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林特小组教学对养老服务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

2024-02-02廖艳芳李美琳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巴林认同感养老

王 李,黄 菊,廖艳芳,李美琳,肖 景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我国将在“十四五”时期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到2022 年末,我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8 004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9.8%,其中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0 978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4.9%[1]。快速发展的老龄化促使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需求急速增加,然而人们对于养老服务职业的认识却没有很大改变,普遍还认为养老服务工作是低学历、低技能、简单、琐碎的服务性工作[2],从而导致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对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职业认可度均不高。巴林特小组是在临床医疗工作、医学教育、大学教育中培养临床医务人员处理医患关系能力的重要模式[3]。文献表明,巴林特小组模式能有效减少小组成员的负性情绪,提高共情能力,增强职业认同感,并降低职业倦怠感[4-6]。但目前养老服务专业仍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也难以增强职业认同感。因此,笔者将巴林特小组教学模式应用于养老服务专业课程教学中,探讨其对养老服务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从而为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2 年9—12 月,以本校三年制养老服务专业2021 级2个班的83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掷投硬币的方式,设置1 个班为对照组,另1 个班为试验组。对照组学生41 人,其中男7人,女34 人;年龄19~22 岁,平均年龄(20.02±0.79)岁;上学期平均成绩为(80.52±5.68)分。试验组学生42 人,其中男6 人,女36 人;年龄19~22 岁,平均年龄(19.91±0.86)岁;上学期平均成绩为(79.56±6.21)分。干预前,对两组进行职业认同感问卷调查,试验组总分为(61.60±5.41)分,对照组总分为(60.45±5.47)分。两组学生年龄、性别、上学期平均成绩、职业认同感问卷得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选取老年照护课程实施教学研究。该课程于第三学期开课,开课前养老服务专业学生已经完成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两组学生由同一组教师进行授课,教材均为单伟颖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年出版的《老年常用照护技术》(第1 版)[7],学习内容和课时相同,学习进度一致。

1.2.1 试验组干预方法(1)组建巴林特小组。在正式开课前,对试验组学生进行两个课时的集体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巴林特小组教学模式的概念、要素及具体实施步骤等相关内容。将试验组学生进行随机分配,8~10 名/组,共5 组,每组选定1 名成员担任组长,并对组长进行集中培训,要求熟练掌握巴林特小组活动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流程,并通过考核。

(2)巴林特小组教学模式的实施。5 个小组成员分别围成一圈坐着,由组长向每个组员讲解活动开展的目的、意义以及要遵守的规范、准则等。由组长主持,共分为5 个步骤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①案例陈述阶段:组员轮流担任案例报告人,介绍事先准备好的养老机构真实老人案例,并描述自身感受。如以老年服务实践中的“给认知症老年人喂食”为例,首先介绍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然后讲解常见的“给认知症老年人喂食”的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和自己的疑惑等。时间为5~10分钟。②澄清事实阶段:小组成员根据案例每人提出1~2 个问题,由案例报告人回答,此阶段不加入个人情感,主要是加强对案例的了解,并完善案例。时间为15~20 分钟。③小组讨论阶段: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围绕案例进行自由讨论,如如何能够与认知症老年人进行有效沟通,组员发表自身的想法、感受、疑惑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案例报告人不参与讨论,只在旁倾听,以便组员能充分发言,集中每个人的智慧。此外,组长组织组员进行换位思考,轮流以“我”为第一人称置身案例中进行交流,阐述“如果自己是案例中的认知症老人,希望护理员如何给我喂食”“如果自己是案例中的护理员,将会如何应对与处理”。时间为30~35 分钟。④个人反思阶段:听取小组成员意见后,案例报告人重新参与讨论,分享自身对案例新的反思、感受及认识。组员可再一次分享体验、表达困惑与情感等。时间为10~15 分钟。⑤组长总结阶段:组长分析整个案例,剖析事件,帮助组员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分享类似案例的实际处理方式,简述新的认识和发现的问题,并对发言进行总结,向小组组员表达感谢。时间为5~10 分钟。整个巴林特小组活动时间为80~90 分钟。

1.2.2 对照组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订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并做好课程需要的幻灯片,包括案例导入、具体知识内容及课后习题等,同时将课程内容提前告诉学生,要求学生预习课程内容。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按照备课内容并借助多媒体、教具等进行教授,对照组学生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并完成课后练习。

1.3 评价指标

1.3.1 课程成绩 课程教学结束后,组织两组学生参加测试,包括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一致,为闭卷考试,题型包含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和案例分析题,共100 分。由教师流水批阅试卷,评分标准统一。操作考核两组学生的考核内容、操作评分标准均相同。

