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课程德育路径初探
——以“原始农耕生活”一课为例

2024-01-26石家庄市长安区教育局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农耕中华文明考古

○ 石家庄市长安区教育局 张 丽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基于课程改革理念和方案,笔者以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一课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探寻初中历史课程德育的有效路径。

1.创设适切情境。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悠远的时空感很难让学生共情,给历史理解增加了难度。利用时事资讯创设情境,找到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易引发共鸣,加深理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例如,在教学“原始农耕生活”一课时,可以通过播放“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视频导入,创设真实情境再现当时的激动场面。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学生通过感受当时的现场气氛,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样导入新课,使学生在认识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鲜活生动,激发了强烈的探究兴趣。

2.注重问题引领。初中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因此,在实施课程德育时,教师应注重问题引领,既让学生发挥思维活跃的优势,投入情境中感悟历史,又以问题聚合学生思维,达成学习目标。例如,在教学“原始农耕生活”一课时,可以设计“走近考古”的活动,引导学生走近六七千年前的长江、黄河流域,成为考古参与者。

首先,让学生在《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上标出本课四个主要遗址,帮助学生架构时空线索,整体感知中华文明的悠久与多源性。其次,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填写《考古发掘登记表》,通过模拟考古提出猜想,寻找证据,得出结论,初步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再次,透过现象思考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体会远古祖先的艰辛、勤劳和智慧,学习祖先积极利用自然、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导向性问题链的设置,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德育渗透既润物无声又行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3.实现情感升华。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后理解,最后实现情感升华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时间轴和原始农耕遗址图对本课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启发学生思考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历史特点。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开始农耕生活,标志着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新石器时代星罗棋布的农耕文明遗址,说明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而树立文化自信,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历史课程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要凸显课程育人的价值。历史教师应善于挖掘、运用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探索更多的德育路径。

猜你喜欢

农耕中华文明考古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三星堆考古解谜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