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球舆论的国际贸易政策评价模型探索
2024-01-27李舒婷
李舒婷
摘 要:文章根据政策信息学、公共政策评价理论,结合国际贸易政策领域的研究实践经验,对全球媒体报道进行分析,探索构建适应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我国国际贸易政策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文章所选取的指标及模型可被有效用于评估相关政策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影响,有助于对重点国家(区域)、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监控分析,并及时识别国内外舆情异动,可为我国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评价和调整提供实时有效的信息支撑。
关键词:大数据;舆情;国际贸易;政策评价
中图分类号: 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2-0009-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2.003
1 引言
自2018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将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500亿美元商品征收关税以来,中美两国经历了多轮贸易摩擦,综合关税水平更曾高达20%[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相互依赖度的提升,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与全球范围内的各类经济活动参与者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包括各国政府、各类官方(或非官方)组织、进出口商、消费者等。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不仅影响中国对美出口和中国相关产业,导致美国生产和消费品价格上升、质量下降,还可能引发国际贸易减少、金融市场波动、全球经济下行等连锁反应,对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欧盟、日本、俄罗斯等主要经济体产生巨大影响。
在此背景下,即使是双边或区域贸易政策(如中美贸易摩擦、区域性贸易协议等),也会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参与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文章基于公共政策评价理论,通过构建全球媒体数据分析模型,挖掘不同经济实体(如国家、机构等)对关税政策的态度差异,评估中美贸易摩擦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影响,为我国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有益参考。
随着公共政策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实现政府管理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如何构建科学的公共政策评价机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公共政策的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从而制定出符合政府和群众诉求的公共政策,达到解决群众问题、实现政府目标、谋求公共利益的目标,已成为各国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尤其是自20世纪60年代起,政策评价在美国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希望通过研究构建出线性模型,作为政策制定者解决存在问题的工具[2]。
此后,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政策绩效评价的关键问题逐渐演变成为厘清公共政策的需求及需求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完善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等[3]。
在国内外公共政策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目标导向和产出导向是两个重要评价要素,认为政策管理对象对政策行为的满意度及政策的结果和影响应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考量重点。
对国际贸易政策而言,一是管理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国内外进出口商、生产商、消费者等;二是政策影响范围涉及全球各国政府、各类国际及区域性组织机构。
因此,在对国际贸易政策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及时全面地获取各国政府、组织、国际贸易商等全球各类经济活动参与者的关注重点和态度,将为我国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评价与研究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精确评估政策影响、获取国际支持。
近年来,GDELT数据被广泛用于全球事件监控、短期股票价格预测及长期国际关系演变分析等各个领域。特别是GDELT提供了多种可用于研究政策过程和國际关系的关键信息,国内外研究者利用其开展了若干政策研究的探索,如政策评价中的因果关系分析、国际重大事件演变的变异点识别、意识形态领域的国家间差异性分析等[4-6]。
