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逻辑与实践探析

2024-02-02杨少贇王秋红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托育婴幼儿课程体系

杨少贇,王秋红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全面三孩”政策的放开,并没有实现婴幼儿数量的大幅度增长,由于家庭育儿成本的增高,托育需求虽旺盛,但入托率较低。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 年,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健全,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特别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符合社会民生需求,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升婴幼儿入托率。

1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属于医药卫生大类——健康管理与促进类,服务于0—3 岁婴幼儿,与学前教育专业互为补充。目前该专业处于探索阶段,课程体系尚未完善,因此加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是推动该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设民生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1.1 配套“全面三孩”政策体系

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3 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202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加快培养托育、护理、康养、家政等方面技术技能人才”。婴幼儿托育是全生命周期的重要内容,与国家人口发展、民生利益密切相关,而当下“仅有1/5 关于3 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的需求被满足”[1]。教育部由原来“每个省份至少有1 所本科高校开设托育服务相关专业”的规定,到现在提出同时在中职、高职与本科开设3 种不同类型的婴幼儿相关专业,以充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育儿理念的深入,高质量的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加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满足民生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至关重要。

1.2 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

2021 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重技能、崇技能、学技能、有技能的社会氛围的营造,其实质是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的提倡。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托育师资培养的重要任务,但与本科高校相比,其社会认可度并不高,这一现状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社会民生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人才精细化培养,提高就业率,提升自身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高职背景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亿万家庭的期盼,是针对全面促进0~3 岁照护服务发展国家战略的基石,需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完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模式,守好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破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社会现状,促进国家和谐稳定发展。

1.3 建设民生工程的重要举措

“一老一小”是重要的民生工程。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能推进国家养老扶幼事业发展,强化托育专业技能队伍建设,规范专业化建设。0—3 岁是人生重要的起点,政府、高校与社会各相关部门应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创新婴幼儿托育模式,健全行业政策法规,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加大托育行业资金投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育壮大专业保育员与育婴员,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解决托育服务难点,确保婴幼儿健康安全成长,助力家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婴幼儿是国家未来的人才基础与民族希望的依托,因此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一致,在满足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符合大众需求,增进民生福祉,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幼有所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定位。

1.4 顺应国际婴幼儿照料服务体系建设潮流

20 世纪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如德国、英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赋予婴幼儿照料以重要意义,明确法律政策,划分职责范围,保障婴幼儿托育服务质量,完善婴幼儿照料服务体系建设。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主要实施现金支持政策,如发放儿童津贴、父母津贴、额外津贴,以及时间支持政策,给父母较长的带薪假期来支持家庭承担起育儿的责任。此外,还有公共服务支持政策,形成服务便捷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为家庭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可及的婴幼儿托育服务。政府通过购买托育服务的方式兴办公立机构,同时在市场、家庭和社会组织3 个领域调动志愿服务,鼓励市场开办非营利机构,帮助组建家庭托育互助小组,并发挥社会团体的公益组织作用,引导托育服务的普惠发展[2]。我国应借鉴婴幼儿照料服务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加快托育体系的建立,规范专业建设,提供弹性资助,帮助家庭承担托育费用,为父母提供亲子假期,同时加大各种婴幼儿托育机构的补助,扩大托育机构的覆盖范围。

2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内容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践行思政育人理念,强化顶层设计,挖掘育人元素,融合“医教技素”多学科知识,重视学习平台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注重劳动教育促进就业创业,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2.1 践行思政育人理念

课程思政从专业出发,在熟悉课程特点与属性的基础上,充分提炼其蕴含的价值基因,通过隐形渗透、元素融合等方式,在专业教学中开展包含精神指引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3]。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强化顶层设计,挖掘育人元素,重视专业素养、职业素质的培养。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研究对象主要是3 周岁之前的婴幼儿,虽然这一阶段的婴幼儿言语、认知、情绪情感和社会化发展还处于较低层次,但是这一时期的婴幼儿具有爱模仿的特点,同时好学、好问,个性已初步开始形成,对人、对己、对事物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人的生命由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生命的自然属性涉及健康、安全问题;社会属性即伴随着社会文化而发展起来的社会人文系统;精神属性是“我之为我”的根本体现,是生命最聚集的闪光点。婴幼儿托育直面每一个缤纷多彩的生命,医学高职院校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为婴幼儿生命的自然属性保驾护航,课程思政建设为婴幼儿生命的社会属性埋下伏笔,教育规律与理念的熟知为婴幼儿生命的精神属性铸就高尚灵魂。引导学生对婴幼儿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的统一。鉴于此,该专业学生同样需要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与保教方法,做到身正为范,为婴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好准备。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婴幼儿的年龄特征,对其思想意识教育的方法要具体化与合理化,从日常生活出发、从小事入手进行引导,以隐性教育为特点,以春风化雨的方式,逐步培养婴幼儿爱父母、爱家庭、爱班集体、爱幼儿园、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2 融合“医教技素”多学科知识

