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察冀画报》在八路军抗战中的贡献探析

2024-02-05刘健余

传媒 2024年2期
关键词:八路军抗战

刘健余

摘要:《晋察冀画报》创刊于1942年,是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第一份以刊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该画报通过情感的强烈宣泄、英雄典型的塑造和保家卫国民族精神的表达,将八路军在抗战中的英勇无畏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晋察冀画报》通过宣扬党的抗战路线政策方针,借助“中英双语”报道和抗日战况战果的展现,宣传了八路军的战绩,唤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鼓舞了军民坚持抗战的决心,为八路军抗战提供了精神与舆论助力。

关键词:《晋察冀画报》 八路军 抗战 抗日宣传

《晋察冀画报》诞生于1942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直是宣传我党我军伟大抗战事迹的主流宣传阵地之一。1942年至1948年,共出画报13期和1期试刊号。该画报重点对战争、革命、生活这三大主题进行历史叙事和生动展现,用视觉图像艺术对八路军抗战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方位呈现,对于提升人民的抗战决心和信心,鼓舞军民的抗战士气,以及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理解与支持,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加强晋察冀敌后根据地抗日宣传工作,在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亲自指示下,军区政治宣传部的沙飞和罗光达等同志,于1939年1月在平山县蛟潭庄举办了一次以抗战为主题的新闻照片展览。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所以展出的都是一些小幅照片,不过这次新闻照片展览却在整个军区引发了不小的反响。因为当时军区老百姓识字率很低,很多人根本看不懂文字性的新闻,但他们对里面的各种照片看得津津有味。据一些参观者回忆,“当看到照片里的人物跟真人一样……感觉特别新奇”。照片里所拍摄的“破坏日军铁路和桥梁,缴获敌军大量武器”等内容,更加生动地向当地老百姓展现了抗日战争的细节。后来聂荣臻来到展览现场,也对展览效果十分满意,并且提出借助摄影加强群众宣传的工作方式,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在这一背景下,沙飞和罗光达萌生了利用画报开展抗日宣传的想法,并且得到了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及聂荣臻的支持。然而,在严酷的敌后环境中创办这样一份画报并非易事。从构想到最终实现,摄影战士们共付出了三年多的辛勤努力。1939年2月,晋察冀军区成立了以沙飞为科长的新闻摄影科;1942年5月1日,晋察冀画报社正式成立,并由沙飞和罗光达分别担任报社正、副主任。1942年7月7日,正值我国抗战五周年之际,解放区的第一份以军事新闻图片为主的画报——《晋察冀画报》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正式面世。作为抗战五周年的献礼之作,这份16开的画报共94页,载有163幅摄影作品,并且使用了中英双语进行注解,内容上全面展示了晋察冀边区军民大团结、共同抗战的珍贵历史影像。画报开篇的“七月献刊”中写道:“5年的抗战,晋察冀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在艰难困苦中如何抵抗着日本强盗!”随后的几年里,《晋察冀画报》作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份画报,以其独特的新闻艺术魅力全面展示了我党我军伟大的抗战精神,并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些中外人士来到边区后,将《晋察冀画报》带到了国统区和国外。后来该画报被传播到美国、英国、苏联、印度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力得以持续扩大。

《晋察冀画报》作为一份综合性画报,宣传八路军抗战自然以刊登照片为主,而非以刊登文稿为主。该报突出了画报在宣传中的特色,以一张张鲜活而精美的摄影作品,并配以中英双语注解,全面展示了晋察冀边区军民紧密团结、奋力抗战的光辉事迹。同时画报又不仅仅简单地刊载照片,而是融合了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以及晋察冀地方文化元素,展现出图文并茂、意蕴丰富的艺术风貌。

1.强烈的情感宣泄。桑塔格曾说过,战争受害者的照片是一种强有力的情感语言,尤其呈现战争受害者的尸体照片,更能引发恐怖和恶心的情绪,进而勾起人们强烈的阻止战争的决心。一方面,在《晋察冀画报》中,尸体照片常常配有“血的控诉”“狼牙山血火深仇”“复仇!”这样的情感宣泄式的标题,画报里悲惨的画面和文字,将日本侵略者在晋察冀边区的暴行展现得淋漓尽致。侵略者用毒气杀害无辜的幼儿,奸杀妇女,甚至对孕妇进行残忍的虐待,其恶行罄竹难书。这些照片向人们证明死于侵略者刀下的,主要是广大的无辜普通平民同胞,他们的悲惨遭遇不仅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情与怜悯,而且也证明了日军的侵略是非正义的。另一方面,画报编辑人员在使用照片时也表现出极高的审慎和克制态度。比如,《晋察冀画报》九期的画报中只有十一张照片直接展示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但实际上其恶行远不止这些,但画报并未过分宣扬血腥和恐怖,因为过度的血腥和残暴展示,容易引发公众对于抗战的恐惧和绝望,这可能起到反效果。及至1944年初,随着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画报内容开始更多地聚焦于八路军取得的辉煌的反攻战绩。

