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年报:回眸、反思与展望
——以广州图书馆年报为例
2024-01-26高美云
高美云
(广州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623)
1 引 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图书馆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培育社会文明新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时代使命,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无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年报作为定期梳理公共图书馆管理及服务工作、接受主管部门指导和社会监督、宣传推广事业发展及记录业务资料等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规定的公共图书馆法定责任,也是公共图书馆在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社会监督权等基础上实现良性互动,进而构建图书馆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之一。随着公共图书馆行业年报编制实践的持续开展,年报成果日益规范化和专业化,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公共图书馆年报还存在着编制意识不足、质量参差不齐、传播渠道匮乏等诸多短板。鉴于此,文章以广州图书馆年度报告为例,梳理其发展历程,总结其编制特点,针对年报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编制建议,以期为图书馆行业年报编制提供实践样本参考、经验理念借鉴。
2 广州图书馆年报发展历程
2.1 年报萌芽期(1997—2012年):内部统计档案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兴起,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刚刚起步,广州图书馆也开通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1996年,原文化部颁布执行《全国文化、文物统计报表制度》,要求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每年填报《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年报》。广州图书馆在此基础上开始编制单馆年报,主要为各种业务报表的汇编。根据年报内容及装订特征,该阶段又可分为3个小阶段:1997—1999年的年报以综合业务档案三孔一线的形式装订,大约有16项条目,均为《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年报》《接受赠书情况表》《购书经费使用》等统计报表;2000—2003年的年报以打印装订的形式存档,缺少目录,需要通览全文后才有整体认识,增加了计划与总结、对比分析等叙述性内容,篇幅有较大提升;2004—2012年的年报以简装印制方式装帧,增加了封面与目录,内容没有大变化,条目从18—22项不等,有时被作为学术会议的基础材料用于行业交流。
广州图书馆本阶段的年报编制责任主体为档案室,一般在第一季度完成编制,以每年一报的形式编制上一自然年的业务资料,是计划与总结、机构设置、人员名单、大事记、统计数据、获奖情况、学术成果等资料的全面汇编。年报编制目的主要为业务存档,目标阅读对象是馆内员工,旨在全面准确地记录广州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在广州图书馆网站开通后即选择若干数据对外公布。其体例结构采用列举条目式,层级不够清晰,胜在一目了然,起到了良好的存档查阅作用。为了客观展现广州图书馆的运营情况,该阶段的年报中关于资产、服务、管理等在内的统计数据占比较大,总体偏重于统计型年报,偶有穿插分析总结性的内容。装帧形式较为简单,内容较为简洁,篇幅较为短小,最长不超过60页。
2.2 年报专业化探索期(2013—2017年):常态化编印发布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系统在稳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环境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等重大改革。2012年,广州图书馆被确定为中央及省、市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单位,成立理事会。信息公开成为理事会的基本制度之一,编制发布年报成为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内在要求。随着新馆的全面开放,广州图书馆以规划管理为抓手,推动由传统图书馆功能向社会公共空间功能转型,建立了由文献信息服务、公共交流活动、数字化服务、体系化服务构成的多样化服务架构,实现了服务效益跨越式提升。广州图书馆迫切需要向政府报告投入产出情况,向社会各界报告服务效益和最新服务进展,进而树立良好的图书馆形象。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曾作为交流馆员在美国多个图书馆访问学习,认识到年报已经作为一项信息公开基本工作制度在美国公共图书馆普遍施行。广州图书馆决定将年报打造成为展示图书馆服务理念、服务结构和特色服务的平台,将年报当作服务与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的工具之一[1]。作为一项专业性工作而非档案工作,广州图书馆年报转由办公室统筹组织,一般在每年的5月前完成编制发布,顺应图书馆转型发展增加了读者活动数据、媒体报道及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等业务资料,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逐年增加了专项统计分析报告的比重,至此,广州图书馆年报成为一份综合性的统计分析型报告。
