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浙江乡村水文化遗产时空分布及保护开发路径研究

2024-01-26解华顶

中国名城 2024年1期
关键词:类水遗产浙江

王 磊,解华顶,赵 敏

引言

何谓水文化遗产?2019年5月,在重庆召开的“水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为主题的白鹤梁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水博物馆网络执行董事埃里贝托·尤利西斯(Eriberto Eulisse)在《揭开威尼斯和全球水遗产的面纱》的报告中,将水文化遗产表述为水遗产(water heritage),提出重构一种新的水文化,在社会、文化、科学、艺术和精神等方面促进人水和谐。美国水文化研究所David Groenfeldt教授在《非物质水遗产的价值观与伦理》一文中,指出水遗产是一种本地的,近乎相似的,是应对当代水挑战的一种资源,它的传统价值可以应用于解决现代问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谭徐明教授提出“水文化遗产是历史时期人类对水的利用、认知所留下的文化遗存。水文化遗产以工程、文物、知识技术体系、水的宗教、文化活动等性态而存在”[1]。笔者将水文化遗产归纳为“人类所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与水有关或是反映人与水关系的实物,以及人类社会在用水、崇水、治水活动中世代传承的、反映其特殊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水文化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物质类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2]。

众所周知,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息息相关。我国乡村中保存有很多水文化遗产,振兴乡村文化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提升全民文化素养。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乡土文化则是中国文化的本源,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乡村遗产是近些年学者们重点研究、相对崭新的遗产类型,乡村水文化遗产作为乡村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开展相关研究有利于丰富乡村遗产的文化内涵。本文择取有代表性的浙江乡村水文化遗产开展探索,以阐释乡村遗产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1 浙江乡村水文化遗产概况

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大量用于防潮抗洪带榫卯的干栏式建筑构件和六支船浆[3],干栏式建筑不仅可以遮风挡雨、避寒去湿,还可避免被虫蛇叮咬和抵御猛兽攻击,“是与南方湿热多雨等气候地理因素相适应的居住形式”[4],这些干栏式建筑在今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的偏远农村地区仍然存在。

先秦时期,浙江地处越地,越王勾践时期,绍兴建有山阴故水道,其所在位置和流经区域见于《越绝书·外传记地传》[5]。山阴故水道作为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一直沿用至今(今萧绍运河段),促进了浙东宁绍平原各个乡村的互融互通。

东汉会稽太守马臻主持兴修镜湖(鉴湖),充分吸纳会稽山北麓的暴雨径流,缓解了山阴平原的内涝压力,为山阴平原乡村地区水稻种植提供了充足水源,保障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此外,东汉辅国将军卢文台带领乡民在金华江支流白沙溪上分段截流,修建了引水灌溉工程——白沙溪三十六堰,推动了浙中金衢盆地广袤乡村地区的开发,这些乡村至今仍有20余座古堰,发挥着防洪、蓄水、引水灌溉、水力加工等作用。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年),朝廷委派司马詹氏与司马南氏于松阴溪与瓯江汇合处,共同主持修建通济堰,促进了瓯江中游沿江乡镇的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浙江乡村地区兴修的水利工程有很多,其中有很多重要的水利工程保存至今。唐大和七年(833年),在甬江支流鄞江上,县令王元玮主持兴建它山堰,作为御咸、蓄淡、泄洪、引水等诸多功能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使得鄞西平原广大的农村地区成为浙东重要的产粮区。此外,唐开元至元和年间严谋道、卢幼平、孙储等刺史县令多次组织疏浚湖州境内的荻塘,这些荻塘便利了沿岸农村地区的水利灌溉,促使了这些乡村快速崛起和经济繁荣。

宋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人口不断集中,水稻作为浙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加强乡村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对当时的朝廷来说尤为重要。浙江乡村各地兴修了很多重要的闸、坝、斗门等水利工程与设施。如金华磐安万工堤、兰溪李渔坝、宁波北仑东岗碶、海曙澄浪堰、衢州龙游姜席堰、台州温岭麻糍闸、丽水龙泉云水渠、绍兴新昌孝行砩等。

