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2024-01-27刘金伟杨佳

中国市场 2024年2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文化产业

刘金伟 杨佳

摘 要:农村农民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为了促进乡村地区的发展,文化产业振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青海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各个民族有着多元多样的文化,土族作为青海独有的少数民族,拥有着非常悠久、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多元的文化产业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对民族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探讨,分析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民族文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产业;区域经济;土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F127;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2-0025-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2.007

1 引言

土族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青海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很多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如盘绣、安召舞等,这些文化在世代的言传身教中得以流传至今。“特殊的地理条件造成了这里的少数民族与其他地区的民族在生活习性、风俗习惯、歌舞文化等方面有极大的差异,也就酿成了该地少数民族特别的高原风情”[1]。这些别具一格的文化产业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优势。文章对青海土族文化进行阐释,并对其实现路径进行探析。

2 青海土族文化研究

2.1 盘绣

盘绣是土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手工工艺,于2006年被列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土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土族服饰种类繁多,几乎每个人的服饰上都带有自己手工绣的图案。有绚丽多彩、恰似彩虹的“花袖衫”;有线条流畅、典雅美观的鞋饰“恰娆”;有鲜艳别致的头饰“扭达儿”等,还有艳丽夺目、巧夺天工的前褡、腰带等刺绣饰物。土族的盘绣,主要以黑色纯棉布作为底料,用红、黄、绿、蓝、紫、白等彩色丝线绣制,一般作盘线的那根线挂在右胸,作缝线的那根线穿在针眼上。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使二毫米大小的圆圈,均匀排列在缝线上。在刺绣的过程中绣娘操作起来行云流水,几乎没有错误。操作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有很多技巧需要仔细斟酌和学习。绣娘从小耳濡目染并受到长辈的熏陶,再加上从小练习,几十年的经验技术自然纯熟,所以她们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且能够通过作品展示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

青海省互助县索卜滩村是土族的发祥地,在村中的文化作品展示馆中,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盘绣作品以及荣誉勋章等,该地在2020年被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称为“青海省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扶贫基地”、在2021年1月被互助土族自治县文体旅游局誉为“2020年度文旅产业发展先进集体”等。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甚至成为许多人的家庭收入之一。据了解,有很多绣娘在家中刺绣,绣成完整的作品出卖,村中还有人专门从事收售盘绣作品的工作。随着盘绣这一文化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有许多外来人都购买用来制作衣物,还有一些人来此参观旅游购买一些当作互助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甚至用来送亲戚朋友,所以村民的收入也随之提升,生活水平更是越来越高。此外,国家对于像索卜滩这样的村子,还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如为村民居住的房子进行翻新重建等,修建小学、幼儿园以及卫生所等,提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受教育条件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等。人们不仅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稳步提升,民族融合趋势大跨步前进,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幅提高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幸福感也增强了许多。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在一些刺绣的作品中也生动地体现了出来。绣娘们不仅通过绣生动漂亮、五彩斑斓的花朵来表现现在美满幸福的生活,图样中还有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谆谆教诲。这些绣娘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以及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安召舞

安召舞是一种古老的土族舞蹈,主要流行于互助自治县地区。每当欢度佳节的时候、庆祝谷物大丰收的时候,或者是在一些婚庆典礼上,为了愉悦的心情和对新人的祝福,土族的男女老少都会身穿土族特有的服饰跳安召舞来庆祝自己的劳动成果和烘托婚礼气氛。安召舞是土族比较传统和经典的舞蹈,几乎索卜滩中的每一个土族居民都会跳,在跳的过程中是没有音乐相伴的,大都是人们边唱边跳,一般是由一个能歌善舞的中年男子在前面领舞,围成圆圈,气氛浓烈好不热闹。

安召舞的动作要领是弯下腰来,挥动手臂,貌似是对土地的馈赠和先人的教导表示感谢,之后跳起向右转圈的同时向上挥舞手臂,貌似是表达对上天的尊敬,在跳舞的过程中女性是端庄优雅的动作,而男性则是粗犷豪放的动作。“跳舞时所唱的歌曲主要有《兴罗马》《召引召》《拉热拉莫》《索罗罗》等,属于家曲中欢庆、欢乐之意”[2]。关于安召舞的来历在《土族文学史》的民间传说中有过相关的论述,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王莽的恶魔经常为祸人间,当地的百姓苦不堪言,就连很多当兵的都不敢出兵与之抗衡,鲁氏太太为了保护当地的一方安宁,组织村子里面的人练习武术、跳舞,来强身健体,准备对付恶魔。于是他们就穿着色彩鲜艳的服饰,把匕首藏在衣服之内,手里提着青稞酒,来到恶魔王莽的住处之前跳舞,王莽闻声赶来,在洞外大口喝酒,在混沌之际,鲁氏太太大喊“安昭”,在土语中表示杀的意思,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诛杀了恶魔王莽,自此之后土族就有了在重要的节日中来跳安召舞表示祝贺。从这个传说中就能看出土族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聪明勇敢、不畏艰险的传统美德。

