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讨

2024-01-27刘颖

大众投资指南 2023年32期
关键词:环节资产事业单位

刘颖

(保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云南 保山 678000)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主要包含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新会计制度实施下,我国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事业单位要强化内部控制,通过全方位的资产管理实现保值增值目标,充分发挥资产功能,强化资产风险防控,提升资产管理有效性,推动单位高质量稳健发展。但当前多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制度建设、资产清算、资产处置等环节均存在问题,影响了单位社会效益的提升。加快推动单位资产管理模式优化更新,是新时期单位关注的重点,对于单位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新时期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主要变化分析

(一)核算模式发生变化

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会计调整、负债、财务报表编制与列报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单位的资产管理核算模式也发生了变动,以固定资产为例,政府会计制度要求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运用“双分录”模式,固定资产取得及确认环节可利用平行记账模式,现金收支业务方面,单位需实施预算会计登记,还需由财务会计登记;同时在政府会计制度推行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发生较大变动,事业单位需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工作,并确定计提折旧方法与标准,确保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管理的一致性[1]。

(二)管理机制发生变化

政府会计制度中明确指出事业单位需清晰划定资产管理的职责分工,这一背景下各事业单位不断重视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主体责任的落实效率,提高了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同时资产折旧计提中明确体现了资产各环节的剩余价值,事业单位基于此对资产管理流程及现状进行梳理,并优化资产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资产利用率。

(三)定义范畴发生变化

政府会计制度下相关资产的定义范畴也存在变动,如政府会计制度中指出固定资产是政府会计主体为保证财务及业务活动需求而控制的资产,其中“控制”一词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增扩了固定资产定义范围,扩大了事业单位资产规模,并进一步加大了其担负的管理责任[2]。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在事业单位中,与国有资产有关的部分,指的是国家所拥有的,能够为国家带来各种效益的经济资源,这类资产属于依法获得的有效资产,或因国家权力而取得的财产,或政府所投资的财产,或是由社会捐助而得到的财产等,归根结底都是属于事业单位自身的。虽然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获得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不管是哪一种,都能够在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从事业单位的实践角度出发,国有资产能够推动其运行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事业单位的稳定从而持续向社会提供价值,从而显著地提高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和优质性。立足于新形势,市场经济体制变得越来越健全,因为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不断发展性,各类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这就要求事业单位把重点放在提高自己的整体实力上,才能保证国有资产不会在市场上贬值,这也说明了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另外,由于国有资产在某种程度上是跨地区的,而且种类很多,所以不管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的,它都将在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和服务过程中发挥作用,提高国有资产利用效益,能够推动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

三、事业单位加强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一)实现保值增值目标

事业单位资产采购所需资金一般需要经过政府部门审批,且需国家财政资金支撑,因此事业单位资产多为国有资产,日常工作中如果未对资产进行合理管理与运用,容易存在资源闲置与浪费现象,这不利于单位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在新时期,事业要提升效益,挖掘潜能优势,做好资产管理工作是基础,优化配置资产,规范合理使用,可以做到减少投入,增加效益,能够帮助单位实现保值增值。

(二)保障资产功能发挥的要求

一般而言资产都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尤其是设备等资产,其在单位公共职能履行中发挥自身的功能,提升单位的社会服务能力。这一环节,事业单位加强资产管理,规范资产使用流程,要求资产使用部门依据相关要求对资产进行操作、维护与保养,以保证各资产功能的发挥。

(三)提升资产管理有效性的要求

事业单位与时俱进不断健全和更新资产管理机制,规范开展内部资产核算工作,规范资产登记入库及计提折旧的流程,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财会信息的精准性,确保资产账实一致,最终提升资产管理有效性。

(四)强化资产风险防控

事业要有效抵御和防范风险,科学合理开展资产管理是重要一环,以健全的管理机制为依托能够有效防范单位资产风险。在新时代背景下,资产管理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如固定资产管理风险、无形资产管理风险、流动资产管理风险等,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梳理优化固定资产管理程序,明确管理标准,完善管理制度,能够为资产管理提效、提质奠定基础,同时,以健全的资产管理体系为依托,可以促使资产科学配置、高效使用,规范处置,从而做到对资产的全方位管控,有效规避和防范单位资产风险。

