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农民增收新形势、新潜力和新动能挖掘研究

2024-01-26张银银徐耀君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动能农民增收新形势

张银银 徐耀君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3XYJ96);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3CGL22);广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委托课题(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张银银(1984-),女,博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導师。研究方向为收入分配与城乡发展。

DOI:10.20028/j.zhnydk.2024.03.016

摘  要:该文通过对广州市7个区15个村的农民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与访谈,探索广州市农民收入新增长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发现广州市农民在经济新常态、大湾区建设、乡村振兴、人口结构变化背景下面临增速减缓、对外开放扩大、产业融合、老龄化的新形势。政策建议是,通过激发农业农村内部增收富民潜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优化农民财产性收入、稳步提升制度环境等,进一步挖掘出广州市农民增收的新潜力和新动能。

关键词:农民增收;收入结构;新形势;新潜力;新动能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3-0063-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random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with farmers from 15 villages of 7 districts in Guangzhou, exploring  new situations,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new growth of farmers' income in Guangzhou. Discovering that farmers in Guangzhou are facing a new situation of slowing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anding opening-up,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aging in the context of  new normal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hanges in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 policy suggestion is to further tap into the new potential and driving force for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in Guangzhou by stimulating the potential for increasing income and enriching the people with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promoting higher quality and full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 optimizing farmers' property income, and steadily 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Keywords: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income structure; new situation; new growth drivers; new energy

增加农民收入,事关农民安居乐业和农村和谐稳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做出重要部署,包括“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业经营增效”“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广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枢纽,在推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近十年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已有颇为丰富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偏远农村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的问题。因此,亟需剖析制约广州市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探索出推动广州市农村现代化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广州市辖11个区,其中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和天河区均已实现100%城镇化率。因此,本文选取调研地点确定为番禺区、白云区、黄埔区、南沙区、花都区、从化区和增城区的15个村,通过对农民随机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获取广州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增长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广州农民增收面临的新形势、新潜力和新动能。

1广州市农民增收总体情况

由表1可知,在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占比大,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小,工资性收入自2014年起比重每年超过70%,成为农户家庭收入来源的主要部分。从广州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来看,2015—2022年广州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息息相关,其中2020及2022年广州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下降,还与新冠疫情冲击相关。面对广州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疲软态势,急需找到农民增收的新潜力和新动能。

2  广州市各区被调查农民增收情况

2.1  各区调研点收入水平差异比较

本次调研将农民全年总收入水平分为1万元以内、1万~4万元、4万~6万元、6万元以上这4个层级。根据各区农户收入6万元以上农户占比情况看,各区农户收入状况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黄浦区、从化区、南沙区、花都区、白云区、增城区和番禺区。

2.2  各区调研点收入结构差异比较

2.2.1  经营性收入

农民经营性收入是指农民从农田种植、养殖的农产品销售等农业活动中获取的收入。本次调研显示,粮食作物种植中,无论是从种植的农户占比,还是从收入占比来看,都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地位,只有10.1%的农户从事粮食作物生产,从事该项生产农户的该项收入普遍在1万元以下。经济作物种植中,有35.4%的农户从事经济作物生产,该项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给自足。养殖业中,高达94.2%的农户没有通过养殖获得经济收入,南沙区和番禺区农民的养殖收入相对较多,总体而言,农户养殖的规模很小。

2.2.2  工资性收入

农民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民工在非本地企业或本地企业从业的收入,通常以工资形式发放。外出打工净收入1万元以内农户占比较大的地区是增城区、花都区;外出打工净收入10万元以上农户占比较大的地区是白云区、从化区。打工收入是农户主要的收入来源,农户打工收入在1万~5万元、6万~10万元2个区间的农户最为集中,占比分别为35.1%和27.8%。总体上,广州市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导致其工资性收入较低。

