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
2024-01-27梁辰
梁辰
摘 要:为应对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大趋势的挑战,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非常必要的任务。本文剖析了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提出将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并论述了优化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及课程实施的策略,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供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大学生;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1.019
0 引言
全球化國际化已经进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商贸交流、投资和科技合作,推动了全球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同时,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根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外交蓝皮书,2020年中国政府共举办了270多场文化交流活动,组织了4000多名外国政要、学者、专家访问中国,中国的文化机构与大学及其教育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性项目,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学者,中国文学、电影、音乐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也走向了世界。
在此背景下,承担国际传播任务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作为高校的重要通识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更需着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1 研究评述
1.1 语言与文化交流的关系研究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百度)。具体来说,文化包含了语言、文字、信仰、习俗、艺术、技术以及日常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种民族认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的外壳,是人类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是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尽管可以通过某些艺术形式形象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如果脱离了语言,文化交流则异常艰难,无法清晰准确顺畅地表达与沟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语言教学是必要方式,是非常得力的抓手。
1.2 英语对文化交流的重要价值
英语是全球使用极其广泛的语言。据统计,全球超过80%的电子邮件使用英语撰写。在互联网上,英语是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超过半数的网页是用英语编写的。世界上大部分国际会议、学术会议、商业会议等都使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英语是国际政治和外交的主要语言,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许多文件和文件翻译成英语。英语也是国际贸易中最常用的语言,大量商业文件和合同都使用英语。全球最知名的音乐、电影和文学作品通常使用英语创作或翻译成英语。英语还是全球旅游业的主要语言之一。在国际航空业中,英语是所有航班的通用语言。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影响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许多国家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英语的学习和使用也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技能。同时,英语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中也具有重要地位,英语能力的提高对于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竞争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指个人在跨文化环境下准确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有效沟通的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递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1 增进学生个人文化素养和竞争力
养成跨文化交流能力,个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逐渐形成多元文化的意识的视野;养成开放、包容、自信等多种品质;从而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在当今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下,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学生在就业,尤其在跨国企业、国际组织、外交、教育合作等领域的竞争中更有优势。
2.2 促进中国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交流合作
从国家层面而言,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有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和合作。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这种交流往往伴随着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问题,跨文化交流能力则提供了一座桥梁,能使中国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有效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习惯。在国际商务交流中,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商务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商务文化和习惯,更好地进行商务谈判和合作。在跨国合作项目中,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和习惯,协调和管理跨国合作项目。在国际组织工作中,需要处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和问题。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可以有效地传递信息,减少误解和矛盾,处理复杂的国际问题,更好地协调和处理国际事务。
2.3 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国人在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外交等领域的更有优势,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更有力地维护中国利益;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递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推动中国的声音广泛传播,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 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从专业角度来说,涉及多学科;从教学管理层面理解则更为复杂: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在专业或课程内容中的关联与体现,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在教材中的表达,教师跨文化能力的培训与跨文化研究等等;从学生的情况看,受到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几方面制约与影响。
3.1 语言因素的制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们交流的基础。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学生要能够有效地使用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语言技能,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言特点等方面,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语言环境。
3.2 文化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对世界的看法、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差异。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养成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包容性,尤其是具备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十分重要。
3.3 心理因素的干扰
跨文化交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信、开放的心态、需要具有主动性和适应性。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实现有效沟通。
4 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路径
