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姜雨荷,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

2024-02-01刘阳

南风窗 2024年1期
关键词:金牌实验

刘阳

姜雨荷这个名字,是在2022年开始受到关注的。这年11月27日,姜雨荷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中拿下金牌,实现了我国该项目金牌“零”的突破。

在过往大多数报道的描述里,她是穿着领奖服和金牌一同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冠军。但事实上,原本的姜雨荷,可能并不符合这种期待。

她说,自己小时候不爱学习,还喜欢看言情小说之类的课外书;她不爱干净利落的高马尾,更多时候会把头发披散下来。作为一个“路痴”,她在不大的商圈里走了20分钟,才找到我们约定好的吃饭地点。

但在化学这个领域,她又会表现出作为一名选手和老师的专业:实验报告上的英文缩写,她条件反射般地就能知道是什么意思;学生的实验失败,她会迅速提出哪个步骤可能出了问题。

与那些成熟且富有经验的“成功人士”不同的是,姜雨荷身上的骄傲很少。她身上依然保留着一名“00后”的平凡和稚气。见到比她大三岁的记者,2002年生的姜雨荷,甚至會管我叫“姐姐”。12月初的开封,最低温度已经降到零度以下,但姜雨荷会把这称作秋天。

这是一个让人感到内心干净并且善良的人。在更多人的认知里,培养冠军是一个“造神”的过程,但对于姜雨荷来说,一切不过是刚刚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发生了。

此时距离姜雨荷拿到金牌已经过去一年多。她被广为讲述的,是大众眼里的关于逆袭的故事,但除下金牌的光环,她身上流淌着的,是这一代年轻人困且益坚,历尽千帆而不坠青云的志向与勇气。

一句姜雨荷常说的话是:“打工跟打工之间是有区别的,但凡知识和技能你掌握一个,都可以靠这个养家糊口。”

姜雨荷是河南南阳人,家境一般,母亲在纺织厂打工,父亲在家种地。在乡下上学时,姜雨荷总是坐不住,喜欢跟小伙伴们去掏鸟窝、捉虾,小学阶段“越往上学就觉得越困难”。这一度让她对学习失了兴趣。

2015年,姜雨荷在河南邓州的一个小城上了初中。当地的教育资源没什么优势,而她又比较好动,上课还老喜欢神游,看了不少《火花》之类的言情小说。因此,在刚刚接触化学时,她并没有打下什么好基础。

没坚持到初中毕业,她就决定不再上学了。

农村许多辍学者会到南方的城市打工。2016年的《中国童工情况调查》指出,据初中的辍学率推断,每年有将近300万的辍学青少年准备进入劳动力市场。

姜雨荷很快就加入了辍学的大军。2017年,她连毕业证都没拿,就跟着表姐来到了东莞。她记得,当时班里有好几个同学也中断了学业。

这些青少年对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尚且不明不白,对自己即将面临的就业市场更是一无所知。

很快,姜雨荷就发现打工和自己想象的根本不一样—凭借自己的初中学历,只能进工厂做流水线女工,从早干到晚,每个月最多也就4000多元工资。

工厂里的日子一眼就能望到头—女孩们再大一些就结了婚生小孩,再了不起也就是当个组长。

她不想这样过下去。

那年春节回家,她决定了,要去学一门技术。

在大众的认知里,技校里的学生鱼龙混杂,教育水平也难有保障,但对于义务教育基础薄弱的学生(尤其是肄业生)来说,技校确实意味着另一种机会。

2023年3月2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全国目前有中等职业学校9752所(含技工学校),2022年招生650.69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40.71%;在校生1784.6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39.67%;在高等教育阶段,高职(含职业本科)学校有1521所,2022年招生546.61万人,连续4年超过了普通本科的招生规模。

姜雨荷就读的河南化工技术师范学院(下称“河南化院”)位于开封市,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同时面向高中肄业生、高中毕业生和社会人士招生。她看招生简章上写着不要学费,还包就业,过完年就让父母给自己报了名。

相比初中,姜雨荷的学习状态有了很大改变。

姜雨荷选的专业是化工分析与检验,课程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偏少。初中时对化学“不太感冒”的她发现,这个专业还挺有意思,“(这里的)实践性比较强,在实践中去学,特别好玩儿”。上课的时候,姜雨荷还主动坐到第一排。

第一学年结束后,机会出现了。

2018年,河南化院启动了化学实验室技术培训项目。2019年,培训队开始招人,姜雨荷的老师贺攀科注意到了她。

姜雨荷回忆起来,当时有八九十个人报名,但她“一开始很不起眼”,成绩只能排到班里的15名左右。

不过,这里的选拔标准不是“唯分数论”,除了理论和操作以外,还考察心理和体能。姜雨荷的心理测试成绩是当中的第一名。“他(教练)认为实操还有理论是可以慢慢补起来的,但一个人的性格难改,所以教练决定把我留下继续观察。”

刚刚入队时,姜雨荷觉得拿奖还是件离自己“很遥远的事儿”。当时,姜雨荷的学长贺江涛即将前往俄罗斯喀山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声名大噪。她想:“我跟他距离十万八千里,这种好事怎么可能轮到我?”

