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织金苗族蜡染工艺探究

2024-01-29廖玉莲

西部皮革 2023年24期
关键词:织金棉布蜡染

廖玉莲

(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0 引言

织金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地区,下辖小妥倮村是一个苗族聚居的自然村寨。苗族作为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大多分布于交通闭塞的山区,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逐渐将民族文化通过蜡染等技艺融入日常生活。贵州苗族蜡染分布广泛,大部分地区均有该项技艺,风格各异。而织金苗族蜡染纹样以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为主,图案精细,被称为“指尖上的芭蕾”。此外,织金苗族蜡染技艺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对织金苗族蜡染工艺流程进行深入调查,探析苗族蜡染工艺的现实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 织金苗族蜡染概述

蜡染是苗族世代传承的一项技艺,历史悠久。史料中有不少关于蜡染的记载,《后汉书·南蛮传》载:“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裳斑斓。”[1]《隋书·地理志》载:“承盘觚蛮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2]《溪蛮丛笑》载:“以蜡刻板印布,入靛渍染,名点蜡幔。”[3]清乾隆《毕节县志》载:“花苗裳则以蜡绘布染,则去蜡空白皆花纹。”[4]道光《平远州志》载:“花苗女人螺髻于前,或偏用大梳绾之,衣服先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去蜡而花现,袖口领缘皆用五色线刺绣为饰。”[5]可知苗族蜡染是用蜡刀蘸取蜡汁绘制花纹于棉布,浸入蓝靛染液后用沸水脱蜡,布面呈现出蓝底白花的图案。

织金苗族蜡染,当地人称之为“榜遮”。蜡染物品以细密白线为主,布满几何螺旋纹,图案结构相互交错,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情,被称为“世界上最精细的蜡染”。其图案精细的特点与制作工具密不可分,它使用全国最小的蜡刀和唯一的指甲划线技艺[6]。首先是布料的改良,从棉麻质到精纺棉布,随着材料的变化推动蜡染从粗放风格逐渐转向精细。其次是蜡刀的特质,根据使用定制大小,作画大多选用中号或小号蜡刀;再次是蜡的选择和使用,蜡有石蜡、白蜡、蜂蜡和黑蜡之分,其中蜂蜡是描绘细线的最佳选择,不溶于水,加热后易融化且粘性好,但由于价格昂贵,手工艺者常将蜂蜡与石蜡混合使用;最后是染料的制作,用蓝草和靛蓝粉末泡制而成的液体,其中需放入适量的米酒和碱,因染料使用频率高,每天需要搅拌以确保染液的着色力。此外,织金苗族蜡染手工艺产品大多为生活用品和装饰品,包括妇女的上衣、围腰、背带和钱袋等物品,常与当地的马尾绣结合点缀装饰,以鲜艳的红黄丝线在特意留出的圆圈内绣成放射状花纹,与蓝色漩涡状的曲线相衬[7],是织金蜡染的典型特征之一。

2 织金苗族蜡染工艺的制作流程

笔者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织金苗族蜡染的手工艺制作流程一般分为前期准备、绘蜡、浸染、脱蜡、漂洗和晾晒等,使用的主要工具包括白色棉布、一套特质蜡刀、蜡、平面木桌、靛蓝染料和染缸等。兹就前期准备、绘蜡、浸染和脱蜡四个步骤对苗族蜡染工艺的制作流程进行阐述。

2.1 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工作是开始绘蜡之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首先,将棉布脱浆,即用碱水或清水浸泡棉布,若是自制棉布需用碱水煮沸,再用清水洗净摊平晾干。其次,在绘蜡前把蜡刀、蜡、蜡烛、脱浆棉布等物品放在平面木桌上,点燃蜡烛。最后,根据自己的需要绘制设计稿。在早年缺乏测绘工具的时期,老一辈的苗族妇女根据作图需要,直接用指甲在棉布上画出顺滑的长直线和漂亮的网格线,目的是确定纹样大概的位置和线条之间的距离。此外,为保证线条的长度相等,早期的织金妇女利用稻草来当作尺子测量,通过对折稻草来确定线的长度,再用指甲画出印记,以便后期绘图。