浙江乡村地区还有桔槔井灌工程、湖州太湖溇港[6]等其他一大批水利遗产,为浙江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浙江乡村地区除了上述物质类水文化遗产外,还有类型多样的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有车水号子、背纤号子、鱼鹰号子等水文化民歌号子[7];有鱼灯舞、水兽舞等水文化舞蹈以及“千辛万苦”修水库、“千军万马”治太湖、“砸锅卖铁”修海塘、抗台救灾等浙江特色水利精神;有《白蛇传》传说、绍兴大禹传说、西湖民间传说等水文化传说故事和绍兴大禹祭典、东海龙王信俗、石浦妈祖信仰等水文化信仰民俗等。

2 浙江乡村水文化遗产类别和价值评价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有关遗产分类方法,水文化遗产可分为物质类和非物质类两大类,这成为诸多水文化遗产研究学者的共识[8]。水文化遗产依据不同视角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乡村水利事业自古以来与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水利兴则天下定[9]。为进一步挖掘浙江乡村水文化遗产内涵,建立科学全面的分类体系,本文从水利和水文化两个维度出发,将浙江乡村地区水文化遗产分为水利遗产和涉水类遗产两种类别。

2.1 浙江乡村水利遗产主要内容

乡村水利遗产指与乡村地区水利事业直接相关的工程、碑刻、古籍等物质类遗产,以及民俗、技艺、传说故事等非物质类遗产。主要包括水利工程类、水祭祀信仰场所类、镇水类、祈雨类、水利碑刻类、水利文书文献类、水利实物纪念物类、农业水力机具和水工器具及其技艺类、重要水利人物遗物类、重要水利机构遗物类、重要水利事件和会议遗物类(表1)。

表1 浙江乡村水利遗产主要类别

2.2 浙江乡村涉水类遗产主要内容

乡村涉水类遗产指浙江乡村地区涉水且与村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类和非物质类遗产。主要包括水文化石刻类、生活水器类、建筑构件类、桥涵码头类、涉水重要遗址及其他非物质涉水文化遗产(表2)。

表2 浙江乡村涉水类遗产主要类别

2.3 浙江乡村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

乡村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研究是乡村遗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水文化遗产价值进行客观评价是保护和开发好水文化遗产的基础[10]。乡村水文化遗产价值主要包括历史、社会、科学、经济和艺术价值。通过对乡村地区各种物质类和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这些水文化遗产开展分级评价,为开展乡村水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保护、利用提供依据。

浙江乡村水文化遗产按其历史、社会、科学、经济和艺术等价值高低,可分为重大价值、重要价值和一般价值三种级别。重大价值水文化遗产一般指在国内乃至世界上影响力较大的遗产;重要价值水文化遗产一般指在浙江省影响力较大的遗产;一般价值水文化遗产主要指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遗产。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价值评定:(1)反映乡村各历史时期水利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洪痕、故道等体现浙江水利史发展水平的代表性遗存;(2)反映乡村生产力发展、水工、水利技术进步和水科学发明的代表性遗存;(3)反映乡村在水科技、水文化艺术、音乐、舞蹈、民俗等方面区域间互动交流的代表性遗存;(4)反映乡村著名水利人物在筑塘、开河、浚湖、修堰、建坝等过程中所用代表性工具实物,著名水文化音乐、舞蹈、技艺等非遗传承人的代表性作品;(5)反映村民水文化生活习俗、龙崇拜、水神崇拜、祈雨祭祀的代表性遗存;(6)乡村民间收藏的具有科学价值的古旧水利类图书、善本;(7)存在于乡村地区,与浙江近代史(1840—1949年)上的重大水利事件、重要水利人物、著名抗洪抗台救灾烈士、著名水利英雄模范有关的代表性遗存;(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与浙江沿海乡村地区发生的超强台风、特大洪灾等重大水利历史事件、重大水利建设成就、著名抗洪抗台烈士、著名水利英雄模范有关的代表性遗存。

3 浙江乡村水文化遗产时空分布

浙江各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乡村区域经济、历史、文化也相差甚大,乡村水文化遗产在时空分布上特征明显。

3.1 浙江乡村水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不均

浙江乡村水文化遗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北多南少,中东部盆地平原多,西南山地丘陵少的分布特点。杭州南北有大运河、东西有钱塘江流经,乡村水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宁绍平原作为江南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遗留下来的水文化遗产数量较多。嘉兴、湖州等地区域内有太湖、南湖、钱塘江、大运河等江河湖泊,乡村水文化遗产数量分布也较为广泛。西南山地丘陵和沿海丘陵的衢州、丽水等乡村地区由于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制约,乡村水文化遗产呈带状稀疏分布,遗产数量存世较少,类型相对单一。舟山海岛农村地区自古人口较少,水文化遗产寥寥可数。下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文物局,浙江省、市各级文物和文化行政机关已公布的浙江乡村地区物质类水文化遗产分区域统计,按类型分析,以揭示多样性的区域特征(图1)。

