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院校“一主线三连接四协同”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体系建设模式探索

2024-02-02马艺鑫贾连群刘慧慧谷丽艳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西医课程体系桥梁

马艺鑫,贾连群,刘慧慧,冷 雪,曹 媛,谷丽艳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000)

人才培养是我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的关键点,也是《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 中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西医结合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提出加强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培育一批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实施西医学习中医人才专项,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同时《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力争用5~10 年时间,培养一批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这也标志着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是支撑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面对世界发展变革潮流,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推动兼取中西医之长、中西医理论兼容的中西医结合新医学发展的关键[1]。

目前,我国的中医药高校拥有较完善的中医和西医课程体系,但是还存在课程体系融合不够、中西医融会贯通不足[2]的问题。中西医结合课程多为单纯的中医和西医课程的叠加,明显滞后于中西医结合新医学发展步伐,不利于拔尖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利用中医药院校中医、西医课程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体系,以点引线,以线带面,逐步推进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与临床思维模式,促进中西医结合专业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是亟须解决的问题[3]。为了使学生对中医与西医这两种不同历史背景的医学体系有正确的认识,我们遵循中西医结合教育的认知规律,加强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体系建设,以“需求引领、科教融合、能力提升、铸魂育人”为原则,逐步将单一的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整合成既有理论教学又有科研实践的科学课程体系。在保证中西医结合教育规律发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构建“一主线三连接四协同”的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体系(见图1),通过桥梁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践,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把握中西医两套医学体系的内涵、外延等异同点以及相关实验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形成中西医融合的创新思维,利用西医现代研究思维,将西医微观世界的研究特点与中医认知事物的整体观念相结合,同时从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上帮助学生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思维与理念,并结合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做到真正的科教融合、中西结合,逐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的提高。

图1 “一主线三连接四协同”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体系建设模式Figure 1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One-mainline, Three-connections and Four-coordination" on the bridge course system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1 以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整体式设计为主线,挖掘课程资源,围绕中西医特点及优势做好课程设置和布局

中西医结合桥梁知识对学生初学中西医结合的课程具有启迪及引领作用。中西医结合导论既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更是本专业学生连接中医知识与西医知识的桥梁课程与主干课程,课程内容与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等课程联系紧密,能够引领学生的专业导向[4]。中西医结合实验技术与方法是一门具有医学性质、科学属性、创新与人文相统一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桥梁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中西医结合常规实验技术及方法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实验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5]。中西医比较医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比较中弄清楚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实际应用中更加灵活地运用中西医知识[6]。以中西医结合导论、中西医结合实验技术与方法、中西医比较医学3 个桥梁课程为支撑,分别从知识—能力—情感3 个层次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深度挖掘桥梁课程的独有特色资源,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需要仔细打磨教学内容,使中医学与西医学两个不同体系背景的重点教学内容在理论、科研创新、临床技能中找到连接点,突出“优势互补、求同存异”的中西医结合发展特点,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在基础理论层面做好中西医理论互译,在临床环节做好中西医优势互补,培养学生中西医一体化思维,最终通过课程的整体设计,把握课程深入性与延展性两个维度的变化,体现出教育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凸显“厚基础、承经典、重临床、强实践、倡创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主旨,提升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质量。

2 以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作为中医和西医的关键连接点,形成“三连接”,构建课程群

临床医学是基础理论知识、科研创新能力以及临床诊疗技能并重的学科。以中西医结合导论、中西医结合实验技术与方法、中西医比较医学课程设计主线为连接点,坚持中西并重,融合课程特色,借助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平台优势,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重点实验室技术及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更新教育理念,以中西医结合导论连接中医、西医基础课程,形成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群;以中西医结合实验技术与方法课程连接中医和西医的实验技术科研思路课程,形成科研创新能力课程群;以中西医比较医学连接中医、西医临床实践课程,形成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课程群。构建三大课程群,从内容角度上注重核心内容的连续性、顺序性(纵向)和整合性(横向),发挥课程群的独特优势。

2.1 基础技能课程群

以中西医结合导论连接中医、西医基础课程,形成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群。(1)使学生了解中西医基本理论知识体系,中医部分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中医经典与各学术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中医辨证论治与处方用药的基本技能;西医部分帮助学生掌握人体从微观到宏观的结构功能、生理病理变化以及临床影像、诊断等基本临床技能。(2)通过基础技能课程群的学习,让学生把握中医与西医知识体系的相似与不同,真正认识中西医结合的特征,掌握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最终坚定中医信念,在中医辨证思维的基础上联合西医现代化科学诊疗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和临床诊疗工作[7]。(3)除学习本学科最基础的课程内容外,需要在课程中融入中西医结合的职业发展与规划等内容模块,让学生在步入职场之前就能够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行业具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及职业素养,让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主动分析并思考如何解决,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增强就业稳定性。