目前,在公共政策、国际贸易等领域的研究中,极少见有国内外专家学者就GDELT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文章基于GDELT数据,构建基于全球舆论的国际贸易政策评价模型,评估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2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2.1 数据来源
全球事件、语言与语气数据库(Global Database of Events,Language,and Tone,GDELT)收集整合了全球范围内各类媒体和出版物的详细发布内容,每15分钟更新一次。在GDELT数据库中,每一篇报道为一条数据,包含发布时间、发布媒体、情感指数等字段。
基于GDELT数据,一方面可运用其情感指数,分析社会各界对于某类政策或事件的积极(或消极)态度;另一方面可通过对媒体报道的词频分析,获取在媒体报道中出现的高频词汇,研究民众对某一话题的关注程度。由于数据库每15分钟更新一次,从中提取的信息可视为是实时的。
2.2 模型构建
文章选取GDELT 2.0版本2015年3月上线以来的文章进行分析,从关注热点及舆论倾向、高频词汇和国别差异构建模型,评估贸易政策。
2.2.1 关注热点及舆论倾向
心理学家奥斯古德等提出了单词的三维空间(EPA):评价性因素(evaluation)、效能性因素(potency)和动能因素(activity),分别以好-坏、强-弱、快-慢衡量以上三个维度。
奥斯古德认为自然语言中的所有单词都可分解为EPA的三个维度,并以此作为人类感知词汇含义的基础。文章根据语义情感分析模型,赋予每一篇报道一个情感指数。情感指数为介于-100~100的整数,100分为最积极,-100为最消极,依次递推。文章对通过关键词筛选出来的文章,计算其整体平均情感指数。
文章平均情感指数=∑单篇文章情感指数文章总数(1)
2.2.2 高频词汇
文章识别每篇文章中出现的名称,包括国家、组织、人名、事件等,并储存于一个字段中。该字段中,各个名称之间以“;”间隔。文章分别计算根据某个关键词筛选出的文章,提及各个名称的文章的数量,作为与该关键词相关的名称的词频,并以词云、词频对比图等方式进行可视化呈现。词频越高的名称,表明包含该名称的文章数量越多,由此可认为该名称与所选关键词的关联程度越大。
2.2.3 国别差异
由于GDELT数据中未直接提供文章的发布地点,文章通过将发布媒体关联《发布者国别表》判别文章的发布地国别。根据发布地国别对文章归类,由此可分析不同国家的政府、民众及其他机构组织,对于同一贸易政策或贸易事件的不同态度。
国家平均情感指数=∑单篇文章情感指数文章总数(2)
3 结果讨论
3.1 钢筋及关税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国际舆论的关注重点
文章基于构建的“高频词汇”模型,可识别与关键词相关性较大的组织、事件等名词,通过对高频词汇变化情况的监控,可及时识别特殊事件发生时全球媒体的关注重点。
文章以GDELT 2.0建立(2015年)至今的高频词汇排名作为“常规排名”,并选取中美贸易摩擦期间(2018年)的报道与之对比。以“关税”(Tariff)相关的高频词汇为例,表1为2015年至今“关税”相关名称常规排名前20名,表2为中美贸易摩擦期间的高频词汇及排名变化。
由表1可知,常规排名前5的“关税”相关名称依次为美国、特朗普、英国、白宫、欧盟;由表2可知,中美贸易摩擦期间,钢材、关税对价格的影响、国家关税委员会等名称占比显著增加(排名提升幅度大)。从高频词汇的变化情况可见,中美贸易摩擦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显著影响,导致报道内容发生巨大变化,舆论最关心的是钢材和关税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对华加征关税将导致美国国内中间产品和消费品升高、质量下降。而钢铁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对中国进行“301特别调查”、实施加征关税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主要商品之一[7],对两国钢铁行业及大量下游制造业都有较大影响。因此,通过对高频词汇异动的监控,有助于快速、准确地识别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范围,判断贸易政策实施中产生较大影响的领域,从而辅助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3.2 不同语言(文化)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关注对象存在差异
相对于国别,语言更多代表的是文化和地理亲缘。讲同一种语言的国家,大多在地理上紧邻,且为同一(或相似)文化的继承者,在政治经济上也具有一定的“共同体”性质。
因此,文章根据报道文章的语言进行分类,可更为宏观地综合考虑政治、文化、地缘等多方面影响,而不仅限于某一个具体国家。从文化角度考虑,中文报道主要为中国媒体和受中华文化影响较大的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俄语报道主要为俄罗斯及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英语报道主要为欧美西方国家,日语/韩语报道主要为日本、韩国、朝鲜等。在上述几种世界主要语言中,西方国家和日韩更关注的是中国香港,体现了我国与不同文化(国家群体)在政治、经济、贸易等领域的紧密程度。紧密程度越高的文化(国家群体),在国际贸易政策评价中应给予更多关注。
3.3 不同国家对于“关税”的关注程度和态度存在差异
考虑到关税作为国家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较强的“国别”属性,根据文章所建“国别差异”模型,从国家的角度分析不同国家对“关税”的关注程度和态度。
匈牙利对“关税”表现出更为消极的态度(文章平均情感指数为负且绝对值大,同时消极报道数量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土耳其、亚美尼亚等国家虽然平均情感指数接近0,但报道了大量关于“关税”的文章,由此可见其对“关税”具有更高的关注程度。
根据不同研究需求,对GDELT所提供的字段信息作进一步分析。如根据网站地址后缀名,对.org、.gov及其他网站分别统计,可分析社会组织、政府等不同机构的态度差异。根据社会组织、政府和其他机构对“关税”的平均情感指数发现,政府部门对“关税”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社会组织及其他机构更关注的是关税对自由贸易、商品价格等存在的经济方面的负面影响,而政府不仅考虑经济因素,同时可通过关税调控达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政治目的,其影响可能是积极的。
