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用母鹅的饲养管理技术

2024-01-26王彩凤

畜禽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种用母鹅种鹅

王彩凤

灌南县动物检疫所,江苏 灌南 222500

0 引言

种鹅成为当前养殖户较为喜爱的家禽养殖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种用母鹅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母鹅的生产效率。种用母鹅的饲养管理主要涉及到母鹅选育、饲喂、饮水、环境、配种、产蛋、休产期拔羽以及常见病的防治等几方面,抓住饲养管理技术要点,是提高母鹅养殖效益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对种用母鹅的饲养管理技术进行阐述分析,确保种用母鹅的健康生产。

1 种用母鹅的选育

选育健康优质的种鹅,可确保养鹅业后续的发展。种用母鹅的选育,通常可分为初选、预选、精选及定种4个步骤,为保证种鹅优良的生产性能,通常选择“清明鹅”作为种鹅,这类种鹅在当年不会开产,翌年才会开产。首先,选择出壳重在95 g以上的雏鹅,可将体型较大、毛色光滑亮泽、活泼好动、眼睛明亮有精神、叫声洪亮的雏鹅留作种用[1]。其次,关注雏鹅出壳时卵黄吸收情况,应选择卵黄吸收好、手握挣扎有力、脐孔愈合好、有绒毛覆盖在周围的雏鹅。最后,待雏鹅长至3月龄左右可再次择优选择,定为种用。

2 种鹅的饲喂管理

2.1 后备期母鹅的饲喂管理

3月龄左右的雏鹅可留作种用,此时的雏鹅进入后备母鹅饲养期。这一时期的种鹅不要过早粗饲,可根据放牧地区的条件适当放牧,且需要补饲精料2~3次/d,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糠麸、青绿饲料,同时搭配一些谷物类、饼粕类,并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以满足其营养需要。一般中型或者小型鹅在100~200日龄,大型鹅在130日龄时才转为粗饲。留作种用的母鹅要按照“先紧后宽,先精后粗”的原则进行限制饲喂,如此可培养种鹅耐粗饲的能力,还可促进种鹅消化机能和骨骼的发育[2]。进入秋季后,种鹅以放牧为主,并适当放食,有利于种鹅恢复体力,也有利于生殖器官的快速发育。到了后期自由采食阶段,可以适当提高补饲精料的比例,青绿饲料要持续饲喂,通过这种补饲方式,种鹅可在来年开春前后产蛋。

2.2 产蛋期母鹅的饲喂管理

产蛋期母鹅应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在临产前4周开始补喂饲料,母鹅会扩大采食量,以增加摄入的营养物质,为产蛋打好基础。产蛋期种鹅的饲料采用配合饲料,可在饲料中添加18%左右的粗蛋白质,精料保证每只种鹅摄入150 g/d,摄入青绿饲料500 g/d,可分4次投喂,为避免种鹅只吃精料不吃粗料,应根据先粗后精、先精料后青绿饲料的原则,并定时定量投喂[2]。此外,为保证饲料的营养全面和适口性,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同时添加0.3%的食盐,也可以直接用全价饲料饲喂种鹅。

2.3 停产后的饲喂管理

在每年的5—6月份,大部分种鹅的羽毛干枯,或者呈现贫血状态,产蛋量显著降低,并且鹅蛋的个体也变小,这时种鹅即将进入休产期(停产期)。这一时期的母鹅应以放牧为主,由饲喂精料改为饲喂粗饲料,饲喂次数应由1次/d逐步过渡至2 d 1次,直至3~4 d 1次,但必须满足种鹅每天的饮水需求。如此饲喂12~14 d后,种鹅的体型会明显消瘦,体质量降低,当种鹅的主翼羽和主尾羽逐渐干枯时,方可恢复喂料。

2.4 种鹅的饮水管理

种鹅自身代谢及产蛋需要大量的水分维持,饲养种鹅期间必须供给充足的饮水,水槽内须时刻提供清洁干净的饮水。种鹅在产蛋期间,夜间也要提供充足的水源,满足产蛋期种鹅对水分的需求。另外,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和早春时节气候寒冷,如果产蛋期间种鹅饮用冰水,会对产蛋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在这期间需要给种鹅提供12 ℃左右的温水,并且在夜间进行一次换水,防止饮水结冰的情况。

