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划行为理论下的专项延伸护理在外周血管介入患者中的应用

2024-01-30陆健婷蔡思瑶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信群外周血出院

陆健婷,雷 雨,蔡思瑶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广东佛山528200)

介入治疗是临床常见微创诊疗方法,可分为心血管介入、神经接入、外周血管介入等多种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周围血管病变发生率逐年上升,临床接受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逐渐增多[1]。虽然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但仍存在并发症,优质护理是保证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2]。计划行为理论由学者IcekAjzen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意向决定,而行动意向则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决定,其中知觉行为控制同时可直接影响人的行为[3]。理论上人对行为态度越积极、主观规范越正面、知觉行为控制越强,人采取行为的意识越强,由此临床研究人员将此法应用于人的健康行为引导中,发现存在积极作用[4]。叶丹等[5]将该理论用于脑卒中患者延续护理中,发现其可改善患者不良健康行为,有助于获得良好预后。本研究将计划行为理论下的专项延伸护理应用于外周血管介入患者中,观察其影响,旨在为临床积累循证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3月1日~11月30日收治的95例外周血管介入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12月1日~2022年8月31日收治的112例外周血管介入患者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者;②在我院接受外周血管介入治疗者;③意识清醒者;④有智能联络设备者;⑤有1名家属可配合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异常、认知障碍、痴呆、聋哑等无法正常沟通者;②合并其他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损伤、功能障碍者;③随访丢失者。对照组男55例、女40例,年龄45~79(60.28±3.12)岁;疾病类型:恶性肿瘤57例,血管闭塞7例,动脉狭窄8例,动脉血栓23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5例,中专及高中37例,大专及以上13例。观察组男63例、女49例,年龄39~76(59.32±4.28)岁;疾病类型:恶性肿瘤65例,血管闭塞14例,动脉狭窄17例,动脉血栓16例;受教育水平:初中及以下52例,中专及高中36例,大专及以上2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内容包括:根据手术要求进行术前准备,注重配合术者操作,术后遵医嘱用药指导,常规生命体征检测,出院前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管理指导,出院后常规电话随访提醒患者复诊。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计划行为理论下的专项延伸护理,内容如下。①建立延伸护理小组:以护士长为组长,选取3名护士为组员建立护理团队,准备内容包括以团队为单位学习计划行为理论知识,建立患者微信群,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保存通讯地址。②计划行为理论下的护理措施围绕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3个方面,具体措施:a.行为态度。护理阶段为住院期间,护理形式为线下。自患者入院加强其对外周血管介入的教育工作,初期采取宣讲会的形式为患者讲解外周血管介入的操作、安全性、术后并发症等内容,建立患者对治疗的正确认知。患者出院前1 d根据患者术后实际情况针对性面访,首先根据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实际情况强调日常健康行为的重要性,如对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应结合疾病特性强调出院后遵医嘱正确使用抗凝药的重要性,然后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提问,护士进行专业解答,同时访谈过程中注意患者情绪变化,注意对情绪低落、配合消极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其树立积极康复管理行为态度。b.主观规范。护理阶段为患者出院第1~2周,护理形式为微信群及电话随访。护理人员制作投票问卷,发布至微信群内收集家属对外周介入治疗术后管理的认知及态度,问题涉及“药物使用方法”“外周介入手术常见并发症”“家属督促对疾病管理的积极作用”等,护士根据收集到的问题答案进行总结,撰写公众号文章,内容除涉及常规的用药宣传、术后并发症对症处理等内容,开辟专门的板块进行家属参与疾病管理的教育知识,撰写完成后发布至微信群内供患者及家属查阅。周日进行统一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健康行为、疾病管理情况,在答疑的同时对家属口述强调家庭监管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c.知觉行为控制。护理阶段为患者出院第3周~3个月,护理形式为微信群及电话随访,护理方法包括:每天微信群内用药打卡接龙;每周六开放答疑时间,护士回答患者疑问;每周护士撰写1篇健康行为管理主题文章,主题涉及用药管理、饮食食谱、康复训练、并发症预防;每个月开展1次专题视频宣讲会,外周血管介入术后健康行为管理;每个月展开1次线上话题活动,话题主要围绕疾病管理经验分享;每2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具体日常管理情况,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遵医嘱1~3个月电话、短信提醒患者返院复诊。