2015年,《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的实施标志着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正式启动。广州图书馆作为全市公共图书馆的中心馆,承担业务指导和统筹协调等法定职责。为了系统记录和梳理业务数据以备立法效果和评估之需,广州图书馆从2016年开始编制发布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年报(简称“体系年报”),旨在通过信息公开形成社会监督,倒逼广州全市公共图书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体系年报由承担总分馆服务体系协调职责的广州图书馆办公室负责编制[2],在每年“世界读书日”期间以媒体发布会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其中最为基础的部分是反映政府保障与服务效能的13项统计数据,这也成为媒体宣传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的重要基础性素材。2016年,广州图书馆成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公共图书馆分会城市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挂靠单位,基本职责确定为推动城市图书馆在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更好发挥引领作用,尤其是服务效能提升等领域。同年,该委员会主任,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在中国图书馆年会作学术报告,提出城市图书馆的引领机制可以概况为以服务效能引领为核心,以信息公开为手段,发挥整体引领作用,建立社会良性互动。2017年,广州图书馆与城市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第一届“城市图书馆学术论坛”,聚焦“城市图书馆信息公开规范与年报制度研究”,在行业内掀起了年报制度的研究热潮。
本阶段是广州图书馆年报进入常态化编印的新阶段,编制目标从“档案记录”发展为“信息公开”“宣传营销”,从单馆年报扩展为单馆年报与体系年报并行编制。年报体例结构尚处于发展过渡期,根据编制目标不断动态调整,篇幅逐年增加,专业化统计分析内容比重不断加大,并一改以往条目式体例,在归纳、合并的基础上设置一、二级目录,形成层级化体例结构。版面委托专业机构设计,增加了条形图、柱状图、曲线图等多种形式表格和契合年度发展的特色服务图片,此后,广州图书馆年报有了统一、系统的风格。年报运用场景更为多元化,除了业务存档,还被用于呈报主管部门、理事会,被作为来访交流、专题会议、人大调研等专业材料,并通过邮寄纸质版、网站公布全文电子版、媒体发布会等方式对外公布。
2.3 专业化稳定期(2018—2023年):规范化专业出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这是国家在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愿景。公共图书馆领域要实现文化强国这一远景目标,法治化、体系化、专业化发展转型是必由之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相继颁布实施,标志着公共图书馆全面开启了法治化进程,对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也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法均明确提出建立年报制度、定期公开服务情况、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等相关条款,至此,年报制度已经上升为公共图书馆的法定责任。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首次将年报纳入评估指标,考查年报在图书馆网站的发布情况,年报制度又成为公共图书馆的行业规范之一。为了凸显年报的专业化管理作用,广州图书馆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年度报告、信息披露、公众监督等基本制度纳入管理机制。为了推动年报编制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广州图书馆制订实施《〈广州图书馆年度报告〉编制工作制度》。2018年,广州图书馆季报创刊,设置“工作动态”“业务研究”“组织文化”3个栏目,旨在搭建馆内工作研究及业界交流平台,更重要的是成为年报编制出版的强有力支撑。2019年11月,广州图书馆单馆年报经过连续6年编印后正式出版。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开宗明义,在第一条立法宗旨就明确提出:“实现和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全面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对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保障公众权益等规定,2018年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再次强调建立绩效考核与信息公开制度:“中心馆负责组织编制年度报告、信息季报,建立统一实时的信息采集与公布平台;区域总馆负责区域内总馆与各分馆的数据收集和编撰工作,并在广州数字图书馆网站上进行公开。”由广州图书馆制订并经广州市公共图书馆馆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的《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业务统计规范》第八条亦规定:“广州图书馆中心图书馆办公室负责收集各馆统计报表,并进行汇总、整理、比较、分析和研究,撰写和编印《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年度业务统计报告》。”在系列法律政策标准等科学指引下,体系年报日趋稳定成熟并于2018年正式出版,被称为我国图书馆第一种正式出版的年报报告。2018年,城市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在中国图书馆年会举办“城市图书馆年报制度”分会场,发表了《公共图书馆年度报告编撰指南(征求意见稿)》,受到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注。同年10月,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广州图书馆与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院等组成项目团队开展公共图书馆年报编制指南研究。2022年4月29日,《公共图书馆年度报告编制指南》(WH/T96—2022)正式实施,标志着公共图书馆行业首次拥有了年报编制的行业标准文件。
