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及政策建议

2024-01-25冯伯豪王晓红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农业

冯伯豪,王晓红

(1.谢菲尔德大学,英国 谢菲尔德 S10 2TN;2.西安财经大学,陕西 西安 710100)

一、引言

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基础,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速现代化进程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018年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数字农业是实现“新基建”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核心要点。数字农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产业、生态、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撑,而且也是深入探讨如何促进乡村振兴新动能的重要问题。数字农业的应用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提高农村社会组织和农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数字化路径,实现“农业强国”,对于推动数字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数字农业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实现农业的智能化生产和精准管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数字农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加强乡村治理等方面来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数字农业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也需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实现数字农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因此,数字农业和乡村振兴的关系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议题,需要深入探讨数字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发展路径,为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有关数字农业与乡村振兴作用关系的现有文献主要围绕其形成机理与实施路径展开分析。(1)关于数字农业与乡村振兴的形成机理。国外学者认为数字农业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促进农村与城市的融合等途径,推动乡村振兴。同时,数字农业也需要政策支持和社会认可,以实现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最大化作用[3-5]。数字农业技术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数字农业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提升,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进入农村地区,推动乡村振兴。国内学者对于数字农业与乡村振兴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其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政策扶持,同时也需要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如陆庆峰、张君和李博认为数字农业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乡村振兴则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同时也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6]。杨晴、肖敏和谷嘉瑜认为数字农业和乡村振兴的形成机理主要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政策扶持,同时也需要农民自身的创新和努力[7]。刘鑫、康爱玲和林志勇认为数字农业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需要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8]。马明哲、张瑞和杨兴昌认为数字农业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加强数字农业和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9]。(2)关于数字农业与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国外学者认为数字农业的实施需要政策、技术、市场、教育等多方面的支持和推动,并强调数字农业对于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10-16]。此外,数字农业技术在智能农业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也是研究的重点。数字农业技术可以帮助农民实现精准农业管理、智能化农业生产和农业数据分析等目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数字化转型[17-18]。国内学者认为数字农业与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需要在应用场景驱动、产业链协同、技术创新支撑、政策环境优化等方面加强推进。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营销是数字农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而数字农业的实施需要政策、技术、市场、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和推动[19-21]。

综上可知,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方面,缺乏具体的量化分析。此外,虽然学者们已对数字农业和乡村振兴各自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但未在数字农业与乡村振兴的统一框架下,探讨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和传导机制。为此,本文构建了数字农业与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来识别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旨在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以期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和改善。其创新点在于:利用计量模型分析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具体影响及内在机制,为政府部门制定数字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提供量化依据及决策支撑。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数字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手段,在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中发挥引擎作用。数字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优化农村生活环境、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精准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数字农业还可以提高农村生活品质和便利度,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本文根据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从以下三个层面探讨数字农业发挥调节作用的途径。

第一,数字农业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影响乡村振兴。一方面,数字农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更加先进、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数字农业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同时,数字农业的技术创新也可以为农村经济提供更加丰富、高质量的农产品和农业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数字农业可以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等,通过对农作物的精细化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作物生长潜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数字农业还可以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此外,数字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表现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激励农业科技创新,保护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数字农业应用新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形成知识产权,推动数字农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第二,数字农业通过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影响乡村振兴。首先,数字农业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数字农业应用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价值,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数字化的销售渠道可以使农产品更快速地进入市场,提高销售效率和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数字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推动农业从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向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转型升级。其次,数字农业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实现对土地、水资源、气候等要素的精准管理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数字农业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决策支持,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优化配置。数字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利用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再次,数字农业可以通过推动农业多元化,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数字农业的发展可以使农业生产更加多样化,涵盖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多个领域,从而增加农业产业的多样性和复合性。数字农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推动农业从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向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转型升级。最后,数字农业可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互动和协同发展,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三,数字农业通过优化农村生活环境影响乡村振兴。数字农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环境保护,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和保障。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生活、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从而提高农村生活环境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乡村振兴。一方面,数字农业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实现对土地、水资源、气候等要素的精准管理和优化配置,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进而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数字农业的发展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进而推动乡村社会的进步。此外,数字农业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农业生产中,促进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数字农业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农业生产管理,实现农业生产和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推动农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因此,可以认为农村生活环境改善能够促进乡村振兴。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数字农业能够推动乡村振兴;

假设2:数字农业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优化农村生活环境等三种途径促进乡村振兴。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

1.基准回归模型

面板模型可同时考虑个体固有特征和时间变化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估计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检验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本文构建如下基准模型(1)限于文章篇幅问题,基准模型相关检验(如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豪斯曼检验)结果未在正文中列出。:

(1)

式中:i表示城市,t表示年份,变量Rural表示乡村振兴,变量Digital表示数字农业水平,X′为控制变量组,α0是截距项,β1是变量系数,Φ是控制变量的系数向量,μit为随机扰动项。

