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浸润童心
2024-02-02廖肇银陈白贞
廖肇银 陈白贞
2021年3月29日,一堂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课在吉州区兴桥镇东塘村举行,吉安市凤凰小学师生将课堂“搬”到这里,实地学习民间传统手工艺——制作草绳。
从此,凤凰小学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化,尝试传承、创编民间技艺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传承民间技艺活动的开展也随之进入常态化。
素有“江南望郡”之美誉的吉安,古称庐陵。聪明勤劳的吉安人创造出厚重的庐陵文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手工技艺,有编斗笠、搓草绳、扎竹篮,有酿米酒、做汤圆、包艾果,还有扎草龙、演三角班……
“在《庐陵守艺人》这本书里,记录了41种现在已经不多见的老手艺,其中《搓绳人》这篇文章,把我拉回到了孩提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些老手艺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作为庐陵人,我们有责任把这些民间手艺传承下去。”学校劳动备课组组长黄小玲这样表达开发劳动课程的初衷。
在學校教学楼一楼大厅里,学生的劳动作品琳琅满目,有稻草搭建的“稻下乘凉梦”,有一盆盆绿豆芽、一朵朵鲜花、一棵棵绿植等,处处生机勃勃、五彩缤纷,每一样劳动教育课程作品都充满“庐陵韵味”。
“这些都是学生们的劳动成果,他们人人动手动脑,既有趣又益智。”接送学生的家长对此赞不绝口。
“这是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活动,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智慧,使他们的思维在活动中发展,个性在实践中张扬,每名学生在体验中收获快乐,在参与中获得成长。”学生家长在参观后的意见反馈栏中写道。
最好的老师在民间。凤凰小学把劳动教育与研学活动结合起来,根据劳动教育课程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专业艺人的指导下学习实践,了解庐陵手艺的发展历史,真切地感受劳动价值,传承劳动技艺,体会庐陵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颜丹华为了上好《编斗笠》一课,和家长志愿者一起带领学生到红军斗笠的起源地——永新县坳南乡,邀请篾匠周师傅指导教学。师生们一起走进“原料库”竹林,在家长的协助下,砍竹、运竹,感受周师傅“刀起竹开、化竹为篾”的绝活,并在周师傅指导下参与、完成编帽顶、编帽身、锁帽边等工序。
在削竹成篾的现场,周师傅讲述了永新县坳南乡编斗笠的革命故事,哼唱起“小小斗笠头上戴,避雨遮风防日晒,千难万险全不怕,彻底打垮反动派”的民谣。
在这堂课上,学生了解了“三湾改编”的历史,学会了坳南乡村民给红军战士编斗笠的故事,“红军斗笠”深深地印在了学生心里。
为了上好《搓草绳》这节课,教师楚华把课堂搬到了吉州区东塘村的田间地头,一生务农的张婆婆头一次当起了“老师”——教师生搓草绳。
在张婆婆的示范下,学生知道了草绳的“选料”要求——稻草要软硬适中、色泽鲜艳,“醒草”的要求——稻草要用水洒一遍、回潮润湿,“捶草”的要求——使稻草变得柔软又有韧性,搓草绳的方法——整理固定、分成两股、搓动拧结、适时接草。搓草绳的独特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在场的每名学生,“庐陵守艺”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植入学生的心间。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吉安鲤鱼灯,是劳动教育“鲤鱼跳龙门”的内容。鲤鱼灯源于吉安县固江镇棚下村,这里是学生马芷歆外婆的家乡。
在上这节课前,马芷歆特意到棚下村走访鲤鱼灯的第四代传人邓建民。邓建民告诉马芷歆,这种古老的灯彩艺术,源于一个美丽传说:人们怀念美丽善良的龙女,模仿她化鲤戏耍的情景,编创了鲤鱼灯。每年元宵节,棚下村民一起舞灯、赏灯,是闹元宵的“大戏”。
“夜赏鲤鱼灯,让我见识了鲤鱼灯的炫目和棚下村民的血脉亲情。每年元宵节的鲤鱼灯代表着春节的结束,又意味着新一年农作的开始。舞动的鲤鱼灯,寄托着大家对风调雨顺的期望和年年有余的祈福。”马芷歆说。
邓建民说:“现在表演鲤鱼灯的大多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好在鲤鱼灯的表演融入了学校的传统文化课。只要学生喜欢,我都愿意去免费教、尽心舞,让更多的人来传承。”
一项技艺的习得需要反复操练。民间技艺进课堂,如果只停留在了解、学会技能,而没有与生活接轨,是很难有生命力的,也难以传承下去。在“双减”背景下,凤凰小学把传承庐陵民间技艺劳动教育课与课后服务结合起来,组建了民间技艺社团,把民间艺人的工匠精神通过动手实践发扬光大,学生在传承创新中感受了劳动的价值与乐趣。
在凤凰小学,以茶文化为主题开展的茶工坊系列活动,有唱茶歌、跳茶舞、背茶诗、演茶艺等;以竹文化为主题开展的竹艺社,有编果篮、画竹简、编斗笠、跳竹舞等;以禾文化为主题开展的草绳社,有做挂饰、编草窝、给校园树木“穿衣服”……
课堂有限,技艺无限。传承是永恒的,创新无止境。一堂堂在田间地头由民间艺人讲授的劳动教育课,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劳动的技能,还有对庐陵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凤凰小学连续多年开展的传承民间技艺活动,给学生的不只是脚踩黄泥、眼望青山的走访和体验,更是让学生对劳动教育有真切的体会与感悟:劳动教育既要获“技”——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孩子们的劳动能力,还要悟“理”——在动脑思考中领悟劳动创造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更要立“志”——在身体力行中学会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树立用汗水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的远大志向,从小培养民间艺人追求精湛、坚守初心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