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视角下医学院校校训育人功能探索

2024-02-01裴师云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医科校训医学院校

裴师云,罗 汇,张 挺*

(1.锦州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中心,辽宁 锦州 121002;2.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医学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也是通过具体行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2018 年教育部发文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首次提出“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其中新医科建设基于中国医学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需要和挑战,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满足“医德双修、仁心仁术”并体现“守正创新”的新要求[1]。新医科建设理念确定后,医学人才培养更需考虑实施“新方案”,以确保建设“新质量”。

校训像一面镜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2]。具体到医学院校,其校训是医学人才培育的文化之源,是医学精神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3],是医学院校育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具备实践性指向与理念性指向的双重功能,成为医学生、医学院校教师和医学院校塑造自身的强大力量,更承载着文化内涵建设和输送医学人才的重大责任与使命。因此,从新医科视角看待医学院校校训,发掘其蕴含的“时代火花”,深入探讨其在医学人才培育方面的价值,具有时代性、社会性以及科学性等多维度意义。

1 医学院校校训

1.1 医学院校校训的内涵

校训,其狭义为一所学校的文明标语,广义为一种颇为积极的文明现象,背后呈现的是一所学校的育人理念、办学特色与办学定位[4]。医学院校校训作用于医学主体而具备医学的特有属性,植根于“健康—疾病”概念之中,内含从医规范、传统医学文化经典以及新时代医学健康战略规划导向,是国家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家层面的未来医学发展与人民层面的基本健康需求[5]。即医学院校校训在理念构想上将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作为顶层建构,将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基层设计。

1.2 医学院校校训的梳理与外延

对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85 所医学院校校训进行收集汇总,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校训较为集中地传递了3 个导向,即求善、求学和致用。

表1 我国85 所医学院校校训用词统计Table 1 Statistics on the words in the mottoes of 85 medical colleges in China

求善是医学生追求个人和社会道德的完善,突出强调“德”,德行之中必然包含“仁”与“善”,是医学生的道德基础,并在该基础上循循善诱以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礼记·大学》一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旨在明晓伦理,弘扬道德情操,提高自身修养。如唐代医者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普救含灵之苦”。医者的“善”要突出救死扶伤精神,突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以及对待病患的博爱之心。

求学是医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博学”以及“精学”之人。“学”源自《荀子·劝学》的“学无止境”,是教育与文化之生命线。医学生的“学”要满足医学模式发展要求,体现不同历史阶段的医学教育方法和要求,使医学更加明确地体现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属性。通过“博学”和“精学”,医学生能客观认识医学,掌握医学知识,明确医学的发展方向。

致用强调医学生要学以致用,以用治学,结合实际进行探知,用自身所学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即突破旧思维应用新理念,强调知行合一,内含“创新”与“行”。“创新”一词意为打破传统思维孕育新思想、新理念,蕴涵对新事物的探索,是实践与“行”的延伸。新医科建设是对医学发展及人才培养要求的创新,是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立足医学发展规律,又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继承和弘扬传统医学文化,引领医学人才培养。

2 医学院校校训的经典价值

2.1 医学院校校训与校园文化

“精依气生,气化为精。”校训是校园文化与精神的凝练,如何精准定位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并发挥其作用,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校园文化可从3 个层面进行架构:浅层面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人为建设成分,如校园建筑、校园设计等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中层面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传统、程序和规则等;深层面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价值取向、办学观念和思维模式[6]。以上架构剖析了校园文化“根”与“魂”的存在,将其精髓作用于一定主体对象,能够在物质、制度以及精神层面发挥“上承党和国家方针战略,下启学子发展与未来”的作用。以文化育人,优秀校园文化始于校训,校训贯穿于院校文化长河之中,也是校园文化古与今的扭合:其古时为院校文化之源始与信仰,为后世骄子开辟无垠沃土,种下文化之籽;其今时为院校文化之创新与开拓,在有着先人痕迹的土壤之上施肥浇灌,收获文化果实。这样“一种一收”的模式使校园文化得以集中体现,并以非常形象的方式表达了校训文化之深厚,也体现了校训与校园文化之间的无缝衔接与包容。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在利用校园文化与功能育人过程中,校训更能够由浅而深地体现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探索和对正确价值观的追求。

