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体”资助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

2024-01-27龚洁刘畅孔静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12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实践研究共同体

龚洁 刘畅 孔静

摘  要: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基于“共同体”的理论概念,探索在以“学生—高校—社会”为共同体的构架下,构建基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中心、高校为育人主体、社会为育人补充的资助育人模式,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实现高校资助育人与人才培养的统一。

关键词:共同体;资助育人;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4-0129-04

据教育部2022年8月新闻发布会通报,我国学生资助已形成投入上以政府资助为主、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辅,方式上以无偿资助为主、有偿资助为辅,对象上以助困为主、奖优为辅的中国特色学生资助体系,为世界提供了学生资助的中国方案。

资助育人是在物质帮扶基础上以精准为前提,以育人为导向的教育、指导、纾困行为[1],资助工作是将育人元素有效融入制度设计、政策宣传与帮扶举措,以物质纾困手段达到教育与培养人的目标。因此,资助育人是资助工作的拓展深入,育人功能属性成为资助工作本质要求的外在形式[2],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实践。贫困大学生要意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正确地把握个体和社会的价值之间的辩证联系[3]。因此,要不断挖掘并整合校内外资源,将高校资助工作以“输血型”为主的传统资助模式,转变为“造血型”的新模式,实现物质与精神帮扶相结合的新式资助育人路线。

一、资助育人的理论研究

(一)研究观点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很多的关注和研究,学界普遍观点认为,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物质帮扶,不是该项工作的唯一目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发展型教育,才是该项工作的重点。高校资助政策通过保障困难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专业技能本领,获得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根本性长远性稳定性的高质量脱贫[4]。资助育人内涵、模式、途径研究,以及体系构建等将成为新的研究焦点[5]

(二)资助育人“共同体”的理论概念

1. “共同体”的基本理论

滕尼斯基于历史进程提出“共同体”是人类结合的方式,是“拥有共同事物的特质和相同身份与特点的感觉的群体关系,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历史和思想积淀的联合体”[6],其最高形式体现为一种伦理和精神共同体,这种精神共同体是包含了个体的认同和信仰在内的,是一种价值共同体。

2. 资助育人“共同体”的实践意义

随着社会复杂性、流动性加剧以及人的主体性增强,滕尼斯此种原始意义上的共同体在不断瓦解,新的共同体概念在不同语境下不断地重构[7]。知识“共同体”是大学的自然属性,德育“共同体”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8]。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助育人”与“共同体”概念的结合就是共同体“脱域”再融合的产物。资助育人“共同体”就是主动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育人共同体内分散的、相互排斥的要素进行整合,形成内在统一的“扶智”“扶志”教育共同体。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贫困的工作要建立学生个体与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学会完整客观地评估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辩证看待社会的运作方式,并开展自主的积极行动,这必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发展之中[9]。高校要鼓励和加强校企协作,为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让他们走进社会的生产和工作之中,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认识自己,从而形成对社会、自我、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的正确理解[10]。因此,在“立德树人”统一价值目标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高校为主导,社会为依托的“资助育人共同体”,构建基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需求、分层分类的识别、帮扶、管理的资助育人模式,实现“发展式”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可以为资助政策转型和模式创新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

二、资助育人“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

资助育人效应的基本事实就是能够促进学生思想认识转变,引导学业行为选择,进而影响学业表现结果。但由于当前研究者和实践者具有对象偏好,他们侧重对供给侧政策执行主体的关注,较少深入资助对象内部以倾听需求侧声音,发掘他们的情感体验和真实诉求[11]。要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育人实践项目的实施者和参与者,是资助育人活动的唯一受体,也是衡量“共同体”育人工作成效的核心。学校是资助育人主导、实施单位,积极搭建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育人平台;对内要形成“学校+学院”“辅导员+专任教师”的双引导机制,对外要积极联系各企事业单位,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融入教育、实践教育,通过内外合力打造育人品牌项目和精品活动。以社会资助为育人依托,一方面给予物质激励,另一方面给予实践支持,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精神激励和实践需求,明确 “知行合一、接触社会、服务人民、成长成才”的育人内核。“校内资助+社会帮扶、理论教育+社会实践、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导师引导+朋辈激励”,学业指导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榜样教育与舆论引导相结合,群体特征与个体需要相结合,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内涵式培养和外衍性提升,从内到外得到升华,形成一个为“功能性”“造血性”资助育人提供功能支持和环境保障的长效机制。

