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企改革背景下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路径创新研究与讨论

2024-01-28张云霞

中国经贸 2023年4期
关键词:国企改革资产管理

张云霞

摘 要:国企改革工作落实多年,在此过程中,国企在继续发挥其促进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和技术研发成果作用的同时,还需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对其经营管理的企业国有资产即经营性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要想提升国企内外部监督作用,就必须加强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全面提高资产管理水平。首先,要对国企实行科学的资产评定方法,健全产权管理体系;其次,要有适宜的资产监管方法,强化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同时,要谨慎采取资产投入方法,健全国有资本的产权、经营和治理结构,提高国有资本的价值;最后,要建立全面的资产管理工作及路径创新方法,确保国企运营资本的健康发展。唯有如此,国企才能做到高效率的经营,实现国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企改革;经营性国有资产;资产管理

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根据目前的管理工作标准和要求,开展创新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并且要对有关资源的使用方法、使用规模和投入方式进行持续的追踪,只有对所有的工作项目都进行了预先的了解和部署后,才能认定现有的管理方法是否已经执行到位,然后再按照实际情况配合适宜的管理方法,对各项因素进行进一步调整。

一、相关概念解析

(一)国企改革

国企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国家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和政治基础。国企改革是中央实施做强做优做大国企方针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我国国企的改革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初期探索,制度创新,深化。国企改革是一种“摸索”的“尝试”,它是由中央政府倡导和地方实践上下结合而成,其实质是一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互动,是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的“试错”。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传统国企在体制、机制和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变革。其中,分类推进国企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激发国企活力提高国企效益,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

(二)经营性国有资产

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经营性国有资产由企业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资产运营涉及产品生产、流通、经营、服务等领域。它既能给社会带来直接的利用价值,又能为社会带来更大的利益。同时,经营性国有资产在我国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有密切的关系,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国家财产。

二、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成因

笔者长期从事国企监管,现从资产评定、资产投入、资产使用、资产监管等方面探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资产评定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国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以工作内容和工作项目为依据,来实现工作等级的划分、处理和使用。另外,要按照专业化的处置标准和处置规范,为国企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在资产评估方面,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而且,专业人士、专业机构也仅仅是对显性资产的评估较为成熟,而对其他隐性资产的评估,则是一片空白。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目前的资产管理措施只是针对国企的创收能力,而没有对在资产投入中起到的技术推进能力、行业引领作用和企业发展能力给予特别重视,从而造成了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缺失。

(二)资产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资金投入方面,相关活动开展和各项技术研发,都需要各方参与部門共同投入。此外,这些资源的利用方式、所能取得的成效等,都需要有专业人士、专业机构进行专门协调。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其他类型的资产,例如人力资源及技术性资源等,无法进行连续的跟踪,这就造成了相关资产的投资模式不符合所确立的工作要求。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企业信息化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企业对企业投入信息的获取困难,从而导致了企业的持续跟踪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由于评估模式的构建还不够完善,无法依据企业的投资和发展需要来确定企业的投资。

(三)资产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资产使用问题体现在,投入后获得的创收能力与预期不相符,甚至产生负面影响,这种情况下,自然可以认为是资产的使用出了问题。同时,资产的有效投资效果不佳,没有完全符合国企的运作特点、运作要求和工作目标,来实现资产的有效投资。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国企营收的管理体制存在漏洞,没有构建资产的投入产出模型,在运用管理中没有把握发展要点和难点,从而导致了资产运用问题。

(四)资产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落实专门的监督工作,如果没有监督工作,就会导致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率降低。为此,我国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必须解决监督目标不够明确、监督力度不够、监管信息化程度不高、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另外,国企在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为此,在目前的资产管理工作中,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此外,也包括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相关的资产项目不能完全执行和处置。究其原因,主要是监管机构建设不完善,监管方法较为落后,同时,无法维护监管部门的话语权,导致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投入和使用质量低下。

三、创新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方法

(一)科学的资产评定方法

在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在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构建一种专门的资产评定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对资产评定模式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要以资产的评定方法和思路为依据,来对实际评定效果进行跟踪。例如,将国企目前的资产类型划分为具体的资产,按照公司的资产用途、资金投入方式、行业投资决策模式等,把资产分到不同的分类表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分析各类资产在公司财务报表中所占的比重。根据在未来某一时期,有关资产的回收收益,将产生的信息分为“回收收益高”“回收收益低”“无回收收益”三方面,对于人力资源、品牌、商业关系及社会关系等隐性资产,将其列入资产负债表,根据其对业务推进效果的影响进行评价。

(二)适宜的资产监管方法

在国企资产的监管中,要分析所有资产在投入和使用后对企业的发展决策的推动作用,要按照资产建设模式和资产的使用标准,来实现被分割资源的利用与协调,并按照当前的资产管理问题的处理方法,将其排除。比如,在购买新型设备的时候,就需要将它设置成一种固定性的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展开持续的监督,如果发现按照现有的模式,不能促进管理方法的良好应用,就需要对相关资产的后续处理展开跟踪。

