HS20200923001),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ChiCTR2000031026),手术均由同一位医师操作。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符合口内型舌下腺囊肿,单侧发病;②能配合完成表面或局部麻醉手术的患者。排除标准:①诊断为哑铃型或口外型舌下腺囊肿;②病变同时累及双侧舌下腺者;③患儿年龄小、或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完成表面或局部麻醉下操作者;④合并有活动性胃肠道、肾脏、肝脏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心力衰竭等严重全身系统性疾病者;⑤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或过敏体质者。自2019 年4 月至2022 年11 月共45 个患者、46 例口内型舌下腺囊肿纳入研究,其中一位患者先后发生两侧舌下腺囊肿,但不属于双侧同时发病。所有患者均穿刺有蛋清样液体,患者或监护人愿意接受缝线微袋形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所有微袋形术均在表面麻醉(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下进行,具体操作方法如下[5]:使用3-0 圆针丝线,水平方向贯穿囊腔间断缝合,进针点和出针点距离囊肿边缘约2~3 mm,针距约4~5 mm。将缝线轻轻打结,不能过紧否则容易撕裂囊壁导致缝线过早脱落,对囊壁无明显压力即可。术后使用替硝唑含漱液(浙江杭康药业有限公司,中国)含漱5 d,预防术后感染,2 周后复诊拆除缝线。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资料如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囊肿最大径、囊壁厚度(薄:囊肿膨隆明显,可呈淡蓝色或半透明状;厚:囊肿膨隆不明显,表面黏膜无明显颜色变化)、随访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二次及以上缝线微袋形术治疗情况。

1.4 随访及疗效评估 术后2 周复诊拆线,并定期随访。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囊肿完全消失,口底黏膜正常,舌体活动自如无麻木,随访至少6 个月以上无复发;无效:随访至少6 个月以上,囊肿仍未消失,或短暂消失后反复出现。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计量资料用例(%)表示。

2 结果

经过6~48 个月的随访,最终有44 个患者、45 例舌下腺囊肿完成随访,并进入统计分析。44 个患者中男性14 个,女性30 个。年龄范围4~57 岁,平均发病年龄23.9 岁。囊肿位于左侧舌下腺的有21 例,占比46.7%,位于右侧的有24 例,占比53.3%。囊肿发生于颌下腺导管口附近的有11 例,占比24.4%,其余均位于舌下腺体部。

经统计,缝线微袋形术治疗口内型舌下腺囊肿45 例,最大直径0.5~6 cm,平均2.04 cm,35 例治愈,治愈率77.8%。其中11 例经历2~3 次的重复微袋形术,多次治疗率为31.4%。复发10 例,平均最大径3.08 cm。此外按囊肿厚薄区分,薄囊壁型舌下腺囊肿18 例,占比40%,17 例治愈(见图1),治愈率94.4%。厚囊壁型舌下腺囊肿27 例,占比60%,18 例治愈,治愈率66.7%。位于颌下腺导管口附近的舌下腺囊肿有11 例,全部治愈,治愈率100%,其平均最大径1.09 cm。并发症一共3 例(疼痛2 例,感染1 例),发生率6.7%,且均发生在厚囊壁型中。

图1 7岁男孩薄囊壁型右侧舌下腺囊肿

3 讨论

舌下腺囊肿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口内型舌下腺囊肿的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穿刺液性质,而超声和CT、MRI 对于口外型和混合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舌下腺腺体受损的原因包括慢性炎症和局部刺激如高温、吸烟、粗糙的食物对口底黏膜的刺激等,导致舌下腺小导管纤维化,进而发生狭窄阻塞,最终导管破裂发生“唾液外渗”,形成囊肿。