本阶段,是广州图书馆年报进入专业出版的新阶段,广州图书馆成为行业的引领者,其年报编制目标由“信息公开”发展为“权益保障”。这一阶段的广州图书馆编制的年报体例结构仍为层级结构,单馆年报篇幅较此前大幅增至近300页;体系年报篇幅大致稳定在200页。由于出版的审核流程更为严谨,故单馆年报和体系年报的发布时间较此前有所滞后,一般到10月底才能正式出版。
3 广州图书馆年报编制特点
3.1 编制目标逐步多元化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图书馆对年报的认知也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年报作为图书馆管理的工具之一,其编制目的一直随着转型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调整。早期由于信息系统还未普及,年报主要用于内部存档,因此,由各类业务统计数据、客观事实汇编而成,条目清晰明了便于查阅。21世纪以来,公共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为了方便行业内部交流,年报被作为一项专业工作要求体现图书馆服务理念、服务结构和最新服务进展,因此,增加了计划、总结、统计分析报告等叙述性材料,被用于行业内交流。此外,还增加了“读者活动”“媒体报道”“统计分析报告”等大量统计数据,作为向政府主管部门和理事会呈报的基础材料,强化了图书馆履行社会职责、争取支持的媒介功能,也成为宣传推广图书馆事业的一张名片。《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陆续颁布施行后,图书馆年报被当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编制年报成为公共图书馆法定责任,其“实现与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信息公开目的得以强化,“服务效益”“经费使用”“设备设施”等数据被编入年报。年报编制完成后第一时间通过大众媒体和自媒体公布,充分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同步接受社会监督,迫使图书馆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不断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正式出版的年报增加了专项报告的比重、新增了案例选编,一方面,通过对比分析,力图在数据中挖掘规律,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使其成为科学管理的工具;另一方面,选取代表性的案例总结经验,为行业研究者提供一手研究材料,凸显年报作为正式出版物的收藏价值。
3.2 统筹组织逐步制度化
制度是公共图书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年报编制同样需要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为了贯彻落实《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广州市相继制订“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等15项配套制度,组织实施6项全市统一业务标准,为全市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其中,《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分别对体系年报由中心馆统筹、成员馆配合提供数据的编制职责作了明确规定。单馆年报编制制度则更为详细,《〈广州图书馆年度报告〉编制工作制度》包括总则、编制组织、编制要求、存档发布、内容结构、附则等六章共21条,比较具有借鉴性的做法有:一是按职责分解年报任务,建立馆部领导、编委会指导、办公室统筹、部门主任把关、岗位收集撰写的五级编制组织架构,明确的分工保障了年报编制工作的常态化、有序化开展;二是对编制要求作了详细规定,包括行文风格、图表排版、标题排列、版面设计等,保障全书风格一致、严谨简明、易读易懂;三是重视年报的信息发布与场景运用,规定通过网站、定向寄送和出版发行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宣传,接受社会监督与反馈。统计分析与大事记是年报最为重要的内容,广州图书馆也制订了专门的规章制度保障其规范性编制。《广州图书馆业务统计与分析工作管理办法》规定由办公室统筹协调统计分析工作,各部门分别指定专人履行统计和分析报告职责,每月报办公室汇总审核。《大事记编纂管理办法》则从工作机制、记述范围、记述方法3个方面规定了大事记的收集管理工作。
3.3 工作流程逐步规范化
实施规范化的流程管理是年报编制的关键。年报涉及部门较多、覆盖范围较广,是一项繁杂细致的工作,包括制订计划、确定大纲、发布通知、数据整理、统计分析与文稿撰写、审校排版、印刷出版、发布存档等众多流程,这些流程需按照一定的时序依次展开。广州图书馆年报编制一般从12月初启动至次年10月发布,历时约11个月:当年12月,由统筹部门确定年报编制计划、体例大纲;次年1月初,统筹部门发布资料收集通知,按大纲搜集资料、按职责确定分工,并通过范例的形式说明资料格式、标题排列和图表排版,重点强调报送时间节点等;次年2月,各部门、各成员馆协助提交数据,并按分工起草专项报告、特色服务案例等资料,报告和案例需经分管领导审稿后报送至统筹部门,严格把控文稿质量;3月统筹部门完成数据的整理、核对和制作可视化图表,按提纲确定的体例编排各类资料形成年报初稿;4月至5月统筹部门对年报进行三审三校后形成定稿,并筛选重点指标数据通过网站、媒体发布会对外公布;10月底前由出版社三审三校,统筹部门负责返稿修订,并经过反复讨论确定年报的封面、图表、内容等排版设计后正式出版。正式出版后统筹部门将年报放置在网站固定栏目下供用户查看,并通过邮寄的方式赠送给各大图书馆收藏使用。广州图书馆这种权责分明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分工,可以更好地保障年报编制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3.4 体例结构趋于稳定化
