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参与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机制研究
2024-01-27李晓鸥
摘 要: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是党中央、国务院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参与和推动。高校既是城市的一部分,又是与城市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校园安全更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的基地,全面、深入参与示范创建对于城市安全发展意义重大。高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校园安全风险,建立起校园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同时从科技、管理、文化三个维度为城市安全发展提供支撑,开展安全科技创新研究,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应急管理人才,有利于高校全面参与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
关键词:安全发展;示范城市;高校;风险管控;参与机制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4-0022-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0199万人,城镇化率已达63.89%。随着全国各个地区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流动人口多、高层建筑密集、经济产业集聚,城市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机体和巨大的运行系统[1]。
为有效应对城市普遍面临的安全风险,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开展了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全国各地区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加快构建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是一项城市安全方面的综合性工作,高校校园的安全是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方面,应纳入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体系;城市在安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安全教育体系完善等方面,需要高校发挥科技创新、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基础作用。
一、高校参与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的意义
(一)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背景
我国城市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城市潜在安全矛盾也正在突显,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带来的新风险与日俱增,城市自然灾害风险交织叠加,各城市普遍面临着安全风险叠加化、风险管理碎片化、政府监管单一化等难题和挑战。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城市安全发展总体目标和路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指的是聚焦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建设,从源头治理、风险防控、监督管理、保障能力等方面积极推动完善城市安全各项工作,在城市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城市。2019 —2020年国务院安委办相继印发了《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办法》《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指导手册》,我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进入快车道。
(二)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现状
全国各地区高度重视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一些地区不断探索工作模式和方法。江苏省全面部署开展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2020年江苏省委办公厅制定了《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实施方案》,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细则(2020版)》,出台了省地方标准《DB32∕T3849-2020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基本规范》,出版了《江苏省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指南》。2021年江苏省有66个地区正式参评省级示范城市,26个地区进入现场评议环节,2022年对全省2020—2022年创建先进的设区市、县级市(区)、国家级开发区进行了表彰。
(三)高校参与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的重要意义
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是一项城市安全方面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参与和推动。高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的基地,为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断提供能量,高校所在城市也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支撑。一方面,高等学校学生人数总体上逐年增加,校园本身的安全是城市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关教育部门和高校自身需要重视校园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各项安全工作的制度化建设,高校是出思想、出人才的重要阵地[2],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关系到校园安全,更关系到整个社会安全形势的稳定;另一方面,高校正在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名副其实的主力军,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高校的获奖数量占通用项目总数的比例不断增加。高校构建参与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机制,全面、深入参与城市安全发展建设意义重大。
二、高校自身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的建立
(一)校园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标准
城市安全风险评估与管控是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根据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总体要求,高校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识别、评估校园安全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首先需要有校园安全风险评估的标准,在这方面目前除了消防安全评估可以依据《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评估导则》(XF/T1369-2016)外,还没有其他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但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例如苏州市自2020年以来相继出台了《苏州市创建安全发展城市风险管理实施办法》《苏州市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风险评估工作规范》《苏州市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风险辨识建议清单》《苏州市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单位安全生产风险报告工作实施方案》,其中包括教育行业的安全风险辨识、应急能力评估以及校园较大以上安全风险报告。高校在应用风险评估顶层设计框架和方案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自身校园空间区域、设备设施和管理实际,制订本校园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立足人、物、环、管四个方面,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不断总结和梳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性校园安全风险管控经验做法。
(二)校园安全规划和安全设施建设
高校在規划建设期间,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防灾减灾、安全生产、防震减灾、地质灾害防治、地下管线管廊等专项规划。新建、改建、扩建校园,在项目建设时,设计用于预防安全事故的设备、设施、装置、建(构)筑物和其他技术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防止校园工程项目带病投产运行。在这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对“三同时”制度都作了明确规定,最大限度地消除和减少潜在的危害,尤其是学校的重点要害部位、重要公共场所、重点实验室,应加强监控报警系统,防患于未然。通过对合理的规划布局和安全设施的建设,提升校园空间区域安全水平。
(三)校园安全责任体系建设
高校领导班子的分工要体现出对校园安全相关的职责,党政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第一责任人,领导组其他成员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高校各岗位人员在履行岗位业务职责的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引入“网格化”管理理念,做到人人有责、处处有则,建立高校领导班子、安全责任部门、各院系三级安全管理责任体系。高校党委会、行政办公会要把校园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解决校园重大安全问题,全面贯彻安全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加强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保障校园安全管理必需的人员、经费和专用装备,将履行安全工作职责情况作为目标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校园安全文化