但不论如何,教练坚持要求她试一试。姜雨荷从班里的12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一路参加市赛、省赛乃至国赛。

4年的训练,辛苦是必然的。那段时间,姜雨荷每天都要学12个小时,周末也不休息。逢过年的时候,姜雨荷腊月廿九回家,大年初三就被学校的车接了回来。“做实验的时候,教练觉得我做得不够好,告诉我要这样那样调整,我有时候还会发脾气。”

训练又苦又累,不断有选手退出或是被淘汰。到2019年底,校集训队只剩姜雨荷和另一名选手。最后,唯一的伙伴也离开了。

但姜雨荷明白,想成功就必须坚持。“即使不出众,也没那么优秀,但只要能坚持下去,你就能成功。”她说。

2022年11月,姜雨荷坐了10小时的飞机,作为中国选手前往奥地利参赛。

比赛一共进行三天,加起来有20个小时左右,需要完成三个实验和11页的英文报告。但在拿到试题的那一刻,姜雨荷“崩溃”了。

这套题超出了她的设想,跟她在国内接受的训练模式不太一样。在国内做实验,试题要做什么、要用什么都寫得很清楚,药品和仪器也会分好类,但比赛现场的仪器跟“大乱炖”一样,全都扔在桌上一起堆着,试剂也是四五十个药品全放在一起。“那些东西我都不熟,有的仪器我都没用过(因为国内不用那种)。”

考题也只给了简单的描述。“比如给你一个透明的玻璃瓶,玻璃瓶里面放了粉末状固体,提示玻璃瓶里面有三种物质,你要把它测定出来,然后出具一个报告。它告诉你过程中要注意这个药品容易挥发或者不稳定,所以你要考虑到用棕色的瓶子等等,但完全没有告诉你具体应该怎么做。你需要自己根据提供的试剂和仪器,设计一套实验方案。”

姜雨荷是冲着金牌去的,但她当时想:这可完蛋了!

但姜雨荷想起,参加比赛前,心理老师告诉她:“在考场上不一定要发挥100%的实力,发挥出平时80%的实力,就已经距离成功很近了。”

姜雨荷花了二三十分钟才回过神来,一步一步梳理,顺利把实验进行了下去,还拿了第一。

上台领奖的时候,姜雨荷虽不至于热泪盈眶,但还是兴奋得有些紧张。回看视频的时候,她才发现银牌和铜牌的获奖人原想和她握手,可她当时完全没有注意到,“因为我当时太紧张了”。

还算圆满,这是姜雨荷四年逆袭故事画下的句号。

姜雨荷以前喜欢一句话,叫“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同一条路上,会有很多人跟你一起去争夺一个名额,那么这个时候就要看谁比较勇敢,谁能够坚持下来,谁能够放下一切,静下心来做一件事,不怕失去所有,非常勇敢坚定地去做一件事。不管是比赛还是什么,可能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我觉得只要我埋头过完自己的坎,一步一步朝着终点走,也不往回看,也不看其他人,只要做好我自己,我就能够成功。”

如今,姜雨荷已经成为河南化院的一名教师。周一到周五,她都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做实验。她想多学一些实验的技巧,也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后辈。

辍学、南下打工、回到学校、参加比赛……可以说,技校的教育改写了姜雨荷的人生轨迹;也可以说,改写她人生的是她自己。姜雨荷说:“如果不是因为这场比赛,我就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人。”

但现在,她是一颗耀眼的星星。

采访那天,把我送到校门口,姜雨荷说:“学校门口以前全是摆摊,卖小吃和衣服,就像夜市一样。”她想起了广东的烧烤。“我比较喜欢吃辣一点口味的,广东对我来说比较清淡,但是那边也有很多好吃的,我晚上的时候喜欢去吃烧烤。北方没有海鲜,所以我们这边的烧烤没有广东的新鲜。”

猜你喜欢

金牌实验
微型实验里看“燃烧”
金牌搜笑王
做个怪怪长实验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有惊无险的金牌
金牌搭档主持养成记
金牌礼物
《实验流体力学》征稿简则
金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