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背景下民族地区医高专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4-01-27李章春孙海波宁燕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医科民族地区

李章春 孙海波 宁燕

摘 要:“新医科”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背景下,对提高医学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民族地区医高专院校肩负为地区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医学人才的重任,“新医科”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明确了定位,也为专科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文章简要概述了“新医科”的内涵,简述了民族地区医学教育发展的现状,并结合医高专院校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了医学人才培养路径,以期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为提高民族地区医高专院校医学人才培养,促进地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医科”;民族地区;医高专院校;医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3.036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医疗卫生事业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医学人才的教育与培养要符合健康中国建设的要求,要主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2018年8月,中共中央首次提出“新医科”的概念,10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2.0》,对“新医科”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可以说“新医科”已为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明确了人才培养方向,尽管“新医科”建设重点关注的是本科教育教学层面,但医高专院校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念的提出必定会对医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民族地区医高专院校,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培养医疗卫生后备人才的同时,要积极响应国家在新时期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从“供给侧”层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本研究拟结合民族地区发展实际,从“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对医高专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路径进行剖析,以期为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新医科”概念的内涵

1.1 适应新时代科技革命的要求

“新医科”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广义的概念,是在新时代发展下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在生命科学革命3.0和工业革命4.0背景下探索新的医学教育模式,其建设目标是将“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转变为“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生物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的兴起促使卫生健康行业新业态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人工智能化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新技术正在不断的导致医学教育生态发生改变。所以,医学教育要与时俱进,要适应时代和科技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和学校教学方式方法更要与时代和科技相契合。

1.2 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统筹。健康中国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以健康为核心,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现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促进型社会。健康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的标志,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证。医学教育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医疗人才保障,肩负着重要的人力资源建设责任。《纲要》指出,加强健康人才培养培训,要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改革医学教育制度,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基层和偏远地区扶持力度,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新医科”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础。

2 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民族地區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与中部和东部地区比较经济发展较落后,在医学领域还存在缺医少药、看病贵、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因病返贫或因病致贫的现象频发。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学教育比较落后,与发达地区医学院校比较,存在学校教学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医疗服务平台、水平欠缺等问题。在专科层面,民族地区医高专院校在教学设施、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方面更是存在明显的滞后,就生源而言,生源的素质也相对较低,虽为民族地区生源的学生,但就业意愿和去向却不满足于基层工作,使得专科层次的医学人才培养定位与服务民族地区乡镇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的理念出现矛盾,因此,如何从专科层面为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学人才,在当前助力乡村振兴和发展乡村卫生事业建设中尤为重要。

3 “新医科”对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

3.1 医学人才培养要实现跨学科

“新医科”“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被称为“四新”,“四新”建设是由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提出的,旨在打造高等教育“质量中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新医科”提出要将以治疗为主的医学转变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要打破传统学科的束缚,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医工交叉人才。《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2.0》是“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之一,是“新医科”建设的重要抓手,其目的是要通过改革医学教育,培养卓越医师。而卓越医师培养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四新”的交叉融合。首先是医学内部学科的交叉融合;其次,是医学学科与人文学科的融合,在“医患矛盾”的背景下,对医学生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关怀素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是与工科和理科的结合,在当前科技时代背景下,高科技医疗设施设备的应用等,都对医学人才培养的科学知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后是与新兴医学专业的融合,传统医学学科要适应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做好主动适应“智能医学”等新医学学科的发展,加快自身科技变革。一名卓越医师的培养已不仅仅局限于医学教育,而是多学科交叉进行的综合培养,“新医科”背景下就是要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全面提高医学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2 医学人才培养力求守正创新

“新医科”建设的本质是“医”,特质是“新”,方向是“新医科”,治疗和预防疾病是其研究内容,与传统医科一样都为增进和保护人类健康,在合目的性要求和合规律性标准层面,“新医科”与传统医学具有一致性,所以,“新医科”的建设和发展要遵循医科发展的规律。“新医科”的新主要体现在医科的新要求和“新的医科”,是新外延、新内涵和新形势相统一的“新”。在该背景下,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人才供给方的医学教育,必须要改变传统医学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理念,主动对接“新医科”建设,从“供给侧”层面对人才培养作出新的调整。一方面,要继承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在传统医学教育中发展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以人民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医学教育,优化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等。守正创新就是要在坚持遵循医科规律的基础上,适应新科技、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强医学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以适应“新医科”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4 医高专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路径

4.1 加强对“新医科”的思想认识

“新医科”是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层面对当代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依据时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背景下提出的对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需求,要培养的是复合型的卓越医学人才。 尽管目前“新医科”对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的层面,但医高专院校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医科”也为专科层面的医学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新医科”建设的时代背景就是要适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教育等差距将逐渐缩小,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医疗仪器也必将覆盖乡村医疗卫生等部门,以服务乡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定位的医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也必将面临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进行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局面。当前,乡村人口占据我国巨大人口基数,是医疗服务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医高专院校肩负重要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所以,医高专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要紧跟“新医科”建设的方向,加强对“新医科”理念的思想认识,紧跟卓越医师培养的步伐,提高自身医学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4.2 以“新医科”标准强化人才培养

