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汉语授课)康复医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4-02-02刘玉果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医学

陈 静,刘玉果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大连 116600)

康复医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专科。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康复医学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助于提高留学生的康复医学临床实践能力,还有利于提高留学生的整体教育质量,从而提升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影响力[1]。随着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学生数量也日趋增多[2]。但由于这些留学生的生源和背景不同,各地医学院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现状不一,故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的康复医学教学有较明显的差异[3]。大连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目前招收两类留学生:一类是五年制汉语授课的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以下简称“汉语班留学生”);另一类是六年制英文授课的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以下简称“英语班留学生”)。汉语班留学生在大学第五年进行康复医学课程的学习。其与英语班留学生相比较为特殊,他们人数较少,对汉语、医学汉语的要求高,同时对医学英语也有很高要求。而与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相比,在同样使用汉语医学教材的条件下,其理解和掌握医学知识的程度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何给母语为非中文的汉语班留学生讲授课程,并达到相同或相近的教学效果,这就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际教育学院康复医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和康复医学科医师,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总结近年来汉语班留学生康复医学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思考,探讨有效开展课程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有效途径,为留学生的本科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汉语班留学生康复医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汉语班留学生的康复医学课程为理论授课,共16 学时,采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康复医学》第六版教材,主编为黄晓琳、燕铁斌。由于汉语不够熟练、医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临床技能掌握不牢固等,相比国内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汉语班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普遍不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有限,不能达到同层次国内临床医学本科生的水平。在教材相同、课时相同、教学条件和授课内容相同、授课教师一致的前提下,汉语班留学生和国内本科生在平时课堂随机提问、课内讨论、课后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的表现均存在差距。以我校2016 级汉语班留学生和临床医学本科生为例:课后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平均分数分别为76.3 分、71.3 分和83.5 分、80.1 分;期末成绩良好率(80~89 分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百分比)和优秀率(90 分及以上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0.5%、0.0%和20.7%、13.6%。

2 汉语班留学生康复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康复医学课程属于必修课里的考查课,但与考试课的要求是一致的。教学内容涵盖康复医学概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技术和临床疾病康复等。其中,康复评定包括运动功能评定(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范围、步态、平衡能力等)、感觉功能评定(浅感觉、深感觉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言语障碍和吞咽障碍评定、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评定等。康复治疗技术包括常用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等。临床疾病康复则涉及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颅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和骨骼肌肉系统疾病(骨折、手外伤、软组织损伤等)及其他疾病所致的功能障碍的康复,同时也包括痉挛、压疮、疼痛、神经源性膀胱等的康复。课程知识较为庞杂,涉及多专业跨学科、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知识,对汉语班留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外,大学四年级汉语班留学生在学习康复医学课程时,其他多门临床课程同时也处于理论学习和见习阶段。这些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重叠交叉的学习时间也对留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知识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3 汉语班留学生康复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见图1)

图1 康复医学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Figure 1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course teaching

3.1 针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增强理论课的实践性

单纯学习临床疾病康复治疗的相关内容难度较大。通过提出一个临床疾病案例,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诊断、治疗,与康复功能障碍的评定、康复计划的制订、康复方案的实施等内容有机融合,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引入特定临床病例的教学视频、影像学检查资料、康复治疗全过程,让留学生在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病例的同时,将理论知识内化并吸收,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其对康复医学在临床疾病中发挥的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既加深了留学生对临床学科知识的理解,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衔接,显著提高了留学生学习和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培养了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使留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专科医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本专业临床知识,还要有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全局思维和康复医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能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运用康复医学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2 针对理论授课内容较单一的问题,多渠道开发学习资源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4],调动留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开阔其视野。将网络教学资源上传百度网盘等网络存储平台,以供学生课后下载自学。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检索、分析、设计及使用康复相关理念和方法、手段,独立或团队协作完成学习讨论内容,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挖掘知识兴趣点。授课教师列出英文参考书目,如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Board Review,Umphred's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sixth edition),并预留课后作业(以思考题为主,可以查阅文献、专著、网络资源),要求留学生以邮件方式提交,教师回复点评,以加深留学生印象,突出重点,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并为学有余力的留学生提供深层次的学习思考环境。钟西等[3]认为,医学高等教育的在线教学比传统教学更灵活,可实现虚拟现实的沉浸式教学,借助在线教学平台的数据处理功能,能更加便捷地统计学习时长、考试分数等,可实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