2.2 科研创新能力课程群

以中西医结合实验技术与方法课程连接中医和西医的实验技术科研思路课程,形成科研创新能力课程群。(1)帮助学生掌握中医、西医在科研实践中的研究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与能力,对科学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技能能够熟练掌握,让学生获得运用实验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5]。(2)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家精神,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与中西医结合专业自信教育,将“操作实践”“新方法新技术”“科技进步”“医学大家事迹”“科学与艺术”“实验数据处理”与“创新课堂”七大元素融入科研创新能力课程群,实现创新、教学与育人相统一,实现润物细无声。(3)为学生搭建科研实践平台,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第二课堂以及科研学术交流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在科研创新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体验解决科学问题的魅力。

2.3 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课程群

使学生了解并熟悉中医、西医在临床诊疗中的异同点和特色,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实践能力。课程内容突出时效性,选取了相关专业最新指南或文献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材料,结合临床经验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备课,使教学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之内也能接触最新、最前沿的医学资讯,以保证基础技能教学与临床发展紧密结合。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中西医知识的贯通和整合,强化知识间的传承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 以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三连接的优势,发挥“四协同”作用

3.1 协同推进桥梁课程教材建设

以基于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三连接”形成的三大课程群作为支撑点,协同推进桥梁课程教材建设。教材是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与机能的重要载体,建设好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的前提和根本是做好教材建设。(1)以中西医结合导论课为重点,完善“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导论》的更新,以临床实际为导向,删减重复内容,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重点突出临床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突出的疾病,深入挖掘课程案例资源和特色,通过临床经典案例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临床诊疗思维模式,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2)开展校内教材建设,优化编写内容,纳入最新、最前沿的教学、科研、临床知识与进展,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成就,让学生在获得专业认同感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3)创新教材编写模式,可增设中西医知识点关系、知识的拓展与连接的思维导图,丰富教材的数字化资源,利用虚拟技术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以生动形象的视觉呈现,将纸质教材与数字教材有机结合,编写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与诊疗优势的高质量教材,逐步建立适合桥梁课程体系的教材建设模式。

3.2 协同拓宽桥梁课程培根铸魂育人路径

将基于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三连接”形成的三大课程群作为关键点,协同拓宽桥梁课程培根铸魂育人路径,把培养具有高尚医德与精湛诊疗技术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作为目标,注重科学思维、人文素质的培养,根据课程特色深度挖掘大医精诚、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并融入课堂中[8-9]。例如:(1)学习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史——培养创新精神。中医与西医的结合本身就是一种医学理论体系的创新,在学习的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培养原创思维与探索创新精神。(2)学习用现代科学方法阐释中医科学问题培养科学家精神。每一个科研成果的背后都凝聚着整个科研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与团结协作,每一个科研成果的研究过程中都能提炼出鲜活的思政元素,例如伟大的科学家屠呦呦研制青蒿素的案例,她和团队受中医古籍的启发,不怕失败、勇于奉献、默默坚守,投身抗疟中草药研发工作之中,最终成功研制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通过科研成果挖掘科研故事,引导学生感悟新时代科学家精神。(3)学习中西医结合的伟大成就培养文化自信。在新冠疫情肆虐之际,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率领“中医国家队”进驻湖北武汉抗击疫情,提倡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有效对抗了新型冠状病毒。

3.3 协同提高桥梁课程课堂教学品质

将基于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三连接”形成的三大课程群作为切入点,协同提高桥梁课程课堂教学品质。(1)构建“点—线—面—体结合”四位一体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以教学重点为点,抓住关键;以教学和育人与为线,双线并行;以中西医结合基础—科研—临床的桥梁知识形成覆盖面,三面兼顾;教师与学生为交互个体,以点引线、以线带面、以面构体促使学生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开阔学生知识视野[10];(2)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教学与学习互联网平台,开放海量课程相关资源供学生学习,在线及时发布中西医结合专业最新、最前沿的学术资讯,并通过网络平台随时对课程的疑问与提问进行解答反馈。

3.4 协同促进桥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以基于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三连接”形成的三大课程群作为出发点,协同促进桥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1)教师在科学性、连接性和实用性的桥梁课程建设中,围绕知识桥梁与人文桥梁并举、基础—临床—科研创新同步的目标,在如何编写桥梁课程优质的教学资料、选择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设置综合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不断深入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推动桥梁课程建设发展,提升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中西医结合整体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2)以学校制定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十个一”工程、杏林学者青蓝工程、青年科研人员攀登项目等为依托,积极推动桥梁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发挥教师优势,逐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流中西医结合师资队伍。(3)引导教师参加教学大赛,围绕桥梁课程建设,精心准备比赛内容,依托大赛促进教师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授课方式的总体认知,了解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堂实施以及课后质控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改革教学模式,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4 结语

本研究首次构建“一主线三连接四协同”的中西医结合桥课程体系建设模式,拟在中西医结合人才需求的大背景下,以中西医并重理念为根本,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结合,以桥梁课程为基础,打造课程群,通过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体系建设,树立先进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有效地提升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西医课程体系桥梁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句子也需要桥梁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高性能砼在桥梁中的应用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