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化奶牛场常见疾病类型与防治要点分析

2024-01-29钟鲁龙

中国乳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牛蹄胎衣病牛

钟鲁龙

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17

0 引言

牛奶作为优质动物蛋白,已成为人们摄取营养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优质牛奶的供给与高质量的奶牛饲养息息相关。近年来,奶牛养殖规模不断壮大,朝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虽然牛奶产量不断增加,但奶牛养殖过程很容易受疾病影响,导致奶牛生产性能下降,影响经济效益。特别是传染性疾病,一旦暴发很可能导致群体患病,甚至造成奶牛大量死亡,其奶产品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威胁人的身体健康,阻碍养殖业发展[1]。因此,对规模化奶牛场开展科学的疾病防治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分析规模化奶牛场中常见疾病类型,提出针对性防治方法,为奶牛养殖业发展提供参考。

1 乳房炎

1.1 临床表现

1.1.1 亚临床型乳房炎

亚临床型乳房炎也称为隐性乳房炎,病牛乳房、乳汁未出现肉眼可见的明显变化,但检测乳汁后发现体细胞数量升高,超过50 万个/mL[2]。如果病牛未及时治疗,将直接影响泌乳量,也会逐渐发展成临床型乳房炎。规模化奶牛场中,隐性乳房炎发病率较高,严重时甚至达50%以上。

1.1.2 临床型乳房炎

患有临床型乳房炎的病牛会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病牛乳汁有凝乳块或絮状沉淀物,或含大量水样物质,乳房肿痛、发热,触及有硬块。病情发展后期,乳房有肉眼可见肿胀,触摸乳区,发热症状明显,并出现剧烈疼痛感,产奶量严重下降,部分病牛无法泌乳,乳汁出现多种不同杂质。发病期间表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体温升高等症状。急性病牛发展迅速,症状可短时间遍布全身。长时间持续感染引起,或由于急性乳房炎未及时有效治疗而转为慢性乳房炎,病程绵长,临床症状不明显。触诊后病牛乳房有明显肿块,乳汁颜色异常,乳汁静置2~3 h后上下分层明显,上层为水样物质,下层为乳脂样物质,部分病牛分泌乳汁出现大量絮状沉淀物,泌乳量受到严重影响。

1.2 防治方法

乳房炎的预防主要从环境卫生和日常管理两方面入手。环境卫生方面,必须确保牛舍环境清洁,及时清扫圈舍内粪便和其他杂物,保持环境干燥。牛床中垫料卫生,保持一定厚度,供牛只随意趴卧,提供舒适生活环境。定期清洗和修剪被毛。挤奶时先清洗乳房、进行药浴,定期清洗挤奶设备,强化器械管理,以防对牛只造成机械损伤[3]。养殖场兽医人员需每日观察牛群乳房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尤其对隐性乳房炎的早发现更有利于治疗,最大程度降低乳房炎发病率。合理进行饲料配比非常关键,需根据牛群年龄按比例进行饲料配制,保证营养均衡,必要时可在饲料中添加微量元素补充营养,增强抗病能力。

乳房炎治疗方面,规模化奶牛场常用抗生素治疗,如红霉素、青霉素、林可霉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等,通过静脉注射、肌内注射、乳房基底部注射或乳房灌注等方式,但治疗期间需注意抗生素使用量,并在治疗后将病牛单独饲养,避免出现抗生素残留等问题,确保奶制品质量[4]。

2 支原体肺炎

2.1 临床表现

2.1.1 慢性支原体肺炎

慢性支原体肺炎病牛临床表现不明显,无典型症状,可正常采食,体质与健康牛差别较小,但部分病牛眼睛和鼻腔可能出现少量脓性、黏液性分泌物,体温基本无变化,可能小幅度提升,通常在38.5~39.5 ℃,呼吸频率有变化,脉搏正常,发病时咳嗽加剧,多为干咳,听诊胸部有哮喘样啰音或哨笛音。

2.1.2 急性支原体肺炎

发病初期牛群中只有少数病牛,24~48 h后大量牛只被感染,多数病牛剧烈咳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废绝,头部低垂,体温升高可达40~42 ℃,反应迟钝,表皮毛发被汗液大量浸染,眼睛和鼻腔出现大量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呼吸急促、困难,每分钟可达40 次以上,除部分严重病牛外,多数病牛咳嗽加剧,湿咳、干咳均有,听诊胸部有明显哨笛样、喘息样高调啰音。