婴幼儿由胎内寄生转为胎外独立生活,从37℃恒温的母体到冷热多变的居室,从无菌环境到无数细菌、病毒萦绕的不确定性环境,因此对其的照护需要多学科的保教知识与技巧。(1)以医学类课程为基础,健康养育为目标,开设婴幼儿医学基础、婴幼儿疾病防治、婴幼儿健康评估、小儿中医与保健等课程;(2)以教育学类课程为指导,开设婴幼儿教育学、婴幼儿心理学、婴幼儿家庭教育与指导等早期教育课程;(3)以技能类课程为核心,开设婴幼儿营养喂哺与健康成长、婴幼儿游戏与活动设计、婴幼儿感觉统合训练等课程;(4)以素养类课程为重点,开设婴幼儿托育行业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管理策略[4]等课程。总而言之,课程内容的构建,应厘清医学类、教育学类、技能类和素养类课程的内涵,体现多学科并重、理论与实践同行,分类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婴幼儿保育基础知识;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掌握,使学生明晰专业的功能性定位;通过专业拓展类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融合“医教技素”多学科知识的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凸显专业医、教、技、素的特色,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避免“轻医学、重教育,轻婴儿、重幼儿”。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类型及举例见表1。

表1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类型及举例Table 1 Types and examples of courses in infant & child care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2.3 协同岗位技能实践参与

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重视“医教技素”培养兼备的学习平台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创办托育企业示范基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率。校内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的基础,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应涵盖婴幼儿医护保健、生活照料、营养喂哺、虚拟仿真等,引入高科技,如VR 技术、5G 技术,打造虚拟托育场景,结合模拟操作,按理实一体课程设置实训时间,搭建智慧型托育平台,开发婴幼儿照料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和智慧育儿App,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增强实践技能,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优化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校外实训基地应与托育服务、早教与托幼一体化等机构,以及妇幼保健院等医院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如学校可与周边幼儿园达成实践基地的合作意向,让学生得到实践机会,幼儿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短缺问题。同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随时可深入一线课堂进行观察。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订单式”培养学生,满足托育行业需求,促进市场就业。随着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学校可建立附属托育机构,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就业一体化。

2.4 注重劳育促进就业创业

学校教育应将劳育与知识、技能培养相结合,挖掘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的劳育元素,融入劳动情怀、社会责任与人文精神等教育内容,通过隐性的教育方法完善教学设计,实现劳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围绕创新创业与劳育的深度融合,促进劳创融合。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注重融入劳育,一方面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出发,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示多元互动的宣传作品,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同时邀请知名工匠走进校园,组织学生观摩其精湛工艺,感受工匠情怀,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的劳动品质。劳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劳动精神与服务意识的培养,在托育实践活动中培养优秀的劳动品德,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此外,通过劳育融入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利用实践教学,促进劳育与专业实训相结合。婴幼儿是一个充满生机与不确定性的鲜活个体,因此在培养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时,应重新审视该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5],更要注重劳育,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培育爱岗敬业的精神,不断促进就业创业,为社会培养符合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是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开展校企双导师或多导师合作育人;二是实施“岗课赛证”育人机制,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考评内容相融通,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课证融通”,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拓宽思路;三是课程评价实施多元主体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以评促建,以评促学,促进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与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3.1 建设师资力强的团队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支撑,更需要一支师资力强的团队。在“医教技素”多学科背景下,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以医学类、教育学类、技能类学科教师为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资力量强的队伍。通过校企双导师或多导师合作育人,聘请妇幼保健院的相关医生、托育机构一线教师或园长作为外聘教师,以鲜活的真实案例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机会,优化课程建设。作为新兴专业,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学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积极落实政府相关制度,完善教师招聘制度与福利待遇,为专业教师提供学习与培训机会,组织其定期到相关托育机构、早教机构、妇幼保健院等医院及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增强实操能力,加强与托育机构、早教机构企业的合作,建设校企联盟,从而科学构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外,还应加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金课”建设,“金课”建设可以带动本专业优质课程的发展,进而从整体上促进高质量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师团队通过打造专业“金课”,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设数字资源,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提高其学习兴趣,增加课堂互动,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2 实施“岗课赛证”育人机制

为加快高质量、技术型人才培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岗课赛证”育人模式,推动学校将教学、比赛、岗位等内容贯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专业的多维度建设。院校在制订与实施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医学类课程为基础、教育学类课程为指导、技能类课程为核心、素养类课程为重点,结合托育行业职能标准与社会实际需求,促进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考评内容相融通,提升职业技能,促进“课证融通”,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拓宽思路。院校应组织规范化的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幼儿照护、母婴护理等“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及保育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幼儿园教师资格、健康照护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6]。同时,积极举办校内外各级别的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参与婴幼儿照护相关技能比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落实“岗课赛证”育人机制。

3.3 创新多元主体评价机制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评价采用多元主体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以评促建、以评促学。通过学校管理人员、专任教师、辅导员、学生群体、学生家长及校外托育机构、医院等企事业单位有关人员的多维度评价,促进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多元主体评价机制的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创建自由开放的平台,开展各视角的评价,促进评价结果更为客观,还能获得及时的、多方位的课程评价反馈,收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托育人才。

猜你喜欢

托育婴幼儿课程体系
私人还是公共:我国托育服务体系供给范式研究
《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托育服务:国家义务与机构角色
解决托育难题需合力托底
中西部托育事业发展研究院筹备暨陕西省托育示范基地启动会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雁塔校区召开
护理婴幼儿五不宜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逆境商 从婴幼儿开始培养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