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方式管理方案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

2024-01-30尚学敏王茹真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护理人员

王 静,王 倩,尚学敏,王茹真

(河南省人民医院 河南省护理重点实验室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慢性肝病,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导致患者发展成为慢性乙型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硬化是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80%的发病原因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肝坏死、肝脏纤维化、肝再生,以及肝微循环紊乱[1]。同时伴有腹水、胃肠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出现乏力、腹胀、食欲缺乏、呕血、黑便、嗜睡、烦躁等症状,预后差[2]。根据流行病学数据统计,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高发病率、高传播率的疾病[3]。有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病、病程发展与患者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生活方式的调整可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4]。然而,目前在中国进行的相关临床研究缺乏证据和对患者需求的全面考虑,在实施过程中的许多实施要点尚未得到具体的完善,迫切需要科学、系统和可操作的生活方式管理计划指导临床治疗。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生活方式管理方案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12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84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28例,年龄(56.84±8.64)岁;体质量指数(BMI)(21.13±2.47)。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诊治指南》[5]中关于肝硬化的诊治标准者;②意识清楚者;③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参加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严重认知障碍,无法正常沟通者;②存在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严重疾病者;③伴有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严重合并症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56.54±9.07)岁;BMI(21.41±2.65)。对照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57.21±8.85)岁;BMI(20.98±2.8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由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肝硬化相关疾病知识,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以调整患者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护理人员为患者分发纸质版教育材料,并指导患者进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内容包括总热量摄入、科学的运动方式及积极的情绪,以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指导患者选择低卡路里、低碳水化合物和低脂肪的食物;同时每周进行有氧运动4~5次,每次运动≥30 min;保持良好的心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此外,出院后由护理人员每月电话随访1次,了解患者在自我健康过程中是否感到不适,并回答和解决患者此阶段存在的各种问题。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生活方式管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① 组建研究小组,该小组成员由中肝病科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运动康复师1名、营养科医师1名、心理医生1名、护士6名(其中2名为护理研究生)组成。②参考证据等级金字塔“6S”,以询证方法学为基础,收集慢性肝炎肝硬化临床患者有关运动、饮食、行为习惯等生活方式管理的相关研究,整理相关指南、决策、专家建议、临床治疗方案等信息,并结合对42例患者日常生活方式的访谈结果,深入了解促进和阻碍其生活方式改变的重要因素。最终由小组专家共同商议,并根据总结证据和质性研究结果制订适合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生活方式管理计划。③第一次就诊时,由肝病科主任进行疾病诊断,并告知患者肝硬化与肝炎之间的联系,然后由健康管理中心的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风险筛查,制订适合患者的运动方案、个性化营养食谱及行为干预方式。管理中心副主任护师和护师依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订各个治疗阶段的干预要点,实施并指导肝硬化患者个性化生活方式管理计划。此外,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复诊时间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了解患者是否严格遵守计划,并解答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护理人员要根据季节变化、患者的工作、生活日程及时调整其营养方案和锻炼方式,并帮助其预约下次会诊时间。

1.3 观察指标 ①疾病认知能力: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乙肝肝硬化疾病认知调查问卷,测评患者教育前后疾病认知水平变化,其主要包括治疗知识、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和生活管理4个方面,每个方面总分100分,分数越低代表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越低。②负性情绪: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的负性情绪,分数越低表示负性情绪越低。③并发症:比较两组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继发性感染。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疾病认知能力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疾病认知能力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属于高发、高传染率疾病[6-7]。有报道指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2%~10% 的病例可进展为肝硬化,且约有80%的肝细胞癌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8-9]。常规护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欠佳,可能由于此种模式虽然具有普适性,但太过机械化,容易忽略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和不同方面的护理需求。故对此类患者的护理模式进行改进迫切重要。

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后,两组疾病认知能力评分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P<0.01),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对照组进行无专业团队参与的分散式健康管理,未形成科学的、持续的生活方式管理系统,患者出院后无法实现连续性管理[10]。而观察组进行生活方式管理方案,本方案充分考虑患者需求,并经德尔菲专家函询进行构建,具有科学性、有效性。此外研究团队成员经过多科室挑选,具有丰富的多学科背景,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可为患者提供医疗帮助,有利于提高其疾病认知水平。同时,该方案根据不同的干预时间完善了具体的干预时间节点和不同阶段的实施方法,使其具有可行性。在随访过程中,团队成员不断评估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真实感受和实施障碍,随时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给予健康生活方式建议,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与此同时,护理人员作为生活方式管理的实施者,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个性化健康评估、教育指导和随访评估,良好的负责态度、专业的工作方式及和谐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对健康管理团队的信心,其他人对患者的鼓励也会使其放松身心,且心理医生会及时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情绪疏导,以缓解压力和减少负性情绪的发生[11]。因此,在生活方式管理方案的临床实施过程中,可以形成跨学科团队,允许不同学科成员之间的交叉协作[12]。同时,可以根据患者的生活状况,充分考虑患者个人偏好,制订可行的生活方式管理计划,通过适当的健康指导和监测,帮助患者不断优化健康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生活方式管理方案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疾病认知能力,缓解负性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乙型肝炎肝硬化护理人员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