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量感”,探寻培养策略

2024-01-26廊坊市教育局教研室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量感计量单位度量

○ 廊坊市教育局教研室 王 强

对于“量感”这个相对陌生的词汇,我们以前通常从数和量的认知出发,把它定义为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物理量的直觉,是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等方面的感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了“量感”一词,定义为“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由于它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在教学中不易引起足够的重视,容易形成教学盲点。量感是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有关量感的培养策略。

一、开展探究活动,加强量感体验

量是度量的结果,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需要一个不断感悟的过程,它的本质在于度量单位的统一及累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开展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将抽象的量转化为借助感官体验的对象,使之可度量、可感知、可体验,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量感。

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1cm、1dm、1m,面积单位1㎝²、1dm²、1㎡,体积单位1㎝³、1dm³、1m³等较小的度量单位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真实情境下的数学活动,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度量的全过程。比如先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然后用手比画,再动脑想一想,感知要度量的量的属性,体会度量单位实际的大小,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度量单位,引导学生从直观的感知走向理性的度量认知,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量感。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量都可以直接感受。在学习长度单位1km,面积单位1 公顷、1km²等较大的度量单位时,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走一走”“量一量”“看一看”等探究活动,在“较小”计量单位的支撑下,通过计量单位的累加,认识并理解较大的度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逐渐感觉到这些新知识不是老师手把手教的,而是自己探究出来的,不仅对培养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有很好的激励作用,还能够在想象、推理等活动中建立量感。

二、丰富实践活动,助推量感形成

量感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让学生经历量感形成的完整过程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把原“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的内容移到“综合与实践”领域,即通过主题活动认识年、月、日,元、角、分,千克、克、吨等度量单位。不难理解,不管是长度、面积、体积的学习,还是时间、货币、质量的认识,都要从整体上经历“为什么量—量什么—用什么量—得到多少个度量单位”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素材,促进量感的形成。

由于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学时间单位时,教师可以组织“1 分钟有多长”的实践活动,包括1 分钟写多少字、1 分钟口算几道题、1 分钟跳绳多少次等,帮助学生建立时间单位的表象,为以后学习不同的时间单位建立联系。

教学质量单位时,教师可以组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包括称自己的体重,称书包、铅笔盒、数学书等的质量,促进学生对量的深层感悟。

教学货币单位时,教师可以组织“模拟购物”等实践活动,在人民币的换算中,使学生加深对货币单位的理解,建立货币单位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还能从中体会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的区别,避免计量单位乱用现象的发生。

在实践活动中,还可以进行家校合作,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丰富量感。比如,学生和家长一起查阅有关度量衡的历史故事,如大禹治水、统一度量衡、郑人买履、半斤八两、才高八斗等,带着问题和任务,了解有哪些古代计量工具、有哪些古代计量单位,古代计量单位和现代计量单位的关系等,在掌握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促进量感的形成。又如,鼓励学生称量家中一些物品的质量,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介绍家中盛放液体的器皿的刻度,借助常用物品感悟更大物品的质量、更大容器的容积、更远的距离等。

将习得的方法有效迁移到其他量的感悟中,可以帮助学生深化量感,培养量化思维。

三、借助估测活动,深化量感培养

量感更多体现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对计量有比较准确的感知。新课标在“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中明确提出:

第一学段,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第二学段,能恰当选择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和面积,会进行测量;

第三学段,会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体验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经历真实且合理的估测过程,发展学生的量感。

例如,在确定一个物体长短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估测一下,再实际测量,通过比较估测结果和实际长度,感受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并加以反思。经历多次“估测—测量—比较—反思”的过程,可以深化学生对量感内涵的理解。

又如,在估测立体图形的体积时,鼓励学生经历“确定计量标准—估计体积的大小—用标准计量单位测量—分析误差原因—解释并应用”的过程,把重点放在对量的感悟上,努力使学生做到能测量、能估计、能运用,注重多种思维活动并举,进一步内化量感。

此外,量感的形成还要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经历比较、估测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形式的估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根据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估测策略,会用常见的参照物进行比较估计,通过估测与实际测量的对比,提高估测的准确度,不断积累经验,切身感受量的大小,形成数学直觉,深化并发展量感。

总之,量感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认知过程,需要学生亲身体验、不断感悟、反复纠正,通过多种感悟活动,在具体量的感知中,形成清晰的量的表征。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和事物,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经历多方位感知、多感官体验、多层次构建,让量感的建立更加扎实,为深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量感计量单位度量
疯狂的计量单位
疯狂的计量单位
鲍文慧《度量空间之一》
疯狂的计量单位
模糊度量空间的强嵌入
兼收并蓄
迷向表示分为6个不可约直和的旗流形上不变爱因斯坦度量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计量单位复习三步走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