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渝东南生态经济空间走廊分析

2024-01-26毛丽佳孙倩芸

北方经贸 2024年1期
关键词:黔江区东南绿色生态

毛丽佳,孙倩芸

(1.长江师范学院 财经学院,重庆 408100;2.共青团重庆大学委员会,重庆 400044)

一、引言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关系着民族地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空间结构的概念是由艾萨德、达恩等人最先提出的,之后由博芬特尔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完善。区域空间结构是由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及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态。经济空间组织构架是空间结构的核心问题,现有研究经历了从点轴结构向网络化结构的转化。点轴理论是国外空间结构理论与中国区域发展实践相结合的成果,随着点轴理论的发展,学者们提出了双核模式、集聚区概念。除了点轴结构,圈层结构也用来分析区域空间组织格局,进而“学习场”概念被提出。

区域空间结构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分散于各地的相关资源和要素结合起来的有机整体,其形成和演化不仅受到自然禀赋、地理区位、历史文化、基础设施、政策制度、人力资源和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科技信息、生态环境和体制创新等新因素的深刻影响。本文基于“两山”理论、经济引力理论,并运用对外经济联系度和对外经济隶属度方法,结合渝东南六区县资源禀赋,对其建设生态经济走廊进行空间格局分析。

渝东南地理位置图

二、渝东南建设生态经济空间走廊的天然优势

渝东南是重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辖重庆市的黔江区、武隆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辖区面积1.98 万平方公里,约占重庆市总面积的20%,六区(县)总人口达364 万人。该区域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多民族文化融合、一体多元的渝东南民族文化圈,共同的语言环境和共同的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渝东南生态经济空间走廊的建设。渝东南生态环境良好且生态资源经济利用价值较高,尽管渝东南经济发展滞后于重庆其他地区,但生态环境系统优于重庆市和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

因此,建立渝东南生态经济空间走廊,必须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同时,加快调整产业布局,集聚发展生态型产业,实现增长——发展——生态的良性循环。

三、渝东南生态经济空间走廊建设模式

王士君等(2001)基于近域城市整合理论提出“成长三角”“雁行式”“多极式”“双核式”等近域城市整合发展模式。结合渝东南生态资源的实际情况和绿色发展的切实要求,以“两山”理念为指导,本文认为渝东南生态经济走廊空间结构的建设可参考“增长极”“成长三角”“区域经济圈”等模式,并在这些模式的基础上,立足于区域内的要素禀赋、生态环境、产业转移和政策制度等因素,建成生态优美、特色浓郁、布局科学、集约高效的渝东南生态经济走廊。

(一)以黔江区为“增长极”的绿色整合发展模式

“雁行式”整合发展模式强调区域内共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认同对区域社会经济整合发展的重要性。“雁行式”整合发展模式认为,中心城市是整个区域的“增长极”,“增长极”处于区域社会经济整合发展“领头雁”的位置,是区域内物流、文化、信息和服务等的枢纽,也是区域内的创新区,并与其他区域内的城市形成分工合作。

近年来,黔江区各项经济指标均位列渝东南首位,具备较好的工业基础,在综合经济实力上具有成为渝东南增长极的潜力。

在绿色发展上,黔江区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步伐,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培育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强化产业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努力发展生态民俗旅游业,推进服务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黔江区与其他五区县经济往来较频繁并处于主导位置。因此,在渝东南生态经济空间走廊建设中应充分发挥黔江区在绿色发展上的桥头堡作用,按照生态化要求,因地制宜立足渝东南特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以黔江区为“领头雁”的资源加工产业,促进产业向特色工业园区集聚,健全绿色产业链条。

(二)打造“江水隆”成长三角生态经济带

“成长三角”模式不仅是指在结构上表现为“三角形”,而且在经济发展上也表现为由一个经济中心带动两个经济副中心的稳定结构。从国内成熟的“成长三角”模式看,其中的经济中心城市在社会文化水平上明显高于经济副中心。因此,在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经济中心城市应充分利用其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上的优势带动两个副中心实现联动,从而对周边形成辐射力和影响力。

黔江、彭水和武隆位于渝东南的腹地,三区县自东向西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形状较扁平的三角地带。黔江区在经济综合实力、科教文卫、人力资源、工业发展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位列渝东南首位。武隆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生态资源丰富。彭水县生态环境优美,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居重庆市首位。三区县的联动发展将对周围的经济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同时,三区县在功能和资源上也有一定的互补性,具备实现整合的有利条件,可以打造“(黔)江(彭)水(武)隆”成长三角经济带,走连片经济带生态发展之路,构建渝东南生态经济发展的综合体。

(三)培育“阳山”绿色生态经济圈

生态经济区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在“两山”理念指导下,在一定行政区划范围内,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在保护和利用好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协调好经济发展进程中生态与经济的时空关系,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认为绿色生态经济圈是在生态经济区的基础之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行政区划单位基于共同的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目标而构成的绿色生态经济区。

酉阳县和秀山县位于渝东南的南面,酉阳县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而秀山县自然资源独特。由于两县相邻,相互间的经济联系较多,绿色特色产业资源相似,为建设生态经济圈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依托当地绿色特色优势资源,集聚发展绿色特色优势产业,创建绿色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培育“阳山”绿色生态经济圈。

(四)做强石柱绿色大康养产业体系

石柱县位于渝东南最北端,地处重庆湖北两省市的交界地带,与湖北省利川市相连。石柱县生态资源优良,农业资源丰富,有全国最大的莼菜基地,是闻名全国的“黄连之乡”和“中国辣椒之乡”。

在渝东南生态经济走廊的建设中,应立足石柱县丰富的生态资源,做强绿色大康养产业体系,加速打造“全国生态康养胜地”。充分发挥石柱县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特殊地理位置优势,建设绿色农产品配送基地,并打造绿色农业的物流节点。其次,依托其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工业、康养休闲旅游业,加强中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丰富绿色康养业态。

四、总结

对渝东南生态经济空间走廊的建设需要在“两山”理念指导下,突出区域特点和比较优势,并能充分发挥渝东南地区在重庆市的发展战略定位。因此,主要可以通过中心城市、成长三角和经济圈等模式进行区域空间格局整合发展。

要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渝东南的生态保护功能,并实现渝东南的生态经济空间走廊建设,需要在生态经济空间结构上强调以下方面:

首先,应以“江水隆”成长三角为核心进行渝东南生态经济空间走廊建设,增加“江水隆”的综合实力和辐射影响力,以带动整个渝东南片区的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其次,立足于酉阳、秀山的绿色特色优势资源,进行产业分工合作,以生态保护为主线,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发展“阳山”绿色生态经济圈,实施绿色产业集群发展,成为渝东南生态经济空间走廊的南翼。

最后,以石柱的绿色康养产业发展为龙头,建设绿色农产品配送基地,不断丰富绿色康养业态,成为渝东南生态经济空间走廊的北翼。

猜你喜欢

黔江区东南绿色生态
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探索与实践
黔江区茧丝绸全产业链建设发展
黔江区蚕丝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黔江区多措并举打好乡村振兴开局之战——专访重庆市黔江区农委主任杨泽迁
绿色生态的企业担当
黔江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东南早报》伴我成长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