2.2 绘蜡

绘蜡即“画蜡”,当地人称“做花”。绘蜡的好坏程度决定蜡染作品的成败,直接体现蜡染手艺人的技能水平。绘蜡的工具是铜质蜡刀,将蜡刀(根据图案大小需要而选定)在蜡烛火焰上方预热,使蜡刀受热均匀后,在蜡块上面来回划两到三次,让蜡刀处于一个恒温的状态时在棉布上作画。在此过程中,若蜡刀过热或蘸取过多的蜡,图案线条都会出现不均匀的现象。因此,蜡刀加热的时间和划蜡次数需根据手艺人的经验和手感判断,一般有经验的人会考虑不同气温对蜡刀受热的影响和蘸取蜡汁到绘蜡所花费时间,以确保画出适中美观的线条,这一过程对初学者来说掌握难度较大。在此过程中,手艺人手握蜡刀的手腕需保持不动,由小臂力量带动蜡刀在棉布上作画。根据构图的不同,蜡刀可以从图案中心或织物一端,视纹样的方向作画,也可以从下到上或从左到右作画。无论是何种作画方式,都需要将图案大体轮廓和结构描绘出来,再慢慢由外向内填充,最后使图案幅面饱满。此外,织金的苗族妇女还借助针头把绘制的直线一分为二,使图案达到紧密排列的视觉效果。

2.3 浸染

浸染,又称“竭染”。浸染前,手艺人将蜡布放入清水中浸泡,约3~5 min后取出垂直沥出多余的水分,进而提高蜡布的渗透性,以便后期蜡布更好的染色。再将蜡布放入靛蓝染缸里面浸泡,并不断摆动蜡布2~3次,使蜡布着色均匀。同时,在染缸中放入适量的米酒和食盐,加固蜡布的颜色。约15~20 min后,将蜡布取出进行氧化,约10 min后再次放入染缸中浸泡,按以上步骤重复3~4次,而图案上出现的“冰纹”便是在此过程中自然龟裂而成。在此期间,手艺人要不断观察蜡布颜色的变化,根据蜡布颜色的需要,凭借经验判断蜡布是否着色,若是已着色,可取出蜡布3 min后用清水冲洗蜡布上的浮色。

2.4 脱蜡

脱蜡是苗族蜡染工艺流程中相对简单的一个环节。手艺人把冲洗后的蜡布放入煮沸的碱水或清水中,并不停搅拌,约3~4 min后,等蜡布上的蜡质完全融于沸水。蜡布上的图案纹样就会显现出来,即可把蜡布从沸水取出用清水反复冲洗,蜡布就会呈现出相对清晰的蓝白图案,将其垂直晾晒。晾干后,手艺人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加工,可在图案纹样上刺绣,亦可不绣,便可以得到一件蓝底白花的蜡染成品。此外,等容器中的水温冷却后,将融入水中的浮蜡取出捏合,以便下次绘图继续使用。至此整个蜡染的手工艺流程基本完成。

3 织金苗族蜡染的现实价值

苗族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如今,织金苗族蜡染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传承人均已受到重视。因此,苗族蜡染作为民间文化中的瑰宝,探析织金苗族蜡染技艺的现实价值具有一定的意义。

3.1 传承传统技艺

织金苗族蜡染是贵州苗族蜡染的典型代表类型之一,图案精巧。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传统技艺,其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为主,在蜡染图案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息息相关。对于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为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传承工作,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二是要增强对传承人的保护意识,定期为传承人发放扶持基金,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传承人的蜡染工艺和技艺水平,鼓励他们更好地对蜡染技艺进行传承和发展;三是开办蜡染技艺培训班,将蜡染技艺引进校园,设立蜡染技艺课程,开展手工技艺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让年轻一辈掌握蜡染技艺,实现传承人队伍的年轻化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该项技艺出现“断层”的现象;四是鼓励传统手艺人创办手工艺企业,带动周边居民的就业,如织金县蔡群苗族蜡染刺绣工艺厂在这一方面就做得不错,推动传统技艺产业的发展,实现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共同发展的目标。