图1 浙江乡村物质类水文化遗产地区分布

3.1.1 杭嘉湖平原地区

以杭州、嘉兴、湖州为代表的杭嘉湖平原地区,河网密布[11],乡村水文化遗产以建筑类水文化遗产为主,约占物质类水文化遗产总量的90%,其中杭州地区的水文化遗产数量最多,湖州、嘉兴次之。乡村水文化遗产以小桥流水为特征的桥涵码头和池塘井泉类遗产为主,遗址类和石刻类水文化遗产数量较少。杭嘉湖平原地区在浅碟形的洼地上,水网稠密,境内亦有大运河穿过,南宋以后大量人口南迁[12],南迁的广大农民与杭嘉湖地区的村民们一起在这片洼地兴修河渠溇港和运河荻塘[13],引太湖水灌溉,开垦农田,采用桑基鱼塘的形式,进一步促进了杭嘉湖平原的开发和富饶,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大量建筑类水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下来。如新溪桥、青龙桥、三官塘桥、西兴码头等桥涵码头;陆羽泉、幽澜泉、雉城圣井、孝泉井等古泉和古井;下沙北和盐官二线海塘、湖州荻塘等重要古代海塘和荻塘;富春堤、杜预堰、长林古堰、黄公堰、圣旨坝、麻溪坝、万堰坝、筏头堰坝等古堤和古堰坝;白龙寺、初龙庙和海神庙等水利祈雨祭祀寺庙等。

3.1.2 宁绍平原地区

宁绍平原是由钱塘江、曹娥江和甬江等大江大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人类文明起源较早,“积淀了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和特色鲜明的水文化遗产资源,凝聚成江南水乡独特的灵魂”[14]。乡村水文化遗产数量仅次于杭嘉湖地区,遗产类别以建筑类水文化遗产为主,碑刻类遗产次之。具体主要包括百梁桥、泗龙桥、古纤道、青林渡古渡口、平湖河埠头、东门口码头等古桥和古码头,它山堰、双河堰、三江闸、扁拖闸、燕山碶等古闸堰和禹祠、禹庙和马太守庙等治水人物庙宇等。此外,还包括海曙水则碑、山会水则碑、重修石塘大碶碑、中河水利禁示碑、创筑杜湖石堤碑、绍兴水闸记碑等重要水利碑刻及其他类型的少量水文化遗产。

3.1.3 金衢盆地地区

衢州和金华所处的金衢盆地地区降雨较多,四周有丘陵围绕,水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乡村水文化遗产的分布呈现出沿中心盆地地区集中分布的特点,遗产类型以白沙堰、洲义堰、姜席堰、石室堰、李渔坝、洪山坝等古代堰坝和龙王庙、龙籍庙、水星庙、听水庵、水口殿等水祭祀寺庙为主。此外,还有少量独具乡村地方特色的钟池、蛟池、洞泉井、醴泉井、二仙泉井等古池和古泉井。

3.1.4 温丽台山地丘陵地区

以温州、丽水和台州为代表的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水资源分布不均,乡村水文化遗产以柯城宋井、隆庆古井等古井和如龙桥、北涧桥、溪东桥、塔石溪四桥等古桥为主。此外,在温州偏远乡村山区存有大龙湫摩崖石刻、灵潭摩崖石刻、蒙泉洞摩崖石刻和源远泉摩崖石刻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文化摩崖石刻。温州沿海村镇大坟潭沉船出土点和上涂沉船出土点等水下沉船遗址[15],为水下水文化遗产研究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

3.1.5 舟山海岛地区

舟山群岛四面环海,地表水系受潮汐及台风影响,水文情况较为复杂,乡村水文化遗产具有海洋文化的特点。如以天后宫、龙宫等为代表的海神祭祀与崇拜类水文化建筑和以花鸟灯塔、白节山灯塔等海上灯塔为代表的近现代建筑,以及以祭海、祭龙王、龙王信俗、舟山渔歌、渔民号子为代表的乡村民俗类、民歌类水文化遗产。

