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第二课堂的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自主成长探索与实践

2024-01-31马立志王若宁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一师第二课堂师范生

杨 伦,马立志,王若宁

(保定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明确提出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要“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注重协同育人,注重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实践教学”[1]。在高校教学中,第一课堂着重于理论知识传授,是实现课程育人的主阵地;第二课堂是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外,由学校组织,以实践活动为主的训练场。特别是对师范生而言,第二课堂是培养师范生的从教情怀、提升师范生实践技能、夯实职前实践性知识的有益平台。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教育专业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提供有益参考。

一、小学教育专业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以能力为重的理念,强调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2]。师范生已具备一定的本体性知识(如学科知识)及条件性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而较为缺失实践性知识[3]。地方院校在现有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专业课无法提供大量的实践性知识练习机会,不能很好地满足师范生实践能力发展的诉求。因此,为师范生搭建教师技能训练平台是师范生综合素养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创新师范生学习方法、拓展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理论应用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小学教育专业第二课堂的作用,参照小学的办学模式和教师岗位职责,笔者进行了“虚拟小学”实践育人体系探索。“虚拟小学”基于小学的运作模式,为师范生提供实践和培训的平台。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从入学开始即入职“虚拟小学”,以学习者和准教师的身份参与教学实践。作为学习者,师范生通过观察和参与小学的运作,深入了解教学实践的现实情境、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准教师,在“虚拟小学”中扮演教师角色,设计和实施课程,参与班级管理,获得高年级同学或教师的指导和反馈。

二、小学教育专业构建“虚拟小学”的必要性

(一)OBE 理念催生“虚拟小学”

OBE 理念(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为导向,反向设计教学内容,正向实施教学活动并持续改进教学评估。近年来,实践性教学囿于时长不足、课内外实践条件有限,师范生试讲及接受指导不够,实践能力提升速度缓慢,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方法有效结合。OBE 理念贯穿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能在第一课堂的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同时也催生了第二课堂新机制,“虚拟小学”便是其中的一种创新形式。

(二)“虚拟小学”助力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

教育情怀是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奠基石,决定着师范生是否能成为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第一课堂为师范生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教育理论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课堂则强化了师范生职业情感和认同感。“虚拟小学”为师范生提供与小学生“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为其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师范生在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中,履行教师职责,主动分享教师角色情感,提升职业幸福感。

(三)“虚拟小学”为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提供新平台

多样、复杂的一线教学现场需要师范生具备全面的教学技能和应变能力。师范生需要通过实践性活动如模拟授课、模拟教研、模拟参训等,来提高实践能力。“虚拟小学”是具有情境性和协作性的实践平台,提供贴近实际的教学体验,补充第一课堂的不足。师范生通过在“虚拟小学”中扮演教师角色,锻炼教学实践能力。

(四)“虚拟小学”关注师范生的个性发展

目前,地方院校师范教育普遍采用班级授课模式,由于学生数量较多,教师难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关注到师范生个性发展。因此,建立“虚拟小学”能为师范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师范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未来所教授的学科,进入对应的教研室,精进教学技能。此外,低年级的师范生可以在“虚拟小学”获得来自高年级师范生的个别化指导与评价,这种一对一的互助对于塑造和发展师范生的个性特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虚拟小学”实践体系探索

“虚拟小学”旨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师教育政策,以服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小学教师。为实现这一目标,需构建多途径、系统性培养体系,即“虚拟小学”育师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

(一)“虚拟小学”育师课程体系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明确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三笔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为了进一步满足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需求,借鉴小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开发小学教育第二课堂育师课程体系,包含“一师一练”“一师一读”“一师一看”“一师一辅”“一师一备”“一师一讲”“一师一研”“一师一评”等八门课程,贯穿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四年的学习生活,确保每位师范生都能够参与到练习、阅读、观摩、辅导、备课、讲解、教研、评价的全过程学习活动中。这些课程旨在为师范生提供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机会,使他们逐步形成小学教师的角色认知和角色认同,主动践行教学理念。“虚拟小学”育师课程体系见图1。

图1 “虚拟小学”育师课程体系

育师课程体系中“一师一练”,即每一位师范生被视为“虚拟小学”中的一位准教师,强调准教师的个人主动性和责任担当;“一练”是指师范生在进行教学实践中,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练习,提高钢笔字、毛笔字和粉笔字的书写技巧,提升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目的在于加强师范生的书写和表达能力,确保其未来能够为小学生提供规范的教学。其他七门课程均强调准教师的主动参与。“一师一读”课程鼓励准教师通过阅读一系列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的文献来提升专业知识和教育素养;“一师一看”课程要求准教师观摩一位教学名师的课例,借鉴其教育教学方法;“一师一辅”课程为准教师提供实践基地,准教师辅助一线教师对小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一师一备”课程为准教师提供集体备课平台,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完成一篇精品教学设计;“一师一讲”课程在学科教研室内为准教师提供试讲机会,展示其教学能力和学科知识,接受同事和教研组的评估和反馈,打磨一节精品课;“一师一研”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准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和专业发展,教研室对一节试讲课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最后,“一师一评”课程是大学四年级的准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角色,组织教研和评课活动,对低年级师范生的基本功和试教进行一对一的评价和指导。

