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探索
--基于L市田野调查视角

2024-01-26李明霞聂亚平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基层文化发展

李明霞,聂亚平

(中共泸州市委党校,四川 泸州 646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些要求和做法在基层早已展开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当然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乡村振兴还存在路径谋划不足、发展模式趋同、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如何贯彻落实二十大要求,全力推进基层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对镇、村等末端的乡村振兴发展进行深度研究。梳理国内外对于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研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①乡村振兴的提出背景。如唐任伍等学者认为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以农业方面的牺牲来确保工业的生产、牺牲农村发展来保护城市发展的政策,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现代工业体系和城市化的发展,但同时也阻碍了乡村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乡村的衰落[1-2]。②乡村振兴存在问题研究。许多学者指出资金问题是制约乡村建设的关键,指出财政对三农支持力度不够[3-4]。还有学者认为乡村人力资源匮乏导致乡村治理主体缺位是目前乡村治理最大的困境[5]。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有学者认为当前应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来消除城与乡的发展鸿沟,不断加强农村社区建设[6]。E.A.J.Johnson则通过对城乡关系的研究,认为乡村发展应该走依靠内生动力驱动的内源式发展道路,MichaelRoche从乡村地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乡村发展的三种路径:即农业--工业化融合发展、后生产主义发展和乡村可持续发展[7]。当前对于乡村振兴研究发展较为成熟,研究的范围相对较广,但目前还存在乡村振兴过于重视政府力量的作用,对基层群众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研究不足等问题。因此,文章选取L市得胜镇、云锦镇、嘉明镇、尧坝镇、谭坝村、罐顶山村等作为调研对象,针对各镇村乡村振兴发展路径进行案例式研究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期对其他相似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对策提供参考。

1 基层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近年来,基层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坚持党建引领、强化资源整合、推动三社融合发展,集聚乡村振兴新活力,在探索过程中积累了有益经验,L市也成功打造了乡村振兴发展的不同模式。

1.1 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谭坝村

谭坝村以一核多元党建引领发展为指导,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整合了农村产权制度、供销、水利等涉农改革,加大村庄整治,完善基层乡村振兴。成功创建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四好新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现了贫困村到千万村的蜕变。

1.1.1 强组织 将原来的谭坝村党支部和排山村党支部合并成立谭坝村党总支,规范村级下设党组织,加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探索在农业园区、农业企业、专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党组织。实现了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设立粮油产业党支部、果蔬产业党支部、水产产业党支部、旅游产业党支部等,确保了党的组织延伸和工作覆盖。

1.1.2 优服务 针对县外农民工党员,通过双向协同式管理,让县外农民工党员有家,做实线上+线下教育,落实一对一跟踪服务,打好乡情、政策、项目三张牌,让县外农民工党员感受组织温暖。针对在家从业党员,通过设岗定责式管理,让在家从业党员有责,精准服务,提升在家从业党员创业就业能力,精准设岗,让在家从业党员协助管理村级事务,精准扶持,给在家从业党员提供干事创业平台。

1.1.3 重基础 为有效应对当前群众诉求多元化、矛盾纠纷复杂化的新形势,2017年以来,谭坝村在全县统一部署下开展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主题教育,探索建立团结服务群众、教育引领群众常态机制,把全村群众紧紧凝聚在党旗之下,达到爱家乡、感党恩、跟党走的情感共识,为抗震救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凝聚群众智慧和力量。

1.1.4 谋发展 面临谭坝村农房建设选址随意、农房超占普遍存在、闲置农房不断增多、宅基地使用情况复杂等历史性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宅基地依法取得制度、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制度、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宅基地规范管理制度。通过一系列改革,切实盘活了村级闲置资源,促进谭坝村集体发展,如宅基地退出方面,户籍还在农村的一户一宅,退出后可保留宅基地资格权,将宅基地的审批权和执法权下放至乡镇,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增加了村民收入。

1.2 社会治理护航乡村振兴--罐顶山村

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离不开基层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近年来,罐顶山村通过实施平安建设工程、基层自治工程、依法治理工程致力于乡村振兴,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法律进乡村示范村、泸州市依法治理先进村等殊荣,具体做法如下。

