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赋能:个体视域下教师职业倦怠消融探微
2024-01-27陶瑾瑾
陶瑾瑾
摘 要 近年来,教师群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对于教师本人乃至教育事业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可通过找准定位,积蓄内涵,发展思维三方面的努力,用积极主动的视角破除职业倦怠。
关 键 词 职业倦怠;自我赋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01-0056-03
现实生活中,笔者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面对繁琐的班级事务及日渐增强的工作压力,逐渐感到疲倦、懈怠。教育是一项特殊的事业,自知不能“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于是,笔者尝试通过自我赋能,从“找准定位,积蓄内涵,发展思维”三方面,开启职业“抗怠”之路。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聪明,能认识、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找准定位,能有效排除干扰因素,有利于潜能的发挥和身心健康,决定着教师的最终成就。找准自我定位,把教书育人作为事业,把学生看作希望,把努力看作享受,便不再困扰于班级事务的繁杂、琐碎,不再纠结于学校各项考核,身心也不再倦怠疲惫,从而心平气和,浑身充满正能量。
(一)“职业”即“事业”——确立目标,明确方向
陶行知曾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教师把职业当成事业来做,制定适当的职业目标,利用SMART原则,分解目标,制定可衡量、可达到、有相关性、有时限的目标,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时、因实制宜地制定计划,让自己“跳一跳”就可以达成目标,逐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适宜的目标是成功的助力,合理的计划是成功的基石。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和做事习惯等,科学有效地制订短期目标,比如,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需要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标准,以此来要求自己、鞭策自己。久而久之,在不断实现短期目标的过程中,也在向长期目标靠拢。更重要的是,在实现目标的同时,会越来越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不断夯实自己的职业信念和做事能力,形成稳固的良性循环。
(二)“大山”即“靠山”——调节压力,保持乐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以热情阳光的心态影响身边的师生和家长。身处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更加需要科学的自我心理观照,通过适当的调整,增强工作自信心,顺利度过心理缓冲期。自己只有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才能及时体察学生状态。
面对学生的屡教屡犯、家长的拒绝配合、领导的殷殷期盼、教学业绩的踌躇不前,我也曾一度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怀疑之中,感到迷茫和困惑,压力“山大”,深知改变心态迫在眉睫。于是,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把“大山”变成“靠山”:把家长变成帮手,和家长共情,合作,取得每一位家长的支持;把科任老师变成助手,及时沟通,达成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领导布置的任务变成教育学生的动力,打造适应自己班情的工作方式。“态度决定一切”,在自我成长中,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才能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三)“学生”即“希望”——坚守信念,不忘使命
陶行知先生说:“捧出一颗丹心,献与亿兆生灵。”把学生看作希望,躬耕三尺讲台,始终不忘砥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初心,坚守“以德润身、以文化人”育人使命,用真心和行动将教育理念化成有温度的关怀,以爱育爱,以徳育徳,做学生追梦圆梦的引路人和同行者。
作为肩负着培养下一代重任的教师,应全力以赴地做好本职工作,时刻谨记教育信念,用激情和爱心将这份光和热永远地延续下去。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关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让学生每天都能够有进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发现更好的自己,成就卓越的自己,在教育之路上不断攀登,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实现价值,争取做至德至上的教育者。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智慧的化身、力量的化身,负有传承历史、开启未来的神圣使命。要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线教师要想不断地提升自我,既要加强专业阅读,又要拓展专业实践;既要寻求专业引领,又要勤于自我领悟,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进而实现自我的专业成长。只有不断地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充实自我,丰盈自我,自我改变,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请进来”——引经据典,博文修德
“一月不讀书,耳目失精爽。”阅读是教师夯实专业基础、培育专业情怀、培养专业精神和丰盈专业思想的重要途径,是通达专业成长的重要阶梯。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具备扎实知识,需要泛读,更需要有方向的阅读,以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寻求最有力的理论支撑,更好地做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人育人”。作为一名教师,一切有意义的阅读都是对教育的有力支撑,更是师生间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
总有人说,教师是一份充满幸福感的工作,但是作为教师却常常会忽略教育的幸福。面对充满不确定情境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我们,时常会很焦虑。为缓解现状,突破局限,我经常捧读名家名篇:如,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让我懂得幸福来自于我们的心态,只有充满正能量的心态,才能让我们感觉到幸福是在我们重复的工作中的。[1]读完魏书生老师的专著《我这样做老师》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魏老师的教师修炼、教学方法及班级管理理念和影响深远的实战教学技法让我耳目一新,同时也深知要继续尝试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生活,多做实事和感兴趣的事,用拖拉法延迟发脾气和烦闷的心情,与人为善,积极面对生活,坚守快乐的阵地。[2]为链接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我每年都会订阅相关的教育期刊。专业类书籍的阅读,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寻找教学方向、获得教学勇气,更为教师提供了自我突围的范本与利刃,赋能教师实现对教学的超越,从而懂得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二)“走出去”——博采众长,追求卓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不仅是书本的学习,还要向同行学,积极“走出去”,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研讨或交流活动,博采众长,把好的思想和做法有机地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海纳各路教学之“流”,让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厚重,更有张力,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教育研修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观察、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了良好的平台。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校本研修、区域研修和网络研修等活动,除了参加固定的必备研修,我还会在每周五去“哔哩哔哩”里“云听课”一节,听教学大咖的示范课,并做好听课记录,学习不同的处理教材的方式,汲取科研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经验,拓宽思考的空间和教学思路,在比较、反思、研讨中明晰自己在专业成长上要努力的方向和重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效地促进了自我的专业化成长。
