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具专业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五链融合、双螺旋”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4-01-30孙海影潘远安赵长炎

模具工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双螺旋产教模具

孙海影, 潘远安, 赵长炎

(1.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 长春 130013;2.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吉林 长春 130013)

0 引 言

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发展动力有重要意义,是新形势下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较多学者都在进行高职院校“四链”融合新型模式的研究。张庆民等[1]指出推进产教融合的核心是实现高校教育链、人才链与企业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吴晓霞[2]以高职财会专业为例,构建以人才链为核心、以数据链为枢纽、以供需为主体、以数据为导向的“五链”融合模式,为推动职教专业数字化建设提供参考。张弛[3]和吴旭等[4]指出,高职产教一体化要构建“四链”共同驱动的框架体系,即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教育链。许多学者是从宏观视角进行“形而上”的“四链”融合理论探究,还停留在理论重复性论述下的政策设计,而真正进行实践的较少。此外,研究模具专业与“四链融合”的案例更少。

现以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为例,以人才链为核心,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互相融合,“校行企市”双螺旋协同创新型育人模式并进行实践。在新型育人模式下,学校、行业、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协同关系将更加紧密,培育一批模具专业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为企业不同岗位定向培养技艺精湛的员工,搭建产学研协同发展平台,实现文化、人员、管理、资源、利益互相协同。

1 模具专业双螺旋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1.1 概念厘定

螺旋创新模式诞生于20 世纪90 年代,原来主要研究大学、工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后来不断地被学者延伸。

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聚焦智能制造领域中数字化技术、工业云平台、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技术。国家级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综合体集产品生产、技术研发、人才培训、科技成果孵化、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员工学生一体、工厂教室一体”,是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点建设工程,与一汽红旗、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深度融合。

1.2 双螺旋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针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匮乏,提出了模具专业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五链融合、双螺旋”协同育人模式。双螺旋协同创新机制如图1 所示,一螺旋指以人才链为核心,将教育链、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相互融合,多元化体现产教融合;二螺旋指学校、行业、企业、市场4个主体相互协同,四方联动形成合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图1 双螺旋协同创新机制

双螺旋协同机制思维逻辑如图2 所示,以人才链为核心,价值链、产业链、教育链和创新链互相协同创新,实现企业拉动创新链,学校助推教育链,市场引领产业链,行业提升价值链。进而实现文化、管理、人员、资源和利益协同。

图2 双螺旋协同机制思维逻辑

2 “五链融合、双螺旋”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2.1 价值链层面

在“双高”及“职业本科”大背景的推动下,专业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基于高水平专业群核心竞争力的需求,着力于模具专业价值链的构筑。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将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与企业深度融合的长春市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校和企业全面打通,实现学校内部专业群与外部行业对应,促进外部价值链增值。校企共同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双导师师资队伍、模块化课程体系和产学研教一体化平台,实现内部价值增值。在授课过程中,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精益求精的现场文化,熏陶工匠精神,深化职业学校文化内涵建设,实现文化协同。同时,学生学习企业员工的技艺技能,加快就业适应能力。

2.2 产业链层面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目标,建立新型育人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对模具专业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2 年以学校培养为主,兼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为辅的“校内培养”阶段;1 年以企业培养为主、学校培养为辅的“企业培养”顶岗实习阶段),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实践对接,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将车间生产任务纳入教学内容,根据企业的生产任务,弹性地安排学生的授课内容,采用双导师授课模式,校内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企业导师严格遵守企业的生产标准传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教师和企业导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采取“一师多生、一师多教、一师一徒”的形式,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校行企市”的四方合作与协同,通过例会、工作研讨等方式及时协调推进,推动沟通交流常态化、沟通机制日臻完善。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方案、“双导师”和“双向互聘”机制、教学团队及学徒管理办法、学徒保险、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协同。

2.3 教育链层面

企业全程参与校企“双导师”的建立、学徒班级学生的选拔、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开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环节。采取“工学结合”的培训机制,将高校的教学理论及企业的实践经验纳入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搭建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资源库,构建实用型、模块化、与未来工作岗位紧密相关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图3 所示。每个模块对应不同的课程,并与“1+X”证书紧密结合,鼓励学生考取钳工、铣工、模具制造工、模具设计师、冲压工等国家职业技能证书,实现企业实习岗位、技能竞赛、职业证书与课程置换。构建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保障机制,实现培养方式多样化。根据“车间式教学”双导师聘任标准,聘请校企双导师教学团队,经过校企考核及学生自愿原则,遴选模具订单班参与“车间式教学”人才培养,实现人员协同。

图3 课程模块化

2.4 创新链层面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共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形成创新驱动高等职业教育科研及其技术技能创新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平台使企业教育培训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行业适应性,为行业、企业从业人员提供理论知识提升机会。

以企业现地、现物为依托,搭建产学研教平台,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设置模具设计、模具成型工艺、数控编程、模具装调、生产管理等专业技术知识,使学习内容和工作内容相整合,让学生在完成工作岗位任务的同时还学到技术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协同创新中心的设备与技术资料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资源,形成了学习空间与工作空间的统一。专任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对企业的项目进行研发、推广等工作。共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解决了企业实际生产管理、技术更新等难题,同时推动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过程,促进了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师个人成长,开拓了学生视野,形成现代学徒制模具工作业标准、师傅标准、质量标准,为企业新员工培训、老员工晋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实现了资源协同。

2.5 人才链层面

随着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模具专业的人员培养目标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向复合型创新性人才转变,创新性人才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及技能,而且要有创新的能力,因此对学生进行创新培养。

对选入模具订单班的学生进行专业化培训,分别介绍模具设计岗、成型工艺岗、数控编程岗、模具装调岗、生产管理岗的工作流程,让学生熟悉模具产业的完整生产流程。再将学生分组匹配到这5个岗位上轮岗实习,分设不同时间跟着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专业化学习,综合培养全岗位人才。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开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聘请全国技能名师授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创造的能力。最后,根据学生对不同岗位的熟识度、兴趣爱好以及企业的生产需求,将学生分派到不同的岗位进行实际生产,进而定岗定薪。“车间式教学”模式能使企业零支出定向培养不同的岗位人员,学生即刻上岗,节省新入职员工的培训环节,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同时,定向培养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实现利益协同。

3 结束语

通过构建模具专业复合型创新性“五链融合、双螺旋”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等多方面互利共赢,在学生层面,学生技能得到提升,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使用,大国工匠及企业名师的亲临指导,使学生的技能本领得到提升,实操技能得到质的突破;“车间式教学”协议的制定,保证了学生入企即就业,缓解了学生的就业压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培养,使学生懂得对人生进行规划,同时还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师资层面,“五链融合”使校内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跨越了校企组织的界限,做到了协同作战、协同创新,双导师互相学习切磋,共同进步。在学校层面,专业就业率得到保证,与企业的合作更加紧密,为学校的双高及职业本科的建设做出贡献。在企业层面,校企共建的“产学研教”一体化平台,为企业员工的培训及晋升提供了保证;“车间式教学”模式下定向培养的学生能快速进入岗位状态,通过轮岗学习筛选适合不同岗位的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双螺旋产教模具
马尔斯克双螺旋瞭望塔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模具制造》月刊2020年订阅通知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第十三届Asiamold广州模具展盛大开幕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擦擦模具
模具制造中高速切削技术的应用
蝴蝶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