2.英雄典型形象的塑造。在战争年代,对于战斗英雄人物事迹的广泛宣传报道,能够起到强烈的示范效应,进而塑造更为强烈的战斗精神和决心。《晋察冀画报》非常善于塑造英雄典型形象,塑造了一系列八路軍普通战士的英雄形象,如画报首期便报道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画报第四期首次用“英雄”一词,介绍了“爆炸英雄李勇”的故事。1943年,反“扫荡”胜利后,画报第五期集中报道了在反“扫荡”战役中,涌现出的104名战斗英雄和战斗模范工作者的光荣事迹。这些战斗英雄事迹,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激励更多人积极投身于伟大的抗战之中。

3.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表达。符号学家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不仅是意义的载体,更是影响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力量。人们通过符号来感知世界,并以符号的方式作出回应。符号学家索绪尔也指出,符号具有“能指”与“所指”两个属性,这意味着符号既是物质形式,又是其代表的意义。摄影者在构图时也会利用各种象征性的符号元素,以此传达更深层的寓意。在《晋察冀画报》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符号——长城。如在画报创刊的封面上,沙飞以“长城”为主题拍下了一张名为“塞上风云”的照片,展现了一支八路军队伍向长城进发的画面。画面中的长城占据了版面一半以上的空间,在宽广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高大威猛。八路军战士们肩扛着枪,步伐坚定地向长城进发,他们的队列整齐,斗志昂扬。尽管画面只展现了队伍的一小部分,但整个画面的构图让人能够联想到还有更多的士兵在后方接力前行。在我国历史上,长城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外敌,它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深厚的地理和历史意义。因此画报中反复出现的长城符号,可以有效唤起人们的共鸣和回忆,促使人们共同抵抗外敌、保卫自己的家园。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作为华北的抗日根据地,被视为全国抗战的“坚强堡垒”和“前进阵地”。画面中的士兵挺拔地向这座堡垒进发,坚守着长城这道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防线,守护着国家和民族。

《晋察冀画报》创办于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这一偏僻的小山村,虽然创办条件极为艰苦,但刊物却华丽精美。作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首份新闻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引领着无数新闻战士以相机为武器,用定格历史的镜头画面,记录和见证中国人民英勇卓绝的抗日斗争,画报对八路军抗战宣传的贡献极大,树立起中国摄影史上的一座丰碑。

1.宣传我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展现我党我军领导军民抗战的时代风采。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中,《晋察冀画报》作为我党的重要宣传工具,通过生动直观的图画照片和犀利深入的文字,不仅使我党的抗战政策路线方针深入人民群众心中,而且真实展现了我党我军领导军民抗战的时代风采。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非常重视通过各种方式向敌后根据地和边区开展政策宣传,深刻认识到这样才能“使党的全部政策和施政纲领,经过各种具体的鼓动工作,变成群众的实际行动”。但是当时的敌后根据地的人民群众识字率不高,这为宣传我党的抗战政策和方略带来了一定困难。《晋察冀画报》以其图文并茂的形式,克服了文字宣传的局限性,使我党的抗战政策在普通人民群众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传播。同时,作为一份军方背景的刊物,《晋察冀画报》的主要任务是向大众展示八路军的英勇抗战形象。从展现对敌战斗、军事演习,到深厚的军民情谊、军旅生活,《晋察冀画报》将八路军抗战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据统计,在10期画报共806张照片中,有关八路军的照片就有427张,占半数以上。这些照片将八路军将士的英勇果敢、不畏牺牲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大提升了八路军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2.借助“中英双语”报道,在国际上传播八路军英勇的抗战形象。在战争背景下,语言成为连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桥梁,而《晋察冀画报》的双语版面,更使得国际社会能够更直观、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情况。《晋察冀画报》创刊之初,聂荣臻就指示该画报不仅要面向根据地、面向国内,而且还要面向全世界,因此画报的文字报道必须使用中、英两种语言。正因为采取了“中英双语”的报道形式,才使得《晋察冀画报》很快传播至美国、苏联、英国、印度、新加坡、越南等国,获得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高度评价。在抗战期间,晋察冀边区接待了许多国外的進步人士,如英国驻华大使馆参赞武司品列、美国合众社记者郝乔治等。一位曾经访问过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美国观察员表示,其在来华前曾偶然看到过《晋察冀画报》,从画报中得知在华北沦陷区还有一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这促使其来华后主动要求去走访这片根据地,亲眼见证了根据地的军民抗战和生活实际情况,给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1944年,美国航空队飞行员白格里欧的飞机在一次援华战役中不幸被榴弹击中,被迫降落在太平城附近,并被晋察冀边区的军民护送至军区司令部。他曾花了两天时间专门参观了晋察冀画报社,在观看过画报照片后表示:“从这些活生生的场面里,我看到了晋察冀八路军和人民是如何艰苦英勇地抵抗日本法西斯,坚决保卫自己的领土。”参观结束后,白格里欧表示希望得到一份画报和一些照片,并表示他将把晋察冀边区军民英勇奋斗的真实情况带回美国,让他的战友和美国人民知道这里发生的一切。总之,《晋察冀画报》通过中英双语报道,使中国的真实抗战情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让更多国际友人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抗战进程,也更坚定了对中国的国际支持和援助。

