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新规下农村中小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审计探索

2024-01-26梁春燕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4期
关键词:内部审计

梁春燕

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商业银行作为社会主要融资渠道,仅凭不断做大资产规模已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为推动“更好风险管理、更多资本节约”,我国将全面落实《巴塞尔协议》Ⅲ,银行风险管理及资本计量面临从粗放式模式向精细化模式的革新。文章旨在通过分析监管新要求下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对业务的影响,结合农村中小银行管理现状,探索金融市场业务的审计建议。

关键词:资本计量新要求;风险管理挑战;内部审计

2023年2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修订后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本新规”)拟于2024年起实施。这不仅是中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协议的自然延续,更重要的是推动商业银行“算对”风险资产,实现计量合规达标;“算准”风险资产,推动节约资本;管理赋能“管活”资本,减少资本消耗。

一、国内外资本监管进程

(一)巴塞尔协议历史演变

巴塞尔委员会通过制定《巴塞尔协议》及系列文件,以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和风险主要监管标准统一,并于1988年7月出版第一版《巴塞尔协议》,强调对银行监管对象的全覆盖。

1996年开始修订并于2004年6月实施的《巴塞尔协议》Ⅱ,将银行风险监控范围由信用风险扩大到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同时提出了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与信息披露三大支柱。

2008年次贷危机暴露《巴塞尔协议》Ⅱ的不足,完善后的《巴塞尔协议》Ⅲ于2010年12月发布,包括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严格资本扣除限制、扩大风险资产覆盖范围、引入杠杆率、加强流动性管理等。

2019年发布《市场风险最低资本要求》,要求完善账簿划分、交易台管理以及信息报送和披露等内控机制。

(二)国内资本监管进程

200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正式拉开了银行业资本管理的序幕,初步实现了国内监管规则与《巴塞尔协议》Ⅰ中8%资本底线的原则接轨。2013年起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沿用《巴塞尔协议》Ⅱ的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框架,确立了以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为核心的资本监管标准,实践中存在风险敏感性不足、计量结果不可比等诸多缺陷。

2019年开始启动修订《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从五方面加以完善:一是降低中小银行合规成本,将构建差异化的资本监管体系,不同资产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匹配不同银行资本监管要求;二是提升第一支柱资本计量的风险敏感性,特别是优化信用风险权重法、市场风险标准法、操作风险标准法,推进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的全面修订;三是要求银行充分掌握客户风险变化,并制定有效的政策、流程、制度和措施,确保风险权重的适用性和审慎性;四是进一步提升监管有效性,加强监督检查及优化压力测试的应用,发挥监管检查第二支柱的作用;五是细化银行信息披露要求,引入70余张披露模板明确风险的定性和定量信息范畴,提高第三支柱信息披露标准以增强市场外部约束。

资本新规的实施,标志着国际监管《巴塞尔协议》Ⅲ及系列配套文件在我国的全面落地。

二、资本新规下农村中小银行面临的挑战

总体上,资本新规对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进行全面调整,补充完善监督检查规定,提升信息披露标准和内容的全面性。监管旨在通过调整资本计量规则,在无须大幅度提高银行业总体资本要求的原则下增强资本要求与经济金融的融合,优化行业资源配置,通过资本成本差异化引导银行将资金更有效地投向实体经济。

(一)资本计量规则变化

鉴于使用高级法计量风险加权资产不同银行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性及不可比性,监管限制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法,信用风险高级法变化极小,市场风险高级法尚不具备成熟经验,操作风险取消了高级计量法。在实施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尽快推动信用风险新权重法、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新标准法的落地,提升对风险的捕捉能力,满足监管对资本计量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资本计量规则发生变化的情况之下,作为农村中小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形势以及新问题,银行各级管理层应对这一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考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外部环境,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让中小银行能够有足够能力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1. 增强信用风险权重法计量的精细度和敏感性

新权重法细化风险权重,增加风险驱动因子,并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设置参数底数,内模化转向标准法等,将风险暴露从原有的12类细化至19类,并将10个固定风险权重调整为22档风险权重,增加敏感度。银行合格资本及风险加权资产均与金融市场业务存在联系,一方面,银行在市场上发行二级资本债、无固定期限资本债等资本工具,是其补充各级资本、满足资本监管要求和经营资本需求的重要融资活动;另一方面,银行交易部门在市场上开展债券投资、同业拆借等投资业务,要受信用风险新权重法变化的影响,利率汇率黄金价格变化也影响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结果,日常操作也需计量操作风险加权资产。新权重法的实施,在微观层面对投资主体的银行决策、在宏观层面对全市场的资产配置均有可能产生影响。

