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视域下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路径探究

2024-01-31郑传锋张勇杰孙亚琼

少年体育训练 2023年4期
关键词:体育课新课标动作

郑传锋,张勇杰,孙亚琼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根据中共中央的新部署、教学发展的新要求以及当前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教育部于2022 年3 月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于2022 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其中,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做出了新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坚持德育优先,加大智育培养,提高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为学生引导正确的人生方向,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五育”青年。

1 新课标“新”在哪里

1.1 注重一体化教学

根据新课标要求,修订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仅注重如何指导学生学会一项体育技能,更是提出了要重视练习,将校内与校外锻炼相结合,养成“校内锻炼一小时,校外锻炼一小时”的习惯,同时举行各式各样的比赛,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技能的舞台,打造“学、练、赛”一体化,激发学生探索体育世界的兴趣。

1.2 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

新课标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与之相匹配的评级体系也要做出相应的整改。传统的考核标准已然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进程,新课标下教师需要将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评价。

1.3 发展多项新兴体育

修订后的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球类、田径、体操等传统的运动项目,一批新兴体育项目也列入到体育课程中,如跆拳道、野外生存、轮滑、飞盘等。新兴体育项目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好奇心与冒险精神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同时,多彩多样、与时俱进的体育项目能够帮助学生在运动中领会不同国家和地区独特的体育文化。

1.4 强调体育核心素养

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中体育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新课标提出“体育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 个方面。该概念的提出强化了以体育人的目标,明确了以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为出发点。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体育课程摒弃传统“运动技术中心论”,改变只重视运动技能和技术的教学困境,将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纳入综合考虑,是体育课从“体育”到真正实现为“体育与健康”的质的飞跃。新课标下的体育课程将实现运动知识与技能、价值观以及品格的协调发展,将体育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是解决我国学校体育现实困境的重要抓手。

1.5 注重多学科融合

新课标打破体育学科和其他众多学科之间界限,提出设置跨学科主体学习模块,强调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解决各学科独立性强、分离割裂、学而无用的问题,改变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现状,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四育”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五育并举的最高目标。

2 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

2.1 偏向分解式教学,未形成完整链条

目前,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多采用分解式教学方法,一个完整的技术动作被割裂成多个部分,破坏了动作的结构,不利于学生形成技术动作的整体认知,影响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例如,足球射门技术动作包括助跑、支撑脚站位、摆动腿的摆动以及击球4 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对这4个部分一一进行讲解,组织学生进行分解动作的练习,而过多的分解会导致学生在进行完整动作练习时刻意地展示各个部分的动作技术要领,使动作缺乏连贯性,出现分节现象。

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紧凑性和关联性,未能充分认识到理论与理论,技术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仅仅是将技术动作传授给学生,未能把技术动作串联起来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实战操作,导致学生仅是学会技术动作却不懂得如何把所学技术动作运用到实际场景中。例如,在篮球技术动作教学中,一节体育课只教授单手肩上投篮这一个技术动作,没有将篮球的传球、运球、突破、投篮等技术动作组合串联起来,并未能结合该技术出手点高、变化多样、易于与其他技术动作组合运用且不易被防守的特点,将其运用于罚篮、防守严密等实战情景中。

2.2 “僵化”落实政策,缺失体育文化

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也从未松懈。我国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对体育教育事业不断进行整治与优化,根据实时情况出台并改进各项政策。然而,在政策下发并在学校执行时,大多数学校出现了“僵化”执行政策现象。不少学校实行“拿来”主义,对所下发的政策进行照搬照抄,没有根据学校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相关政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机械且呆板/缺乏灵气与活力,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起到该政策应有的积极推动作用,反而让政策变成了束缚教师与学生的牢笼。体育课堂宛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厂,学生在运动方面的自身特点与自我个性得不到挖掘和培养,校园内缺乏良好的运动氛围,校园体育文化更是无从谈起。

2.3 重视智育培养,忽略体育教育

体育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中占总课时数量的10%~11%,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三大主科,但学校、教师、家长甚至社会大多认为体育是一门副科,对体育学科地位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英语才是位于语文、数学之后的第三大主科。因此,多数学校更加注重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学科的教育,重视在学生智育方面的培养,体育课时常被“占课”,体育老师“被迫生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在学校组织考试、测验之前尤为明显。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取得的好成绩会在考前占用体育课给学生“补课”,这一做法完全忽视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当今的体育课已不再是单纯的为了强身健体而存在,正确的体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是学生成长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因此,体育课程须得到重视,体育第三大主科的地位也需要得到正确的认识。

