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实施策略

2024-01-31卜增彦

甘肃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终身体育中学体育以生为本

卜增彦

【摘要】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有利于舒缓家长接送学生的负担,同时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应加大改革力度。文章简要分析了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开展的目标,围绕开展现状提出了改进建议,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拓展体育教师团队、优化体育教育内容、引进智能体育器材、实现第三方协同教育,以及推行个性化服务评价等具体策略。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智能体育器材;以生为本;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4—0038—04

课后延时服务是基于“双减政策”背景所开展的教育服务工作。根据教育部2021年7月13日新闻通气会相关公告,中小学学校周一至周五每日都要开展课后服务,且每日至少两小时,充分实现全覆盖、高质量服务目标。而体育作为课后延时服务开展的主要课程,要求教师顺应政策要求,完善教育改革计划,进一步提升课后延时服务开展的有效性,以确保中学生在体育指导服务中健康成长。

一、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开展的基本目标

(一)改善體质,保障健康

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中可知,青少年每日至少要锻炼一小时。青少年身体健康是中学体育教育的首要前提,而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其根本目标也是要以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为教学重点。无论是安排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课时量、还是课程内容,都要客观评估学生身处其中是否能够改善个人体质,以便提高青少年体检合格率。

(二)深化以生为本职能

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应当注重开展质量。在学生放学后延时留校的两个小时里,体育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赋予学生深刻的运动体验感。因而教师要进一步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兼顾学生在运动审美、体育技能多方面的具体诉求,以锻炼学生品质、培育学生意志为服务依据,让课后延时服务产生巩固学生主体地位的效果。

(三)培育终身体育精神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已有超过10.2万所中小学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且有一半以上学生参与其中。中学体育学科实施课后延时服务,主要目标在于积极培育中学生终身体育精神。目前,在信息化时代环境下,多数学生放学后的休闲娱乐项目常为“玩手机游戏”“刷手机短视频”,运动时间只集中于体育课堂上,造成体质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若在课后延时服务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锻炼体育技能,传递竞技规则,则可以促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二、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开展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

据调查,河北、北京等地区现已为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中小学院校提供200元至500元/生/年的财政补助,深圳地区高达1000元/生/年。之所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是因为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意味着教师需求度的上涨和课程资源的补充,若经费不足,将难以顺利开设课后延时服务项目。而就在这样的政策支撑下,中学体育教师团队数量仍未达到具体要求,甚至现有教师的体育教育技能、新器材管理能力等也有待提升,故此需及时强化师资力量。

(二)教学内容片面

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开展期间,体育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课后延时服务内容依旧以原有体育课堂授课内容为主,致使内容吸引力不足,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回家玩手机”远比在校“上体育课”好。由此可知,教学内容的片面性将直接影响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参与度和支持度。

(三)缺少先进器材

智能手机的出现与短视频软件的成功开发,促使中学生对网络世界的探索欲望日益增强。若教师只以传统的足球、篮球等器材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可能无法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显然在器材创新性方面仍有不足。

(四)教育主体单一

中学体育教育主体以往仅以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充当,比如教师校内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家长假期带领孩子一起参与户外活动等,虽然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但在开展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后,若仍然由体育教师给予指导服务,不利于开阔学生视野[1]。

(五)评价方式陈旧

在体育课上,学生会期待得到教师表扬。为赋予学生学习成就感,课程评价必不可少。但目前以教师评价为主,无法保证每名学生都能通过评价获得进步。鉴于此,开展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需立足上述不足予以优化。

三、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开展的实践策略

(一)培养体育教师团队

中学体育教师团队是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开展的重要保障,应从教师团队数量和教师执教能力上予以提升。一方面,可以邀请退役运动员充当课后延时服务教师,或者聘用兼职体育教师,以免一味依靠在编教师,反而影响正常体育授课质量。另一方面,关于师资团队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学校负责人应当兼顾学生体育运动需求,指导体育教师参加职业培训,包括学习新器材管理技巧、新设备应用步骤、新课程教学方法等。其中针对初中生实际需求,结合相关研究,至少60%的中小学将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控制在1.5h,其余为1h,表明学生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刚好可以达到上述提到的“每日锻炼1h”目标。因而教师需重点改善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可结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项目学生的年龄、运动基础、运动天赋参与专项培训活动,以满足学生运动需求。具体可以参照四川省教师培训“下午三点半”课后延时服务培训经验。在此次培训中,70名体育教师不仅了解了课后延时服务需求范围,而且对川剧操、足球、乒乓球等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学习,同时还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培训模式(两日+四日),提高了碎片化时间利用率。此外,教师在参训之余,也要深刻解读课后延时服务相关文件,并借鉴多地区实践经验。比如为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及教育局等组织要求在体育课后服务中尽量创新内容,适当增设舞龙舞狮、五禽操、毽球、设艺等蕴含传统文化的体育项目,外加定向越野、体操、橄榄球等带有挑战性的特色体育课程。

(二)优化体育教育内容

1.优化基础课程内容。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与多样性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师资力量得以强化后,应当指引体育教师结合现有教学条件为学生开设充满吸引力的课后延时服务项目。一般情况下,针对财政经费有限或场地规模一般的中小学院校,可以围绕基础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此处列举下列几种基础课程。

其一,篮球课程。球类运动是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可行性最强的体育课程,即使是乡村中小学,也能为学生搭建简易的篮球场地。课后延时服务中体育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以规范化动作锻炼投篮、传球、防守技能,同时让学生逐渐养成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可先行为学生安排10分钟的准备和专项训练(核心力量和体能训练等)内容,而后以“小组对抗传球”“三步上篮比赛”“跨越障碍拍球”等小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随即花费半小时对学生的篮球运动规则掌握度、传切配合技能熟练度等展开专业指导训练,之后进行10分钟的拉伸和放松训练;帮助学生舒缓疲劳感。至于足球运动(接球、递球、抢球)、羽毛球运动(颠球、发球、吊球)等,其教学内容实施形式均可同上。