3 种鹅的环境管理

鹅的羽绒丰厚,皮下脂肪较多,且无皮脂腺,只有较为发达的尾脂腺,机体散热能力较差,只耐寒不耐热,所以其对高温环境比较敏感,在夏季炎热的季节,种鹅多会停产,且公鹅的精子不具有活力。在母鹅产蛋期间需要做好温度管理,避免造成减产,母鹅产蛋的适宜温度为18~25 ℃,公鹅精子活力最佳的温度为10~25 ℃,在夏季炎热的季节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光照情况也会对种鹅的产蛋性能造成影响,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下,增加光照时间和强度可以提高母鹅的产蛋量。若采用自然光照并辅以人工光照,则每天光照时间应保持15 h以上,一般在16~17 h为宜,一直持续到产蛋期结束。为提高母鹅的产蛋率,最好在开产前的1个月开始补充光照,由少变多,在早、晚加入人工光照。舍饲鹅在产蛋期间的光源强度维持在2~3 W/m2为宜,可在距离地面1.75 m的位置安装1只40~60 W的灯泡,安装间隔为每20 m2装1只[3]。

母鹅产蛋期间还需注意饲舍的通风换气,由于这一时期鹅群的放牧次数减少,长期在饲舍内生活,采食和排泄量增多,导致饲舍内空气污染严重,氧气含量降低,影响母鹅的机体健康,导致产蛋性能下降。为保持饲舍内空气新鲜,应将种鹅的养殖密度控制在1.3~1.6只/m2,放牧条件下为2只/m2。同时及时将饲舍内的粪污、垫草等清除干净,经常开窗通风。

饲舍内的垫草需要定期更换,并将饮水器与垫草分隔开,避免垫草遇水发霉,保持垫草清洁、卫生。饲舍和养殖场还需定期消毒,尤其是在春、秋季节进行驱虫和预防注射等工作。养殖用的饲槽、饮水器及地面墙壁等环境每周至少进行1次彻底消毒,防止各种疫病的发生。

4 种鹅的配种管理

除了保证母鹅的营养需求以外,合适的公母比例有利于提高种鹅的受精率。在自然状态下,合理的公母比例和繁殖小群有助于母鹅受精。通常大型鹅种的公母比例在1:3~1:4为宜;中型控制在1:4~1:6;小型鹅控制在1:6~1:7为宜。繁殖配种的鹅群控制在50~150只,群体过大不利于母鹅受精。另外,鹅属于水禽,更喜欢在水中配种,有条件的养殖场可给鹅群每天提供一定的戏水时间。

对于舍饲的鹅群,则主要做好早晚2次配种工作,水上运动场地的面积不宜过大,如鹅群太过分散则会减少公母鹅配种的机会;但面积过小,又会导致鹅群过于集中,公鹅发生争斗而影响受精率。如果出现公母鹅体型或者品种相差较大时,可以进行人工辅助配种。也可以直接采取人工授精的方法,提高优质公鹅的有效利用率,还可降低各类疾病的发生率。一般情况下1只种公鹅的精液可以为12只母鹅进行输精,公鹅可以1~3 d采1次精液,母鹅5~6 d输精1次。

5 种鹅的产蛋管理

母鹅具有明显的繁殖季节,一般在南方为每年的10月至来年的5月,在北方为每年3—7月份。母鹅大多集中在晚间下半夜至上午10点产蛋,在这期间最好不要外出放牧,可在养殖场内部运动场地自由活动,直至产蛋结束。母鹅具有择窝产蛋的习惯,还有少数母鹅会用草遮蛋,养殖人员需要训练母鹅到窝内进行产蛋。通常可在母鹅产蛋前15 d左右使用产蛋箱,训练母鹅的产蛋习惯。产蛋箱一般选用长60 cm、宽40 cm、高50 cm的木箱,并设置8 cm高的门槛,方便母鹅进出,同时在箱底铺垫一层柔软的垫草,每2~3只鹅设置1个产蛋箱。产蛋之前发现种鹅不断鸣叫,并频繁的东张西望时,可以将母鹅捉入产蛋箱进行产蛋,此后母鹅会自行找窝产蛋。

6 休产期拔羽

种鹅休产期体重回升后,放牧饲养1个月左右,即可进行人工拔羽工作,在配种之前必须保证种鹅的羽毛全部脱换好,确保种鹅体格肥壮、精力旺盛。拔羽工作主要是将种鹅的主翼羽、副主翼羽以及主尾羽进行人工拔除,处于休产期的母鹅羽毛容易拔掉,如果遇到拔羽困难或者拔出的羽毛根部带血时,可以先停喂几天饲料,只给母鹅提供充足的饮水即可,直到母鹅的体型消瘦,主翼羽容易拔下为止。母鹅拔羽应尽量选在温暖的晴天进行,并且拔羽之前不可饲喂,切忌在寒冷、阴雨的天气拔羽。拔羽后须加强种鹅的饲养管理,提高其抵抗力,在拔羽后的1~2 d内须将母鹅圈养,不可令其下水活动,避免母鹅发生毛孔感染,引发炎症。通常拔羽3 d后可以进行放牧、下水活动,但需注意避免阳光暴晒或者淋雨。