总的来看,通过增强精细度和敏感性能够帮助银行规避各类风险。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相关岗位人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市场行情进行深度分析和研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合理意见或者建议,为业务稳健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 进一步完善了市场风险计量规则

银行账簿资产计提信用风险资本,交易账簿资产计提市场风险资本。一方面,资本新规强调银行账簿与交易賬簿划分标准,提出更明确的账簿划分标准,首次提出应当推定以交易目的持有并划入交易账簿的情形,商业银行须重检自身账簿的划分标准;严格账簿划分依据,增加不同账簿之间风险资本计量实施的一致性,补充完善各类型风险在出现内部风险转移时的资本计量规则,银行账簿至交易账簿的内部风险转移需按照规定开展资本计提。另一方面,强化市场风险新标准法的核心地位,不仅统一监管尺度,增加风险指标可比性,还通过确定风险因子和敏感度指标计算资本要求,按照七大类风险类型细化多种风险因子,取代原基于头寸和资本系数的简单做法,提升风险敏感度。通过完善风险计量规则的方式,能够不断提升银行的内部管理能力,对于银行的长远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避免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承担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为我国金融行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重要支持。

3. 要同时实现计量和管理的“两手硬”

制度审慎、管理有效是准确风险计量的前提,银行需完善可有效落实风险管理的制度、流程和运行机制。信用风险方面,债券投资种类丰富,涉及的风险暴露包括公司债、企业债、商业银行金融债、非银金融机构债、资产支持证券、国债、地方政府债等,风险暴露种类众多、类型广,须明确划分标准和认定流程,通过准确的风险暴露分类夯实计量前提;需完善尽职调查的管理要求及基础信息审核等方面的流程设计,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划分银行同业风险暴露,识别优质公司或“穿透”资管产品。市场风险方面,银行可以根据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规模、非中央交易对手衍生工具的名义本金、是否系统重要性银行等条件,提出简化标准化法;银行内部应增强基础数据的颗粒度和质量要求,建立健全数据治理机制,明确数据标准,数据的收集应形成体系化、规范化、制度化,提高数据质量从而为简化标准化提供精细化的参数/指标。操作风险方面,新标准法提出更细化的业务指标,要求可实现10类26项指标的计算支持,并以业务指标为基础引入内部损失系数作为资本要求的调整因子,银行须建立健全损失数据收集标准、规则和流程,如缺乏根据本行客户群体损失数据测算出来的损失乘数系数,只能套用监管给定的损失系数,资本占用可能增加。

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中小银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多方面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各级管理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经可以应用于金融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切实提高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水平,通过对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判定农村中小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便最终能够作出较为合理的决策。

(二)农村中小银行面临的挑战

为确保商业银行可持续经营,监管要求商业银行的合格资本可充分覆盖对其风险加权资产可能产生的非预期损失,农村中小银行应推动风险管理模式转型、扩充数据收集范围、改造管理信息系统、加快经营管理模式转变。

1. 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完善,面临管理机制优化的挑战

作为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之一,风险管理的健全有效将影响银行安全性及社会公众对其的信赖,但农村中小银行在这方面较为薄弱。一是风险管理理念较为落后。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风险管理理念尚不能满足业务的发展及市场变化,对市场风险和相关操作风险的管理重视程度与其业务规模不相符,更是缺乏差别化管理的风险理念,忽略了不同同业业务、不同区域或地区、不同交易对手之间的差异,风险分散化不足,集中度过高等。二是风险管理还需加强部门间协调合作。实践中,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多集中在交易部门,采取在前台部门设立小中台的方式进行管理,对于交易对手的风险计量亟须交易部门和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紧密合作,并需降低对交易对手外部评级的依赖。三是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不够先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下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而风险量化手段欠缺,多为定性分析,风险识别、风险度量等很不精确,风险监测模型、风险指标设计还需进一步完善。

农村中小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对于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会形成严重阻碍,甚至有可能让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风险。对于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当高度关注,对于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不利因素进行详细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较为合理的方案。