1.3.2 职业认同感 采用卜馨宇[8]编制的中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调查问卷。该问卷经教育学专家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审阅,通过反复征求意见和测试,修改并定稿。问卷包含5 个维度,分别为:职业认同(8 个条目)、职业情感(6个条目)、职业意志(3 个条目)、职业行为倾向(2 个条目)和职业期望(2 个条目),共21 个条目。问卷采用Likert 5 级计分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赋分1~5 分,总分范围21~105 分,得分越高说明职业认同感越强。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57,各维度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934、0.770、0.913、0.833、0.942,并且经测试,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1.4 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在课程开始前和结束后,在被调查学生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分别独立完成问卷,现场统一回收问卷并检验问卷的有效性。此次调查共发放了8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3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以例数表示计数数据,以(±s)表示计量数据,以两独立样本t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2.1 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对照组理论考试成绩为(70.56±12.73)分,试验组成绩为(83.82±10.6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1,P<0.001);对照组操作考核成绩为(75.86±9.62)分,试验组成绩为(86.51±8.9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23,P<0.001)。

2.2 两组学生职业认同感问卷得分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学生职业认同感问卷总分和职业认同、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行为倾向4 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职业认同感问卷得分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students(±s,score)

表1 两组学生职业认同感问卷得分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students(±s,score)

时间职业认同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行为倾向职业期望总分教学前试验组对照组t P 23.16±4.21 23.21±4.75 0.702 0.481 17.08±2.92 17.16±2.34 0.356 0.814 8.87±1.59 8.65±1.65 1.038 0.215 6.03±1.46 6.18±2.84 0.394 0.791 6.47±1.80 6.05±1.39 0.175 0.961教学后试验组对照组t P 30.81±5.69 23.42±4.16 2.773 0.010 22.92±3.81 17.01±2.93 2.982 0.020 11.39±2.84 8.43±1.48 2.184 0.007 8.26±2.11 6.49±2.17 2.817 0.021 7.15±1.21 6.03±1.13 3.944 0.062 61.60±5.41 60.45±5.47 1.642 0.509 80.53±8.62 61.38±5.93 5.914<0.001

3 讨论

3.1 巴林特小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01),说明巴林特小组教学模式能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童立纺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单向知识传递,重视知识的传播而忽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巴林特小组教学模式有以下优势:(1)激发学习兴趣。巴林特小组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另外,在巴林特小组活动中,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劲头。(2)增强学习体验。以第一人称的旁白过程,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老年人的需求,从而增强学习体验,同时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3)促进交流与合作。巴林特小组活动让学生与老年人及其家属等进行交流,能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增强实践能力。巴林特小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模拟实际工作中的情况,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加强实践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2 巴林特小组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养老服务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能够清晰地认识和确认自身的职业目标、能力、兴趣和价值即职业认同。根据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的一项调查发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职业认同水平不高,绝大多数学生不安心养老服务工作,学生毕业两年后从照护一线离职的比例高达94.7%,无法解决养老服务产业中就业人员年龄偏大、缺乏年轻后备力量的现实问题。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课程结束后,试验组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得到了显著增强(P<0.05),表明巴林特小组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效果明显,与王雨琴等[10-11]的研究结果一致。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多以教材内容为主,学生难以理解现实中的工作情况,也很难接触养老机构中真实的老人案例,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形成,并且目前养老服务行业确实存在着劳动强度大、薪资待遇低、社会声誉不高等实际问题,进一步导致学生难以形成专业认同感,步入工作岗位后也很难长久任职。在养老服务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巴林特小组教学模式,让学生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养老机构)与未来职业中的服务对象(老年人)进行沟通交流,收集老年人的案例,并在课堂中对案例进行讨论与分析,使学生全面了解案例中老年人的情况,从而达到认识和熟悉未来的工作场景,了解服务对象的一些基本情况,提高对老年人的共情能力,从而增强职业认同感。另外,学生以第一人称进行描述,换位思考,把老年人的语言、心理活动和情绪带入角色中,进一步体验老年人的行为和境遇,提高对老年人的认知和理解,深刻体会养老服务工作对老年人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职业认同感。

4 结语

目前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紧缺,不仅需要增加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与职业态度,形成对养老服务职业岗位的职业认同,培养热爱养老服务岗位、尊重养老服务事业的职业精神,使其真正进入并稳定就业于养老服务行业。本研究将巴林特小组教学模式应用于养老服务专业课程教学中,打破了传统教学的限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增强了养老服务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能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巴林认同感养老
御苑印家俏巴林
巴林石收藏趣谈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巴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