2.4 教学内容单一,教师专业技能不足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育内容以基础的跑、跳为主,小学体育课多数是在做游戏,中学体育课则是学习当前的一些潮流运动,如篮球、足球,甚至是为了能够顺利通过中考体育测试而进行专项训练,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别的体育项目,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多样性,未能将新兴体育、赋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融入到教学当中。即使有少部分学校将花样跳绳、武术等项目作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但由于教师存在基础知识储备不够、专业技能不足、未接受过系统的学习等情况,也不能很好地把技能传授给学生。体育课内容枯燥单一,致使学生兴趣不足,积极性不高。

2.5 “教、学、行、信”之间相互脱节

2.5.1 “教”与“学”脱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个双向的过程。受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师年轻化的影响,部分教师对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在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多偏重于“教”的过程的设计,忽略了学生“学”的设计,使“教”和“学”成为两座孤岛,削弱了体育教学的效果。体育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过程不能跳脱受教育者而孤立存在,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将教与学紧密联系起来。

2.5.2 “学”与“行”脱节体育课与其他文史类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体育课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以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更加注重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实践过程。体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注重技术动作的练习,忽略了实用情景的构建,没有达到“学中用,用中学”的效果。教师要将“精讲、多练、常赛”落到实处,应发挥“行”的独特作用,将其摆在重要地位,将“学”与“行”紧密相连。

2.5.3 “行”与“信”脱节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成为一种体育文化自觉式体育教学的最高追求。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仅仅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没有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运动技能外化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将体育行为内化为精神追求,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导致行与信严重脱节。

“教、学、行、信”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环节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各环节融会贯通,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3 新课程标准视角下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 重视一体化教学,构建完整体系链条

对照教学内容制订详细的教学体系,改变之前的分解式教学方式,多采纳一体化教学方式,重视教学成果的完整性。在学校课程规划以及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校方与教师要主动去倾听和征询学生的感受和建议,根据学生的课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2 灵活选用契合政策,打造自我体育文化

学校领导班子要扮演好领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根据本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教师团队水平、学生身心特点等方面,精准选取国家与教育部下发的政策,并坚决落实到位。另外,除上好体育课外,学校要经常开展各类体育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同时,在众多体育项目中酌情选择一项运动作为本校的特色项目重点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爱上体育。

3.3 稳固体育“主科”地位,加强学校体育教育

新课程标准显示,学校在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须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尽管体育课程的课时数没有增加,但其占总课时的比例为10%~11%,仅次于语文和数学,这无疑是再一次有力地强调了体育课的地位。稳固体育主科地位首先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正确认识体育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改正体育为“副科”的思想观念。其次学校着力改善体育课被“占课”等问题,要做到不缺课、不漏课,坚持上好每一节课。最后,学校坚决杜绝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出现为了完成测试而临阵磨枪等现象,而是要将体育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分配,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穿插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做到使学生每节课有所学、每节课有所获。

3.4 拓展教师专业技能,融合新兴体育项目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召开学习交流会,彼此交流经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一专多项”的能力。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教资力量等条件,学校适当新兴体育项目的教学,争取达到“一校一项”的目标。学校还应加大对体育课程的资金投入,聘请专业外教进入学校与教师和学生交流学习,发展学生的无限可能。同时,教师要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借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3.5 “教学行信”相互接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新课标视域下的体育教学注重学生知识、信念、行为的协调统一,因此我们必须将教、学、行、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融合起来。首先,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设计,不断创新和利用情景教学、主题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感。例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教师创设“红军长征”的主题情景,在激情昂扬的音乐伴奏中让学生主动跟上课的节奏。其次,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设计课前游戏,在游戏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对主教材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起到辅助练习的作用。再次,教师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摒弃“三无”体育课,让学生真正掌握一项运动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上了九年体育课却没有真正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问题。最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将体育锻炼内化为精神追求和行动自觉,持续发挥体育强身健体的作用。

4 结语

中小学在体育课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其发展受限,而新课标的改革为中小学体育课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各中小学要抓住这一改革所带来的机遇,正确转变观念、改变自身不足,积极利用这一变革并勇于面对变革中的挑战,集中精力办好本校的事,是将学校发展更好的关键,在机遇中赢得优势,在挑战中赢得未来。

猜你喜欢

体育课新课标动作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育课
动作描写要具体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