3.2 浙江乡村水文化遗产年代分布不均

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作为代代相传的水文化表现形式,无法确定其具体年代,且大多依附于物质类水文化遗产,本文仅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文物局、浙江省及各市文物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陆续公布的854处物质类水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年代的乡村水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分析,以期研究其时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清代水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达420处之多,其次为明代153处和宋代108处,其他各个时期分别为新石器时代6处,商、周7处,汉代5处,魏晋南北朝9处,唐和五代37处,元代30处,民国46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3处。

浙江乡村水文化遗产的时代分布情况与历史时期浙江乡村的开发和发展直接相关。秦汉时期,随着郡县制的推行,朝廷有组织地向南方越地移民,北方汉人逐步南迁。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年年战乱,破坏严重,而地处南方的江浙地区则相对稳定,出现了成批北方农民南迁的现象。经过对太湖和钱塘江下游的开发,江南逐渐发展起来[16]。东吴利用江南河网众多的有利条件,兴修了一些小型水利工程。随着北方人口的大批南迁,这些来自黄河流域具有丰富耕种经验的农民与浙江当地的居民充分融合,彻底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和耕作经验不足的问题,经过两百多年的不断发展,浙江地区逐渐发展成为“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17]的经济富裕区域。“靖康之难”后,随着南宋定都临安,北方人口持续南迁,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进一步推动了浙江地区繁荣发展。明代广泛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充分说明了江浙地区在全国的重要经济地位。

浙江经济快速发展,同当地高度重视乡村水利事业发展,修建大批水利工程并发挥效益密不可分。在经济不断繁荣的历史进程中,浙江乡村地区除了兴修很多传统的农田灌溉工程、漕运航运工程外,还结合地形地貌和山海之势,大力发展海塘工程和遍布水乡的圩田系统,其中有很多重要的物质类水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下来。

4 浙江乡村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

浙江乡村水文化遗产虽然数量多、分布广,但在保护传承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境。如在部分乡村地区,一些重要的物质类水文化遗产由于缺乏保存场所,长期裸露在外风吹日晒或是受洪水冲刷,因未能及时修缮和保护而损毁。乡村水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和保护团队缺乏,遗产保护水平不高。有些乡村里世代传承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受到当今社会主流思潮的冲击,其内容和形式日趋简化,因为传承资金的不足或用法不当,不少传承人改行,传承人出现严重短缺和断层[18],严重威胁到这些乡村非遗项目的存续和发展。

为有效解决浙江乡村水文化遗产面临的困难,可结合这些遗产在时空分布上的主要特点,促进水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融合,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水文化旅游业,打造地方水文化遗产精品,以发展促保护,全面推动浙江乡村文化振兴。充分发挥好浙江乡村良好的环境优势、旅游发展资源和水文化遗产基础,积极探索水文化遗产与美丽乡村建设、诗路文化带建设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以及水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乡镇生态环境优化相统一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4.1 发挥乡村水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促进作用

浙江很多乡村文化底蕴深厚,不少村镇拥有一处甚至多处(项)涉水类国家级、省级、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遗项目。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乡村地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鼓励团体或个人改变传统思维,采用多种形式,打破乡村空间局限,挖掘当地水文化遗产潜力和价值,积极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促进作用,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以开放的视野和思维去把握水文化遗产[19]的社会价值。如乐清市政府积极申报浙江省重点水利工程遗产,最终免渡塘、黉渠、白龙陡门、乐琯古运河四处水利工程遗产成功入选,为遗产所在地多个乡村发展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泰顺县成功申报15座廊桥和仕水碇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动雅阳镇氡泉云岚休闲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筱村镇“匠心人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使以厚重的山水文化、廊桥文化、氡泉文化为载体的乡村水文化遗产走出泰顺,走向全国。

4.2 开展水文化遗产调研,推动文旅深入融合

浙江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关于“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文件精神为指引,编制水文化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出台相应乡村惠农政策。2021—2022年浙江省水利厅组织开展了全省重要水文化遗产调查,组建乡村水文化遗产调查队伍和专家咨询团队,联络地方文化和文物部门,获取水文化遗产一手资料和线索。开展外业调查,深入乡村一线开展走访,针对有开发潜力的乡村水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水文化遗产进行深入调研、登记并建立数据库,为后期开展乡村水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综合利用做准备。在设计和规划各旅游景区的同时,充分挖掘乡土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资源内涵,在旅游景点中融入有趣生动的水文化非遗元素,增加景区的神秘感和游客的参与度。可将分布于周边村落中的水文化遗产串点成线,以水文化线路旅游的形式,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行,配以灵活多样的生动讲解,提升乡村文旅活动品质,打造多位一体的乡村文旅融合新模式[20]。

