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生命美育必要性及可行性思考

2024-01-27刘笑含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生命教育高校

刘笑含

摘 要:当下大学生由于缺乏对于生命的审美,导致这一群体精神空虚、漠视生命,进而在高校时常发生一些伤人自伤的悲惨事件。同时,新冠疫情的突然袭来也为开展高校生命美育提供了合适的契机。因此在高校进行生命美育,使大学生能够感知生命的美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增加生命强度、优化生命意识。文章阐释了生命美育的内涵及其价值、重点探索当前高校生命美育的必要性,以求达到寻求出高校实施生命美育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高校;生命美育;生命教育;审美教育;生命美学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2.045

1 生命美育的内涵及其价值

1.1 生命美育的内涵

生命美育作为一个仍处于发展初期的教育领域,还在理论建构和初步探索阶段,目前尚未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根据以往学者对于生命美育概念的探索,主要观点可以总结为两大类:一是生命美育为生命教育与审美教育形式的结合;二是生命美学理论和生命教育共同构成了生命美育。本研究认为,生命美育的诞生与发展既不简单等同于生命教育与美育的加和,也不是生命美学与生命教育的有机融合,而是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应运而生出的一种在此基础上更具升华价值的全新领域,它一方面汲取了生命美学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囊括了生命教育的学科视角,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审美教育的独特作用,旨在通过此种连结,使受教育者感悟生命之美,以达到更深层次、更高阶段的优化生命的终极目标。

要想追溯生命美育的起源,则免不了对于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生命美学的深入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人们逐渐意识到以逻辑为本源的理性王国不能带来和平与未来,因此基于对人生存状态关怀的生命美学应运而生,其一诞生便迅速得到了东方各学派的积极响应,也成为西方关于美学的重要学派。生命美学在被提出时便是以研究人客观实在的生命整体为研究初衷的美学所存在的,即依照人的生存实践为研究对象的美学。在西方现代美学之中,康德率先完成将美学由理论研究深化至价值论的研究,摆脱了哲学问题先前的纯粹思辨领域;席勒则在此基础上,将审美教育划分到情感教育的范畴之内,他认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生命美学不同于其他美学学派,它的研究是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基础的,因此应该从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以及社会生命3个维度来有针对性地探索生命之美。

生命美学不但为生命美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以生命存在为核心的审美教育拓宽了全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实了德育的内涵。传统意义的审美教育认为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才是美育的内涵所在,因此往往容易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偏离美育的出发点,要么认为美育是单纯的艺术教育,要么将美育简单附属于其他学科,导致美育在各个教育阶段都处于教学边缘地带,并未能得到重视。而生命美育则致力于将审美教育重新“拉回”对于人的生命的思考,以达到美育的最终目标。

1.2 生命美育的价值

探究生命美育的价值可分为3个阶段。

生命美育的初级价值便是可促进人类自然生命的和谐发展。人类自诞生之初,便执着于改造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甚至企图征服自然,并且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长此以往,我们生存的家园便要“消磨殆尽”。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命美育作为以生命存在为对象的审美教育,要求我们在做到关爱且尊重自身生命的基础之上,还要学会珍惜和美化大自然的一切其他生命存在,建立广义的生命价值观。唯此,才能实现生命美育的初级价值。

中级阶段的价值可理解为人类精神生命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人类有针对性的精神活动,它不同于其他的实践活动,只有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才能使人的生命得到由感性到理性的深化,人的个性、本质以及自由才能实现,究其根本,它是人类生命存在的现实需要,是生命存在的本能需求。因此,生命美育以求达到精神境界的全面发展。

生命美育的终极价值是可以实现人类社会生命的升华发展。社会是以人与人的关系总和为核心所存在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与社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最好说明,社会的发展和前进离不开人类的努力,人类也必须时刻受各类社会活动的约束。人与社会的升华发展离不开生命美育所起到的协调作用,以求达到人类生命最高境界的目的。要想真正让人的社会生命得到升华,核心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恰恰也是生命美育的最终目的。

2 高校生命美育的必要性

2.1 高校生命美育的缺失

当前高校生命美育暂未得到重视,未涉及其亲身感悟实践的深层教育。究其根本,有两点重要原因:

其一,高校仍存在“唯分数论”的观念,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并将此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并未关注到学生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需求。

其二就是对生命美育本身的价值了解不够透彻,秉持传统的美育观念,将美育简单等同于艺术教育,在生命美育层面只涉及到理论知识的传授,并未涉及到大学生的生命美育体验,感悟生命、理解生命并非只能靠理性知识,不能只了解人体的构成,身体的构造,更要从感性层面去感知生命存在的美好与无限可能性。生命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2.2 当代大学生亟须突破生命困境,树立正确的生命审美观

