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育人,文化传承
——字理识字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育人实践
2024-01-27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三小学金心瑶
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三小学 金心瑶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以及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重视“减负增效”和“核心素养”在教学各环节中的落实和优化。在小学课堂中如何从学科知识的讲解更好地走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的转变需要探索,需要变革。
一、字理识字与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常见问题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和社会生活相联系并发生变化,字理识字法应运而生。在识字过程中,通过对汉字的字形以及相关音、形、义有所联系的理据分析,从而对汉字的构形理据有所了解和认识,这就是字理识字。在“双减”背景下,将字理识字合理运用于小学古诗文的教学中,不仅能促进学生对重难点字词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古诗文背后的深远意境,感悟到字词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据统计,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共编排了129 篇古诗文,约占总篇目数的30%。然而,随着古诗文比例的增加,古诗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亟待调整、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兴趣,难以独立思考
古诗文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对个体生命的成长与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但古诗文的内容与当今儿童的生活相隔甚远,无论是“意欲捕鸣蝉”时的“忽然闭口立”,还是“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等,即使是同在儿童时期,现在的儿童也很难与古时的儿童产生情感共鸣。此外,古诗文语言十分凝练,与现代白话文有所出入,小学生生活体验不足,语文知识储备较少,学习古诗文难度较大。
(二)教师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缺少人文关怀
古诗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但古诗文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如果教师自身经验不足,学养不够深厚,那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容易停留在较为浅层的地方,学生无法全面、整体地解读,难以产生心灵的碰撞与共鸣。
(三)教学形式流于表面,难以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对古诗文的背默和句意理解更为重视,对汉字本身的指导还不足,有时甚至以简单的自学或机械的抄写了事。学生的学习效率低,错别字多,随着年级的增加情况愈加严重。因此,寻找适切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二、字理识字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优势
中国汉字是世界文字史上的奇葩,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双减”背景下,中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教师发掘汉字的魅力,小学阶段正是让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根植文化自信的“黄金时代”。但在小学古诗文赏析中,部分字词反映的是其造字之初字形表达的含义,即本义,与其今天的意思相去甚远。加之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在学习时容易不理解或曲解这些词语的意思,造成他们对整首古诗文内涵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误解。利用字理识字的方法,教师能具体形象地帮学生突破这一难点。例如,在骆宾王《咏鹅》的“曲项向天歌”一句中,其中的“项”字值得关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页”的甲骨文字形“”,这就像一个放大了头部的人。学生通过看图就能明白“页”的本义与人头有关。再看左边的“工”部,是上下连通的样子,学生进而理解“工”表示颈部连接着头和躯干,而后整体理解“项”字的本义是颈的后部,泛指脖子。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明白了“曲项向天歌”指的是白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还能深刻感受到汉字背后的“文化密码”,联想到做人也应昂首挺胸、积极乐观的深刻育人内涵。
合理运用字理识字进行古诗文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使教学更加高效,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渗透人文思想,发挥育人功能。古诗文中鲜活的情感世界,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净化,促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古诗文中蕴含的汉字字理,也能充分地表现古人的价值观、道德观,而在此过程中运用字理识字来析字解词,就能将这些价值观、人生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中。
三、字理识字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育人实践
(一)由形入境,树立正确育人观念
古诗文意境深远,韵味悠长。教学时,教师不妨扣准关键字词,引入字理识字法进行合理解构,组成画面,方便学生直观感受。以卢纶的《塞下曲》为例,其中的“单于夜遁逃”一句中,“遁”字较为复杂,学生不易理解。如果通过字理识字法对“遁”字进行解构,学生就很容易发现“辶”代表大步奔跑,“盾”是防御用的武器,联系上下文中“逃”有“逃跑”的意思,就比较容易理解“遁”是“带着武器逃窜”的意思。这样的教学不仅能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也能帮助他们融情入境,升华感受。
对于重点意境的感受的教学,也可以利用字理识字法。如《江雪》中的“万径人踪灭”一句,意境深远,教师可以借助其中的“灭”字让学生感受与体会。“灭”的字形就是“用盖子盖住正在燃烧的火焰”,有“消灭、消失”的意思,而诗句中是指人的踪迹“灭”了,融入《江雪》的意境,荒凉、孤寂之情溢于言表。又如《江南》中的“江南可采莲”一句,“采”的古文字是“”,上面是一只手,下面是一棵树,“采”的本义是“用手采摘树上的果实”,这个字这样理解起来形象直观,很是生动。学生通过古文字理解字义,从“采摘果实”进而理解“采莲”,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汉字形象,还能构建古诗文意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
(二)源流演变,提升文化素养
追本溯源也是字理识字在古诗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溯源”,就是追溯汉字构成的源头,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产生及演变。源流演变法常用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字词学习中。对于古今异义的字词来说,基于汉字来源演变,使学生能有纵向认识。以《静夜思》的教学为例,其中的“床”字大有讲究,很多儿童读物中甚至展示的是李白站在床前望天的场景,然而此“床”非彼“床”。其实,《静夜思》中的“床”是指“井上的围栏”,而不是睡觉用的床榻。在考古文物中也有发现,古代的水井四周有木结构围栏,成方框形围住井口,称为“床”。还有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舟”字,其古文写作“”,是一艘小船的样子,也是“小船”的意思。学生如果能通过字源理解“舟”就是“小船”,那么对于“李白乘舟将欲行”“孤舟蓑笠翁”“君看一叶舟”等诗句就可以快速理解了。合理引入源流演变法组织开展古诗文教学,可以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可以对更多的汉字有更全面和系统的理解。对于一词多义的字词,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可以将原始字形呈现出来,阐述其本意,之后基于本意进行引申,通过反复诵读、对比等方式强化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理解。
(三)错混辨析,重视参与与互动
默写是小学古诗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不过其中存在一些易错易混字,给学生的默写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就错别字而言,主要可以分为错字与别字两种,错字具体是指学生写出了不存在的字,而别字则是指写成了其他字。在后者中,又存在好几种类型,而这些都能借助字理教学法处理。以“日照香炉生紫烟”为例,学生在默写的时候很容易将“炉”写成“庐”,将“生”写成“升”。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便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强调,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生”指的是生发,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升”指的是逐渐提高的过程,而紫烟一开始是没有的,所以在这里作者用了“生”,而不是“升”。诗句中的“香炉”是指香炉峰,是庐山的一座山峰,通过香炉峰图片和香炉图片很容易发现两者外形相似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而且让学生了解了古诗文中汉字独特的文化魅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字理识字教学是一种十分接近汉字本身规律的一种识字教学方法。字理识字和古诗文中都蕴含着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重要“文化基因”,我们对古诗文的解读与欣赏是触摸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根脉。在“双减”背景下,将字理识字运用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画面、声律,更多的是隐藏在它们后面的人物、故事。那些历史时空中的世界,那些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正是我们在诗歌中去寻找中华文化的基因,也正是“双减”背景下育人实践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