7 种用母鹅常见疾病防治

7.1 小鹅瘟

小鹅瘟是鹅养殖中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日龄越小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7日龄的雏鹅致死率高达100%,10~20日龄的雏鹅致死率在60%左右。通常1周龄以内的患鹅无明显症状,多为突然发病死亡,部分患鹅可能出现精神沉郁、倒地不起、两腿呈现划水状,最后死亡。该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旦发生患鹅可快速在整个群体之间传播感染[4]。

预防措施:严格落实消毒制度,在雏鹅孵化之前,需要对孵化器、孵化室等使用福尔马林进行彻底的消毒,避免携带病毒造成雏鹅感染。工作人员可在母鹅产蛋前1个月左右注射1 mL/只的小鹅瘟疫苗,或者注射小鹅瘟-新型病毒肠炎二联苗,接种后7 d可进行二次加免,以提高雏鹅的免疫力。

治疗措施:对于感染发病的雏鹅,可紧急注射2 mL/只的卵黄抗体或者小鹅瘟高免血清,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但重症雏鹅的治疗效果不佳,可直接淘汰处理。

7.2 禽霍乱

禽霍乱在兽医临床上又被称为禽巴氏杆菌病或者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诱发的一类急性败血性疾病,患鹅多呈现突然性无症状死亡。部分患鹅会出现精神不振、头插翅膀、闭目呆立、腹泻严重,排绿色或灰黄色具有恶臭气味的稀便,患鹅一般会在2~3 d死亡。慢性型患鹅可出现持续性的腹泻和关节肿大。

预防措施:除加强对种蛋的消毒管理之外,可使用禽霍乱氢氧化铝甲醛疫苗或者禽霍乱如毒疫苗对种鹅注射预防,每隔4个月进行1次加免。或者在种鹅的饲粮中按照0.02%的比例均匀混入复方新诺明,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治疗措施:禽霍乱发病初期可为患鹅肌内注射5万~10万IU/只的硫酸链霉素,用药2~3次/d,连续用药3~4 d;或者选用氟苯尼考,按照体质量20 mg/kg的剂量进行肌内注射治疗,用药2次/d,连用3~4 d。

7.3 鹅副伤寒

通常7~10日龄的雏鹅更容易感染副伤寒,雏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扎堆、蜷缩怕冷、体质消瘦、羽毛杂乱无光、两翼下垂,并伴有水样腹泻。

预防措施:加强消毒管理,在养殖中对孵化室、孵化器具和种蛋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可按照1.5 mL/m3的浓度使用福尔马林,并加入1 g的高锰酸钾,关闭门窗后熏蒸消毒20 min。

治疗措施:对于发病雏鹅可以将0.02%的痢特灵拌入饲料中饲喂治疗,1周之后剂量减半,再用药1周,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7.4 鹅球虫病

球虫病是种鹅常见的寄生虫病,以3月龄以下的鹅发病率更高,一般具有5~9个月的潜伏期,发病后致死率可达70%以上。种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走路不稳,食欲下降、羽毛杂乱、体重快速下降。

预防措施: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加强清洁、消毒工作,及时清除粪污、垫料等,防止饲料、饮水等被寄生虫卵污染。定期给鹅群服用抗球虫药物,每2~3月更换药物类型,避免球虫产生抗药性。

治疗措施:对于感染后的种鹅,可以使用磺胺甲基异噁唑按照100 mg/kg的比例混合在饲料内饲喂治疗,用药5 d后可起到治疗效果。另外,还可以按照1:50的比例使用异烟肼泡水,煮沸后冷却给患鹅饮水混用,连续用药5~7 d。

8 结束语

随着种用母鹅养殖规模的不断发展,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也逐年提高,因此,提高种用母鹅的饲养管理水平,确保种用母鹅的每个养殖阶段得到良好的管理,消除养殖存在的不利因素。对于小鹅瘟、禽霍乱、球虫病等常见疾病,需要给予科学的防治措施,以降低疾病带来的危害,保证种用母鹅养殖获得更好的收益。

猜你喜欢

种用母鹅种鹅
探讨提高种鹅养殖效益的几项措施
夏季五招提高种鹅繁殖性能
浅析种用公牛的饲养管理
提高种鹅受精率的几项关键措施
种母鹅不同阶段的饲养和管理措施
鹅生蛋
自然老化对高油酸花生产量性状的影响
种鹅的选配技术
农业部将整顿跨省调运种畜
母鹅停产期粗饲利开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