(三)谨慎的资产投入方法

在进行资产的投资时,要将其分成三个步骤,首先,制订一个决策计划,以专业资产的使用方法、利用原则以及期望达到的效果为依据,对有关资产的投资总量以及使用方法进行分析,以便对企业资产的实际状况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基于这一点,如果发现按照已有的投资和处置一致的决定,不能保证有关的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拥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那么就需要对各种资产的投入展开深入的分析,以确保企业在投资和处理方面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其次,针对资产在投资过程中的运用情况,从运用的标准、运用的价值以及运用的有关资料等方面来进行评价。最后,对于资产投资决策方案的协同调整,以专业化的投资内容为依据,将实际获得的结果与预期的结果进行比较,当两种结果的差异太大时,则需进一步调整资源投资方式。

(四)全面的管理创新方法

在资产管理创新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是资产的组成、资产的利用模式和资产的投资方式。首先,要以相关资产的形成模式和各种资产的使用模式为基础,对其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和分配资金,让资产得到更高效率的利用。其次,要依据各类资产的使用价值,制定相应的使用对策,使各类资产的使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达到最佳使用效果。最后,要对相关资产的后续使用进行跟踪,从而更好地控制这些资产,使其更好地发挥功能。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高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水平与工作价值。

(五)细致的业务处理方法

在处理各种类型的商业活动时,一方面,要根据各种商业活动的特殊经营活动的价值和经营活动的方式,来调整各种信息。另一方面,要建立财务与业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在这两个方面,要根据目前的业务开展需要,构建业财融合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对有关的业务模式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进而得到相应的处理方法和处理决策。

四、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及路径创新分析

(一)资产管理创新制度

不论是国资监管部门还是国企,建议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动态对资产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并结合国企的实际情况,及时拾遗补阙强制度、创新立制促发展。一方面,国资监管部门应加快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适当授权放权。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及其他商业类企业(含产业集团)、公益类企业等不同功能定位和类别的国企给予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授权放权,并根据评估效果动态调整授权放权范围。另一方面,国企要针对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长期投资、人才资源等不同类别的国有资产制定分类管理制度,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同时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如对投资的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投资前要有论证评估,投资中要有跟踪分析再决策,投资后要开展评价,以提高项目成功率和投资收益。企业通过项目后评价,总结投资经验,完善企业投资决策机制,为后续投资活动提供参考,提高投资管理水平。

(二)资产评定创新路径

在国有经营性资产创新管理中,要对有关资产的评估方式进行改革,可以构建专门的评估模式,评估工作分为两个层面,即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具体地说,有形资产包含了企业目前的资金总量、企业的硬件和产品等,进而对相关资产是否可以被使用进行分析。而在对无形资产的处理上,包含了企业的商誉、企业的科技推动能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等,这些要素都需要按照有关的资产评估工作标准和专门的工作方式来处理。运用专业评价模型,对经营性国有资产展开综合评估和管理,能够根据有关的处理价值、工作标准、資产分析表等要求,对资产的具体使用方法和相关处理预案进行整理。

(三)资产监管创新路径

在国企的营运资产创新管理过程中,一方面,企业要按照所有的资产处理方式和使用标准来处理,另一方面,国资监管部门要推进监管信息化智能化。首先,需要对现有的资源与技术系统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求在现有的资源与技术系统中获得合理的工作价值与工作水平。在资产的日常运营中,主要的管理内容有:资金流水、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技术研发水平、相关技术的使用标准等。其中,资金流动主要是指资金的流动情况,资金的支付情况,现金的流动情况等;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企业的技术研发程度反映了企业在技术研发活动中所获得的新成果、专利等;有关技术应用的规范主要有:技术应用的范围,技术应用的效果等。除此之外,还有资产的投资决策,运营管理,维修保养等,这些都要根据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来完成。其次,要探索建立完善监管联动机制,加快推进监管信息化智能化。发挥出资人、纪检监察、审计监督等相关监管职能部门合力,有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对企业投资及重大国有资产流动等关键环节实施动态监管,及时发现风险,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四)资产投入创新路径

在对有关资产的投资模式进行创新的时候,必须先分析有关资产在投资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效果,从而保证投资行为的精确性和可行性。并根据有关资产的来源、内容等因素,及时调整各种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首先,要对有关资产的预期成果进行分析,以保证投资行为的精确性与可行性;其次,根据有关的资本来源、资本内涵等因素,对各种会计信息加以修正,使之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最后,为了正确评价每一个结果,还需有分析者及有关项目的营建者对整个系统的了解程度,及有关要素的配合程度。此外,在追查各类防护方法时,也应该理解相关方法的专用用途和处理准则。

结束语

在当前纵深推进国企改革背景下资产管理工作中,资产评价问题、资产管理问题、资产投资问题等是当前资产管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工作方式、工作规范等进行追踪,以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其次,在已有的分析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资产管理的需要,将各个元素进行适当的分类;最后,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创新,还需完成对资产投资效应的追踪,以及对效应管理方案的追踪和提升等工作,多措并举提高资产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杨艳琦,曹佩.“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22):38-39.

[2]朱明鹏.国企改革背景下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以国有资产公益诉讼制度构建为中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5(04):46-49.

[3]曹若菊.安徽全面推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改革工作[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05):124.

猜你喜欢

国企改革资产管理
浅谈国企改革中如何做好人才开发管理
论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研究
浅析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绩效角度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建立财务治理机制 推进地方中小型国企股份制改革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方法探讨
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
研究国企改革下的功能定位与经济发展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