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分析
2024-01-26金锐郭伟杰
金锐 郭伟杰
第一作者简介:金锐(200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OI:10.20028/j.zhnydk.2024.03.043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一部分。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能够为乡村振兴凝心铸魂。乡村文化振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由于各个地区发展的情况制约,乡村文化振兴的进步大不相同,并且存在一定的困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文化发展;独特地域性;金昌市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3-0173-04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a part of the process of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can cast the soul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providing a spiritual driving force for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region, the progress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very different, and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Taking measures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conditions and the tim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Keywords: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cultural development; unique regionality; Jinchang City
經过数年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我们党带领各地开创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局面,为新时代乡村建设奠定了美好的开端。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方案,对全国乡村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需要我们充分把握并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1 研究背景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封建社会到当代文明,传统文化一直在延续和传承。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决定了农耕文化的发源,乡村文化起承转合,继承了传统农耕文化的本真。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使得优秀的革命文化在乡村弘扬,保留了革命先辈流传的光荣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主体还是在乡村,解决农村问题是这一时期的重点,乡村文化在其中有了新的发展与进步。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国家战略的重心又转移到了对外开放与城市经济建设中,城市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乡村建设在此阶段有所减缓。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2020年,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成为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坚持乡村文化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研究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关于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的研究,国内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其中因地制宜,对于具体市域、县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将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深入到基层,结合某地特色文化进行研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实践意义。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对中国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乡村文化振兴可以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乡土文化,使这部分文化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乡村文化的振兴可以激活农村经济,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乡村,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乡村文化振兴也为城市人提供了一个回归自然、寻找内心平静、涵养身心健康的场所,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平衡发展。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和根基,是乡村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乡村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品味,增强乡村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3 研究现状
第一,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魏郡等[3]认为,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产业兴旺”;乡村文化振兴优化“乡风文明”;乡村文化振兴促进“生态文明”;乡村文化振兴推进“治理有效”;乡村文化振兴助推“生活富裕”。苏畅等[4]认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韩玉祥[5]认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于建构一套完整丰富的意义世界体系,包括生命延续、社会关系、社会声誉、社会权力和无私奉献精神五个部分,这对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陶俊梅[6]认为,“从当前农村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区域进步与发展不仅与物质紧密相关,也与文化建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之下研究区域文化发展现状和文化振兴的具体实施措施,具有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白文举[7]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林素琴[8]认为,文化是一个乡村生存和延续的根脉和灵魂,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文化传承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乡村文化发展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田璐[9]认为:“乡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对于化解农民精神贫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曹立等[10]认为:“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文化振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乡村文化振兴,赋予乡村生活以意义感、幸福感、快乐感,才能激发人们愿意在乡村生活,并努力振兴乡村的活力和动力,这也是构建文明乡风、形成有效治理的必要条件”。
第二,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刘涛[11]认为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传统伦理规范的弱化,农民精神文化的主体性缺乏,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式微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的适应性不够。曹立等[10]认为:“主要困境是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而导致乡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其次就是传统文化观念被市场经济自利思维所替代,导致公共文化生活、公共精神的缺乏”。魏郡等[3]从主体、客体、载体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主体困境是乡村人民主体意识薄弱、文化认同危机凸显,客体困境是文化价值流变式微、文化精神趋于弱化,载体困境是传统村落衰落萧条、文化特质基因淡化。苏畅等[4]认为现实困境是乡村文化传承主体缺失、乡村文化传承载体衰落、乡村文化出现价值认同危机。白双翎[12]认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主要在乡村文化认同感缺失、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单一、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弱化、乡村文化人才的流失、乡村文化制度建设不完善这几个方面。李林等[13]通过对1982—2023年间共 25 份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政策存在基本政策工具应用全面但结构失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素分布不均、政策工具与目标要素融合程度不够等问题”。孔华[14]通过研究发现,“数字技术推动着乡村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的数字化转型,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但是同样面临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数字素养水平不高、农村数字专业人才短缺、农村数字政策不够完善等现实困境”。