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星空
2024-02-01
梁启超、严复、胡适、陈独秀、鲁迅、蔡元培、何震、赵元任、林徽因、费孝通、陶行知、梁漱溟。响当当的12个名字,是我们这次的主题。
他们的身份,涉及思想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建筑师、革命领袖、体制内官员、老师等,他们所相信的,不止于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儒家。
何以命名呢?知识分子?不足够。文化大师?不尽然。
他们身处的这段100多年跨度的近现代,是转型时代、断裂时期,还是革命年代?倒是可以说,那是一个没有定型的时期。
或许因此吧,他們才具有一种共性:能提出回应自己处境的问题,有认真的思考,大胆言谈、书写,去行动。这让他们身上,有明显超出今人的生命力度与厚度。
(提出好的)问题—(诚实的)思考—(有勇气的)行动,就像阿伦特说的,“去创造、去开始,发动某件事”,是不是如此,生命才算完整?
完整的生命,一定不是能在孤独和封闭中展开的。言说、写作、行动都意味着某种对话,需要他者在场,需要身处群体中。如此,也才碰撞出了自己。
于是,就有了这些,我们想要回望的,是在社会中展开自己的生命,如此有个性的人。
梁启超,一个给无数后来者以滋养和动力的求变者,从不拘泥于成败,永远兴味盎然;
蔡元培,“无所不容”,却七次辞职,不允许自己成为权力的附庸;
胡适,孜孜不倦地言说什么是自由,最后却要说“容忍比自由重要”;
陶行知,拆掉校门,在车夫、渔夫、要饭的孩子、饭馆的厨子中做教育,把只教学生劳心而不劳力的教育,称作吃人的教育;
费孝通,在自家的乡土里,做出世界级的研究;
陈独秀,能大张大合地思考,也能决绝地转身成为革命家,献身于理念;
林徽因,在那个因为女性身份而处处受到限制和歧视的年代,成为了优秀的建筑学家;
何震,作为最早的无政府女权主义者,不仅早早脱出了“思考民族国家命运”这种主流问题,更是比波伏娃早42年洞悉了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
赵元任,不做眉头紧锁的大师,只被纯粹的知识吸引,做好玩的人,做好玩的学问。
还有鲁迅,这个巨大、幽深、坚韧得令人震颤的灵魂。
今时今日阅读他们,更感安宁与澎湃同在。非得有力量的生命,才能给失了方向的人以最需要的东西。
多么痛的领悟。
去年的世界读书日前后,南风窗做了一期《我们时代的意义焦虑》封面报道,本期封面报道不意成了下篇,一种能够作为回响和延续的思考结果。
有能力回应意义焦虑,再回首,那竟成了中国群星闪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