3.4 贸易自由化是大部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诉求
通过GDELT数据库提供的文章链接,可深入研究各类群体对于某一关键词所支持(或反对)的具体内容,为政策评价提供信息支撑。基于文章所得各国对“关税”态度的差异,以“关税”为关键词,选取情感指数最为积极(情感指数最高)与最为消极(情感指数最低)的文章各20篇,进一步分析对“关税”持积极和消极态度的主要群体及其原因。
在各类语言的报道中,词频最高的均是美国/特朗普/白宫。2021年,美国全年的GDP总量达到23万亿元,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绝大部分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同时,美国也是挑起贸易争端的主要国家,特别是自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执政开始,挑起全球贸易摩擦,包括对华加征关税、撕毁《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日欧等全球贸易参与者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可见,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严重关切。
从文章具体内容中可见,无论是向美国出口货物的国家,还是美国国内的进口商,均认为美国政府的贸易政策对其产生了负面影响。近年来,美国政府对包括中国、加拿大、墨西哥在内的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征关税的措施,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相关报道聚焦于加征关税对业界造成的巨大负担,并呼吁美国政府尽快取消相关措施。不仅如此,通过文章分析发现,美国对墨西哥加征關税的政策甚至影响了加拿大相关产业的收益,而特朗普对中国商品的进口限制措施则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即使在美国政府内部,也有参议员在媒体上发表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强烈反对。
与贸易摩擦及加征关税等进口限制措施相反,最为积极(文章情感指数最高)的报道主要聚焦双边及多边贸易合作。例如,新西兰葡萄酒商对其关税修正案表达了积极支持,该修正案对新西兰—韩国自贸协定的签署将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新西兰葡萄酒生产商及出口商表示,葡萄酒出口的零关税将为其带来订单和利润的大幅增长。
另一篇是新华网关于区域统一关税代码的报道,指出这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内的进出口贸易便利化。由此可见,只有加强对话合作,不断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便利化,才能使得民众切实从进出口贸易中获利,这不仅是中国国内,更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诉求。由此可见,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引发了全球范围的消极情绪,贸易便利化与对话合作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
4 结论
文章以全球事件、语言与语气数据库(GDELT)为例,选取情感指数、高频词汇、地域差异等若干指标,对全球媒体报道进行大数据分析,并结合实证分析方法,针对国际贸易政策涉及的贸易争端、关税等关键词进行重点探討。
文章所选取的指标及模型可被有效用于评估不同群体对某一特定国际贸易政策的关注程度和态度差异,有助于在未来对重点国家(区域)、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监控,及时发现国内外舆情异动,为我国国际贸易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信息支撑。特别是在贸易自由化方面,文章认为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负面情绪,自由贸易是大部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诉求。
参考文献:
[1]马伟. 中美贸易摩擦:源起、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美国问题研究, 2019(2): 34-43.
[2]ALBAEK E.Policy evaluation:design and utilization[J].Knowledge in society,1990,2(4): 6-19.
[3]WILLIAMS D W. Measuring government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3,63(6):643-659.
[4]李冰.国际贸易政策保护性研究及中国的对策[J].中国市场,2018(12): 175-176.
[5]王旭阳.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经贸关系在摩擦中前行[J].现代管理科学, 2018 (2): 54-56,93.
[6]赵茜.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贸易政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 2021(2): 31-37.
[7]曲越, 秦晓钰, 黄海刚,等.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产业与经济的影响——以2018年美国对华301调查报告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8(5): 12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