路新华[15]認为:“随着乡村社会形态及社会结构的调整,传统乡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导致乡村文化内容被重塑,特别是受城镇化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流失严重、人才匮乏,文化衰败、文化失序等问题严重,严重降低了乡村社会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第三,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罗嗣亮[16]认为:“要从五对关系入手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解决好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不平衡问题;处理好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努力实现乡村融合发展;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推动乡村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发展;处理好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处理好基层党组织引领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关系,让农民成为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受益者”。韩玉祥[5]从乡村文化振兴意义世界的构建分析了其主体进行实践的理由以及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认为要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加强伦理道德建设,培育乡村人才,提升村社组织的自治能力。傅瑶等[17]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角度提出了与乡村文化振兴衔接的路径,认为要把准方向、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载体形式、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建设美丽乡村,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素质,协同配合、形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合力。魏郡等[3]认为要强化主体意识,为“乡兴”聚力,重塑文化价值,以“乡韵”铸魂,保存文化记忆,为“乡愁”塑形。苏畅等[4]认为要增强农民振兴乡村文化的主体意识,要把握乡村文化特质、打造乡村文化产业,要重塑农民价值、培育农民文化自信。孔昕瑜[18]从人学角度阐明了路径,主张重视人的存在,促进农民地位提升以“站稳人民立场”;强调人的价值,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汇聚人民力量”;勾画人的未来,推动文化成果以“实现人民幸福”。张凤莲等[19]认为,要发扬脱贫攻坚精神,统筹规划设计,优化政策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支撑。张敬燕[20]认为:“要尊重乡村文化的本真,确立文化自觉的社会理念,推动文化的共存并生,激活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力量”。
4 结论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文化振兴是有效推进乡村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继续兴旺、生活实现富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重要立足点。近年来,甘肃省金昌市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移风易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利用、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文化下乡等活动有序进行,切实因地制宜,把握金昌本地特色,在广大乡村形成了较为深远的文化氛围。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丰富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多措并举,用文化的振兴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增加动力、展现魅力。现如今金昌正将乡村文化“软实力”转化成乡村振兴的“硬支撑”,逐渐走出一条文化先行的乡村振兴新路。如何更进一步维护好、发展好建立起来的文化氛围,成为当地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乡村文化振兴要发挥主体作用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是人,由农民、人才、领导干部这三部分组成,其中农民是受益者,人才是推动者,领导干部是引领者,需要三者协调发挥自身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对于甘肃省金昌市而言,金昌市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节点城市,邓小平同志称之为祖国的“聚宝盆”“金娃娃”。被誉为“中国镍都”的金昌,1981年建市,1985年就响亮地提出创建文明城市的口号,历经30载矢志奋斗,在2015年建成甘肃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市”,并于2017年、2020年两度蝉联。从各层级主体来讲,在文明城市氛围熏陶之下,都具有相对较高的文明程度,有利于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第二,推动生产发展对乡村文化振兴赋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基础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实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与要求。生产发展对文化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文化的振兴。利用本地特殊性发展特色旅游区,打造紫金花城、吸引外来游客,发展镍都工业旅游、展示重工业魅力。适应消费需求打造传统工艺品牌,从“面塑”等传统手工艺术的传承中成立传统工艺品牌,凸显本地传统文化的深度韵味。依托工业圈形成深层次加工产业,利用矿产资源更深层次地开发周边产业以及深加工产业。从国有农场出发促进农业现代化,金昌当地具有集约化规模的国有农场,使用机械化、科技化生产与种植,应当引用和效仿这种模式的生产形式,通过合作、技术交流等方式带动非农场耕地的规模化发展。生产发展对于文化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城市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对乡村文化建设产生影响。
第三,培育健康、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增强农民群众的科学素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传统农耕文化,不断改善农村整体文化环境,厚植农村发展动力,推动农民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同步提升,进而提升农村的社会文明程度。加大对不良风气的治理力度,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提倡劳动创造幸福,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同时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在乡村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和根,乡村文化振兴是需要持续推进的事业,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和美乡村是十分重要的大事,落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才能更好铸成坚固的文化堡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不竭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创造,2022,30(11):6-29.
[3] 魏郡,侯爱萍,徐嘉晨.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7(1):114-121.
[4] 苏畅,任凤琴.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3(5):46-49.
[5] 韩玉祥.建构意义世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6):12-21,101.
[6] 陶俊梅.乡村振兴进程中重塑特色乡村文化的意义与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21(22):3-4.
[7] 白文举.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现代农村科技,2022(7):11-13.
[8] 林素琴.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及实现路径[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2(5):62-63.
[9] 田璐.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指向、实现困境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6):147-149,178.
[10] 曹立,石以涛.乡村文化振兴内涵及其价值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6):111-118.
[11] 刘涛.转型期乡村文化振兴的依托基础、现实困境及重构路径[J].农业经济,2021(8):13-15.
[12] 白双翎.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3(2):61-63.
[13] 李林,黄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文化振兴政策研究——基于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4(5):197-205.
[14] 孔华.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机理、困境、路径[J].福州党校学报,2022(5):12-17.
[15] 路新华.新时期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22(8):54-56.
[16] 罗嗣亮.乡村文化振兴要处理好五对关系——基于习近平相關重要论述的分析[J].党的文献,2021(6):48-53.
[17] 傅瑶,韩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探究[J].农业经济,2022(4):59-61.
[18] 孔昕瑜.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实践路径研究[J].乡村论丛,2023(2):32-40.
[19] 张凤莲,赵迎芳.文化精准扶贫成果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机理与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23(3):5-13.
[20] 张敬燕.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3(2):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