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e直播:科普直播的实践探索与价值重申

2024-01-31陈晨潘璐戴炳康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科学教育资源整合课程设计

陈晨 潘璐 戴炳康

【摘 要】结合“苏e直播”的科普直播实践经验,从需求分析、实践探索、价值分析等方面,研究如何利用直播形式进行科学教育,切实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关键词】科普直播;科学教育;课程设计;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52-0062-04

【作者简介】1.陈晨,南京市金陵小学(南京,210001)课程部主任,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教育、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教育装备研究、跨学科教学;2.潘璐,南京市汉江路小学(南京,210001)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教育、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跨学科教学;3.戴炳康,江苏省电化教育馆(南京,210001)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信息化教育资源研发。

强化科学教育为“双减”直接赋能,需要我们把强化科学教育放到更突出的位置,让科学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目前,科学教育的发展还有很多困难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创新實践。

一、苏e直播:建构科普直播的现实发展新路径

自2022年8月起,江苏省电化教育馆根据“双减”政策、课后服务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政策要求,聚焦非学科内容,推出了线上纯公益直播节目“苏e直播”。“苏e直播”是对以学科类资源为主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一种延展和补充。而“科学干细胞”是“苏e直播”旗下的科普教育栏目,自开播以来,累计播出四十多期科普节目。团队以小学科学骨干教师为基础,邀请科普工作者、科研院所专家、学生家长组成志愿者团队,共同研发科普直播课程,担任主播,与孩子们进行线上互动。教师可以将课堂上不能完成的内容在直播中延伸;课堂上来不及做的实验,可以在直播中跟着老师做,学生也可以成为小主播,分享自己的想法、做法和经验。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收看直播课堂,实时参与科普互动,便利了师生的跨时空学习。直播活动结束后能够直接生成视频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充实了科学教育资源,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也最大限度实现了科学教学的增效减负。

1.顶层设计,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内驱力”

通过开展科普直播,“苏e直播”给予学生一个不同寻常的科学课堂。经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苏e直播:科学干细胞”线上直播课程已经形成了“生活中的科学”“自然中的科学”“学科中的科学”三大板块。其中,“生活中的科学”指向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帮助孩子了解生活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自然中的科学”指向丰富而有趣的大自然,从天气、昆虫、植物等维度,带着孩子去探索自然、拓宽视野。“学科中的科学”系列指向跨学科课程学习,连接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各个学科,让学科融通。课程对象指向小学阶段的学生,以《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课程内容依据,每次课程时长为30分钟,既能保证孩子认真学习的时长,又能保障用眼卫生。课程形式为直播间拍摄与户外直播相结合。

2.精研课程,打造科普直播课堂新形式

网络传播,内容为王。课程内容与形式是科普直播的关键。如何选取合适的内容,用有趣的形式展现出来,是“科学干细胞”直播团队不断研究的重点。

一是兴趣导向,前置科学直播课程。直播与在教室内授课不同,因为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孩子会很快离开屏幕,去关注其他的事情。因此,兴趣成了科普直播的首要条件。要把孩子吸引到直播中来,持续地关注直播内容。比如在“造露造霜”的直播中,直播间准备了充足的冰块与相关实验材料。教师在科普直播中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体验活动。直播互动时,要求学生以小主播的身份讲述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真正体验到“发现—提问—寻证—推理—应用”这一完整的探究过程。而且,在直播中,师生共同针对这一内容进行探讨和研究,学生勇敢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最终,学生真正掌握并深刻认识到了露水与霜的形成原因与不同之处。孩子们在兴趣的激发下充分参与,积极互动,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是问题驱动,直播互动中“促深思”。科学干细胞直播与其他科普直播的不同点在于,每节课都会有一个核心的问题驱动孩子思考,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观看课程,直播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在五年级“蛋壳和薄壳结构”的教学中,教师深知薄壳结构的特点及应用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而,在“一起探究蛋壳的承受力”这期科普直播中,教师借助直播平台询问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问点和困惑点,及时总结、补充和完善。直播中补充了“安全帽保护力测试”实验,在直播结束后,教师发布了整个视频回放的链接,让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在观看过程中,学生如果还有什么问题也可以请教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会在下一次的科普直播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就能够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真正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效率和效果。

三是互动交流,在真实参与中“全员行动”。直播与录播最大的不同在于可以互动,主播与学生的互动是每次直播最有趣的环节。孩子们通过点赞和留言与主播交流。根据后台数据显示,在一次直播中最多有2254条留言,近24万次点赞。主播会不断地在直播中提出问题、发布任务,鼓励孩子积极留言参与。比如在厨房科学系列“吃瓜的学问”这期节目中,教师在直播中由“吃瓜”到“种瓜”介绍了常见瓜类植物的相关知识,并呈现了有趣的甜度测试的小实验,让孩子去预测每种瓜的甜度,最大限度吸引了他们对植物生长繁殖的研究兴趣,培养了他们在生活中主动去发现、去提问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直播间发布“征集令”,邀请线下的学生成为小主播,在科普直播中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有趣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如此一来,通过互动交流让线上线下融为一体,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自然高涨。