(三)“写不停”——笔耕不辍,成就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创造性研究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看法。教师就不会再把教育工作看成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是把完全一样的讲解、巩固等等做枯燥乏味的表演了。”教师要长期对于工作保持热情,只有把工作转换为创造性劳动,从科研中获得乐趣。
教育写作的目的在于将教育教学方面的学习、实践进、反思、行梳理、提炼,形成新的理念,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获得新的成长,从而实现教学工作的再增值。身在一线,有大量的写作素材,把每天发生的教育故事记录下来,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在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提高和完善教育管理水平。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视野的扩大,把撰写的文字积极向外投稿,在经历漫长的等待之后,文章发表了,这份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成长的美好。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发展性思维既是教育格局,也是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看待自我、学生乃至教育的视角。教师是成长中的个体,应该始终走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3]无论是在自我专业成长还是学生发展方面,很多时候都是一个“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的过程,只要坚信“会改变、能发展”,那就会去努力,可持续方不会有始无终。
(一)“悦纳”——心向阳光,遇见美好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囧事,事情尽管各不相同,但内心总是难以悦纳。教师在探索外部世界,拓展视野的同时,应该积极认识自己的心灵世界,建设富足的精神家园。学会接纳并原谅,学会悦纳自己,生活所剩的便全是与美好相逢了。
教育者都知道,任何层级的教学研讨,课堂必然是基础,只有基于课堂的研讨才是真实的,有话可说的,令人信服的。既然这样,那就必须要有老师承担上课的任务。可是,对于教师而言,无论在职业生涯的任何阶段都对公开课有一种焦虑。去年,市教育局组织的首届义务教育“守望杯”教师素养大赛,介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我被委以重任。这让我感到空前的紧张和焦虑,担心身为一个教龄十多年的资深教师却不会上一节课而被人笑话,因此抱怨自己,认为自己很没出息、做教师很失败。可是,联想到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我很快就意识到失败、挫折其实就只是一个挑战,是成长的一部分。失败了说明还有进步空间,至少知道了为什么会失败。我要学会把每一次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都转化成一次学习机会,接纳自己的紧张,接纳自己的失败,那我必将会迈出成长的新一步。
(二)“出圈”——打破自封,迎接蜕变
人的存在,总是和环境复杂互动的结果,当下稳定的状态,既给予人安全感,又会带来故步自封的危险。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则勇于打破现状,走出自我舒适圈。如一旦被固定思维困住,就会画地为牢,死守着陈旧的教学重复一年又一年,并在舒适圈中逐渐沦陷。只有主动打破,才能迎来蜕变。
每个人都是一座巨大的金矿,所蕴藏的潜能超乎想象,可供挖掘的潜力深不可测。经过层层选拔才进入教师队伍的我们向来不缺乏能力,只是需要具有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坦然地面對各种困难。[4]于是,我用“教科研”结束了专业成长“高原期”。我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反思、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痛点,从“经验”走向“专业”,从“教学”走向“研究”,使我摆脱了倦怠的工作状态,充满活力。这同时也为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不能再做一名“经验型”教师,要结合教学中的痛点,养成主动进行教科研的习惯,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这样,我在一次次的“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主动改变中,适应环境,适应周遭,适应教育发展的潮流;在一次次炼狱般的磨砺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突破自己,蹚出职业的“舒适圈”,走出一条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发展路子来。
(三)“研磨”——深耕课堂,潜心育人
教育名师郑英曾说过,“教师的最高尊严在课堂”。对于教师而言,一切的成长也必然源于课堂。成长型思维的教师,犹如农夫,把课堂当作教育田野,躬耕于此,沉潜于此,并在逐日的实践中,不断观察、倾听、反思,在这样的耕作中,潜移默化地收获专业成长。[5]
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对待课堂研磨,应该将视角放高一点、视线放长一点。潜心钻研名师的优质课,认真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细心揣摩他们点拨、评价、激励等语言艺术的精妙之处,提炼教学的技巧和要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吸收他人精华。通过磨课,不断切磋、研讨、设计、实践、反思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和风格。如此循环往复,以务实创新成就优质课堂,以努力让温度爬上教育的枝头,实现教学相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可以改变人生观;无法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心境;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控制自己;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利用今天;凡事不会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力。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用教学填装应对教育事业,坚守自身的教育信念和追求,享受教育,享受课堂,乐教乐学,让每一堂课都迸发出教育激情和热望,感悟教书育人的幸福。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幸福比优秀更重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5.
[2]魏书生.我这样做老师[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11.
[3]顾明远.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2004(11):5.
[4]孙春福.骨干教师如何突破专业成长"高原期"——兼谈基础教育教研与科研的融合[J].江苏教育研究,2022(25):36-41.
[5] 宋立华.老师,你为什么不再进步了——教师发展"高原期"突破的关键[J].人民教育,2017(02):60-62.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