其二,田径课程。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内参加田径运动,以“平地接力跑”“跨越障碍物跑”“十字跳”“繩梯跑”“立定跳远接力跑”等内容为主。学生对基础体育课程内容的高度参与和积极投入,在体育运动精神、运动品质等方面会有很大变化。

2.优化特色课程内容。在中学院校具备更充分的课后延时服务实践条件时,还可以开设特色课程项目。除了上述提到的橄榄球等课程外,还可出于维护学生健康、传递人文情怀的目的,为其提供“逃生急救技能”学习内容,以实操、理论联合教育形式,为学生设置“防火防台”“防溺水”等专题课程,或者教授学生“运动损伤形成原因和预防技巧”“运动骨折和擦伤紧急处理步骤”等内容,帮助学生妥善应对运动伤害风险,在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锻炼其应急救治能力[2]。

另外,从2022年公布的特色体育课程名单中可知晓,中国舞、花式跳绳、跆拳道等课程均已纳入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项目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方向和学校场地空间,为中学生选取适宜的特色课程。

(三)引进智能体育器材

智能体育器材应用于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期间,能够赋予中学生新鲜体验感,同时对于以往网络依赖性相对较强的学生而言,可以弥补其对智能设备的探索空缺。智能体育器材多具备数字驱动性、个性化、互动性等特点。比如传统器材展现音视频功能时,以收音机、广播为主,而今可直接引入多媒体设备或VR设备,甚至以人工智能机器人营造强节奏的音乐氛围。如学生参与健美操、武术、跆拳道等需要音乐节拍的体育活动时,智能体育器材的应用可激发其运动表现力。而且此类设备多有智能预警作用,在学生运动期间可借此预判运动风险,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但要注意的是,智能体育器材的引进需要投入一定成本,若学校技术条件一般,可以选择低配器材,尽量为学生提供具有新意的体育运动服务[3]。

根据“智慧校园体育装配推荐目录(2022-2023)”相关信息,体育教师可以在经费充足前提下,选择在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教学课堂上应用“蓝牙智能跳绳”等智能体育器材。该产品可持续使用4h,内嵌蓝牙芯片,可智能导出跳绳数量,为不同学生分配个性化跳绳训练任务。在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等院校均已得到正式推广,各学校可从既有应用成果中汲取实践应用经验。

(四)实现第三方协同教育

以往在中学体育教育阶段,教师常鼓励家长平日多带领学生接触大自然,多参加户外活动。然而,为同时达成“学习减负”“家长减负”双重改革目标,还可以将教育主体由教师、家长逐步拓展到社会群体中,以第三方协同教育手段开展体育课后延时服务。

社会体育俱乐部在体育教育上具有优势,而且俱乐部内部人员较为可靠,在场地、器材上可供应服务,甚至可以针对体育教师开设专业指导活动,逐步提升体育教师在多项体育运动上的教育水平。根据相关统计,社会体育俱乐部现如今已在乒乓球、篮球以及足球等球类运动中开展了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承办业务,中学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与俱乐部对接,共同组织中学生参加丰富的体育训练活动。一方面,在协同教育中可以逐步拓展体操、武术、滑冰等特色项目[4];另一方面,促进教师与俱乐部成员的深切互动,共同就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开展计划进行商讨,确保中学生在课后延时服务开展时间内得到最专业的运动指导服务。俱乐部参与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项目虽然具备可行性,但也要考虑长远发展效益,政府方面应当为其创造有利的协同教育合作条件。

(五)推行个性化服务评价

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项目在实际开展期间,除了要为学生打造专业指导环境外,还要关注学生的运动愉悦度和成功感,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充分采用个性化服务评价方式,即结合学生的课后延时服务项目参加动态进行客观点评,督促学生随着运动时长的增加不断增长运动能力。在对学生技能知识点掌握度和体育动作标准性予以评价的同时,也要兼顾出勤率、体育精神、自主训练积极性等评价指标,并参照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综合表现指明改进方向。

例如,针对上文提及的特色课程教学内容,在评价时可以分成理论评价和实操评价两个部分,理论知识可以选择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方式,就学生的运动安全理论知识认知度给出评价分数。对于得分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分析其具体原因,在后续为其发放“安全教育”相关视频或以线上直播形式,使之充分掌握安全运动知识。而实操可以将小组互评结果视为重点,对中学生在特色课程模拟实操活动中的应变力、骨折处理正确率进行打分;而且还可借助智能体育器材数据记录结果,对每名中学生的课后延时服务项目实际表现进行智能分析,由此从根本上推动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有序开展。

综上所述,有效开展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应以改善体质保障健康、深化以生为本职能、培育终身体育精神为基本目标,同时结合现有开展阻碍确立优化目标,从体育教师团队、体育教育内容、智能体育器材、第三方协同教育、个性化服务评价等方面着手,促使中学生从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中逐步增强体育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代军,杨欢,朱晓红,王改焕.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实践路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3(04):160-162+172.

[2]王赛楠,林悦.“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融入逃生急救技能学习的研究[J].体育教学,2023(06):29-30.

[3]姜大海.“双减”背景下智能体育器材在南京市初中课后延时服务的实施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23.

[4]白梦柯.“双减”背景下社会体育俱乐部承接体育课后服务的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23.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终身体育中学体育以生为本
篮球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体育学生体能提升的有效策略探析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对高中体育篮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发挥后勤服务育人的作用,培育合格的高职大学生
谈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
终身体育习惯影响因素与策略
略论中学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目标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