三、资助育人“共同体”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实践设计背景

学生发展是资助政策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公共政策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正义的价值目标[12]。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成效评估需要考虑个人特征、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等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资助学生学业行为更多建立在个体个性、文化资本和学习动机基础上[13]。以此为实践研究導向,本研究选取西部某高校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制作《受助学生成长需求表》并发出1846份问卷,回收问卷1362份,每题有效填写1362人次,量表有效。被调研对象中80.47%的学生认为目前压力来源主要是学业,他们也希望在个人道德素养、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上有所提高;66.81%的被调查者更愿意与有相同/相关背景的同学分享生活学习上的困扰。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拥有潜在的能力与可塑性,要找到其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14]。因此,以“同辈互助”为实践模式的切入点,重点提升学生学业,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互助团,由高校安排专人负责,引入社会资源,构建资助育人“共同体”,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效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渴求成才的内生动力。

(二)组织实施

1. 高校育人的功能及设计

成都中医药大学积极探索资助育人新模式,在推动发展型资助,精准育人的背景下,成立资助育人工作室,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实现资助工作中“民生”向“育人”工作重心迁移,其成员为校内专家、资助干事及辅导员。工作室致力于探索构建“学生—高校—社会”育人共同体模式,围绕“德育+智育”的两大育人合力,开展落实“三项育人计划”,推动高校资助工作由“保障型”向“发展式”“精准式”发展,把资助重心落在育人上,把育人同高校人才培养统一起来。在工作推进中,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做好顶层设计,试点建立以提升学业为主的学生互助团队,为团队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全方位、真实地记录学习生活、接受资助情况、身心健康、社会实践、德育发展等情况,反馈学生成长轨迹和需求变化。开展赋能计划,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力更生为主,外部力量帮扶为辅,变被动为主动,创新特色“造血”方式,依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彻底改变发展劣势。通过团队辅导的形式把遴选出来的学生随机分成若干赋能小组,建立互助赋能能量室,以小组为单位在工作室教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以学业提升为目标的同辈互助活动,积极组织并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育人平台项目及校内外相关工作。

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参与

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招募自愿参加同辈互助团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专业及年级,对于学业及个人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期望。成立互助团学生自运营团队,在招募的学生中选聘有优良思想政治素质、思想积极健康向上的学生担任团队骨干,制订团队工作规章制度、提出工作要求,为团队运营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对每个互助团成员,要求其每学期完成、更新《个人成长档案》,参加工作室育人计划,参与特别为互助团定制的由社会资源提供的学业帮扶、规划和资助项目。

3. 社会团体的定向资助

为进一步体现资助育人中“物资帮扶+精神激励”,通过有条件激励性资助,实现公平正义人本目标,公平侧重外部物质帮扶,正义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提升发展能力的人本要求为最终目标[15]。工作室引入社会定向捐赠——“仁心”奖助学金,互助团成员可以参评为其设立的“仁心奖学金”。奖学金设飞跃进步奖,每学期评选一次,按学生上学期年级/专业成绩(限选、必修)排名进步情况进行排名获奖。创新创业奖,要求课题组成员中1/2为互助团成员,申报校级科研实践创新课题,但未立项的,由项目组工作小组审定,给予资助;如在双创中有突出表现的可再给予奖励:a. 参加次年的申报并获校级以上立项;b. 成功申请专利一项;c.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如参加校级以上科研项目比赛,需要资金支持用于项目启动的,可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给予资助。实践服务奖,项目负责人为互助团成员,获得校/院立项后顺利完成服务并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或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互助团成员参加校/院级专业技能类比赛或者文体类比赛,取得奖项的。同时,为进一步激励同辈互助,针对赋能个人,在互助团运营团队中设置“赋能之星”奖项,发放奖状和奖品;针对赋能集体/小组,根据团队活动情况,推选优秀“雁阵”两支,给予奖励。