2.3 七盘水磨

历史上索卜滩村一共有七盘水磨,目前在村子里面仍有修缮完好的一盘,它是古代人传统智慧的结晶,代表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勤劳质朴的精神。水磨在民间认为是在晋代发明的,可见索卜滩村的水磨历史悠久。

在水轮的带动下,利用磨棋就能带动屋内的磨盘旋转,从而磨出粉末。修建水磨用的都是一些最简单的原料和材料,但是它背后的历史意蕴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先人的热爱生活的美好品格,值得许多后人学习。之前中国主要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也就是说农业社会居于主导地位,处于一种男耕女织的生活状态,农作物加工成人们口中的粮食,水磨的功劳无可替代,虽然现在水磨已不再使用,失去了往日的作用,但水磨时代依旧是土族人民难以忘怀的一段美好时光,它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交流、质朴的问候。

水磨在当时作为一种生产工具,不仅推动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水磨在春日交替中感受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在流逝的时光中感受着人情温暖。20世纪70年代,水磨流行于大江南北,水磨的磨盘缓缓地转动着,一颗颗饱满的谷物被研磨成细细的粉末,孩子们在河边嬉戏玩闹,来往的人们交流着今年的收成。冬日的寒冷覆盖了磨盘显得有些荒凉,但是依旧有涓涓细流在流淌,让严寒的冬日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磨面的都是附近的村民,他们用牲口驮着用牦牛毛线捻制的粮食口袋,从四面八方赶来水磨坊磨面。

虽然现在水磨已经闲置不用,但之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解决了人们的粮食问题,水磨不用牲口磨面,人们用一把短扫帚清扫正在碾磨的白花花的面粉,人多的时候大家都去搭把手,很快一袋面粉就磨好了。在磨面的过程中大家相互交流,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水磨是有生命的,它见证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谐发展,这是智慧的延续,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更是和谐的代名词。民族融合的幸福感与文化产业振兴的優势推动着青海人民不断地向前进步。

3 青海土族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

3.1 青海土族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优势

第一,青海省的大多数地方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很多历史古迹保存完好,这离不开党的号召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到目前为止,很多村子中的文化古迹依旧保护得很好,尤其很多年代久远的历史遗迹在当地居民的保护以及政府的修缮之下得以保存至今。

第二,民族融合趋势明显,各民族友好交流。在举办传统文化节目的过程中,不仅有当地土族还有一些其他少数民族参加进来,体现出多民族交融、交流的趋势。全民参与为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支撑作用,各个民族参与其中,让民族产业更加丰富多彩,这将成为民族产业中的一大亮点和特色,更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第三,地域性文化产业发展,助力实现脱贫和民族融合。“盘绣”作为土族的文化产业,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给居民带来了收益,有益于改善人民的生活。很多村中已经实现了专业的发展模式,在索卜滩村的非遗工坊中,陈列了许多绣品。2020年,被互助县文旅局评为文旅产业发展先进集体。被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青海省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扶贫基地。很多绣娘既能够兼顾家庭,还能通过刺绣增加家庭收入,不仅是土族人民,还有很多其他民族通过嫁娶等也传承到了这种刺绣手法。由此可见,该产业推动了民族融合发展的趋势,有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更加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2 青海土族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3.2.1 专业性人才缺乏

人才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引擎,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现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短板就是专业人才匮乏。

首先,缺乏管理型人才,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源配置与管理,这些都需要管理型人才进行操控和把握,但由于这些人才的缺乏造成了文化资源评估等工作运行效率不佳。

其次,缺少专业人才对其文化进行传承。现在的青少年受物质利益的影响,更愿意外出打工而不是发展本民族产业,缺乏文化传承意识,并且随着老一辈文化艺术家的离世,很多民族产业可能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

最后,创新性人才较少,并且很多人才缺少创新意识,仅满足于当前的状况,很难实现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这样不能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效益,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现在文化作品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尚未实现多样化。

3.2.2 宣传力度不够,产业基地仍有待开发的空间

“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品牌化的结果,能够提升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黏合度,体现一个企业、地区的综合实力”[3],形成当地的文化品牌能够推动本民族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不管在宣传方面还是文化产业基地开发方面都有待提升。

目前,一些纪念馆等产业基地修缮得非常完好,但是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有些民族文化的特色并未完全展示出来。由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大多在村中,在交通闭塞的条件下如果不多加宣传,很难让外界所熟知,这样这些民族产业就很难得到发展。