因地制宜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将安全文化融入学校文化,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一是依托校园安全设施营造安全氛围,例如设置富有特色和醒目的安全警示牌、校园道路安全标识、消防通道标志等,通过征集设计创意,精心规划设置,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熏陶;二是结合“安全教育月”等活动,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宣传活动,建立专门的安全文化宣传阵地或者将安全元素纳入校园文化宣传阵地;三是打造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特色品牌,制作漫画、动画等安全宣传文化产品,生动形象地宣传安全防范措施;四是有条件的高校可结合学科类型,建设专业相关的安全教育体验馆,普及防灾、应急知识和技能。
(五)校园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需要各有关单位协同应对,师生的风险防范意识、自救互救能力以及应对灾害事故的机制极为重要[3]。一是要完善高校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规范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公布、实施及监督管理工作,强化应急预案演练,针对校园风险特点,定期组织开展综合演练和专项应急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伍、提升能力。二是健全预警防范机制,探索与城市应急管理相关部门和机构(单位)的沟通机制,建设校园应急广播网络,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等多种方式,实现预警信息分类型、分区域、分人群有效传播。三是提升应急准备能力,成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有条件的高校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根据高校实际情况配备物资和装备。
三、高校支撑城市安全发展的实践及建议
(一)安全科技创新研究及应用
安全科技创新是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示范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各省、市从科技项目立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研机构发展建设、科技人才培养引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学技术普及等诸多方面加大了对城市安全发展科技创新和应用领域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探索实现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可行路径。高校研究院研发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为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提供全面感知、实时监测、预警报警、辅助决策等功能,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为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提供了支撑,得到了政府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4]。苏州市发布了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项目指南及民生科技项目指南,在危化、消防、防汛以及城镇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积极开展安全科技成果、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应用。高校可以结合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安全相关科技研发立项,申请安全科技专项资金,开展安全科技创新研究和技术攻关,联合相关上下游企业、科技园区等推动安全科技成果转化。
(二)加强应急管理学科教育
高校应抓住应急管理新体制新机制这个重要时期,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建设,开展应急管理学科教育。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将“交叉学科”设置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国家安全学”成为该门类下的一级学科。通过在高校设立应急管理技术学院、安全教育培训基地等形式,建成集教学、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应急管理学科教育体系,为城市安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以苏州为例,应急管理部门与高校共建了应急管理技术学院,培养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并面向该校的其他本科专业开展应急技术与管理荣誉学位教育,开展相关专业成人学历教育,培养应急管理人才。高校与相关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大学生安全教育培训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充分发挥高校在培训服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合作办学等方面的优势,在安全管理、安全技能应用推广和安全人才培养等环节进行深度合作。
(三)示范城市创建专业技术服务
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齐心协力共同推动,需要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的参与协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各地也相继出台了指导目录,高校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方式深入参与示范城市创建,助力城市安全发展。比如苏州市2021年出台了当地的指导性目录,明确将城市安全建设与管理服务、安全应急救援服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服务等纳入政府采购目录;高校通过响应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参与示范城市创建测评,可以从多维度进行分析,综合测评城市安全发展建设情况,从而取得实际成效。
(四)安全与应急实践技能纳入课程教学
当前,高校对学生在安全与应急管理方面的教育,主要是纳入行政管理安全教育内容,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手段往往较为单一,对学生吸引力不够,更多关注安全和应急知识的传授,对安全与应急管理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帮助有限。高校要将与学生所选专业对应的安全與应急实践技能教育纳入各学科课程教学体系,实施安全意识提升工程,制订安全教育教学规划,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安全应急教育[5]。例如土木工程专业可设置建筑施工安全与应急等方面的必修课程,生物医药专业可设置化学品使用安全与应急等方面的必修课程。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将安全与应急实践课程作为学生实习前的必修项目,借助城市各类综合性、专业性安全教育体验馆,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前,提升安全风险意识和基本知识,掌握突发事件中应急处置和逃生方面基本技能。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结合学科特色自建安全警示教育体验馆或者教育实训基地。
(五)加强与相关行业单位的合作共建
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是推动产业经济转型、新旧动能转换、城市发展转轨的重要载体,是解决制约城市安全发展基础性、源头性矛盾问题的重要抓手,需要相关行业单位携手共建。高校要加强与相关行业部门和单位的合作共建,在消防救援、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工矿商贸等领域开展安全与应急方面的研究、服务和应用,根据相关行业需求,坚持产出导向,深化培养模式、办学机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共建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形成政、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人才培养机制。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学院走的是一条与地方产业发展緊密相连的转型升级之路,学院与很多知名企业通过“订单式”培养、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等多种模式,实现学院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发展。在“订单式”培养期间,岗位安全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应同步开展,政校企三方定期举办安全教育类特种作业技术项目竞赛,吸引了园区企事业单位参赛,对推动企业安全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要从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构建校园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压降安全事故风险,提升应急准备能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高校要开展安全科技创新研究,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开设安全教育及专业实践课程,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深度参与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构建城市安全发展高校支撑机制,在科技、管理、文化三个维度上对城市安全发展发挥重要的智力、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 关注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J]. 劳动保护,2020(11):8-9.
[2] 郭东明,赵莉. 能源行业特色高校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1,31(05):31-35.
[3] 李庆运.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与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1,31(05):191-192.
[4] 张广泉,付瑞平. 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范能力[J]. 中国应急管理,2021(12):16-27.
[5] 田兵伟. 大学生安全应急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中国应急管理,2021(06):56-58.
(荐稿人:罗秋滚,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SJ B0722)。
作者简介:李晓鸥(1986—),女,硕士,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思政教育、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