4. 育人实效

资助育人政策体验是育人基础,育人成效的评价应以资助育人的实现为评价标准。“共同体”资助育人模式的实践模式基本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在实践中助人的过程中,提升思想道德情操并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能力。

(1)品德教育养成。资助育人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因此,思想引领是育人的首要任务。定期举办“杏林好声音”讲坛,邀请优秀校友代表,包括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党的二十大代表开展德育主题讲座,传播资助育人的好声音,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成才、自强自立。假期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寄出《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介绍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获奖情况,通过此方式宣讲资助政策、育人政策,反馈学生成长档案,联合家长力量,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2)基础学业提升。资助育人重要的关键点是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知,包含基础学业的提升(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好学习基础,培养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在学习中树立信心,坚定人生奋斗目标。互助团50人中共有21人获得飞跃进步奖,42%的互助团学生学业成绩进步,其学期学业提升率最高达到56.06%。

(3)技能拓展培优。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技能,鼓励个性发展和独立思考,鼓励自由探索与创新,挖掘学生潜力,孵化创新能力。互助团中6人获创新创业和实践服务奖;2人获得“赋能之星”称号并评选出2个“优秀雁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1项,省级金奖2项,省级银奖1项。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代练”的方式,举办院内技能大赛,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代表学校参加国家级专业技能比赛荣获团体二等奖和个人单项奖的好成绩。

通过“共同体”资助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工作室摸索出“学生-高校-社會”为共同体的构架下,构建基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需求、分层分类的识别、帮扶、管理的资助育人实践模式,在一定层面上形成了资助育人“物质帮扶、思想浸润、精神激励、能力拓展”的长效机制,实现了资助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展伟. 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中的精准育人转向[J]. 江苏高教,2018(06):80-82.

[2] 张远航,郭驰.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的逻辑建构[J]. 思想理论教育,2020(07):107-111.

[3] 张锡钦.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新阶段[J]. 药学教育,2018,34(03):13-15.

[4] 陈宝生. 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J]. 中国高等教育,2018(06):4-5.

[5] 刘效壮,王丽,付智强. 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构建研究[J]. 公关世界,2022:89-91.

[6] 菲迪南·滕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M]. 林容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

[7] 朱楷文,李晓广.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研究综述[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6(11):29-32.

[8] 任少波,单珏慧. 构建基于“知识共同体”的“德育共同体”: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二维耦合[J]. 教育研究,2019(07):44-50.

[9] 巫妍卉. 核心素养导向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路径探索:以福建师范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为例[J]. 龙岩学院学报,2023,41(01):106-111.

[10] 徐晴,王晓兰.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多维资助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01):128-129.

[11] 焦中宁. 高校资助育人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政策初衷与实践困境[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15(01):69-77+99-100.

[12] 廖述平,张丽红. 基于学生发展的高校资助绩效评价研究[J]. 高教探索,2016(04):20-25+53.

[13] 马浚锋,罗志敏. 历史追溯与时代转换:高校学生资助问题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2020(01):95-102.

[14] 尹杰. 积极心理学视阈中的资助育人[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15(01):78-81+100.

[15] 肖鳳翔,俸晓玲. 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的宗旨、原则和策略[J]. 现代教育管理,2020(03):117-122.

(荐稿人:杨花,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社科项目“‘共同体视域下精准资助育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FDY2020003)。

作者简介:龚洁(1982—),女,硕士,成都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畅(1991—),女,硕士,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孔静(1972—),女,硕士,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实践研究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