2.2 防治方法

支原体肺炎属于传染性疾病,传染范围大、传播速度快,因此早期发现、及时隔离病牛非常重要。饲养过程中,如需从其他地区引种,应禁止从疫区引进奶牛,并尽可能减少运输距离,所有牛只在引进前都需接种疫苗,强化牛结核病、支原体病等疫病的检疫,确保牛只健康。奶牛运输到养殖场后,应先隔离饲养,隔离时间一般30~45 d,确认健康无疾病后才可混群饲养。引进牛饲养方面,进场后应立即补充适量维生素、精饲料和微量元素等,保证营养均衡、全面,快速适应环境。养殖场还需做好牛舍环境管理,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冬季防寒保暖,夏季降温处理,保持圈舍干燥、通风和清洁,必要时可使用药物预防疾病,按1∶1 000比例将土霉素添加到基础日粮中,但需严格控制用药量,避免抗生素残留而影响奶牛产品质量[5]。

支原体肺炎治疗时,可静脉注射250 mL 0.9%生理盐水和30 mL氟苯尼考混合药液或静脉注射250 mL 5%葡萄糖和15 mL地塞米松混合药液,每天注射1 次,连续注射3 d,确保药物可在牛只体内长时间维持高峰值,待病情稳定、缓解后,可更换口服给药。对未感染牛只,可在日常饮水、饲料中添加适量蔗糖等营养物质,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增强抵抗力,防止疾病大范围传染。病牛治疗康复后仍需要隔离饲养,时间不少于1 个月,完全康复后才可混群饲养。另外,养殖场出现支原体肺炎时,应立即进行封锁管理,防止疫情扩大。

3 肢蹄病

3.1 临床表现

奶牛是偶蹄动物,内外蹄对称,大小相等,近似圆形,蹄部与地面之间形成45~50°夹角,负重均衡,蹄间间隙紧密。有些养殖场因为牛舍环境污染严重,容易滋生细菌等,导致肢蹄病频发。常见肢蹄病有指趾间皮肤赘生物、蹄变形、蹄腐烂等,影响奶牛正常运动,再加上疼痛剧烈,造成奶牛食欲减退,体形消瘦,产奶量下降。

肢蹄病发病后,病牛蹄部真皮和角质层出现化脓性病理改变,真皮化脓或坏死,角质层溶解,疼痛剧烈,影响正常生产性能。病牛蹄部发病部位有明显蜂窝织炎,蹄冠、蹄间皮肤红肿、充血,严重时可坏死,出现表面性溃疡,并有大量恶臭分泌物,修蹄时流出乌黑色或乌灰色恶臭浓汁。如治疗不及时,可能发展成为化脓性关节炎、脓性屈趾腱鞘炎等。随着病情加重,个别病牛可能趴卧不起,表现全身症状,如食欲减退、发热、体形消瘦等,局部检查肉眼可见蹄间皮肤为暗紫色或红色,肿胀明显,患肢负重不起,以一肢或多肢跛行、跪地和剧烈疼痛为典型特征[6]。

3.2 防治方法

预防方面,一方面需要强化饲养管理,根据奶牛不同生长阶段配制不同的基础饲粮,满足生长和生产需要,保证营养,为蹄部健康提供充足营养。兽医人员需每日认真观察牛群健康状态,及时发现并干预相关疾病,避免诱发肢蹄病的因素。饲养期间,尽可能避免牛群应激,提供充足钙、磷等微量元素,做好圈舍环境管理,每日早中晚各清理一次粪便、污水,保证牛舍、运动场干燥,提供更舒适的生长空间。另一方面,牛蹄保健也是关键,可采取喷蹄或浴蹄方式。饲养人员坚持每周2 次在塑料喷雾器中加硫酸铜浴液,对准牛蹄喷洒[7]。同时,应定期为牛只修蹄,每头牛每年最少修蹄2 次,及时纠正变形过长脚趾。修蹄应由专业饲养人员完成。如果病牛肢蹄病严重,修蹄时需控制好力度,以防牛蹄出血。对牛蹄已出血的病牛,使用鱼石脂纱布包扎,并将病牛置于干燥环境,定时换药、复诊,使牛蹄快速恢复正常。