2.2.3  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个人或企业所拥有的财产、资产或投资所获得的收入。此次调查中的农户,约有60%的农户获得不同程度的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农户比例为40.30%,1万~5万元的为14.20%,5万~10万元的为4.30%,10万元以上的为1.20%。其中增城区、黄浦区和花都区农户获得财产性收入的占比最大。广州市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来源主要为集体土地流转租金、私人房屋出租、私人土地出租和征地拆迁款等。但由于各村土地资源禀赋差异性大,个人房产不同、征地拆迁价值不同,多种因素导致农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差异较大。

2.2.4  转移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在不进行相应的劳动或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情况下,由政府或其他机构向其提供的收入。本次调研显示,有40.30%的农户获得1万元以下、14.20%的农户获得1万~5万元的转移性收入,大部分广州农户2022年转移性收入为1万元左右,其中地力补贴和良种种植补贴每年85~180元/亩;养老补贴各村标准不一,200~800元/月不等。

3  廣州市农民增收面临的新形势、新潜力和新动能

3.1  广州市农民增收的新形势

一是经济新常态背景面临的新形势。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宏观经济的换挡、提质,为广州农民的长期增收注入了强劲动力,但也必然带来短期的不确定性冲击。同时受到国内外贸易形势影响,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偏弱,短期内广州市农民增收的压力较大。二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面临的新形势。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湾区的建设,将进一步优化广州农村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更优质、更高效的渠道。同时湾区的建设对广州现代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板块的发展将带来有利条件,从而将进一步带动广州市农民增收。三是乡村振兴背景下面临的新形势。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将有助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持续出台,扎实推动广州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个领域的振兴。四是人口结构变化背景下面临的新形势。2022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约14.9%,相比之下,广州市的老龄化问题并不突出,从2010年到2020年,广州市的老龄化从6.67%提高到7.82%。尽管广州市目前的老龄化问题并不严重,但老龄化作为一种必然趋势,将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另一方面使农产品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对广州市的农业生产结构做出调整。

3.2  广州市农民增收的新潜力

一是外部环境优越性整体增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持续推进,广州市农村的建设进程加快,广州市农村区域毗邻港澳,背靠国内市场,面向世界,无论是从要素投入,还是产品的销路,或是农民就业途经,都为农民的增收创造了积极条件。二是农业新业态发展良好。已建成全省数量最多的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评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镇、省级专业镇、专业村;打造农业公园,改造村级工业园。三是农业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基础好。广州市食品工业呈现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产值逐年增长。预制菜加工收入逐年增加,预制菜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和专门研发投入。广州市服务业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占广东省比重达29.06%,发展形成了批发零售、房地产、金融、信息服务和交通运输等增加值超千亿元的行业集群。四是农业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先进。截至2022年,广州市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农村客运运营、管理信息化率达100%,新改建“四好农村路”860 km。全市自然村实现自来水集中供水和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全覆盖,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部完成。1 144个行政村全面通达光缆,4G网络信号基本普及,5G网络建设加速推进。2022年广州市农机总动力129万kW,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7.8%,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分别达到65.59%、83.44%、84.40%,连续多年超额完成省下达水稻综合机械化发展指标任务。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位居广东省前列。五是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广州市加大政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日益壮大,成为带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居全省各市之首。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总量跃居全省第一。