4.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队伍的教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所以,要以“新医科”人才培养为导向,打造一支师德优良、业务水平高、技术能力强、多学科交叉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首先,要培养和引进专业或学科带头人组建教师团队,从专科层面结合自身发展对“新医科”人才培养理念进行解读,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送交学校党委讨论通过;其次,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结构,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保证,更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第三,加强多学科交叉,重点是师资层面的学科交叉,“新医科”人才培养强调的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医工结合”“医体融合”等都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在当前知识生产步入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时代,专科院校医学人才培养也要不断探索多学科交叉的路径,满足“新医科”对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4.2.2 改善教学器械设备

“新医科”建设的时代背景就是要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培养一批能够与“智能医学”“转化医学”等新兴医学专业相结合的卓越医师,这种结合不仅仅是技术技能层面的结合,更是医学思维模式和理念的结合,从而创新当前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所以,引进学科前沿的医疗机器设备,完善教学设施,从医学教学设施让学生感受到“新”,以高端前沿的医学教学器械让学生感受到“新医科”方向的指引,激发学生对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理念的思考,进一步实现以治疗为主,向预防和康养思维模式的转变。因此,要加大医学教学器械设备更换和资金投入,通过教学仪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用工业科学的发展引领医学教育的飞跃。

4.2.3 严把人才输出端口

“新医科”建设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重要抓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高专院校在加强师资、教学仪器设备、环境建设等的同时,要加强学风建设和学纪管理,严把人才输出端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以注重医学技术为主,操作能力强往往是专科学生的优势,但是医学学科的理论知识是基础,没有过硬的医学基础知识作为支撑,技术也就失去了载体,所以,医高专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要做到操作技术过硬,理论知识扎实,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岗位立足,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健康。因此,在学校课程考核过程中要合理地设置好技能与理论考核的比例;实习前,针对医学基础知识及医院实习科室设置岗前实习考核,真正做到考核不通过不进岗;实习鉴定及毕业考试时要严格把关,确保学生学习质量。医高专院校要从教师、学校、学生三方层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3 要获得地方政府支持

民族地区受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医高专院校学费等相关费用收取相对较低,学校经费收入相对单一,办学经费较为紧张,而前沿高端的医学教学仪器往往价格高昂,所以,面对如此情况,要积极争取获得地方政府对办学经费的投入和补贴,通过地方政府的力量,促进学校向“新医科”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方向发展。而地方政府要对“新医科”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从助力地方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的层面,加大对医高专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转型的扶持力度。

4.4 要加强区域合作联合培养

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通常都会将该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省市建立帮扶合作,通过帮扶带动落后地区在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民族地区医高专院校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也要多争取帮扶地区的帮助。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帮扶地区的医学院校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借用发达地区医学院校的师资、教学仪器设备等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与帮扶地区的医疗机构建立教学、实习等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弥补师資或教学仪器设备不足,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医学人才联合培养。

“新醫科”为未来医学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民族地区医高专院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对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号召,从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等多方面紧跟“新医科”的步伐,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地为民族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为地方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一陵.坚持健康优先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J].中国卫生人才,2022,(12):89.

[2]王晓妍,谢芳,郭栋,等.“新医科”背景下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21,40(6):5861.

[3]李凤林.新时代我国新医科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1,(3):68.

[4]崔妍.“新医科”背景下“医+文”创新通识课建设与实践[J].基础医学与临床,2022,42(2):345347.

[5]沈瑞林,王运来.“新医科”建设逻辑、问题与行动路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20,41(12):6973.

[6]王秀峰.健康中国战略的地位、作用与基本要求[J].卫生经济研究,2019,36(4):36.

[7]刘莹,喻容彬,陈峰,等.健康中国战略下新医科的建设任务与发展路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0,40(9):657661.

[8]肖刚,陈文成,莫碧珍,等.民族地区医学人才培养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2022,(26):5964.

[9]陈国湘.医教协同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医学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7,39(6):504506.

[10]何学华,李佳霖,张涛,等.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途径研究的几点思考[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7,30(4):285287.

[11]杨润怀,朱华庆.“新工科”“新医科”改革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医工融合教学创新[J].九江学院学报,2020,(4):69.

[12]何珂,汪玲.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医科”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2):098102.

[13]彭树涛.加快建设“新医科”着力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20,(9):3537.

[14]钮晓音,郭晓奎.“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5):12.

猜你喜欢

新医科民族地区
“新医科”视角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的思辨
面向新医科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