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逐步推进、渐进积累的过程。因此,“虚拟小学”育师课程设计呈现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脉络。大学一年级,师范生通过“一师一练”和“一师一读”两门课程,进行“三字一话”的练习,全面涉猎小学各学科的教科书、课程标准,夯实教学基本功,储备条件性知识,形成对教师角色的认知。大学二年级,师范生研读一线教学名师和优秀班主任的工作案例,观摩高年级师范生的试讲、说课和模拟班会等活动,初步掌握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方法。同时,参与小学课后服务课堂,担任助教角色,辅助一线教师授课,从实际课堂中积累实践智慧,加强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感。大学三年级,通过“一师一备”和“一师一讲”课程,师范生在学科教研室内展开集体备课和试教,接受高年级师范生的评价和指导,进一步完善教学技能,逐渐树立教师角色的自信心。大学四年级,师范生在“一师一研”和“一师一评”两门课程中担任指导教师的角色,组织教研和研讨活动,对低年级师范生的基本功和试教进行评价,在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同时,提升活动组织能力,践行教师职业理想。

(二)“虚拟小学”育师组织管理体系

“虚拟小学”育师组织管理体系包括“虚拟小学”总校和“虚拟小学”分校。“虚拟小学”总校由各分校和学科教研室、宣传部、督导室组成,组织架构见图2;“虚拟小学”分校由小学教育专业行政班级组成,各分校设置校长、副校长、书记、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员、数学教研员、书法教研员、英语教研员等职位,分校委员在小学教育专业行政班的班委中产生,“虚拟小学”分校组织架构见图3。师范生在“虚拟小学”各部门中能够渐进式地拓展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教育素养,为未来成为具备领导力的小学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图2 “虚拟小学”总校组织架构

图3 “虚拟小学”分校组织架构

“虚拟小学”总校设立党务工作专员,负责宣传部工作。其职责包括传达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开展多元化的活动,组织在校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全体团员的学习。宣传部还定期了解并深入研究师范生的思想状况,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树立先进典范,组织经验交流会,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来推动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教学督导组遵循OBE 持续改进的理念,对“虚拟小学”的课程进行质量监控与评价,为师范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实践机会和支持。他们评估分校教师的练习活动,监督教研室的听评课等活动,以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各学科教研室负责制定学期计划,开展具体的实训活动。此外,教学督导组对本教研室的教师进行考核,并向总校提出教师评奖、教研员评聘等申请。

(三)“虚拟小学”育师活动体系

“虚拟小学”育师活动开展立足于师范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促进师范生将师德师风转化为实际行动,将教学技能应用于实践,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体而言,“虚拟小学”育师活动体系包括语言类展示与竞赛活动、教师技能类展示与竞赛活动、教师实践类活动三类,详见图4。

图4 “虚拟小学”育师活动体系

“虚拟小学”通过语言类展示与竞赛活动,着重培养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中,诗歌朗诵比赛旨在提升师范生的普通话技能和口语表达兴趣,通过朗诵经典名篇,不仅积累文学知识,更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征文比赛鼓励师范生审视教育现状,传播真善美。在配音大赛中,师范生选择具有积极影响力且引人入胜的视听片段进行配音,在比赛氛围中学习语音语调,同时也锻炼了剪辑软件的应用能力。

“虚拟小学”开展“教师技能大赛”和“教研室系列特色展示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技能。这些活动包括微课展示和说课比赛等,通过初赛和复赛评定奖项,线上宣传平台进行总结展示。备赛过程中,师范生得到高校各学科教法老师的指导,优秀教学案例也为低年级师范生提供了学习参考。各教研室注重教师常规训练和展示,以多元、有趣的方式开展朋辈教育活动。例如:语文教研室组织自编童谣活动,唤起童真;数学教研室推进教具制作比赛,为课堂教学提供助力;书法教研室以多样字体制作贺卡,向高校教师群体献礼祝福。所有活动都经历“策划—活动—总结—修正—再活动”的过程,“虚拟小学”任职教师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交流和组织能力。

高校每年寒暑假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虚拟小学”任职教师搭建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师范生能了解社会对教师的需求,关注教育现状,在实践中开展调研、支教等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又为后续学习明确新方向。

四、小学教育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探索的思考

(一)第二课堂育人目标要符合专业培养要求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范生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相辅相成,共同达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4]。“虚拟小学”作为地方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第二课堂的一种形式,和第一课堂的育人目标要求一致,第二课堂的八门实践育人课程与第一课堂的理论育人课程相对应,两个课程体系框架不同、聚焦点不同,但在育人目标的统一引领下实现无缝对接[5],从而培养扎根基层、可持续发展的小学高素质教师。以“虚拟小学”育师课程体系夯实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和教育素养,以“虚拟小学”育师组织管理体系激发师范生的主人翁意识,以“虚拟小学”育师活动体系锻炼教学技能。

(二)第二课堂学习内容要推进师范生个性化学习

第二课堂能促进师范生把课堂理论知识和课后实践应用相统一,对师范生职前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对应关系如表1 所示。通过参与语言类展示与竞赛活动,师范生可以提高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通过参与教师技能类展示与竞赛活动,师范生能增加教学训练的机会,深化对学科教学的理解;通过参与教师实践类活动,师范生能更好地了解一线小学教师的工作状态,进一步加深对家庭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等理论的理解,教师实践类活动有助于其在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中更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

表1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对应关系

(三)实行第二课堂课程学分制,提高师范生参与度

“虚拟小学”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第二课堂,在形式与内容上与第一课堂并不是齐头并进的。相比第一课堂,师范生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时无法全员高质量地参与。针对此问题,笔者尝试提出课程学分制,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第二课堂的“虚拟小学”课程纳入实践课程体系,以学分制保障师范生参与度,扩大课程受众面,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于师范生培养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一师第二课堂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几种苹果矮化砧木苗在一师垦区的生长表现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浅析“一师一麦”在学校中的应用与管理
一师四团“十二五”期间畜牧业发展规划与战略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