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鹤庆白族女性服饰的发展现状研究

2024-01-29张喆张越王云

西部皮革 2023年24期
关键词:鹤庆民族服饰白族

张喆,张越,王云

(1.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2.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0 引言

云南省的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白族是本地的主要民族之一,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主要居住在坝区和半山区。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历来受到世人的关注,文化底蕴深厚[1]。鹤庆县位于大理西北部,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这个地区是古代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以其灿烂的多民族文化而闻名[2]。白族传统手工艺包括金、银、铜首饰及器皿的制作,其中“新华银饰”享有盛誉,而乾酒、鹤庆火腿、猪肝昨等腊味腌制品也具有独特的风味。此外,丰富的民间传说、白族打歌、白族田埂调等民族文化元素丰富多彩。鹤庆县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成为银饰民族手工艺品的重要集散地,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省级民族旅游村和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景点[3]。总之,鹤庆白族文化拥有丰富的历史、传统手工艺和多彩文化,深受瞩目。本文将从鹤庆白族女性服饰来谈如何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1 鹤庆白族女性服饰类型分析

服饰,作为经济生活的一种类型,既是物质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民族群体的重要标志。它既具有保护身体、美化生活等实用功能,也具有了解民族历史、民族意识、审美心理、信仰观念等认识功能[4]。因为,服饰是一种思想的形象,文化的载体,艺术的语言,文明的标志[5]。

鹤庆白族妇女服饰样式独特,又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同一民族服饰在甸南、甸北、山区等地也有所不同。其差异反映了云南自古以来的地域多样性,被形容为“隔山不同服,隔河不同装”。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同的服饰样式主要分为甸北服饰、甸南服饰、山区服饰,以及著名的甸南白族新娘服饰。这些服饰代表了鹤庆白族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6]。

1.1 甸北地区

在甸北地区,成年妇女通常包黑色头帕,长约六七尺,宽六七寸,以螺形方式盘绕在头上。她们常穿着前短后长的宽襟衫,披上黑色、红色或蓝色的无领坎肩,坎肩上没有袖子和领口,而是圆口,右侧饰有布纽扣,领口和右袖口则点缀着黑白相间的花边。腰间常系一块面料,下宽上窄,以黑色绸料为主,左右两侧和下摆镶有浅蓝色宽边。裤子常为宽腰大裆裤,下半部分裹有绑腿布,这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非常实用。背部通常携带一块羊皮,既有助于保暖,也便于携带物品[7]。

相较之下,未婚女子的服饰则带有独特的标志,她们包头戴一块头巾,头巾通常镶有白色边缘,四个角上绣有蝴蝶图案,使用的面料多为浅蓝色、黑色的棉布或绒布。她们将头发编成辫,盘于额顶头巾下,将头巾的四角收在脑后,用红色毛线缠绕多圈,呈现出流缨状,耳旁还插有一朵红花。这些服饰的主色调多以白、红、蓝三色为主,延续了白族传统对白色的崇尚,同时也呈现出鲜明的色彩对比和简洁明快的搭配[8]。

这些服饰反映了鹤庆白族妇女在不同年龄和社会地位下的文化认同和传统价值观,同时也延续了白族的丰富文化遗产[9]。

1.2 甸南地区

甸南的妇女与甸北妇女服饰最大的区别在于头饰,整套服装中最具特色的也是帽子,一般用黑丝绒、金绒或灯芯绒面料,平顶圆形,分平顶和帽口两层连体;帽口边用两道黑辫子镶嵌;帽下层靠边檐处有一朵葵花或一只孔雀等装饰。

1.3 鹤庆山区

而鹤庆山区白族女性服饰最大的特色便是她们所披的坎肩,准确地说应该是“比甲”,是从蒙古草原传入白族地区的。由于山区的地理环境因素,白族人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改造了外来的蒙古比甲。比甲逐渐分化为两种款式:一种保持了前短后长的特点,穿这种“前短后垂”比甲的一般是不需要过多劳动的中老年妇女,青年妇女几乎无人穿这类比甲;另一种是保留了蒙古比甲一些特点,同时为了生产劳动的需要,剪掉背面臀下的部分,成了纯粹的短装,显得简洁明快,方便鹤庆山区的日常生活[10]。

1.4 甸南白族新娘服饰

鹤庆甸南白族新娘服饰独具民族特色,黑与红构成的基本色调,雍容华贵,端庄典雅,使美丽的新娘更加楚楚动人,不愧为云南少数民族中最美的新娘装之一[11]。新娘的服饰内红外黑,体现了庄重大方的特质。帽子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元素,使用黑色丝绒、金绒或灯芯绒制成,带有圆形平顶,帕檐上镶嵌精美的葵花,分为四个层次,中央还饰有吉祥饰物。坎肩是该装束的一部分,源自蒙古草原,后演变成两种款式:一种延续蒙古传统,前短后长,而另一种则更为简洁,剪掉了背部的部分。这种变化反映了白族人民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根据自身特点和生存环境改造服饰,以适应他们的生产与生活需求。这一传统服饰更是凸显了白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 鹤庆女性服饰现状及运用分析

服饰,承载着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着古老的民族记忆。同时,作为文明的显著标志之一,服饰在体现民族认同和心理特征方面拥有着关键的“族标”作用。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深植于其传统文化基础之上。

民族服饰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民俗、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密切相连,对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白族服饰也不例外。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传统的白族服饰正逐渐消失,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模糊化趋势。这种趋势削弱了原本多样且富有艺术价值的白族服饰,在鹤庆等地几乎不再见到人们穿着完整的传统服饰。因此,我们亟须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白族传统服饰的多样性[12]。