1.2.1 实施平安建设工程 明确驻村辅警五大职责--安全监管、治安巡逻、社情民意收集、基础信息采集、矛盾纠纷化解。根据五大职责制作辅警工作手册和工作记录表,利用微服务化解小问题,让驻村辅警成为巡逻的流动哨,治安的活探头,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按照综治统筹、公安指导、服务镇村的原则,积极推动警务工作前移,根据实际情况划分成了林坎、宋观、顺江三大片区,联合派出所进行专项自治。各片区辅警长根据各自区域内警情制定行动方案,充分发挥统筹调度作用,利用网格化系统,广泛发动群众力量参与,做到因情施策,联勤联动,快速处置,促进各类社会问题早识别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1.2.2 实施基层自治工程 建立民主决策制度,通过村干部走服引主题教育以及党员、村民代表联户,广泛征集村民最关心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等重大事项的建议。在充分征求党员、村民代表及广大村民意见和认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村党总支集体研究提出初步意见和方案,根据意见类别分别咨询相关专家及上级相关部门,组织两委班子成员充分讨论,科学论证,召集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决议事项的实施结果及时向党员、村民公开。

1.2.3 实施依法治理工程 构建普法基地体系采取法治农家小院(普法传声筒、矛盾化解庭、案例展示场)+法治农家大院(法治讲座、普法培训、巡回法庭、法治义诊、法治电影)二院合一、法律明白人带头共建共促的创建模式,提升农村普法效果,破解农村普法难题,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普法新格局,真正实现将法治教育普及到每个细胞。同时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统筹组建人民调解员+驻村辅警(网络员)+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志愿者法律服务团队,轮值坐诊巡诊,为基层百姓提供法律服务。通过依法治理工程建设,形成制度优势,为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1.3 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尧坝镇

尧坝驿是尧坝古镇的延伸和拓展,它以古驿道、驿站为主题南丝绸之路文化为轴线,深挖亮坝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驿道文化、本土文化、宗教文化、武举文化、农耕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资源,用文化+旅游+扶贫的理念,建成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工程、特色文旅小镇、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区。

1.3.1 通过示范带动,焕发魅力乡村新气象 包括居民公约立起来,结合尧坝古镇和尧坝驿景区安际,将家风家训家教融入日常,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以好家风带民风促党风。示范评比活起来,以星级文明户、示范经营户评比等为载体,推荐评选星级文明户、善行义举榜等。党员形象树起来,组织党员亮身份、晒承诺、树形象,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每名党员力所能及为群众办实事,并接受群众监督。

1.3.2 通过提供平台,铺就人才振兴快车道 近年来,尧坝镇共吸引11000余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培养农民工致富带头人80余名,发展农民工党员14名,选聘10名乡村振兴特聘村主任、职业经理人到村任职,带动村集体发展。通过实施后备干部薪火计划、紧缺人才招聘计划、外出人才回引计划、乡土人才培育计划等,保障了组织后备力量,优化了人才结构,从而促进返乡创业,发展了乡村农业技术。

1.3.3 通过法治措施,保障乡村振兴新发展 包括法治服务上高速,挂牌成立尧坝镇高速公路服务区社治办,定人定责对文明旅游、商品经营等纠纷进行现场调解,高效化解纠纷,提供优质服务,实现法治服务向高速公路延伸。法治茶馆沁人心,在大鸿米店打造法治文化茶馆,用法治讲座、法律宣传、民情民意收集与矛盾纠纷调解,邀请教师、法律工作者到法治文化茶馆讲述法治故事、宣传法律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法治精神。

2 基层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2.1 乡村生态振兴重视度有待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十九大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又针对乡村人居生态环境提出了厕所革命。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目前各地方基层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以来,区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不断增强。但目前污垃厕改造仍然存在阻力,部分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部分村民以自家垃圾、污水量少为由,不认为其污染行为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而且认为这是祖祖辈辈的垃圾处理传统,农村标准应当低于城镇标准。同时,乡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落后,垃圾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部分农户仍然采取填埋、焚烧等方式处理,对环境危害较大,此外,卫生厕所等集中排污设施不完善导致污水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等问题。

