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教学领导的目标追求与方式优化
2024-01-26何雪鸿
□何雪鸿
长期以来, 人们把校长视为学校的行政领导者, 并认为其主责是行政事务, 至于学校的教学工作则由专门人员来负责。 后来,欧美国家发起了 “有效学校” 运动, “人们逐渐认识到校长的教学领导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学校效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 2013 年,教育部印发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其中, 专业职责内容之一即是 “领导课程教学”。 现实中, 校长教学领导总会时不时抛出一些新问题, 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并予以解决, 不仅有利于丰富我们对校长教学领导的深入认识, 而且有助于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品质。
一、 新时期校长教学领导内容要聚焦“跨学科教学”
(一) 跨学科教学领导是当前校长教学领导的目标追求
对于校长教学领导, 我们首先需明确校长要领导什么样的教学这一前提性、 基础性问题。 实践中,教学形态是稳中有变的、 教学改革是持续存在的, 因此, 倘若我们追问校长教学领导到底是领导什么样的教学, 在不同时期我们给出的回答也会是不同的。 那么, 当前我们的校长教学领导应该领导什么样的教学呢?
在我们看来, 当前校长教学领导重心应该放在跨学科教学上。 先前, 提起教学, 我们说的、 做的都是学科教学, 语文教师教语文、 数学教师教数学、 道法教师教道法,这是毋庸置疑的。 教学是本体存在、 本质生成的, 不同时期教学有不同的追求、 诉求。 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 尤其是伴随新课改对跨学科教学的倡导与要求, 如今跨学科教学成为教学新常态。 那么,跨学科课程如何实施? 这又涉及教学, 诸多理想课程和课程理想最终都是需要教学来实现的, 跨学科课程也不例外, 它需要跨学科教学的助力与给力, 跨学科教学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教学改革的目标追求、 教学存在的新常态, 同时也是校长教学领导的新课题。
(二) 校长跨学科教学领导的要点
领导不仅指向外、 他人, 而且指向内、 自己, 通常来说自我领导是领导他人的前提和基础。 为此,校长跨学科教学领导首先应是指向自我的领导。 为此, 作为校长要熟悉、 掌握跨学科教学的缘起发展、本质规律、 操作要义等。 打铁还需自身硬, 校长跨学科教学领导虽指向教师, 但首先指向校长自己, 作为校长要重视与加强对跨学科教学的学习与掌握。 对此, 校长可以自己独自学, 也可以组建共同体来学。 此外, 校长还可以积极参加高校、 教研机构等组织的有关跨学科教学的培训、 研讨等。 跨学科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 教学研究的焦点, 校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培训、 研讨的机会来加强关于跨学科教学的学习。 校长还可以从实践中学习, 但校长从实践中学时要注意反思, 一方面, 反思有助于深化校长对跨学科教学的理解与认识; 另一方面, 反思有利于校长对一般性的跨学科教学有自己具体性、 个体性、 情境性的理解和把握。
校长跨学科教学领导首先需要自我层面的领导, 待自我层面的跨学科教学领导地基夯实后, 校长就可以面向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领导了。 笔者认为, 当下, 指向教师群体的校长跨学科教学亟待解决动力和能力两大问题, 之所以聚焦动力和能力这两大问题, 是因为指向教师群体的跨学科教学领导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师去开展, 而且是为了高质量地开展跨学科教学, 而教师要想开展跨学科教学离不开动力和能力这两大关键因素。 在这两大关键因素中, 动力主要关涉教师想不想、 愿不愿的意愿问题, 而能力则主要关涉教师能不能、 会不会的能力问题, 二者缺一不可, 二者必须共在且必须是维持在一定强度上的存在才行。
事实上, 解决动力和能力这两大问题在现实中还是颇具挑战性的。 虽然当前新课改、 新课标大力倡导跨界课程、 跨学科教学, 有关新课标的国家级培训也在力促广大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 但囿于多种主客观因素, 在一些教师看来, 学科教学才是根本, 至于跨学科教学那是锦上添花。 此外, 还有部分教师出于现实考虑, 尤其是对于有经验的老教师来说, 学科教学已成为舒适区里的一项事务, 但对于跨学科教学, 这不仅恐难胜任, 而且会平添不少麻烦, 他们会有意无意抵触、 抗拒跨学科教学。 此时就特别需要校长来解决动力问题, 需要校长宣讲跨学科教学的价值与意义,让广大教师, 尤其是那些由于不了解而对跨学科教学产生误解的教师,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帮助这部分教师从根本上认识、 认清跨学科教学之何谓、 为何与何为。