4.3 打造乡村水文化品牌IP

重视水文化品牌建设,采取系列措施积极培育品牌IP。一是打造各地特色文化IP。如丽水乡村可以利用境内各种堰坝多的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古堰画乡”。温州乡村可以打造廊桥旅游文化IP。泰顺境内分布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廊桥,其中绝大多数已被公布为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木拱廊桥早已与泰顺县的土著文化以及村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充分利用泰顺廊桥的全国知名度,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廊桥文化国际旅游节。运用数字化手段,将廊桥传说故事、廊桥营造技艺通过多媒体对公众展示,增加互动体验环节,让廊桥文化真正“触手可及”。在游客较多的主要廊桥附近建立设备完善、规格较高的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展示传习所,展示泰顺木匠们高超的造桥技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授廊桥营造技艺于民,以利于造桥技艺薪火相传。二是强化宣传乡村非物质水文化遗产品牌。充分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生动展示和宣传桐乡双庙渚蚕花水会、绍兴乌篷船制作技艺、舟山渔民号子等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进一步提高浙江乡村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品牌的知名度和传播力。三是促进水文化遗产品牌与产业开发相统一。打造一批重要水文化遗产文旅IP与产业开发融合发展的优秀案例,实现了丽水松阳县松阴溪干流综合治理工程、温州鹿城区江心屿共青湖美丽河湖创建工程等一批亮点项目落地。

4.4 培育一批诗路文化“明珠”

2019年10月初,浙江省政府印发实施《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旨在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以诗路文化带建设为重要契机,动员社会力量,通过查询县志、水利志等文献资料和加强与水利、文博老专家的访谈交流,对诗路文化带沿线乡村水文化遗产开展排查,挖掘诗路沿线村落水文化遗产价值,争取诗路文化带建设资金支持,对诗路文化带内乡村水文化遗产开展保护和修缮,精心培育运河文化、山水文化、钱塘江文化、宋韵文化、廊桥文化等一批诗路文化带上的璀璨“明珠”。

4.5 强化水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发挥浙江乡村生态环境优越的优势,充分利用好乡村振兴战略、诗路文化带建设等重大政策,争取政府重视和支持,吸纳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乡村水文化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中,进一步推进乡村水文化旅游项目。强化直达乡村水文化旅游景区和周边的省道、盘山公路、高速公路建设,提升景区大型酒店的品质和服务水平,设计制作形式多样的水文化文创产品,建设功能多样的水文化主题公园,从而有力支撑乡村水文化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5 结语

浙江乡村水文化遗产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分布广泛,遍布于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不同地形地区,是浙江乡村地区村民们在崇水、祭水、管水、治水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水文化遗产至今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水利功能,是实现浙江乡村振兴和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浙江乡村水文化遗产时空分布开展研究,可以更好了解浙江乡村地区水文化遗产的地域特征和分布规律,为做好乡村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支撑。针对类型冗杂的各种乡村水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分类和价值评价研究,可以更好地权衡轻重,弄清楚优先保护哪种类型,优先开发利用哪类遗产,对乡村水文化遗产有条不紊地开展保护和开发利用。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乡村水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在宣传、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做大胆尝试,创新思考如何将乡村水文化遗产更好地与文旅IP打造、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创新思考在诗路文化带建设中,如何充分发挥乡村水文化遗产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的优势,为地方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充分利用浙江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建设浙江省乡村水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DSM、VR、AR、LIM、VRML、BIM等现代数字技术,掌握浙江乡村水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保护利用的基本情况,建立跨地区多领域的水文化遗产管理系统,提高乡村遗产保护管理水平,为浙江乡村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创新思路。

猜你喜欢

类水遗产浙江
遗产怎么分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千万遗产
浙江丽水:打好劣V类水剿灭战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荧光类水滑石的细菌检测及杀菌性能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十四烷酸插层稀土类水滑石的合成及其对PVC的热稳定作用
PA6/类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