广州图书馆的年报体例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编制目标不断动态调整,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萌芽期的年报体例采用罗列式目录,均为统计报表,每年只做局部优化调整。随着编制目标的多元化,年报的内容越来越多,体例结构调整为章节、分目的层级结构,成为集业务统计、分析研究、总结归纳为一体的综合性年报,更有利于包括公众、政府、理事会、管理者、馆员、行业研究者等在内的图书馆利益相关主体了解图书馆最新动态。针对内容众多、数据繁杂的情况,广州图书馆在出版前理顺逻辑结构,将单馆年报体例确定为年度概览、统计数据、专项报告、案例选编、年度大事和附录6个部分。体系年报则在2018年出版时吸收了前3年的编制经验,稳定为年度概览、概念释义与统计方法、服务效益统计分析、政府保障统计分析、事业建设管理与运营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分类统计表、大事记、通借通还服务网络一览表、建设与服务创新案例选编共10个章节和1个附录。年报正式出版后,体例内容基本保持稳定,除了设置目录,还专门将表目录和图目录单列出来,并设置了凡例释义,更方便用户查阅数据。另外,增加了前言,阐明了年度亮点工作、年报作用、主要内容及权责分工。
3.5 指标设置趋于合理化
公共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统计数据,必须对这些指标数据进行取舍,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才能保障年报编制工作顺利完成。提出“二八原理”的帕累托认为,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常占多数。唯有抓住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指标,减少一般性指标,杜绝统计手段不完善的发展指标,才能降低填报部门或成员馆的负担,提高填报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体系年报涉及成员馆众多,统计指标数量更要精简,广州图书馆根据《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规定的馆舍面积、文献信息资源总藏量、年新增入藏量和工作人员配备等量化指标,增加了体现政府保障水平的总经费、文献购置费等硬件指标以及体现投入产出效率的接待访问量、文献外借量、读者注册量、读者活动量和数字资源使用量等服务指标,对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情况进行重点统计分析。此外,为了保障数据横向可比、纵向可加,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以文化和旅游部“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年报”指标解释和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为参考确定年报指标统计标准,开篇点明概念释义和统计方法;二是每次发布资料收集通知,均明确收集的范围、周期及统计口径,并以范例的形式加以说明,保障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三是统筹部门每月定期收集重点数据,通过交叉比较审核,及时掌握数据的动态变化;四是坚持以业务管理系统统计为主,人工统计为辅,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五是所有统计数据均需部门主任或成员馆负责人审核,如数据变化较大,将以注释的形式解释说明原因,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六是统计数据经统筹部门三审三校后发回部门或成员馆,以便在后续撰写分析报告时保障全书数据的一致性。
4 经验与启示
4.1 坚持长期编制,不断专业发展
如何将年报打造成为提升公共图书馆治理能力的专业化工具?年报编制过程就是自我剖析、总结经验与整改完善的闭环管理过程。纵观年报发展历程,早期只是简单汇编,内容组织缺乏总结与凝练,随着图书馆转型发展,可写入年报的内容日益剧增,如不加以提炼,其可读性可用性将降低。唯有适应社会需求,不断动态调整体例内容,但统计数据作为核心资料的地位没有变化,为后人还原这个时代的文化面貌提供了一扇窗口。年报在动态调整和推陈出新中保持基本的稳定,在动态调整中朝专业化与规范化不断发展,在网站持续公布保证了数据的连续性与公开获取性。坚持才能日渐出成果,如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编制的《美国公共图书馆调研报告》(Public Libraries Survey,PLS)经过20多年持续发布已成为国际图书馆界观察、研究和借鉴美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材料[3];史密森学会从1851年开始编制的年报完整地记载了其发展历程,该年报已成为研究美国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学术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4]。广州图书馆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先是制订本馆的规章制度,继而制订全市公共图书馆的业务规范,再举办行业学术会议引领发展,再到参与制订行业第一个年报编制标准文件,均得益于领导高度重视和长期的实践坚持。文化行业标准《公共图书馆年度报告编制指南》(WH/T96—2022),规定了年报编制的原则、方法程序及主要内容,是一份很好的年报编制指引性规范。公共图书馆应该重视年报编制工作,利用年报编制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工作,在编制年报过程中提升专业化水平,提升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4.2 建立专业编制团队,明确责任分工进度