当下物欲盛行,大学生们对于物质追求的欲望已然到达了峰值,甚至有青年人为了买最新发布的手机去出卖自己的器官,更有“痴情少年”为爱而不得而选择自残甚至于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类似的惨案几乎日日都在上演,大学生犯罪率居高不下的数据已经明确表明,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日渐受到侵蚀,对人生感到迷茫,失去了对于生命的审美追求和塑造,进而缺乏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深入思考。与此同时,在高校存在的一系列空心病”、佛系、躺平、低欲望等現状,何尝不是对生命状态的“反常规”诠释?因此高等院校亟须重视生命美育,帮助大学生突破生命困境,树立正确的生命审美观,让他们真正地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

3 高校生命美育的路径研究

人的生命具体可划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以及精神生命3个维度,因此以生命所依附存在的生命美育也要相应地设计这3个方面,与此同时,高校生命美育的实施也离不开施教者与受教者两方的合力。

3.1 生命美育融入其他学科——美化自然生命

要促进生命美育初级价值的实现,保障人类自然生命的和谐发展,建立广义的生命审美价值观便是第一要义。生命美育在保证珍爱生命的前提下,要求作为受教者的大学生对人由生及死的自然法有正确的认识,以寻求自然生命的最高升华,达到能够正确认识、理解、面对死亡,教会学生珍惜生命之美,感知生命之美。而在此过程中,扮演施教者角色的高校和教师也要进一步提升生命美育实施主体的能力,高校需保证校园生命美育开展有其物质基础,以生命之美的标准去建造校园环境,以展示生命美的缩影。对此,要牢牢把握生命美育课程这一主要阵地,促进高校生命美育的落实与发展,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全面感知生命之美。

生命美育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尤其强调与艺术、语文、历史等学科的融合与渗透,这类学科均对大学生的心理建设、生命意识以及生命美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将课程内容深入到生命之美,使学生能够感悟生命美的内涵、获得生命美的体验,进一步形成自己的独特生命观,发挥生命美育课程的最大优势。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社会体验以及生命感悟,使学生的生命价值和审美观念与作者产生共鸣,以生命之美唤醒生命之美。

3.2 生命美育呈现在校园文化——美化精神生命

在实现人类精神生命全面发展的生命美育中级阶段,必不可少的要培养大学生深刻感悟精神层面的审美习惯。而要想深化至精神层面的审美观念,首先便要建立起施教者与受教者的生命审美习惯。而作为受教者的大学生除了被动受教,还要学会主动受教,自觉养成生命审美习惯,因此大学生主动学习是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他们在这里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激发对于“美”的思考、以求在实践上有所行动,最终完成自我的完善、超越以及升华。例如,图书馆作为一个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爱好自主选择的场所,相较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能够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性,使他们在内心愉悦峰值时接受生命美育的教育,更易激发学生的共鸣,教学效果持久且有效。在潜移默化、日渐深化的生命美育过程中,大学生的生命审美价值观得到了稳固发展,精神层面也形成了对于生命存在具有审美习惯的方式,完美塑造了学生的生命境界。

校园环境的设计也会对大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好的环境可以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宝贵,激发对于生活的正向期待,帮助学生美化生命的形成,因此,校方要高度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实现校园生活审美性、时代性,以及独特性并存。除此之外,最不容忽视的还有在校园内的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方面的和谐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人的生命美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正向呼应、积极互动,切身感悟社交关系之中的美感,同时自己也能够体现自身的生命价值,这就需要校园文化的正向引导。

3.3 生命美育再现社会实践——美化社会生命

社会是由千千万万的个人所组成的,而社会属性则是人的本质属性,实现人类社会生命的升华发展是生命美育的终极价值所在。而大学生作为有自我追求和自我修养的一大群体,自然明白社会责任感给予自身的尊重与满足感,是其他方面不可比拟的。因此大学生要通过各类社会实践去帮助他们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满足他们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理想与志气,给予他们勇于承担自身社会责任的勇气,以达到“反哺”社会的“壮举”。

深究生命美育的价值追求,就是在人的一生中,要学会感悟爱与被爱,通过让大学生参与各类具有审美教育的实践活动,可以使他们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体验生活生命中的美。如参加各类志愿活动,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以及残障人士给予爱与关怀,以自身的能力去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传播正能量,达到“助人”“乐己”的价值追求,拓宽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情,进而切身感悟生命之美的终极价值所在。

4 结语

重视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提升青少年的生命强度、优化青少年的生命意识的生命美育,切切实实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兴盛。由此可见,在新的世纪,我们不仅要教育青少年学会生存,而且要教育他们学会审美地生存,这就是生命美育所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81.

[2]杨光,邓丽娟.生命审美教育[M].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姚全兴.生命美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

[4]杜卫,李制,郑欣.新时代高校美育的规律特点与实施路径——杜卫教授访谈[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

[5]侯雨豪.新时期高校美育实施路径研究[J].文化月刊,2021,(04).

[6]李丕宏.高校美育理論与实践路径探索——评《高校美育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生命教育高校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