对于跨学科教学, 教师光有动力还不够, 还要有能力才行。 为此, 身为校长要注重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 对于跨学科教学能力, 深圳大学李臣之教授对此有专门的研究。 在李臣之教授看来, 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需要如下三方面能力: 首先是跨学科教学设计能力,其次是跨学科教学实施的能力, 最后是跨学科教学评价的能力。[2]对此, 校长在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时可以参考、 借鉴李臣之教授有关教师跨学科教学胜任力的结构模型, 着力从跨学科教学设计、 实施以及评价三方面下功夫。 事实上,这三方面恰好是一个较为完善的闭环系统。 对于跨学科教学, 首先我们要设计好, 这是目标导向、 应然层面的规划; 其次是将规划落实,这是执行层面的事项; 最后是评价, 即目标实现了没有, 若是没有实现就要思考后续该如何调整、 弥补, 倘若实现了就要思考后续又该如何继续保持、 发扬。
二、 校长教学领导方式需从主导式领导迈向分布式领导
校长一方面要与时俱进, 分清、 弄明白当前校长教学领导的目标追求、 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要对领导方式有所反思、 改进。
(一) 主导式校长教学领导及其问题
在一些学校, 校长教学领导就是校长拿定教学主意然后给教师分配教学任务, 在校长教学领导过程中, 校长是高高在上、 发号施令者, 教师俯首听命, 二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独白与失语的关系, 这种校长教学领导带有浓郁的主导气息, 我们称之为主导式校长教学领导。
不可否认, 主导式校长教学领导有其独特价值与优势, 尤其是在校长对教学工作比较了解、 教学领导工作难以破冰或困难重重之际,此时的主导式校长教学领导站在高处, 带领追随者走出困境、 走向成功。 不过, 我们在肯定主导式校长教学领导价值与意义之际,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局限与隐忧。 具体来说, 首先, 主导式校长教学领导难以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 主体性作用, 此时教师的主人翁精神难以彰显, 教师的主动性、 积极性、 创造性将难以发挥, 这对教学改进、教学创新、 教学质量提升是一大损失。 其次, 主导式校长教学领导容易造成教学模式的单一僵化。 校长教学领导在主导作用下难免会出现教学模式统一化的问题, 一旦主导式领导的校长在某种场合下肯定、表扬、 褒奖某种教学模式, 难免会被下面的教师奉为圭臬、 视为标杆,然后在各个学科、 学段去推广、 应用, 导致教学模式统一化。
(二) 迈向分布式校长教学领导
笔者认为, 校长教学领导可以走分布式之路, 迈向分布式校长教学领导。 何谓分布式领导? 顾名思义就是将教学领导力分布下去, 校长和教师共同享有教学领导力。 一个单位, 如果领导者只考虑如何利用自己的权力, 让他人听从自己的安排, 那么必定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同样, “若权力集中在校长手中, 则存在种种潜在的危险,若权力分配给更多的人, 则会提高领导工作的质量与效果”[3]。 在学校中, 校长往往具有更加高深的教育理念, 然而在真正进行教学实践时, 作为一线工作者的教师, 更是教学发展的核心人物,他们更为深入实践工作, 更了解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式, 更理解当前学生的思想水平。 若是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出任何的改革和创新,首先需要调动的人群就是学校里的教师群体。
现实生活中, 我们会发现许多的校长采用主导式领导时, 并未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也漠视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4]导致许多学校看起来校长和教师都十分努力, 但是始终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状态。 而分布式领导突破了这一发展桎梏, 试图进行领导的创新, 将领导的主体从一个主位分布到了各个职位的若干个个体。 这种分布将校长的领导改变为合作的活动。 比如, 某个学校的校长十分精通教育教学的各种理论, 但是在某一个学科教学上并未有丰富的经验, 若是校长选择与该学科的学科主任或骨干教师进行合作, 既可以将自己的某些权力分布下来, 又可以将专业的人用到专业的地方去, 弥补了校长教学经验的不足与学科主任理论知识的不足。 但是这种分布式领导需要注意的是, 分布式领导并不是说把领导的权力和责任平均地分配给学校的每一位教师,而是根据学校中各位教师的优势和发展趋势及自身专长的地方进行统筹, 规划性地进行分布领导。诸如, 将权力分布给那些已经具备承担领导责任所必备的相关知识或专长的人, 或分布给那些在相关知识或专长方面可培养造就的人; 在初次分布时需要统筹协调, 最好是以某种有计划的方式实施, 校长需要对自己学校中各个教师的教学特点、 教学风格、 教学专长有所了解, 根据每位教师的不同情况, 统筹安排进行分布式领导, 以便达成更为科学、 有效的教学效果。
校长教学领导是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认真探讨校长教学领导的时代使命与现实困境, 有利于增进我们对校长教学领导的科学认识, 有助于促进我们对校长教学领导的实践把握。 当然, 现实中校长教学领导问题还远不止文中所提及的这两方面, 还有很多问题有待重视与研究, 我们意在提供驱动力与方向,旨在引发大家对此的进一步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