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制度建设不到位

虽然当前多数事业单位在相关政策指导下制定了资产管理制度,但由于管理层认知错误等,致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相关管理体系不完善,资产管理机构职责划分不明晰。

其中管理体系不完善方面,部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中未结合地区及单位实际需求,虽建立了相关资产管理组织与机构,但未结合业务活动、以往管理经验与现存问题打造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致使管理体系落实效果不佳;资产管理机构职责划分不明晰方面,相关政策未明确界定相关机构及岗位的职责边界,资产管理机构设置中,事业单位虽设置了资产管理机构,但没有明确界定相关岗位职责,出现同一项资产由多部门争相管理或各部门受文件制约级次不够不便管理的现象,甚至出现互相推诿责任情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并影响单位的社会效益。

(二)资管部门“重购轻管”

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需向政府部门申报并递交资产购置计划书,经审批通过后纳入单位预算采购名单。当前多数事业单位资产购置中存在重购置轻管理情况,致使单位资产浪费严重。

如事业单位依据上述流程进行资产购置,但这一环节政府部门在资产购置计划书审核中,未对单位实际需求进行分析与调研,只要计划书审批流程完整,相关合同合法合规,采购计划符合预算范畴,就能审批通过,这导致部分单位未从需求出发制定购置计划书,在购置资产后又出现资产闲置情况,降低了单位资产使用效率。而部分事业单位由于预算额度较大,在资产维修中为降低维修等事项的成本支出,往往会选择放弃维修资产,直接购置同款资产,这一处理方法中未维修的资产被闲置,致使单位资产浪费严重。

(三)资产清盘执行不到位

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可使事业单位及时掌握各资产的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配置与使用,可提升单位整体资源使用效率。但现阶段多数事业单位忽视了资产清盘工作的开展,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资产清查执行不到位,如事业单位多在年末对单位资产进行盘点,资产盘点周期较长,容易出现资产实际价值与账面记录不符等情况,存在资产流失现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产管控效果。

(四)资产处置缺乏合规性

在事业单位中,资产处置是末端环节,高效的资产处理可提升单位资产使用率,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但现阶段多数事业单位资产处置中存在不合理问题,如部分未到使用年限且仍有使用价值的资产被纳入闲置资产中,而部分资产由于技术无法满足业务需求、维修成本较高或已达使用年限等原因被列入资产报废名单内,但相关工作人员后期未及时进行报废处置,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单位资源,并容易造成单位资产虚增情况,影响了单位的正常运行。

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可行性措施

新时期,事业单位要提升经济效益,就需从制度体系建设、资产入账流程、资产出入口、资产登记等环节出发,提升单位资产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资产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1.采取全口径预算

采取全口径预算,可以做到对单位资产实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反映。新时期,事业单位要加强资产管理就需采取全口径预算,促进单位预算与公共预算的有效连接,并严格落实预算管理机制,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并在预算管理机制指导下规范编制预算,深化推动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以提升资产管理合规性和有效性;同时单位需优化跨年度预算平衡制度,通过增量资产整合存量资产的方式达到资产共享共用目标;另外,单位需有条理地开展预算公开工作,提高超收收入使用管理的标准化程度,并提升预算透明度[3]。

2.优化健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制度

为保证资产预算管理的实施效果,事业单位还需加强资产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环节的制度建设,并依据相关制度开展资产预算工作。如资产预算编制环节,健全预算编制机制,明确要求工作人员依据零基预算方法对各项资产进行预算编制,详细分析每笔资产预算支出的用途,并将其量化至资产各项目中,之后明确分解到预算执行机构及相关岗位人员,通过责任到岗、到人保证预算执行效率。

同时预算管理流程中,单位要整合中长期规划管理,保证存量与新增的科学分配,提升资产预算流程的合理性与先进性,最终提升单位资产预算管理水平,实现资产高效利用。另外,单位需加强预算编制监督,清晰划定资产监督人员的责任,明确规定资产预算编制流程,保证资产预算编制监督的实施质量。