4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4.1 培养青年民族传承意识

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青少年的价值观逐渐歪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逐渐冲击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现在的青少年逐渐摒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否认本民族文化的价值。

由于村中的一些民俗文化未能得到充分开发,没有投入市场获得利益、经济困顿,一些青壮年只能另寻出路,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受当前生活方式的影响,现在的青年一代更加重视当前的经济收入,而忽视长远的发展,只把金钱视作唯一成功的标准,缺少民族文化的传承的意识,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强对青少年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转变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从小灌输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在平时的课堂活动中多加入保护传统文化的元素。

同时,政府要加大对传统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力度,让当地的文化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加居民收益,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以便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回乡发展,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发挥青少年的价值,形成生产经营形式多样、就业增收方式灵活的工作模式,村中的各个民族在相互交流、学习中促进本村文化产业发展。

4.2 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被全国人民所关注,让当地的民族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整体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加之当地的基础设施等条件落后,导致很多当地的人才流失,同时人才引进挑战也十分严峻。

人才资源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非常需要一些农村管理的人才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继承与创新。

首先,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才素质、影响人才发展的一个基础性因素,促进文化产业的传承需要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些都离不开教育。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差距就是人才的差距,而西部地区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重点院校少、基础条件差等因素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培养。

其次,健全农村人才评价激励体制。“优化人才激励机制,采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4]。对于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才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调动人的主动性。对于在工作中表现稍差一些的给予一定的批评教育,以此减少工作中散漫混乱的现象。

整体来说,提高了工作效率,更能够留住高素质人才,减少高素质人才外流的情况,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加强人才培训力度。要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一些人才培训活动,依靠一些机构、产业协会等建设一些示范基地,设置一些专门的课程满足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还应该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聘请网上的专家学者进行讲授,形成终身学习的风气。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引进人才时需要考虑当地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人才进行引进,避免出现大量专业不对口的现象,造成人才资源浪费[5]。想要发展经济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这是决定一个产业能否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4.3 政府加强对刺绣工艺的培育力度

现在村中的绣娘大多是一些劳动妇女,显著的特点是受教育程度较低,年龄偏大,虽然有着多年的刺绣经验,刺绣水平很高,但是作品形式单一,缺少现代元素,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缺乏现代审美观点,更不能对作品进行创新。

政府和村委会应加强对绣娘的培训,请一些专门的人士对绣娘进行定期培训,设立奖励制度,对设计新颖、技术高超的绣娘进行物质奖励,从而提高参与度,发挥其主体意识。主要培训的内容要集中在图案的创新和形式的设计上,要提高绣娘的审美水平和文艺素养,推进土族文化逐渐地走向大众,让更多人对土族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不仅要面向本省,更要面向全国,在继承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同时,不断地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水平以及价值取向的作品。在培训的过程中,绣娘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从而为文化融合、民族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能够让刺绣作品款式多样、图案新颖、极具商业价值,更有利于作品的销售和文化的传播,促进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与民族产业的振兴。还要发挥一些新兴媒体的力量,让当地的文旅集团、广播电视台、报业集团等参与进来,发挥各自的作用宣传本地的文化,展现各类媒体的优势,让青海省的文化产业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增加知名度,为文化产业带动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4.4 发挥旅游产业促进文化传播

最近几年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产业飞速发展,这时候交通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地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在这样的外在条件之下,本民族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发展旅游产业。该地可以凭借交通的先天优势以及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断地吸引外来游客进行观光游览,盘绣作品经过包装加工,作为旅游紀念品向外出售,让更多的人了解土族的文化。青海土族的作品中很多都透露出民族团结的元素,这顺应了我国发展的主题,得到了更多的响应与号召。这些作品的出售,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更能进一步的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居民可以发展民宿和餐饮业,外来游客有很多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多少带有一些猎奇的心理,各个地区可以把酒店的房间装饰成带有民族特色的风格、餐饮业主打土族饮食,让旅客更好地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样,这两种行业的投资少、收益大,在加强了人们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往的同时,更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5 总结

在经济加速发展及科技不断创新的背景之下,对青海省土族文化特色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对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等提供参考。

现在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人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国的重要优势。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加强民族交流和交往,民族融合趋势明显,在培养文化认同意识时,还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同时发挥各个民族的特色资源,发展民族产业,让本民族的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恩慈.关于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青海土族民间舞蹈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6(6):212-213.

[2]刑海珍.土族“安召”舞的艺术特征及其功能探析[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6(6):74-77.

[3]尹清龙,李凯.乡村振兴视阈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与纾解[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9(5):125-131.

[4]吴德刚,曾天山,邓友超.我国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5(4):33-41,69.

[5]王孜琪.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管理型人才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16):285-287.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文化产业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