3.2 彰显民族智慧

织金苗族蜡染图案精细,画面饱满,其娴熟的技艺水平是整个民族智慧的象征。在作画工具上,棉布从蜂蜡质、棉麻质和细密棉布质过渡到精纺棉布,蜡刀从单一演变为成套特质蜡刀,并拥有全国最小的蜡刀;在作画过程中,为满足绘图需要,基本人人学会徒手指甲划直线的本领;在蜡染成品上,根据生活所需,绘制大小合适的图案,其图案的精细度表明年轻女子的心灵手巧程度,如苗族背扇,主要是用来包裹婴幼儿的“襁褓”,以便亲属做家务或干农活时用它把孩子背在背部,这样既可以解放双手,也可以随时照顾到孩子的情况。背扇有蜡染和马尾绣之分,其制作过程尤为讲究,未婚女子根据背扇的图案大小,提前准备背扇,她们常常在节日跳场时背上自己制作的背扇,吸引年轻未婚男子的目光。可知苗族蜡染作为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技艺,是衡量手工艺者技术水平高低的尺度,也是苗族蜡染手工艺者智慧与创造的体现[8]。因此,苗族人民能够创造出如此美轮美奂的工艺品,与他们的民族智慧密不可分。

3.3 服务地方经济

织金县的织金洞、凤凰山和织金瀑布是该地人民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中有一个是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织金苗族蜡染以蔡群苗族蜡染刺绣工艺厂为代表,该厂位于织金县官寨乡大寨村小妥倮,距离织金洞风景名胜区近,其产业扶贫模式“公司+农户+基地”,被列入“贵州省旅游商品产业重点企业”[9]。因此,在织金县打造景区精品路线,与工艺厂相连,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加强对蜡染手工艺品的创新研发,设立“织金蜡染手工艺品设计开发办公室”。在推进开发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创新意识,规划蜡染手工艺品的未来发展目标,搭建设计者的技术、创新等各方面沟通交流平台[10]。将蜡染技艺巧妙运用于日常生活所需物品中:一是把背扇上表达对新生婴孩祝福的图案运用到市场流行的妈咪包和婴儿腰带,不仅视觉上给人带来愉悦,而且表达对婴儿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满足妈妈群体的日常生活需求。二是借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系列物品,将蜡染元素融入饰品、文具等日常生活的物品中,使蜡染图案纹样卡通化、生活化,选取蜡染较简单的纹样融入其中,进行设计开发[11]。如将传统的蝴蝶纹进行重组设计,采用染绣相结合的形式运用到书签、鼠标垫和手机壳等生活物品中。三是开办DIY蜡染工艺体验馆和成品加工店,通过短视频、微信、微博等宣传,吸引游客进馆体验,感受苗族蜡染技艺的魅力。故而通过大力开发蜡染刺绣手工艺产品,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3.4 实现文化认同

苗族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主要是因为古代苗族没有文字(或其文字已失传),通过蜡染和刺绣等来记载历史,其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图案是苗族先民经过观察、感悟和创造出来的,蜡染中的图案便成为保留历史的重要载体。织金苗族对传统动物纹样和几何纹样的喜爱,主要是源于长期生活对自身文化的肯定,拥有共同的祖先和信仰等,是凝聚本民族的精神纽带。如织金苗族女性的嫁衣,是母亲亲手一针一线为女儿精心准备的,其中衣袖具有独特的意义,上面有龙头、鱼尾、蝴蝶和凤凰的图案,寓意着幸福和吉祥,表达母亲对女儿的美好祝愿。此外,在衣袖上还拼接有白、蓝(绿)、紫(青)、黄四种颜色的布料,象征着苗族迁徙的4个主要过程。通过对苗族蜡染图案文化的挖掘,发现其对于研究苗族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进而使苗族人民实现文化认同,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推动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4 结语

在贵州,织金苗族蜡染具有典型性,图案精细清晰,被称为“世界上最精细的蜡染”,给人清新悦目的感觉,具有典雅之美,有一定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通过对织金苗族蜡染的深入探究,分析其工艺发展流程,发现苗族蜡染工艺具有传承传统技艺、彰显民族智慧、服务地方经济和实现文化认同的现代价值,以期能为织金苗族蜡染技艺的研究提供助益。

猜你喜欢

织金棉布蜡染
苗族蜡染
蜡染的纹饰探讨
织金平远古镇
织金大峡谷
2019年2月我国棉布出口量同比下降34.18%
织金洞
棉布情怀
米染染的碎花棉布裙
蜡染手绢寄深情
包在棉布里的雪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