2.1 鹤庆女性服饰在现代的运用

笔者曾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拜访了鹤庆新华村等知名旅游景点,发现这些景区内的民族服饰和装饰通常采用了“金花装”元素。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外游客普遍将白族服饰与“金花装”等同起来,却对鹤庆白族女性服饰所蕴含的素雅、大气、沉稳文化内涵知之甚少。

鹤庆地区的白族女性服饰具备独特特点,包括衣、衫、帽、鞋等元素,以红、白、蓝为主要色调。扎染工艺在这些服饰和装饰中得到广泛运用,尤其在头饰方面,传统的扎染工艺与现代帽子相结合,呈现出民族与时尚的精妙融合,打造出具备民族特色的素雅、大气时尚风格。因此,鹤庆地区的白族女性服饰在现代焕发创新,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展示了时尚与文化内涵的完美统一。

将民族元素融入现代服饰不仅增加了其精致度和文化内涵,还传递了丰富的民族艺术情感。这种应用有助于向全球传播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为服饰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灵感[13]。

2.2 鹤庆女性服饰的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信息传递日益迅速,大众时尚服饰变得普及,这威胁着多样的民族服饰艺术,使其逐渐式微、减弱甚至消失。在这大背景下,鹤庆的白族服饰逐渐走向汉化,走向更通用的“金花装”,尤其是年轻一代。当地独具特色的白族传统服饰通常只在特殊传统节会如绕三灵、火把节上才得以一窥。

以甸南地区的白族新娘服饰为例,其长衫、坎肩、裤子通常是由裁缝制作,只有衣袖、帽子和鞋子上的花边图案由新娘亲手制作。甸南地区要求新娘亲自制作的新娘服已出现了这种趋势,而其他地方情况更为普遍,许多老年妇女所穿的传统服饰也是量身定制或购买现成制作的,即使腰带上的桃花装饰也是由机器制作[14]。

综上所述,白族女性服饰的汉化趋势令人感到悲伤和无奈,特别在笔者进行研究时,对这种不清晰的现状深感忧虑和遗憾。也许今天的人们已经忘了,只有保留民族特色才能真正在世界舞台上脱颖而出。

3 鹤庆女性服饰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通过对鹤庆白族女性服饰的现状分析,我们了解到该服饰正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即汉化。一些老年女性所穿的服饰也是经过改装后的白族服饰,已不再是传统的当地服饰。因此,对于鹤庆白族女性服饰的传承与保护势在必行。本节将重点提出笔者对白族传统女性服饰传承和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3.1 重视鹤庆白族女性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不同地区的民族服饰承载着各自独特的本土文化,鹤庆也不例外。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服饰领域出现了现代时尚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随着国外先进时尚信息的不断涌入,这一矛盾变得日益尖锐。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如何在吸收国外尖端文化的同时,传承当地的白族传统文化,保护本地的传统民族文化,以确保鹤庆当地的民族服饰得到充分传承和保护[15]。

首先,应该加强对当地白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宣传,以增强当地白族对保护传统服饰文化的民族意识。具体措施如下:开设中小学课程,使学生在早期接触传统服饰文化,深刻理解民族服饰的重要性;组织针对当地白族的服饰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对传统服饰的认同感;为游客提供有关服饰文化的解说,督促当地白族传统服饰的穿着,抵制像“金花装”等大众化白族服装的传播。

其次,应增强法律保护和政府资金支持。具体措施如下:强化现有的民族服饰文化保护政策,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民族服饰文化,完善相关保护工作的执行。

最后,要发挥博物馆在保存服饰文化方面的优势,建立鹤庆当地传统民族服饰的展示馆,为民间艺术研究学者提供参考和向游客展示各村镇的民族服饰。

3.2 加强鹤庆白族女性服饰艺术的记忆留存

图片、文字等材料记录鹤庆白族女性服饰艺术的一种方式,以便为当地白族女性服饰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基础。

加强民族服饰艺术的记忆留存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传统手工艺术、民间艺术家、传承人等的保护和培养力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白族服饰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2)组织专家、学者以及当地的民间艺术家进行考察调研,特别关注鹤庆地区的服饰传统,将实地调研与学术研究结合,有针对性地传承与保护白族服饰艺术;

(3)保护与记录与白族服饰相关的传统制作工艺、材质、面料、缝绑技术等信息,以防止其丧失对白族服饰文化的重要影响。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鹤庆白族女性服饰艺术的品牌专利,以推动其发展。

鹤庆白族女性服饰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需要综合考虑静态的艺术传承和动态的经济支持。只有在这两者相辅相成的情况下,才能在物质和经济层面上实现对白族服饰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因此,建立当地白族服饰的品牌专利是必要的。鹤庆的白族女性服饰应该建立自己的品牌专利,朝着系统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以成为旅游商品的一种形式,从而确保白族女性服饰的“走出去”。这样的举措有助于将现代的服饰品牌理念引入鹤庆,然后将当地的服饰品牌推广到其他地方。通过这种方法,鹤庆的白族女性服饰有望像“金花装”一样畅销[16]。

4 总结

鹤庆的传统女性服饰融合了白族文化的独特元素,以其丰富多彩的设计、独特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而著称。这些服饰反映了白族人民的价值观和传统生活方式,承载了代代相传的文化内涵。然而,在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压力下,传统服饰面临着同质化的风险,因为时尚产业往往追求大规模生产和标准化设计。

为了保护鹤庆传统女性服饰的原汁原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确保鹤庆传统女性服饰在当代社会中继续闪耀,并不断传承下去。通过这些综合举措,我们可以实现对鹤庆传统女性服饰的保护和传承,让其不仅在历史中有影响,也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独特性。

猜你喜欢

鹤庆民族服饰白族
大理鹤庆均华光伏电站(水井场址)项目介绍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鹤庆艺文志校注》前言
鹤庆古城考
白族敬酒歌
明清时期鹤庆科举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