2.2 乡村文化振兴发展针对性待改进

当前各地方基层虽然重视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全面优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但在文化振兴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乡村文化振兴针对性不够、供给不足的问题,比如满足农村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比较匮乏,当前送文化活动和政府购买文化产品数量仍然较少,并且大多是艺术团、歌舞团等把原有节目直接搬到农村,并未针对农村具体情况进行节目打造。同时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基层政府部门资源力量不够,比如镇宣传委员中,不少同时要做安全生产、征地拆迁等工作,村一级基本没有专门的文化工作人员,基层文化队伍专业不对口,专业水平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

2.3 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亮点待完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赋予乡村发展动能,促发其内生动力,单纯依靠外部帮扶、对口帮扶等均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因此推进乡村工业化或依靠政府投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应考虑乡村自身的特色来谋划发展模式与路径。日本、韩国的新村运动实践表明,当城镇化进入高水平阶段,乡村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趋好,社会资本和消费会向乡村地区分流,乡村发展从自我循环积累阶段进入外部输入推动阶段[8]。各镇村应当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乡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好的,就发展乡村旅游业;乡村可以培育特色农产品的,就发展乡村特色种养殖业。但是在实践中,部分镇、村急于发展,如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种植业,有的地方市场调查不足,引进某水果种植后大量上市,市场供应过大且销路不畅,农民的辛苦没有得到相应回报;有的地方交通设施较为落后,但积极发展旅游业,打造乡村旅游休闲景点,但是由于道路条件不好,大型车辆难以进入,导致后续发展不足。

3 建议

3.1 重视乡村生态振兴,打造农村人居环境

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回收机制,推进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比如通过垃圾分类,一些垃圾能成为有机肥,从而替代化肥,为村民节省种植成本。当前垃圾分类也进行了前期探索并且取得一定成效,在基层扎实推进。但是垃圾分类处理行为具有正外部性,在缺乏政府监管的市场机制中,经济行为人会依据个人边际收益曲线与总成本曲线的交点采取行动,导致垃圾分类回收无法得到有效实施[9]。因此,政府就应更好地发挥治理作用,提升治理效能,打造多主体多途径治理乡村垃圾的新模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另一方面完善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乡村厕所革命改革。比如加快各乡村污水处理线路建设和设备升级,进一步推进卫生厕所等公共排污治污设施普及进程,引导村民升级、改造化粪池,做到入村、入户说明实现污水集中处理排放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效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3.2 重视乡村文化振兴,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一方面,对于现有乡村文化振兴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可以考虑利用农村地区现有资源实现文化产业的新发展,比如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发展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系列活动,各地方基层红色文化历史积淀丰富的区域,发展红色旅游,打造红色节目和文化产品。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区域,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并重视配套设施打造,将乡村文化的服务范围扩大到基础设施、文创产品、旅游观光等方面上,形成建设+旅行+观光+消费的一条龙服务。研究表明,附属服务设施的打造,特别是能便于人们沟通交流的设施,更有利于乡村振兴发展[10]。如借鉴学习张家界景区打造民族特色节目,让村民参与文化节目和产品打造,进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文化振兴的宣传教育问题。从发展主体来看,村民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村里的儿童是乡村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希望,因此要优化城乡教育统筹,提高乡村基础教育质量。同时要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环保、生态等美丽乡村文化教育和宣传活动,并通过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展示出来,此外还应当进一步宣传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加强当地民俗文化抢救性收集整理和乡村非遗传承保护工作。

3.3 重视乡村振兴规划,打造特色亮点品牌

乡村振兴并不是盲目发展,也不是照抄照搬其他地方发展模式,因此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要指导基层群众从适应市场需求的角度进行有意识地培育与引进。从政府层面要重视乡村振兴发展,打造特色亮点品牌,需要有关部门系统调查了解当地基层乡村建设现状,谋划乡村振兴发展总体思路,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针对性。在规划时充分考虑村民自主意愿和发展诉求,根据当地特色资源禀赋进行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从各镇、村自身情况来看,文旅资源丰富且交通条件满足的地区,可以通过开发旅游特色小镇的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对于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则谋划建设农业园区模式,推进农村地区向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推进村级产业由单链条向全链条发展,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相衔接,将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基石,打造当地特色亮点品牌,为乡村振兴续航助力。

猜你喜欢

基层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