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涉及多个学科,不同学科的侧重与途径不同。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于一体的教学体系”。时至今日依然强调这一要求。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所修订的最近一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英语作为全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和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中國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科技、人文等领域进行交流的最主要媒介,是中国持续深化对外开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语言资源”。同时,《指南》明确提出了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人文性的阐述:“其人文性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学生可通过英语学习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强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大学英语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由此可见,着力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极其重要的载体。基于这样的内在逻辑,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深刻认识自己在教学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就是要把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中。
这些文件既是国家政策层面上的规定,也是教育导向和教学专业内容设定的重要抓手。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与目标的这样的规定,将“跨文化交际和学习”落实于大学英语教学,以语言教学为载体,以大学英语课程为抓手,既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现实途径与方式,更是对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也包括整个外语教学)的更高要求。
5 基于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的大学英语课程创新设计
要真正发挥大学英语课程对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作用,须深化“三教改革”,针对教学的重要环节或节点采用合理又有效的策略,优化课程的设计,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5.1 优化课程设计
课前,教师必须依照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准备教案,这是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的设计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的导演兼编剧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具体来说:
第一,要精选材料。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与剪裁。首先,选材方面一定要目标明确。作为课前的导入,精选增补的内容在对应的课时中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背景知识,或是引发他们对主题的思考,要指向明确,以确保能够有效的达到所设定的目标。
例如,在大一新生的英语课前,就设计“college”微课,导入这一单词的起源:“College”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中的“collegium”,意思是“社团”或“共享某物的群体”。这个词在中世纪英语中被引入,原本用于描述一个宗教社区,特别是由主教或其他神职人员组成的群体。然后,它开始被用于指称学术机构,最早大约是在12世纪的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college” 用于指称学术机构的由来是,这些早期的大学是由一组学者(也就是 “collegium”)组成的,在逐渐形成的具有特定规格的建筑里(通常由图书馆、祈祷堂、教室、食堂围成了具有中心草坪的院子),他们共享资源,一起研究,一起教学。直到现在,闻名于世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依然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college”(包括其建筑格局样态)而存在的。一些有经验的导游也会向游客介绍这些历史由来与趣闻,甚至包括介绍教授在学院的特权趣事。通过微课中“college”这些历史与现实的鲜活场景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不仅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和语法规则,还可以使学生理解语言、历史和文化是如何交织在一起。从这个语词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介绍阐释,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
其次,是选材的适宜性和相关性,除了新闻报道,英语原声电影、音乐以及文学作品等,对于信息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各类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的优秀内容创作也是合适的选择。
另外,选材时要考虑多元文化的视角和包容性,选择涉及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的材料,帮助学生了解、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跨文化敏感性。
第二,优化场景设计。结合课前导入的素材,设计引发学生兴趣并能激发思考的合适场景。例如模拟一个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景,然后指定学生代表不同文化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背景资料搜集并在后续的实际课堂上呈现是否能应用所学知识点。
5.2 注重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导演兼演员的角色。教师作为导演要悉心指教,要启发拓展学生的认知,还要和学生互动,配合协助,鼓励学生成长,也和学生共同进步。这其中特别要重视并采取的方式有:
其一,组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创设互动性强的教学环境。
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和资源,通过结合讲解、讨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和个人展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则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与学生充分对话、鼓励,提供反馈和指导。同时,开展适当的主题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传统节日、礼仪习惯等等,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的认知水平。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组织学生参加跨文化对话,让学生用英语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帮助他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跨文化沟通的训练,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其二,听说读写全面培养,最大化发挥语言的沟通工具作用。
跨文化交流需要表达清晰,需要借助语言的多元表达方式,更好地传达文化信息,达到沟通效果。既要强化学生的语音、语调训练,帮助他们准确地表达,又要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量和储备,使他们能够充分地表达。特别是引导学生熟悉不同语言风格。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不同语言风格的英文原版文献,帮助他们熟悉不同语言风格,逐渐掌握适合跨文化交流的表达方式,实现有效沟通。
5.3 推进知识迁移
课堂教学后,教师还要持续激发学生的智能,多种产出反馈方式相结合,重视教学效果的强化。一方面,按照教学管理规程,教师要进行教学反馈,组织学生展示、小组反馈、书面反馈,以使学生扬长避短,提高进步。
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积极运用英语工具,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运用与提升。这其中:英语角不失为一个简单易行而有益有效的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是一种直接参与的跨文化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要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使用英语的各种比赛等。通过参赛的准备、赛程及其赛后的总结,真正让学生感受语言交流能力,磨砺沟通技巧,提升跨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的成长,使其在就业乃至今后的工作中更能发挥优势。
6 结论
处于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国际交往涉及社会方方面面。要更多地探索和尝试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外语(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让中国学生能够应对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挑战,能够在其中扮演更加积极、有效的角色,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推动中国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提高中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交流增添华章。更重要的是提升中国在国际传播语境下的话语权,让中国形象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通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727.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2.
[3]王振亚.语言与文化[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