年报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特征,但编制年报具有覆盖面广、时间紧、任务重等难点,如何把握好质量与时效之间的关系是公共图书馆编制年报面临的重要课题。完善的图书馆年报编制机制,是做好年报编制的先决条件,也是图书馆年报编制发布持续性和及时性的重要保证。制订年报组织流程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将图书馆年报编制纳入年度例行工作,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提前一年做好经费预算、招标流程、申请书号,与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约定时效。第二,建立一支稳定的年报编制团队,设立编委会统筹指导年报编制工作,统筹部门负责年报的组织、体例设计、通稿审校、出版发布工作,其他部门或成员馆设立信息员配合统筹部门做好年报资料收集、专项报告撰写等工作。第三,依据年报的体例、统计内容及指标的要求,建立顺畅、可靠的信息报送机制,如构建全市性、全馆性的业务统计架构。第四,为解决专业出版与时效性问题,需在确定年报发布时间后,倒推年报的编制进度,如广州图书馆要求每年“世界读书日”之前完成主要统计数字、综合分析报告等编撰,并筛选重要数据提前在媒体发布会和网站先行对外公布。第五,依照出版规定严格要求,专项报告由撰稿人拟写后分别经部门主任、分管馆领导审校再报统筹部门统稿,全书由统筹部门负责“三审三校”,再经过出版社“三审三校”,确保年报编制要求落到实处。第六,建立年报评价及信息反馈机制,收集用户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年报编制质量。
4.3 研究分析目标受众,建立年报内容框架
数字化阅读环境下,公众的阅读耐心越来越有限,如何针对目标用户,对年报内容进行适当的规划和取舍,是年报编制的关键问题之一。年报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定目标。其预定目标主要受实现目的和目标受众影响。对内目的包括档案记录、科学管理等;对外目的包括信息公开、争取支持、宣传推广、行业交流等。确定年报内容可以从目标受众的需求出发,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内容框架。社会主体如普通公众、大众媒体关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特色服务和用户状况,还可以公布通借通还服务点、读者评价、服务排行榜、设备设施等资料,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合作伙伴、捐赠者关注是否得到体现和尊重,可以对外公布理事会与读者委员会名单、合建分馆、合作伙伴名录、社会捐赠等资料,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治理主体如政府主管部门、理事会关注运营管理、投入产出情况,可以公布政府保障、服务效能、管理运营情况等资料;图书馆管理者关注业绩指标、服务趋势,可以公布年度统计数据、专项分析报告等资料;业内同行和研究者关注数据的持续性和特色服务的借鉴性,可以公布历年主要业务发展数据、特色服务案例选编等资料。迎合目标受众的需求确定年报的内容,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内外关系,充分揭示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发挥年报的营销功能。
4.4 日常统计标准规范,挖掘数据深层意义
年报编制主体较多,统计数据庞杂、统计途径不同,尤其涉及交叉业务,容易发生数据重复或遗漏计算,这是年报编制的一大难点。统计数据的标准化是保障年报客观、准确的前提。国际图联颁布的《图书馆统计宣言》强调,正确、可靠和可比的数据对图书馆统计的价值和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这取决于图书馆正确、及时地递交统计数据,又必须对统计项目采用相同的定义和方法。年报编制应该注重日常数据的搜集与审核,建立多层次的数据统计体系,如周报数据、月报数据等,统筹部门按周、按月对业务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发布,积累了不少年报日常资料。年报开篇设置“概念释义与统计方法”篇章,参考行业标准确保数据横向可比、纵向可加,统筹部门可与协助部门反复沟通、层层审核,保证统计内容、口径、单位等一致。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数据统计的技术支撑,业务数据统计以业务管理系统自动统计为主,无法在系统统计的数据则由部门安排专人每月填报,明确每项数据责任到人,审核人员通过形式审核、交叉对比审核等手段反复核准数据。仅仅展示数据而缺乏对数据的关联分析,对管理决策和行业研究的使用价值有限,可以利用SPSS、SAS等统计工具建立馆藏文献与用户行为等数据融合分析,挖掘服务数据背后所体现的不同类型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为图书馆管理提供针对性的参考。
4.5 关注排版设计,保障易读易用
年报既是推动公共图书馆与政府、社会、公众构建良性关系、获得价值认同与支持的重要手段,也是区域图书馆事业之间、学界与业界之间相互研究促进的桥梁。但是这些目标阅读对象大多数不是图书馆行业人员,如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将专业化年报编制成易读易懂的宣传性材料,值得年报编制人员重点关注。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编制团队层层审稿,确保指标统计方法、统计单位符合国家规定;二是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语体文、记述体,行文通俗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三是分析数据时尽量以图表形式呈现,如曲线图、柱状图、饼图等与文字分析有机结合,图表标题按章节清晰规范排列,有利于年报直观地呈现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趋势;四是展示特色服务时可适当穿插彩色图片,形成视觉冲击力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五是重视年报的排版设计工作,委托专业机构设计,注意适当留白,色彩搭配协调,尤其字体大小、行距、色调应适中,以防止阅读疲劳,特别要做好封面、版式等装帧设计,根据年报告的阅读对象、内容、载体等适当调整,可先出设计草图再小范围征求意见决定。
5 结 语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公共图书馆法》的正式施行,年报编制发布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履行信息公开主体的法定职责,也是推动公共图书馆专业化转型发展的工具之一。公共图书馆应该以《公共图书馆年度报告编制指南》(WH/T96—2022)的发布为契机,关注城市公共图书馆的优秀做法,建立年报编制团队,不断规范年报编制流程与年报内容体例,以年报编制为手段进一步激发公共图书馆信息公开的内源动力,推动公共图书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