3.报道抗日战况战果,传递抗战必胜的全民信心。《晋察冀画报》的每一期内容,都用大量篇幅详细介绍八路军的作战成果,这些战果报道及时传递了坚定的战斗信念,激发了全民的战斗决心,增强了八路军和人民抗战必胜的强大信心。《晋察冀画报》经常出现一些被八路军俘虏的日军战俘和战利品的报道和照片。例如,在第一期画报“胜利品之一部”的刊载照片中,不仅有我军缴获的大量机枪、战马、汽车等战利品,更是通过拍摄八路军战士与缴获战利品的合照,向群众传达出我军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同时,照片还展示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三分区二团一连连长李永生同志的照片——身背在滦源三甲村战斗中亲手缴获的三支步枪和一挺机关枪,脸上露出骄傲的笑容。摄影师巧妙地采用仰拍角度,使李永生连长的形象显得更为威武挺拔,而他沐浴在阳光下的微笑,则是对战后胜利的喜悦的生动体现。在第三期画报的“冀东平原战果之一部”的报道中,一幅引人注目的图片同样展现了画报的强大宣传力——三位八路军指战员自信地站在两挺缴获的新型重机枪后方,最左侧的指战员左手稳稳地横于腰间,右手轻抚机枪,其威武之姿气势如虹;另外两位指战员则以挺拔的姿态伫立机枪之后,面露得胜的笑容。这两挺新式重机枪是我军在1942年7月19日的甘草河战斗中所缴获的战利品,在这场战斗中,冀东的八路军战士不仅成功俘获了日军缘川中治大佐及其90余名部下,还重创了伪治安军五集团,同时也收获了大量的战利品。这些缴获的战利品和以胜利姿态拍下的照片,不仅展示了八路军的强大战斗力,而且激励了全体国民,坚定了广大群众对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总之,《晋察冀画报》以其丰富而具体的视觉记录,坚定了全民抗战到底的信心,对于坚决抗战到底、最终取得全面抗战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该画报以中英双语的形式,成功向国际社会传播了八路军坚韧不屈的形象,也推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理解、支持和援助。《晋察冀画报》在舆论宣传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作者单位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敏荣.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画报》的视觉叙事与情感动员研究[J].新闻论坛,2022(06).

[2]董天行,李妍.《晋察冀画报》中主题性图像文化表征探究[J].四川文化艺术研究,2022(01).

[3]杨英法.中华文化复兴与中国话语权提升对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何国梅,陶喜红.战时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视觉话语分析——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J].出版科学,2022(06).

[5]成藻.中央苏区时期与抗战时期党媒新闻图像形式比较研究——以《红色中华》、《晋察冀画报》为例[J].传媒,2022(12).

[6]吴果中,刘晗.文化情感动员:《晋察冀画报》的图像实践和视觉说服[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

【编辑:曲涌旭】

猜你喜欢

八路军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抗战风骨不可丢
抗战初期昆明文协成立的前前后后
在八路军第115师师部的战斗岁月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