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如何阅读古书经典

2024-02-03吴永福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唐诗三百古书选本

吴永福

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理应包括读古书经典。这既是将课内外语文学习相互融通的需要,更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不妨从昔日的启蒙教育说起,过去有“三百千”之说,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读通了这些书,便识得一定数量的汉字。而韵文的编排方式,又便于记诵。且说《三字经》,既供识字之用,又颇具义理,多有文化内涵。该书先讲教育的重要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先说人的本性是差不多的,大都本于善良,差别在于后天的修为,因而要教育。“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如果不教育,性情就会迁变。而教育之道,贵在专心。“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是说要选择教育的环境,教子须有方,“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只养不教,是父亲之过。教而不严,是教师的懒惰。教学包括教与学,讲了教的方面,再讲学的方面。“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學,老何为?”人从小就要学习,否则长大了无所作为。那么如何学呢?“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亲近师友,修习礼仪,这是求学之人所要注意的。关于教育的内容:“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孝悌为首,即德育优先。再就是广泛的文化学习。从数字学习开始,由一到十百千万。再用数字来关联许多文化知识,便于记忆。

至于教育的方法和程序:“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详训诂,是要理解字词的意思;明句读,是明确句子停顿,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字词句,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再看程序安排:“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过了以识字为主的童蒙阶段,就要学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读了四书,再读六经,即《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由于《乐经》失传,实为五经。读了四书五经,再读诸子。“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读诸子的方法是抓住要点与记住事情。“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进而读史,又要明白世道变迁朝代更替,然后便由三皇开始,一直说下来。史书“载治乱,知兴衰”。怎么读?“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口诵心思,朝夕不断。传统教育是广泛的文化学习,而重点又在经史。最后,再强调勤学苦读之义,以呼应开头。古圣贤如孔子,就是一个勤学的范例。再如赵中令,做了官仍勤学。古来还有许多勤学苦读的,多有示范或榜样之义。“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由勤学而做事,人便有所作为,甚而大有作为。“勤有功,嬉无益,戒之哉,宜勉力。”人生就是这样,勤有功,宜勉力。

启蒙教育中,《三字经》是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有辐射或涵盖作用。即由识字发端,进而包括养成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及诗文教育等。养成教育,自是德育优先。比如《弟子规》总叙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可谓儒家伦理教育的普及本。再如《治家格言》,从日常行为说起。“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多是家教的训条,是家庭教育的必备读本。又如《名贤集》,多集名人贤士的格言善行及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俗语谚语,从中可看出士民的人生经验和心理愿望。如“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相似的读本,还有《增广贤文》,内容多是名言名句及民俗谚语,从中可看出国人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如“种麻得麻,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历史文化教育,有侧重于历史的,多讲朝代变迁及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如《历代蒙求》《五字鉴》《龙文鞭影》等,串讲历史故事,可谓具体而微的通史教材。也有侧重于名物的,可了解种种文化物事。比如《名物蒙求》,分天文、地理、山川、园圃、城邑、伦理、职官、林木、花草、鸟兽、农事、时令、饮食、服饰、居室、器用等。每类中,又汇集相关的成语典故。再如《幼学琼林》,是昔时甚为风行的文化读本。诗文教育,既培养读写能力,又可陶冶性情。比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及《启蒙巧对》,这些是侧重于对对子的,属旧诗的基础训练。相应的诗歌读本,则有《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散文方面,较通行的有《古文观止》《古文释义》《古文笔法百篇》等。

过了启蒙阶段的教育,便要读四书五经,表明由低到高。此种做法也有沿袭,比如孟宪承在《初中国文之教学》中讲读书:“《课程纲要》里所谓读书,分两种。(1)精读选文(由教师拣定书本),详细诵习研究;大半在上课时直接讨论。(2)略读整部的名著(由教师指定数种),选用笔记,求得其大意;大半由学生自修,一部分在上课时讨论。这种教材,私意以为精读宜以中国文言文为中心,略读则除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外,宜分年择定一种平易的古书——如《论语》《孟子》《左传》等的选本——为中心。”这里讲的精读与略读,对应于选文与整本书,可见二者是并重的。一年择定一种古书,则较能落实。至于读物选《论语》《孟子》等,仍是经典优先。诚如许地山在《造成伟大民族的条件》中所说,凡伟大的民族必拥有永久性的典籍和艺术。“典籍与艺术是连续文化的线。线有脆韧,这两样也有久暂。所谓永久性是说在一个民族里,从他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所产出的典籍多寓‘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艺术作品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乃至能使人间‘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典籍和艺术虽然本身含有永久性,也得依赖民族自己的信仰,了解和爱护,才能留存。”