多个研究资料显示舌下腺囊肿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赵怡芳等[2]分析的580 例舌下腺囊肿中女性发病率为56.47%,孙吏聪等[6]分析的120 例舌下腺囊肿中女性发病率为61.7%。本研究中女性占比更高达68.2%,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舌下腺有两种导管系统,Rivinus和Bartholin导管,Rivinus导管细小,大部分直接开口到口底黏膜,容易损伤、缩窄、阻塞引起唾液外渗,容易在黏膜下或腺体内形成囊肿。口内型舌下腺囊肿的手术治疗有多种形式,包括袋形术、囊肿切除术、舌下腺切除术以及舌下腺和囊肿联合切除术等,其中舌下腺切除术是成功率最高的术式,既往研究提示治愈率高达99%左右[2,7]。舌下腺或囊肿切除术,因其术野较小,局部解剖结构复杂,可能发生舌神经损伤或下颌下腺导管损伤等并发症。Patel 等[8]通过Meta 分析发现,146 例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后,舌麻木发生率4.8%、颌下腺导管损伤发生率0.7%。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减少舌下腺囊肿手术治疗并发症的方法。

缝线微袋形术是众多微袋形术中的一种,没有切口,仅通过缝线持续引流达到治疗效果[9]。Sandrini FA 等认为其原理是缝线贯穿病变后,在缝线周围的黏膜逐渐上皮化、形成窦道,达到治愈效果,其治愈率从67%到85%不等[10-11]。但并没有病理学证据证明上皮化的窦道形成。研究认为,窦道引流只是暂时的,囊液持续被舌体挤压排出,囊液不易蓄积,囊腔的纤维性囊壁上下层接触,在一定时间和缝线刺激下肉芽组织加速形成,最终纤维化封闭破裂的舌下腺小导管。

本研究发现薄囊壁型的治愈率高达94.4%,可能是因为囊壁薄,缝线引流效果好,即使2 周拆线后仍在相当一段时间可观察到排液口,纤维囊壁接触时间长容易形成纤维增生,从而瘢痕化。临床上也观察到囊肿小、囊壁薄、有消长史的舌下腺囊肿,未治疗而自愈的情况。而厚囊壁型囊肿治愈率只有66.7%,可能是缝线周围囊壁厚,囊液引流不畅,纤维囊壁之间接触时间短,无法形成稳定的瘢痕愈合。本研究中并发症2 例为术后疼痛,经拆除缝线后疼痛消失,但拆线过早治疗失败。1 例术后感染,给予切开引流后治愈。分析原因均与引流不畅有关,可能需要做附加切口或采用其他方法建立高效的引流通道。如Wang 等[12]采用双切口手术,Aluko-Olokun B 等[13]采用缝线加切开的方法,都是通过增加引流口的大小,从而有效延长引流通道存在的时间。

本研究发现颌下腺导管口附近的11 例舌下腺囊肿平均最大1.09 cm,小于舌下腺体部的平均最大径2.34 cm,且治愈率达100%。本研究认为这类囊肿患病部位相对较浅,与术后受舌运动影响囊液容易溢出、不易蓄积有关。

Sandrini FA 等[10]认为提高缝线微袋形术成功率的关键是:①尽可能多的缝线;②缩短进针和出针的距离;③缝线维持至少30 d。这些都是增加引流时间使纤维囊壁之间纤维化,瘢痕化更彻底。但研究发现,对于厚囊壁型,缝线放置时间长会增加疼痛、感染的风险,而薄囊壁型缝线又容易过早脱落。高效的引流和足够的引流时间是微袋形术治疗成功的关键。本研究中治愈的患者中31.4%经历2~3 次缝线微袋形术,也观察到一些患者术后短暂复发几次后治愈,可能与引流不畅有关。

综上所述,研究认为口内型、薄囊壁、直径较小的舌下腺囊肿,有消长史的可以先观察3 个月,如不能自愈,再考虑微袋形术治疗。缝线微袋形术具有微创、操作简单、表面麻醉下即可进行、并发症少、保留了舌下腺分泌功能等优点,推荐作为口内型舌下腺囊肿的保守治疗方法,但对于厚囊壁型需注意引流不畅带来的疼痛和感染风险,增加缝线数量或者增加辅助切口等方式可以提高治愈率。

猜你喜欢

颌下腺缝线囊肿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哪些表现提示我们得了巧克力囊肿
会厌囊肿术后并发会厌部分缺损1 例
缝线抗议
横卧哑铃形Rathke囊肿1例
骨内腱鞘囊肿的MRI诊断
捆扎钢丝结合缝线引导指屈肌腱断端回缩的临床应用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颌下腺慢性炎症的CT检查分析
以单侧下颌下腺病变为首发症状的舍格伦综合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