2. 系统功能支撑不足,还需提升数据管理能力

现有数据基础及业务系统模块,未能有效实现对金融市场业务资本计量所需的功能支撑。前端业务系统,未能支撑更多字段的收集与维护,如未设计字段用于收集交易对手的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等情况,由于其指标披露存在滞后性,开展金融市场业务时未能加大尽职调查力度,未能审慎确定交易对手的风险权重;再如债券发行人各项财务信息、违法违规信息、违约信息等数据,不同授信产品的不同管理部门根据其产品要求分别制定相关标准、自行分析,同一数据在不同业务系统表述不一,含义不统一。数据管理方面,在计量资本时,除需利率、汇率、商品和股票价格等外部市场动态数据外,还需金融产品发行人和交易对手的行业类型、评级、债券评级、优先级别以及证券化产品的评级、底层資产类型等大量静态数据。农村中小银行历史违约数据积累较少,静态数据收集不充分,现有数据未能形成合力。因此应构建包括外部数据及静态数据的数据管理平台,完善数据清洗、映射和数据完整性检查机制,提高计量准确性。

虽然现阶段很多先进的技术已经应用于中小银行的发展和管理过程中,但是随着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中小银行的业务量也在逐渐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在数据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对于现有的管理方式进行不断升级和改进,不断提出数据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率,为银行能够实现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新标准法下信用风险权重变化较大,需调整经营策略及业务结构

受不同类型的风险暴露(资产)权重变化的影响,银行应加强数据测算,量化分析对各类业务风险加权资产的影响,提前优化资产结构布局以应对变化。如根据资本充足率、持续经营能力对银行进行标准信用风险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将银行分为A+、A、B和C四个等级,并赋予差异化的风险权重,取值在20%~150%之间,相比20%、25%两档风险权重,将加剧对优质交易对手的竞争。同业业务,受商业银行风险权重增加影响,预计相关业务面临较多程度的资本消耗,交易部门后续有可能将更倾向于开展3M以内的高评级的同业业务,并限制开展低评级、长期限的银行同业业务。地方政府债投资,因下调地方政府一般债的风险权重,交易部门有可能提升配置的意愿,将有效降低地方政府发债成本。信用债投资,资管产品资本将消耗加大,但对二级资本债影响或相对有限;引入“投资级”标识,公司和非银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风险权重下降,银行发行的债券风险权重有所上升,交易部门有可能加大对信用债的投资。

三、对金融市场业务的审计建议

为有效实施资本新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将改进风险管理、调整业务经营策略、提高风险加权资产计量的精细化水平。银行内审部门,也应积极作出审计策略的调整,通过审计评价促业务高质量发展。

(一)农村中小银行开展金融市场业务的审计现状

金融市场业务涉及领域广泛,业务模式敏捷、技术含量较高,农村中小银行内审人员存在不熟悉金融市场业务、信息化审計能力较弱等不足,未能达成应有的审计质效。

1. 缺乏金融市场从业经验,审计工作表面化

金融市场体系复杂,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相对传统信贷业务其专业性较强。农村中小银行内审人员一般较少从事过金融市场业务,缺乏相关工作经验,既不了解金融市场产品构成、监管要求、具体规则,也不熟悉风险构成、风险等级、风险管理手段,对Wind、QB、票据业务系统、本外币系统、中债系统、上清系统等行外系统知之更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畏难情绪,在具体审计实施时抓不住重点,有时难免走过场,未能有效发挥审计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2. 综合能力较弱,审计质效不明显

国际市场的细微变化在国内金融市场有时产生放大作用,金融市场业务对国家政策导向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农村中小银行内审人员,还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研究能力、策略分析能力,对发展趋势前瞻性预判不足,无法评估交易行为及经营策略的有效性;金融市场的信托计划、资管计划、SPV等业务,具有跨行业、跨市场的特征,内审人员还不具备研究其风险类型和演变规律、揭示风险传导路径和演变趋势的能力,未能有效识别金融市场不同产品的风险特质,开展的多是合规操作审计,还不能推动向风险审计的转变。

3. 审计手段方法较为落后,加大了审计风险

对于同业借款、存放同业、贴现等线下模式的金融市场资金业务,尚可采取传统审计方法进行审计;但对于债券投资、债券借贷、返售回购、黄金业务等线上业务,特别是交易型业务,交易笔数多、金额大且采取专门系统操作并触发交易,若采用传统审计方法则审计成本较高、审计效率较低。审计人员未能熟练运用审计系统进行建模,未能根据金融市场的业务特点建立专门审计模块,审计手段、审计技术的落后导致不能有效实现金融市场业务审计目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风险。