2.2 医学院校校训与医学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7],医学人才是卫生教育系统的动力支撑[8]。在医学教育中,首先要贯彻落实科学合理的办学理念,校训是治学理念的凝练,能为育人提供科学指引,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1)指引方向。学校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成长方向指引与价值观教育,这也正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9]。校训让全体师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形成良好共识并转化为内在思想与行动。(2)坚守准绳。校训作为医学生的道德行为准则,始终遵循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防止医学生人格、思维、观念发生偏移,于润物无声中为学生成长把关,为培养道德高尚的医学人才奠定良好基础。(3)树立目标。医学院校校训一方面在教育医学生如何成为合格的医者,另一方面也在为其描绘着未来蓝图。例如校训中的“博”,在告诫学生理应博览群书丰富学识涵养,同时也体现着对学生成长为一个博学医者的殷切期盼。

2.3 医学院校校训与医学教育改革

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人才的同时也在不断抽丝剥茧自我改革,以达到新医科建设的要求,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在变革中,医学院校校训有了新的时代色彩,传达着新的办学理念,肩负着“立足国情,引领未来”的使命,指引着医学院校文化建设。医学院校校训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保留了稳定的文化内涵,即追求知识与真理、传承医术与医德、树立正确价值观与道德观。在新时代,医学院校校训也在不断寻求变革与创新中唱响新医科的旋律。新医科建设反映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对医学的期望,是医学现代化发展的“指挥棒”,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发力点。“创新”一词用于校训正是新医科建设的体现,校训中的“博”与“精”为医学教育改革指明方向和具体内容,而同时医学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印证着校训的正确性。

3 新医科视角下医学院校校训的新内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医学教育还存在人才培养结构亟需优化、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医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要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这从国家层面肯定了新医科建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医学院校校训作为医学教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在经历时间与实践检验后,势必能够充分发挥导向、激励及塑造作用,推动新医科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强调大学治理的方法

新医科破除旧思维,注重运用新方式进行精准育人,从大健康观出发传播全民健康理念,从顶层设计出发落实学科、专业与课程等基础知识体系构建,将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10]、学科作为人才培育的联动平台,在遵循学习规律的过程中适应医教协同机制。医学院校的校训是学校治理理念的高度凝练,是师生的价值追求,能映射出学校的具体办学理念与办学方式。校训在继承发展中融入新医科建设理念和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理念,有助于将新医科建设落实在医学人才培育中,并创新育人范式。

3.2 强调学习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医学专业的综合性决定了医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两者的有效结合是高质量医学人才培育的重要保障。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医务工作者在学习广度上应构建完整的医学理论框架,在深度上应具备良好的操作技术,同时能够借助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等新科技、新工具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学习与实践。医学院校校训中的“大医”“博学”“纳今”等词语,强调整合的医学理念。例如,长春中医药大学的校训“纳今”在继承发展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广纳现代医学科技的重要性,这对推动医学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因为未来的“医学+X”时代,医学人才不仅要有专业能力,更要有跨界整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更好地利用理、工、农、文等多学科知识为人类健康服务[11]。

3.3 强调教与学技巧的运用

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在符合医学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围绕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点和“以医术为根基”的落脚点开展的。新医科建设要求医学服务应由“以治病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为中心”,服务周期应拓展至生命全过程,这对医学人才及医学院校教师的岗位胜任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大连医科大学的“甚解”与“敏行”等校训,发挥了对教师灵活应用教学技巧、学生自主使用学习方法夯实理论基础并掌握实践技能的导向作用。

3.4 强调育人环境的优化

优秀的环境塑造人,创造舒适的学习氛围,提升育人质量和效益,集中表现在一所学校的教风、学风和校风上(以下简称“三风”)。在医学教育领域,新医科建设为良好“三风”建设注入了时代活力,增添了时代气息,从外在层面营造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浓厚氛围;就校园内在层面而言,校训通常与“三风”相结合助力校园文化建设,如福建医科大学与锦州医科大学在具体注释校训含义的同时也对“三风”进行了阐述。因此,校训作为内在力量与新医科建设这一外在力量相结合,助力医学院校良好“三风”建设,开拓文化育人新路径。