治疗方面,应遵循早发现、早治疗原则,以消炎止痛、去除腐败为主要方向,通过干预处理,促进和强化病牛蹄部血液循环。先治疗病情严重牛只,以防病情加重造成瘫痪。发病早期,可用修蹄方法纠正变形蹄部,也可用浴蹄液敷蹄,每日2 次,持续7 d。当病牛蹄部已腐烂、流血等时,可考虑用1%来苏尔溶液或10%~30%硫酸铜溶液清洗患蹄,在患病部位涂抹10%碘酊,使用松馏油涂抹至蹄趾间,最后包扎。如果病牛蹄趾间出现增生物,可用外科消除法或硫酸铜粉等喷洒,包扎绷带后每隔2~3 d换药1 次,治疗3 次左右可痊愈。

4 繁殖障碍性疾病

4.1 临床表现

4.1.1 子宫内膜炎

一般发生于奶牛产后1 周左右,病情较轻者症状不明显,可正常发情,但无法成功受孕;病情严重牛只体温升高、呼吸急促、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且反刍减少,部分病牛可伴随拱腰、举尾等异常动作,阴道流出大量棕黄色或污浊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恶臭味明显,直肠检查触及子宫发现,子宫壁加厚、子宫角加粗,有明显波动感。

4.1.2 胎衣不下

胎衣不下可分为全部胎衣不下和部分胎衣不下。全部胎衣不下指整个胎衣留存子宫或阴道内,阴门外仅悬垂少量胎膜,甚至完全不见。部分胎衣不下指大部分胎衣垂直于阴门外,阴道内仅少部分残留,很容易被忽略。当牛只分娩数小时,会体温升高、呼吸加快,并伴随间歇性呻吟、疼痛等,泌乳量明显下降。

4.1.3 持久黄体

病牛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长期不发情,直肠检查后可感到一侧卵巢明显增大、质地坚硬,剖检可见绿豆或黄豆大小的持久黄体,突出于卵巢表面。多次直肠反复检查后可发现黄体大小、位置和性状不变,长时间无怀孕表现。

4.2 防治方法

繁殖障碍性疾病在奶牛饲养过程中发病率较高,对繁育、产量等都有直接影响。预防方面,应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牛舍、用具卫生,定期消毒;奶牛分娩时应由专业兽医人员助产,提前对产房、助产工具等消毒,分娩完毕后需用药物清洗子宫,以防继发感染。同时,饲养人员需每日定时观察奶牛发情表现,尤其是长时间不发情或外阴部流出异常排泄物的牛只,一旦发现立即处理。人工授精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消毒,保持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生殖道[8]。

治疗子宫内膜炎时,可先为病牛肌内注射雌激素制剂,促使子宫颈张开,再肌注缩宫素或静脉注射100~200 mL 10%氯化钙溶液,将子宫内炎性产物排出体外,最后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0.02%苯扎溴铵溶液冲洗子宫,连续治疗3~4 次。

治疗胎衣不下时,需在病牛产后12 h内肌注或皮下注射50~100 U垂体后叶素激素,每隔2~4 h再使用1 次,直至胎衣脱离体外。如治疗24 h胎衣仍无法排出体外,可手术剥离法治疗,术前需在病牛子宫内注射1 000~2 000 mL氯化钠溶液,松弛胎盘和母体联系,使剥离更方便。

治疗持久黄体时,可为病牛肌内注射5~10 mg前列腺素,一般治疗3~5 d后,病牛可正常发情,并成功受孕;也可肌内注射0.5~1.0 mg氯前列醇注射液,7 d起效。如治疗效果不明显,可间隔7~10 d后再次注射。

猜你喜欢

牛蹄胎衣病牛
胎衣加赘物预防母牛胎衣不下的效果观察
牛蹄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治要点
牛瓣胃阻塞的发病机理和治疗
秋季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牛呼吸道感染诊治
农场动物大集合
二例奶牛胎衣不下的诊治
湖南保靖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评价
奶牛产后胎衣不下
慧眼识病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