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一体”教学理念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4-01-30李翔肖培英努尔娅·阿布都热合曼

科技风 2024年3期
关键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财经类

李翔 肖培英 努尔娅·阿布都热合曼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都要求加大对高级财经类人才的培养力度,本文通过对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研究生自身创新意识薄弱、教学模式不完善、实践环节缺乏、导师队伍建设相对缓慢”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构建财经类专业研究生“12345”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思路,采用“项目驱动+导师驱动”双管齐下的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财经类;培养质量;培养模式;培养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放在论述“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13]。研究生教育处于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是一种重视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教育。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4],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但是由于人才培养具有个性化、复杂性等特点,如何才能有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目前还处于探索前进的阶段。本文以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为例,介绍近3年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些思考,旨在抛砖引玉,引发讨论,共同探索财经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与路径,为推动财经类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为社会输送高质量财经人才尽绵薄之力。

一、经济学院研究生基本情况

(一)硕士研究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是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筑牢理论基础、激发创新动力的根本,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目前经济学院各硕士学位点的教学计划来看,研究生们在一年级课业至少要修满28个学分,占到毕业要求学分的74%,即研究生阶段近四分之三的课程研一已经修完,研究生们普遍反映一年级课业压力太大。从对研一学生的访谈中发现,95%的研一学生表示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课太多了,消化每节课的内容几乎占用了全部精力,没有时间阅读学术文献,也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研究阶段的科研兴趣。

(二)研究生科研活动参与情况

科研创新能力的形成及水平高低与学生个人参与创新活动的时长呈正相关关系。从对2021级和2022级研究生(研二和研一)的科研活动参与调查情况来看,60%以上的学生每天投入科研工作中的时间不足2小时,66%的学生没有参与过导师的课题研究,37%的学生一次也没有参加过学术交流活动。总体上看,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参与程度不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硕士研究导师配备情况

导师是研究生学术生涯的“引路人”,导师的创新意识、学术成果以及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新疆财经大学的硕士生导师采取遴选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师德师风、职称、学历、创新能力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和选拔,择优而聘。目前经济学院共有硕士生导师26名,导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均较高,其中博士学历的导师占到92%,高级职称的导师占到96%。

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自主创新意识薄弱。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培养方式下,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依然延续了原有的被動学习的习惯,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意识,存在等、靠、要思想。在论文选题、研究设计以及研究结论方面,缺乏自我思考,局限于模仿,不敢创新[5]。同时,部分硕士研究生自我要求也不高,所以并不十分注重学习理论和自身科研素质的提升。

第二,教学模式有待完善。硕士研究生在教学方式上,相较于本科教学更为灵活,但是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教师主导式的课堂,要么是学生主导式的课堂。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如何合理地结合两种方式的优点克服两种模式的缺点,目前还是处于一师一探索的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可供推广的规范的教学培养模式。

第三,实践环节薄弱。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较少,应用性培养不足。校企深度融合停留在政策层面,由企事业单位提供的科研基地严重不足。访谈过程中,部分硕士研究生认为创新创业活动是个不错的机会,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缺少实践机会。产学研合作计划真正落实还比较少,研究生阶段参与过外出调研的人数占比也很低。

第四,导师队伍的建设相对缓慢。随着近几年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培养数量不断增加,但导师队伍的培养却相对较缓慢,生师比不断上升,容易造成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足,甚至出现“放养”的现象。由于每个导师课题有限,过高的生师比也会导致每个导师平均提供给研究生科研锻炼的机会相对有限,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三、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

针对上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参考杨金辉(2022)[6]和谢来位(2022)[7]的研究,我们提炼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构建“12345”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即坚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线。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价值观引导必须贯穿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训练的全过程。因此要注重课程思政的融入,在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和理论困惑的发现能力、分析能力、解释能力和解决能力的同时,筑牢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即注重科研创新的二重研究意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学、思、用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设计研究方案,在实证研究中升华研究结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注重科研创新的指导,2021年产业经济学方向段鑫[10]等人的科研项目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研创新项目立项。同时,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注重实践研究,也重视基于实践研究的理论构建和理论提升。如段鑫[10]的《社会资本、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中,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从理论和实证层面阐释并验证社会资本、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实际,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提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即抓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关键环节: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得出结论[8]。在发现问题环节,要把好“选题关”,针对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实践难题和国家关注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等进行选题;在设计研究方案环节要把好“设计关”,要求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要有针对实践问题的理论提升、理论构建,要有理论深度和广度;在得出研究结论环节要把好“结论关”,要有现实针对性、实践可行性、理论启发性和实践指导性。经济学院在研究生培养的这三个关键环节中层层把关,确保质量。