3.3  广州市农民增收的新动能

一是促“流转”扩增量,构建村民增收新模式。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和增加补贴力度,通过财政资金进行扶持,鼓励承包农户、经济社委托经联社统一经营土地,充分发挥经联社连片经营的规模效应,通过“三资”交易平台,便捷投资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村企利益共享、农村持续增收。二是盘活集体资产,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不断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规范交易流程,有效实现农村“三资”保值增值,实现农民增收目标。全面推行农村集体资产线上交易和保障村集体利益,同时完善评估机制,推动交易项目管理提质增效。三是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发展现代特色产业。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通过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新型农业组织,聚焦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有效发展惠民致富产业,使合作社真正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合作组织。通过培育“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成为主要的生产模式,使农民成为致富的主要参与者。四是创新带动模式,促进村民增收致富。积极推动经营主体通过吸纳就业等方式,建立与本地劳动力的利益联结。支持经营主体拓宽用工渠道,扩大用工数量,规范用工方式,积极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稳定增加本地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经营主体与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把有发展意愿和能力的农户纳入产业发展之中,增加农户经营性收入。五是培育三产融合新业态,延伸增收产业链。依托区域内生态资源,打造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科普教育及康养等相结合的农文旅融合项目,“接二连三”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农文旅融合发展,以“科技农业+休闲旅游”创新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加强规划引导,将生产、观光与休闲旅游融为一体,形成数字农业新模式。

4  广州市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一是挖掘农业农村内部增收富民潜力。依托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强化规模扩张构建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农业园区。鼓励农民更紧密地参与产业链,加强高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权,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农村产业融资产品,强化农村金融风险缓释机制;充分利用专项用地指标,合理安排现代农业项目和农村产业用地。探索新的供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活化。鼓励空闲宅基地和废弃集体用地转为村经济发展用地。二是促进农村劳动力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政府应加快农业教育发展,设立乡村振兴、三产融合学校,重点培养高素质农民。建立支持农民工就业的服务机构,完善工、企、政共同协商机制,针对农民工,分类提供就业帮扶。三是优化农民财产性收入稳步提升的制度环境。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和宅基地、集体收益权益。优化土地经营权流转,增加农民租金、股息、红利等收入来源,提高财产收入比例。四是完善转移性收入的保障机制。加强财政支持的评估和监督。监管农业项目专项资金使用透明度,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金融市场。加大财政支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村金融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注重新工具、技术和优质品种的支持,对创业的农民提供教育资助,挖掘增收潜力。五是持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扩大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比例。建立绿色农业补贴制度,优化农机购置和主要农产品生产机具补贴政策。实施重要农产品收储和最低收购价政策;推动农村医保全覆盖,减轻医疗费用负担。增加医疗服务投入,提高服务覆盖和质量。执行健康扶贫政策,补助贫困农民医疗费用,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学校设施和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引入城市教育资源,确保农村学生享有优质教育,加强学校间合作,分享资源和经验,提高教育水平。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技术赋能。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投资农村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土地和场地支持,降低投资成本。建立农村招商引资专项基金,解决融资难题。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建立和强化农产品质量认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何宜庆,熊子怡,张科,等.数字经济发展、非农就业与农民增收[J].统计与决策,2023,39(16):111-115.

[2] 汪三贵,周园翔,刘明月.乡村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路径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23(4):147-153.

[3] 万俊毅.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2(6):19-22.

[4] 杨少雄,苏岚岚,孔荣,等.农民收入质量:逻辑建构、测度评價与动态演进[J].中国农村经济,2023(8):18-36.

[5] 姜长云,李俊茹,王一杰,等.“十四五”时期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思考[J].江淮论坛,2021(2):38-44.

[6] 罗玉婵.促进农民增收要做好三篇文章[J].人民论坛,2019(24):134-135.

[7] 姜长云,芦千文.当前农民增收的形势、难点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7(10):69-73.

[8] 钟钰,蓝海涛.中高收入阶段农民增收的国际经验及中国农民增收趋势[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1):73-79,112.

[9] 韩俊.农民增收问题的新探索——评《农民增收的制度性约束与创新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3(5):80.

[10] 罗明忠,魏滨辉.返乡创业、产业升级与农民收入增长[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3(1):83-96.

[11] 吴比,尹燕飞,徐雪高.农民收入增长区域结构与空间效应——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J].农村经济,2017(1):60-66.

[12] 望晓东,江华,魏玲.收入结构、土地财产与农民增收——基于广东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4):223-228.

猜你喜欢

新动能农民增收新形势
制约吉林省农民增收的因素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动能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灵武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与实践
鲁企“新动能”
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