3.5 强调有爱有温度医者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新医科建设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思想道德标准。医学院校校训中,也将“仁德” 作为医者的操守着重强调。调查中有9 所学校校训出现“仁”字、44 所学校校训出现“德”字,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仁爱”、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怀仁”及湖北医药学院的“厚德”、桂林医学院的“弘德”。这些校训传达出的传统教义与现代立德树人理念同频共振,成为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导向。

4 校训承载新医科建设中的育人功能

4.1 赓续使命,涵养医魂

医学院校校训由精练之语凝结而成,汇聚先贤心智,见证历史变革。经过多年的发展,简洁明了的校训以各种形式,有形或无形地存在于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师生铭记于心。在新医科建设中,校训更要发挥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理念锚定思想根源,指明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医学院校的校训也肩负着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使命。如中国医科大学的校训“政治坚定,技术优良”,就出自毛泽东1931 年为该校制定的办学方针。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医科大学建校90 周年,指出要赓续红色基因,不负时代使命,为党和人民培养更多情系人民、服务人民、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仁心医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新医科建设中,将校训文化潜移默化中融入医学教育,转化为学校的竞争软实力、教与学的推动力以及对学生本体思维的塑造力,正是高校内涵发展中值得大力下功夫并把握好的着力点。

4.2 共建共识,塑造医风

校训是医学教育文化的集中体现,扮演着旗帜与标杆的角色,指引着全体师生的思想观念和方向选择,属于师生价值观导向和行为规范导向的核心内容。在高校必然存在着不同类型的价值取向与文化思潮,校训的作用便在于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主流文化引导非主流文化,抵制消极文化,缓和或化解多元文化冲突[12],逐渐形成对某一文化的共识。具体到医学院校,校训给予教师与学生方向引领和方法论指导,内塑核心价值观,外展医学风范。同时,其作用主体也延伸至校外群体,抵制不良医德医风,从根源上缓解日益激烈的医患矛盾等,塑造厚德、至善、仁爱的医风,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新医科建设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服务要求。

4.3 同策同向,助力教改

新医科和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医学教育改革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学院校校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着办学定位,是育人的重要抓手,能够精准服务医学院校育人工作。同时,校训也是一种管理措施[13],医学院校应将其引入校园宣传工作中,发挥管理与育人的作用,并融入医学教育改革,优化医学学科结构,增强生命力。简而言之,校训只有与国家政策方针同向、与新医科建设同行,才能增强医学教育效果,提高教改质量。

4.4 立意创新,培育人才

新医科描绘的是一个全方位的惠民济世新布局,强调创新性突破的同时更强调对传统医术的传承、精进与更新,医学院校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主体,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就医学院校校训而言,其形式稳定,但内容在时代发展中更迭,尤其在对标新医科所强调的“新”的过程中,要结合办学特色有所创新。例如,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我国提倡、传授和实践科学医学的发源地,历经百年传承与发展,依然秉承“尊科学,济人道”的校训,大力培养“尊科学济人道,以天下为己任”的医学生,形成“科学”与“人道”特色。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学院也正推动着现代医学与多学科的融通,从“促、防、诊、控、治、康”6 方面全方位照护健康[14],根据新医科建设进行特色创新。

5 校训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展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来临,医学教育要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肩负起服务国家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双重使命,为建设人民满意的卫生健康事业提供人才支撑、教育支持和国家安全保障[15]。医学人才培养要以新医科建设为统领,守正创新,推动医学教育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校训是根据社会要求和大学的本质逻辑与内在规律,以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为基础,在广泛征求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产生的[16],是育人智慧的凝练,基于校训的育人功能探索符合新医科建设要求的育人理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牢固掌握校训育人功能基础上,医学院校应结合自身特色进一步分模块、分等级、分层次进行理念构建,使医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

猜你喜欢

医科校训医学院校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校协同开展医科生医患心理教育的调查与对策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科院校农村免费定向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