3.强化预算执行约束

事业单位的资产预算安排主要由各级人代会及常委会批准,资产管理中,各事业单位要贯彻落实获批的资产预算安排,控制资产预算调整程序,加强资产预算单位的主体责任,并强化单位预算执行监督,注重年度预算编制执行状况动态监督及决算审查事务的开展。

(二)梳理完善资产入账流程

要促使单位实现资产管理目标,对入账流程进行规范至关重要,具体应从资产购置预算、资产入账、资产使用及资产处置环节入手。

资产购置预算环节,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构需对资产使用部门进行考察分析,在部门需求基础上坚持不缺乏、不浪费准则,具体工作中,资产使用部门编制资产购置计划,并附带相关申请、资产使用清单、领用机构等资料,之后递交至审批机构。

这一环节,单位需建立多重审核制度,资产购置中需由基层单位人员上报,由部门主管审核,审核后提交给单位主要负责人,由其进行再次审核,审批通过后实施资产购置活动;同时单位要明确要求资产购置质量与预算额,资产价值要不高于之前资产价值的1.5倍,且资产质量满足国家相关要求,资产采购中需采用多人招标方法,通过多人匿名投票选择供应商[4]。

资产入账环节,单位需基于公允价值及使用期限等确定资产初始价值,对于外购资产,需提供相关费用的细致衡量准则,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自行建设的资产,由于资产改造而产生的借款利息,满足利息资本化的需计入资产入账价值,而审核机构需依据借款合同中附带的资料对借款用途进行核查,在此基础上形成审计报告。

资产使用环节,应注重规范资产计量标准,加快推动计量标准化,对于性质相同的资产,要求应采用一致性折旧标准,避免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导致账面价值不一致情况的出现。借助统一标准开展资产后续管理,有助于同一类型事业单位对比资产类科目金额,并据此进行单位绩效评价,这一环节要避免一刀切政策的运用。

资产处置环节,单位要健全资产处理程序,保证资产依据初始确认价值入账,一般相关资产会体现在事业单位的共享平台中,资产处置中,相关上缴金额在流程化处理体制把控下不会存在较大偏差,且规范的处理程序能降低工作人员为职业保障实施盈余操作现象的出现[5]。

(三)做好资产入口和出口把关

为有效落实资产管理,应注重做好资产分配,从入口和出口两关口入手把好关。具体工作中,一方面要把资产管理纳入预算管理各阶段,打造全方位管控机制,并优化采购预算工作,注重采购金额的管控,加强采购品类管理,保证政府采购计划与现实采购内容的一致性。另一方面需提高资产年报与决算报告的数据运用效率,针对资产人均占比较高的单位,主管机构需实施同类资产采购约束,并加强科研设备的共享性,以减少资产重复采购现象。

同时单位需规范处置审批权力,做好出口把关,相关部门要依据资产管理制度确定各事业单位的资产处置权利,确保单位资产处理的合规性。具体处置中,资产责任人需编制报废申请递交给上层部门,在审核评估后由领导层讨论资产处置方法并给出结论,对于超出本单位权限的及时提交给上级,由其进行审批,通过规范的审批流程提高资产处置的合规性。

(四)实施资产登记建卡制度

新时期事业单位还要建立资产管理岗位,借助信息系统提高资产登记建卡工作效率,并完善资产登记建卡制度,规范资产卡片格式,要求登记的信息需详细全面,保证所有物品不重登、漏登,并定期清查、核对实物与卡片信息,保证一物一卡登记;对于长期控制但产权证手续不全的资产,可依据实际重于形式原则记录入账,注重资产产权办理工作的开展,针对使用中的在建工程,需纳入资产管理中[6]。通过完善的资产登记建卡制度,保证单位资产账实一致,最终提升单位资产管理效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民众对事业单位社会服务要求不断提高,再加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化,新时期,事业单位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资产管理作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可促进单位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并推动单位健康发展。但现阶段多数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制度建设不到位、重购置轻管理现象普遍、资产清查执行不到位、资产处置不规范等,制约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有效开展。新时期,事业单位要采取全口径预算,完善资产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梳理完善资产入账流程,规范资产购置到处置等环节的工作程序,加强资产分配管理与处置审批权限,做好资产出入口管理,实施资产登记建卡制度,确保账卡一致,最终有效提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环节资产事业单位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