3.3 针对课堂学习效率欠佳的问题,增强留学生学习主动性

留学生个性较张扬,在课堂上和授课教师互动性强,但纪律意识欠缺,有迟到早退的情况,甚至缺课,自律性较差[5]。而国内传统教学方法由于形式比较单一、互动性不强,留学生普遍接受度不高,课堂上积极性不强[6]。针对这一特点,授课教师要转变思路,参考借鉴其他院校留学生教学的宝贵经验,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7-8],如以“临床观察—理论学习—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工作坊教学模式等,激发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增进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工作坊模式为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提出“颅脑损伤康复工作坊”“类风湿性关节炎康复工作坊”等主题。将留学生进行分组,每组8~10 人,并设1 名组长,负责组内分工、协调统筹作业等。课前,每个小组选定主题,提前熟悉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并进行讨论。课中,授课教师随时解答留学生的问题,并引导留学生进行思考,模拟患者接受康复治疗的全过程(康复治疗的介入—康复目标的制订—康复计划的提出—康复治疗小组讨论—具体治疗技术的实施—治疗效果的评价及反馈—患者最终回归家庭或社会)。课后,授课教师对各个主题工作坊的操作和关键环节进行点评及答疑解惑,以加深留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康复医学思维,使留学生在未来的医学实践中最终帮助患者实现临床获益。

3.4 针对留学生语言短板问题,对留学生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

我校留学生大多来自东南亚、中东及非洲国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汉语水平也有待提升。为保证学习质量,促进师生之间以及临床实习、见习期间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交流,我校规定汉语授课班的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需要通过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5 级考试。同时,英语语言能力也很重要,能帮助留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专业最新进展,查阅原版教材、专著和期刊。因此,我校十分重视留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开设了汉语及医学汉语等课程,授课教师也注重双语教学,具备与留学生交流、为其答疑解惑的能力,以帮助留学生有效跨越语言障碍,在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书本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的转化。刘耀阳等[9]在物理诊断学留学生教学实践中,发现汉语能力(尤其是医学汉语能力)制约留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提出利用翻转课堂和临床场景模拟练习强化其医学汉语交流应用能力,提升临床医学学科的教学效果,改善留学生的学习体验。

4 讨论

4.1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汉语班)的培养标准

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随着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等的颁布实施,参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 版),在国家层面上对留学生的培养制订了一系列标准,保障了留学生的教育质量。

4.2 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实践在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汉语班)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王金岩等[10]采用PBL、TBL 等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激发留学生学习兴趣、积极组织和引导其从理解免疫学原理、建构免疫学理论框架到运用免疫学原理解决临床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留学生教学质量。方丹等[11]分析总结了留学生实习现状,认为通过加强留学生带教师资队伍建设,招募英语规范化病人以规范毕业实习出科考试,并加强留学生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能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刘冬等[12]参加了由天津医科大学教育部来华留学生医学英语培训中心主办的“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英语师资培训班”,认为科学的留学生培养方案、规范的英文专业课教材、适合的教学模式,将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留学生教育,提升留学生医学教育水平和质量。

4.3 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汉语班)康复医学教学对策及思考

留学生康复医学课程的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留学生独立思考、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构建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知识框架的能力,利用康复知识统筹安排临床治疗的能力,跨专业沟通协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在学校层面,注重授课教师的岗前培训,邀请资深名师来传授先进的教学理念、分享教学心得和体会;系统性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科室层面,定期开展英文读书报告和病例汇报,在关注医学专业前沿进展的同时,提升青年医师的专业英语和口语水平。鼓励授课教师积极参加留学生教学大赛、教学研讨会、教学沙龙等,在实践中摸索英语教学经验,增强英语授课的信心,以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13]。在教学层面,教学质量的提升,有赖于教学管理部门、教研室和授课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学管理层面,为课程建设做好组织、管理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工作[14]。在教研室层面,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督导、课程试讲等环节整体把关。在授课教师层面,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操作技能、前沿的本学科知识[15],从授课方式、教学模式入手[16],提升教学质量,激发留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总的来说,学校和学院应把握人才培养的大方向,将人才培养和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国际合作融合,教研室和授课教师将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在教学工作中做出实效,全面提升留学生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构建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促进留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留学生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临床医学教育质量,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

以上是关于留学生康复医学本科教学工作的一点见解和思考,尚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将康复医学的核心问题做充分的讲解,并将康复医学的核心理念贯穿于临床医学学习阶段的整个过程,仍然需要高校教师的持续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思考、总结、探索,以期用极强的信念感、使命感和责任感,高标准、严要求完成临床教学工作,提升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教学质量,为我国医学教育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留学生汉语医学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