对于农村中小银行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应当对于银行各部门的实际运行情况展开研究,提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不断提升各项工作的实际水平。

(二)对金融市场业务的审计建议

审计人员应以自身建设立信,填补知识空白,提升专业性与审计能力;内审部门应以创新规范立业,完善审计产品制度体系;审计条线应立足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具体审计执行过程中,应结合资本新规的实施落实,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以底线思维关注风险隐患,推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1. 加强交易对手管理的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

除市场风险外,金融市场业务还需兼顾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与日常操作,其信用风险还与交易对手风险叠加,交易对手还是外汇、利率和衍生工具等业务的主要风险种类。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具有敞口方向、敞口大小不确定等特征,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破坏力,金融危机中大量复杂衍生品的违约引起市场连锁反应,雷曼兄弟破产、美国国际集团(AIG)经营危机等,均与交易对手信用估值调整(CVA)风险密切相关。审计中,除关注是否实行交易对手名单管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外,还应关注对交易对手的风险分级标准是否明确、识别结果是否有效,不仅评估交易对手违约风险,还应同时评估交易对手CVA风险,尤其在开展衍生品、买断式回购、债券借贷等融资融券业务时,交易部门及风险管理部门应加强对CVA风险的管理。

通过审计工作的全面覆盖,各类金融活动的了解,也能够实现对于各类风险的及时监测,有助于帮助农村中小银行实现稳定发展。当然,在审计工作全面覆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银行的具体情况,同时也要根据银行的具体特点建立相应的机制。

2. 加强账簿划分管理的审计,推动风险差异化管控

明确的交易账簿与银行账簿划分及转换标准,是审慎金融资产估值、资本计量及日常风险管控的基础。同一金融市场产品置于不同的账簿下所承担的风险类别存在差异,以购买债券为例,若以短期交易获利为目的应归入交易账簿,计提市场风险资本且每日进行公允价值计量;若以流动性管理为目的,需归入银行账簿,计提信用风险资本。在审计中,应关注账簿划分标准的重检工作,是否制定清晰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划分标准,是否明确纳入交易账户的金融工具和商品头寸以及在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间划转的条件;相应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完善,是否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手段并计提不同的风险资本;交易部门是否逐项评估带来的影响,并制定优化实施方案。

对不同种类的风险应当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这样才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也就是说通过风险差异化管控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对于农村中小银行的发展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加强对风险管理技术的审计,推进数字化转型

数据层面,是否实现数据的清洗和映射标准的规范,从而保证交易数据、市场数据、客户财务数据等各类数据在不同业务类型中的连贯一致性和可对接;系统层面,交易系统的集中处理数据能力,是否便于市场风险的集中管理;风险管理工具层面,是否建立敞口、久期、VaR、缺口和期限比率等主要市场风险计量指标;在组合管理和资产配置层面,是否构建以账户、产品、机构、风险因子等不同层级、不同维度的投资组合,通过统一风险视图指导投融资业务。总之,是否通过计算机系统、数据库、计量模型、组合管理方法、优化大类资产匹配等统筹布局,全面构建金融市场业务的风险管理。

四、结语

金融要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已成为广泛共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资本新规加强对利率风险敏感性的分类,且要求将监管要求内化于银行内部资本管理。商业银行,应通过执行规则更细、风险敏感度更高的计量规则和管理要求,推动自身结构调整和资产结构优化,进一步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提升风控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内审人员应勇于挑战自我,“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不断提升金融市场业务审计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园.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新规公开征求意见[N].每日经济新闻,2023-02-21(002).

[2]李元元.巴塞尔协议Ⅲ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J].债券,2023(04):44-48.

[3]杜泽夏,王林,周远洋.《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修订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与建议[J].债券,2023(04):40-43.

[4]陈丽丽,朱莹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主要金融产品的影响浅析及建议[J].中国货币市场,2023(06):50-55.

[5]梁敏怡.银行同业业务风险点及审计方法研究[J].审计与理财,2021(12):18-20.

(作者单位:北京农商银行审计部)

猜你喜欢

内部审计
浅析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过程的几点思考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
内部审计在企业境外投资中的运用研究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电力企业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