且看罗庸的《论读专书》:“《论语》《孟子》《小戴礼记》的一部分,则是中国人尽人当读之书,民族的命根在此,无论如何必须读的,国文系更是责无旁贷。”又说:“尤其是中国文学两千年来一脉相承,递相祖述,如不从古代读下来,便难得其脉络。”从古代读下来,才知源远流长。再如《文学史与中学国文教学》说:“要想使学生把国文作好,首先最紧要的是要介绍学生读几部有价值的专书(如《论语》《孟子》)。而在教师方面,是要能真切地知道一些系统的文学演变,随时指点给学生正确的前进的路途。”换言之,仍要强调对经典的认同。又如金克木在《书读完了》中说:“首先是所有写古书的人,或说古代读书人,几乎无人不读的书必须读,不然就不能读懂堆在那上面的无数古书,包括小说、戏曲。那些必读书的作者都是没有前人书可替代的,准确些说是他们读的书我们无法知道。这样的书就是:《易》《诗》《书》《春秋左氏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这是从汉代以来的小孩子上学就背诵一大半的,一直背诵到19世纪末。这十部书若不知道,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阳明)的书都无法读。连《镜花缘》《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里许多地方的词句和用意也难以体会。”算了总账,再分开类别。“举例来说,读史书,可先后齐读,最少要读《史记》《资治通鉴》,加上《续资治通鉴》《文献通考》。读文学书总要先读第一部总集《文选》。如不大略读读《文选》,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学从屈原《离骚》起是怎么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后的发展。”

钱穆在《读书与做人》中把业余读书分为修养类、欣赏类、博闻类、新知类、消遣类等。修养类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这是传统中最主要的经典,也是读书人必备共通的修养。欣赏类列举了《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这仍是从选本入手,可以识得许多名家名作。再如浦江清在《论中学国文》里讲古文学读本:“我的意见,卑之无甚高论,把通行于家庭教育里的两部通俗的古文学读本,一部是《古文观止》,一部是《唐诗三百首》,搬进学校里来。高明的学者当然看不起这两部书,但对于中学生的程度,却是相合的。我们的课本,要求学生背诵,所以选文不宜避熟就生;要使学生能先事预备,所以选文不宜太深;我赞成多选几篇像《古文观止》里面的《出师表》《陈情表》《归去来兮辞》《醉翁亭记》《赤壁赋》《痊旅文》等文情并茂之作;多选几篇《唐诗三百首》里面的唐诗。”又如孙犁在《与友人论学习古文》中说:“我从来也不敢轻视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这样的选本,像这样的选家,这样的选本,造福于后人的,实在太大了。”为人所公认的优良选本,就是很好的读物。再由选本涉猎开去,便可开阔阅读视野。《古文观止》篇数较多,若减少一些,则有李扶九和黄仁黼编选的《古文笔法百篇》,其“凡例六则”中说:“至选之太少,于法不備;选之太多,恐难卒读;兹选得中。勤学者,每日一首,岁可三周,否则岁可周一二,庶无读头抛尾,读此忘彼,甚而置之高阁,书旧而文犹新者矣。况好学者,得一法又喜究一法,读一篇又喜进一篇,一两月即可竟者乎。然恐贪多不熟,涉猎不精,亦与未尝读者等。吾愿学之者,务必熟读,方有所得,他日临文,自来凑笔端矣。”这是说选文的数量以百篇为度,每天读一篇,一年可读三遍。少一些,也可读一两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比起诗三百来,文章的数量可以少一些,但一样要读得精熟,这样才有助于写作。同样,比《唐诗三百首》简便些的,则有《千家诗》,也是昔日风行的读本。

阅读古书经典,可先考虑《三字经》《论语》《孟子》《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笔法百篇》《古文观止》及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等。至于相关指导,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此种阅读,仍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传承文化。作者扩充了传统经典的范围,或者说对文化传统作了一个简明的梳理。而其用意,是在劝导青年去读,也可谓经典教育的一个普及本。书分十三篇:《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叶圣陶在《介绍〈经典常谈〉》中说:“我以为要接触经典的人,不妨先看一看这一部书,看了之后,某书是什么,可以有个大概的观念。再从某书中选取精要的部分来读(自己没法读,请教高明些的人指导),或读全书,当不至于空手而回,一无所得。高中国文教本的材料,一部分取自这些经典,比较可靠的教法,老师应把各种经典的大概指示一番,这部书可以供老师们预备提示时作为参考。”这里说的仍对阅读经典有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唐诗三百古书选本
说春秋时人言及的古书“九丘”
选本编纂与“朦胧诗派”的建构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导读注译版本新近出版
《唐诗三百首》该被抛弃吗
我和古书
中国京剧选本之“选”与比较研究(1880—1949)
中国古代戏曲选本概念辨疑与类型区分
《野隐好读上古书》(美术作品)
一套古书 一段痛史
文武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