1.3 观察指标 ①自我效能:出院前、护理3个月时,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评估患者自我效能,该量表共10项,每项得分1~4分,总分10~4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强[6]。②自我护理能力:出院前、护理3个月时,采用汉化的修正版自我护理能力评估量表(ASAS-R-C)评估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该量表共15项,涉及一般性自理能力、发展性自理能力、健康欠佳性自理能力3个维度,每项得分1~5分,总分15~75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越强[7]。③健康行为:出院前、护理3个月时,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中文修订版(HPLP-Ⅱ R)评估患者健康行为,该量表共40项,涉及人际关系、营养、健康责任、体育运动、压力管理、精神成长6个维度,单项得分1~4分,总分40~16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健康行为越好[8]。④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血肿、股动脉贯穿、股动脉出血。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GSE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GSE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不同时间ASAS-R-C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ASAS-R-C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不同时间HPLP-Ⅱ R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时间HPLP-Ⅱ R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外周血管疾病常见动脉闭塞、动静脉血栓等,行外周血管介入患者多病情较为严重,患者术后多见并发症,影响其康复,不仅与护理质量相关,还与患者出院后日常生活管理有关[9]。常规护理多局限于院内,患者出院后受多种生活因素影响可能疏于疾病健康管理,导致并发症,甚至是疾病复发,加重医疗负担,因此实施衔接院内外的延续性护理十分必要。

计划行为理论是一种临床健康管理模式,被认为可引导患者实施健康行为,该理论认为个体对行为的结果可预测行为,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3个方面出发即可通过行为意愿决定行为表现[10-12]。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3个月时,观察组GSES评分、ASAS-R-C各维度评分及总分、HPLP-Ⅱ R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计划行为理论下的专项延伸护理能增强患者自我效能,提高自护能力,引导患者健康行为。本研究根据患者的不同阶段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3个方面开展护理:①在院内时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加强患者对疾病及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正确认知,从而引导患者对疾病管理的积极行为态度[13-14]。②出院第1~2周是患者与日常疾病管理相适应的阶段,该阶段部分患者可能受多种日常因素干扰出现侥幸心理,因此需充分发挥家属的监督作用,依托微信平台与电话随访,加强家属的监督意识,促进患者主观规范健康行为。③感知行为控制是患者对实施健康行为难易程度的感知,可直接影响健康行为的实施[15]。本研究在患者出院第3周~3个月期间通过线上答疑、公众号文章、视频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充实患者日常疾病管理知识,降低患者日常管理难度,通过微信群内打卡、话题活动、电话随访监督患者健康行为落实情况,同时让患者感知同伴支持,达到强化行为控制的效果。

外周血管介入手术较为精细,对术者操作要求较高,术后易出现并发症,严重者可影响康复。血肿是外周血管介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多数患者经及时压迫止血可自行吸收,对该情况的处理除围手术期护士对穿刺部位的关注外,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及认知能力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计划行为理论下的专项延伸护理有助于减少外周血管介入术后并发症,考虑是因为在院内时就加强患者健康管理意识,树立积极的行为态度,不仅促使其更好配合护士操作,还能预防并发症发生及降低并发症影响。

综上所述,在外周血管介入手术患者中采取计划行为理论下的专项延伸护理,可有效增强其自我效能,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帮助其维持健康行为,对减少并发症存在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信群外周血出院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警惕以微信群为媒介的诈骗
假如亡国之君有微信群
利用微信群营销猕猴桃的启示
在线研讨:教师专业思考的引发和深入——从“扬州历史教师”微信群的一次争论说起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第五回 痊愈出院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