“4”即应用四种研究方式: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基本方法论的指引下,基于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要注重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等四种研究方式的应用。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中,注重学生资料搜集方法、统计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资料分析方法的训练和应用。

“5”即开展五类研究: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政策分析、项目研究方案设计。结合二十大以及各年的经济工作会议,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及问题开展学术论文、调研报告(问题研究)、案例分析、政策分析、项目研究方案设计等五种类型的研究,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学术训练,从而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经济学院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经过不断探索,在“12345”的培养思路引领下,我们总结出了两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项目驱动的培养模式和导师驱动的培养模式。

(一)项目驱动的培养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科研项目为抓手,以完成项目研究为目标的一种培养模式,属于任务导向的培养模式。这里又分为两种:导师项目驱动和研究生项目驱动。

1.导师项目驱动

通过前文的问卷调查可知,大多数研究认为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对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研究生自身对于如何形成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很茫然,普遍存在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做。研究生们参与导师的项目研究,是一个较为直接的培养路径。项目研究通常都具有较强的问题导向性,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项目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理论的梳理、研究现状的分析、实际状况的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环节,这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链,研究生在参加导师的项目过程中,也就体验了四种研究方式: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因此,参与导师项目研究有助于研究生基本的科研素养的培养[9]。

2.研究生项目驱动

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是通过研究生自主选题、提交申请书、专家评审这几个环节选拔出的优秀项目予以立项、支持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的项目。研究生科研项目的申报以及完成的过程,也需要研究生经历“四种研究方式”开展研究。研究生创新基金既是对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支持,也是对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奖励,还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一项荣誉,因此研究生们对于申报此类科研项目具有内生动力,申报的积极性较高,效果也较好。

(二)导师驱动的培养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指在导师的主导下,通过组织“文献分享会、学术交流会、成果汇报会”的方式增进研究生同学之间、同学与导师之间以及导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从而起到营造研究氛围、拓宽学术视野,培养科学精神,启发创新思维的目的。

目前研究团队的四位教师仍然在不断尝试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每个教师各有特点。例如,李翔教师采用组会制度,每周固定时间开展,每期主题不同,包括文献分享、阶段性成果汇报、分享听讲座心得等。

五、经济学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

经过两年的试运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初见成效。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明显增强,研究生和导师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一)研究创新的意识明显增强

通过教师开展学术讲座、研究生参与科研论坛、学术会议以及优秀研究生讲座等活动,分享科研创新过程中的苦与乐、挫折与成就,在学院营造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引导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工作,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明显增强,科研创新训练的紧迫感和积极性显著提高。在2023年学校组织的针对一年级和二年级研究生的科研项目申报中,经济学院研究生申报项目积极性空前高涨,共申报47项,占到研究生总数的80%。

(二)研究生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是表征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2020—2022年,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发表、科研立项以及竞赛获奖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0—2022年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0篇,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同学占硕士生总数的46%。表明近一半的硕士研究生具备了科研创新思维,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高。2020—2022年立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9项,2020—2022年获奖38项,其中获自治区级奖项3项。

(三)导师的创新成果质量提升

导师的创新成果是导师创新能力的反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有直接影响。教学相长,学生的创新动力不断增强也鞭策导师不断学习和进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近3年,硕士研究生导师共发表核心期刊80篇;立项纵向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自治区级项目16项;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14项,其中自治区级奖项8项,厅局级奖项2项。

总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本文的尝试只是一个开始,今后我们会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继续探索、不断总结,力求探索出更加有效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荣利颖,邓峰.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证分析——基于2017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J].教育研究,2018,39(09):95102.

[2]侯迎春,王小林.金融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建设研究[J].经济师,2023,407(01):180181.

[3]陈如平.更好发挥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J].神州学人,2022,394(12):49.

[4]李珊,黄佳莹,王宏,等.“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22,470(02):5355.

[5]张协奎,唐文倩,于保成.新时代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广西经济,2022,40(06):9699+114.

[6]杨金辉,王劲松,谢水波,等.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研究——基于分层递阶理论[J].西部素质教育,2022,8(06):7072.

[7]谢来位.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林区教学,2022,306(09):3742.

[8]李伟涛.教育强国基本内涵与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23,358(02):16.

[9]陈婧思,张男,魏楚.探索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217(004).

[10]段鑫. 社会资本、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23.

项目基金:新疆财经大学2021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经济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XJUFE2021YJG06);新疆大学2021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疆研究生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研究”(项目号XJDX2021YJG17)

作者简介:李翔(1980— ),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博士,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

*通讯作者:肖培英(1981— ),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管理、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财经类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方案设计与路径依赖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浅谈如何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学业导师支持型领导行为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
提高全英文专业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基于多目标的土木工程专业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