3.链接世界,发展课后服务新样态

科普直播的应用为课后服务工作提供了帮助。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很多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无法在课堂中开展,或者学生没有参与和自主操作的机会与时间。为了让学生在课后有效完成科学知识的后续探寻,教师可以将探究教学与科普直播相结合,以科普直播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升。而且,科普直播的开展是对课堂知识的有效延伸,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在直播课程中引入更多在课堂上无法展示的内容。

比如,在“立体小菜园”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查阅适宜阳台种植的蔬果的相关资料。基于此需求,开设了一期“四季小菜园常识”户外直播节目,邀请农科院的专家在蔬菜研究基地给学生“现身说法”。在“认识我的身体”系列直播中,团队邀请了江苏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等医院的各科专家,用有趣的案例给孩子们介绍关于耳鼻喉、骨骼、神经等方面的知识。在“水生动物系列”中,江苏省水产研究所的专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们走进锦鲤繁殖基地,在直播间研究螃蟹、龙虾,从不同的角度让孩子们了解我们身边的水产动物,了解它们的结构、习性、文化。红山动物园、中山植物园、海底世界,这些网红科普基地都成了我们户外直播的场所。这些资源丰富了直播的形式与内容,提升了直播间的人气与热度。

目前,“科学干细胞”的直播团队成员有50多人,涵盖了科学骨干教师、高校专家、科研院所、科普机构等诸多力量,为学生们拓宽视野、链接世界提供了帮助。

二、科普直播的真实意蕴与价值重申

1.借助“苏e直播”平台,聚合放大科学力量

围绕“苏e直播”这个平台,全市科学骨干教师与科普教育专家可以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因为栏目的公益属性,所有专家、教师均是科学教育的志愿军,每一位教师和专家都加入直播工作群,互相了解,成为搭档,组成团队。无形之中,“科学干细胞”栏目聚合了科学教育的力量。同时,网络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无论是内蒙古草原、大兴安岭还是苏北农村,各地的孩子们在周三晚上都可以聚集在“科学干细胞”栏目的直播间,共同研究科学问题。

2.借助“苏e直播”,传播优质科学资源

截至2023年10月20日,“科学干细胞”栏目已经不间断直播45场,形成了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库。这些视频资源依托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公域平台,可以实现点播回放功能。每周一期的栏目更新不断增加用户黏度,扩大影响,让学生形成固定的学习习惯。目前,“科学干细胞”栏目已经成为“苏e直播”的一个品牌栏目,创生的优质科学资源,通过网络不断发挥作用,服务科学教育,弥补了线下教学的不足。在回放中,能够清晰地展现教师讲解的过程,让学生多次观看、复习和巩固。学生如果在科普直播中未能跟上教师主播讲解的“步伐”,都可以通过回放的方式进行多次学习,深入探索,自主解决课后问题,最大限度减轻学习压力,提升课后服务的成效。

3.聚焦“苏e直播”平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苏e直播”的开展在社会科普资源之外为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科普直播的内容是对科学学习的有效补充,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科学知识提前有了准备,对科学课堂中将要学习的知识不再感到陌生。而在课堂学习中,对部分科学知识点理解较为困难的学生,在科普直播中可以通过弹幕、留言等方式要求教师再次解答和讲解疑问点与模糊点。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再次将科学知识教授给想要进一步探究的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真正理解和内化科学知识。

在与教师主播、学生主播良好的互动下,学生对于科普直播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学生在科普直播中不断建构自身认知,及时掌握科学知识,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同伴互动,实现了语言表达能力、胆量的双重锻炼。而且,科普直播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针对性地获得大量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知识的探究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科学,了解了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及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三、关于“苏e直播”的再思考

目前,虽然“科学干细胞”直播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但是,距离一款爆款的教育产品还有一定的差距。

首先,传播力度不足。根据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学生收看“苏e直播”的主要渠道还是通过教师的推荐。班级教师宣传的占比过高,反映出网络传播的力度不足,需要通过一些短视频等网络传播手段来提升栏目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其次,观看人数起伏过大。我们发现不同内容的观看人数差异过大,有的内容直播间非常火爆,人数破万,有的时候,只有寥寥数百人。我们要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其内在规律,保持观看人数的稳定增长。

最后,优质主播培养困难。科普直播与日常教学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别,不是每一个优秀的科学教师都能驾驭直播这种形式。优质的科普主播,需要有渊博的学科知识、稳健的直播心态、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充满亲和力地互動交流。目前,一周一换的主播机制,局限了优质主播的培养,很多非常优秀的教师因为工作的压力,只能偶尔客串主播,很难形成持续的规模效应。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加大投入,吸引更多的教师长期稳定地参与直播,磨炼教学技巧,提升课程品质。

总而言之,科普直播是师生、生生双向交流,将科学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并解决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实验探究等难题的重要渠道。科普直播的实施是为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中的兴趣,在课前激发学生发现科学现象、提出科学问题的兴趣,在课后进行课堂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并解决因课堂时间有限,实验探究无法深入的问题,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要认识和发挥科普直播的优势,以学生主播、教师辅助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落实科学教学的增效减负。

责任编辑:张 茜

猜你喜欢

科学教育资源整合课程设计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幼儿科学教育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克服小学化倾向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