2.机制分析模型

为考察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本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从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生活环境三个维度研究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传导机制。具体如下:

(2)

式中:Tec、Str、Life表示地区i在t时期的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生活环境;α0、σ0、λ0、γ0、β0为截距项;α1、σ1、λ1、γ1、β1为各变量系数。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乡村振兴(Rural)。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对乡村振兴的总要求确定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维度,结合张挺等的研究[20]选取各维度指标,通过熵值法确定权重后得到乡村振兴指数。具体指标构建如表1所示。

表1 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构建

2.核心解释变量

核心解释变量为数字农业(Ditigal)。运用熵权法计算得到各指标权重,进而采用综合指数来衡量数字农业。参考何闪闪和王思秀的研究成果[22],从生产资源、绿色生产、信息投入、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五个层面构建数字农业指标体系。具体指标构建如表2所示。

3.中介变量

根据前文分析,中介变量分别是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生活环境。其中,科技创新(Tec),参考已有文献,考虑到数据的代表性,本文选取科技创新水平衡量科技创新,用国内专利技术申请数的自然对数计算;农业产业升级(Str),用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衡量;农村生活环境(Life),用环境卫生投入的自然对数计算。

4.控制变量

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在研究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时,需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引入影响乡村振兴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因素作为主要控制变量。经济因素用地区人均GDP表征;政策因素用科技支出占比表征;社会因素选取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自然灾害情况(农作物受灾面积)、农民受教育程度(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衡量。

表2 数字农业指标体系构建

(三)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1.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样本区间设定为2010—2020年。由于数字农业指标部分数据自2010年开始发布,因此选择2010年作为样本起点,以覆盖数字农业指标的数据。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的统计年鉴。采用省级面板数据的优势在于其可以捕捉到不同省份之间的异质性,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此外,面板数据还具有较强的时间序列特征,可以更好地分析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长期影响。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官方统计年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还对数据进行了严格的筛选,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因此,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是具有可信度和可靠性的,可以为研究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支持。

2.描述性统计

表3显示了本文所使用的变量数据特征(样本量、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由表3可知,乡村振兴最大值为0.52,最小值为0.08,标准差为0.08,这表明不同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数字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升级、农村生活环境的均值较大,标准差较小,说明这些变量在不同省份之间的变化程度较小。在控制变量方面,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政府扶持力度、自然灾害影响情况以及农民受教育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变量的数据特征对于深入理解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研究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时,需要考虑到这些控制变量,以消除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表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与分析

在实证分析前对农村生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自然灾害情况进行对数处理以减小异方差的影响。表4第(1)列报告了在不考虑外在因素时,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回归结果。从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数字农业的回归系数为0.54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数字农业能够驱动乡村振兴,即假说1成立。在加入中介变量后,数字农业的回归系数和显著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不受中介变量的调节影响,且模型可决系数(R2)上升,说明加入中介变量后模型更加稳健。此外,模型结果还显示,农业产业和农村生活环境能够显著影响乡村振兴,而科技创新的显著性水平并未显示出来。这表明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而科技创新的贡献可能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实。在控制变量方面,城镇化水平、政府扶持力度以及农民受教育程度对乡村振兴有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灾害情况对乡村振兴有负向影响。这些结果表明,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农民和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以促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二)机制分析

1.中介效应验证

表5为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中介效应回归结果。由表5可知,(1)数字农业对科技创新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数字农业的发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产业升级,同时数字化的农业生产过程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成本支出,从而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成果转化率,为乡村振兴提供多方面的支撑和动力。(2)数字农业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数字农业通过调整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形成以数字农业为主导的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新生产组织等形式的新主体,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效益增加,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发展中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3)数字农业对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数字农业通过降低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促进农村节能减排、增加生态农业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途径,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数字农业通过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升级、农村生活环境驱动乡村振兴,即假说2得以验证。

2.调节效应检验

通过引入数字农业与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生活环境的交互项进行调节效应检验,探究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否受到这些变量的调节作用。表6回归结果显示,数字农业与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生活环境的交互项系数均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些变量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同时,数字农业的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表明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显著正向的。这些结果表明,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生活环境等因素的调节而得到增强。数字农业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优化农村生活环境等三种途径来推动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生活环境等因素的积极作用可以减轻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这些结果对于促进数字农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和企业应该进一步推动数字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发展,以实现数字农业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这些因素的协同作用可以提高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贡献,为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推动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表4 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模型计量结果

表5 中介效应回归结果

(三)内生性检验

数字农业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内生性问题,即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为了控制这种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了滞后项的方法进行内生性检验。具体而言,对解释变量分别采用一阶和二阶滞后项,以控制反向因果问题的影响。结果显示,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数字农业均能促进乡村振兴,这与前面的基准模型估计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可认为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有着积极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此外,由表7可以看出,数字农业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并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这一优势在滞后二期的数字农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数字农业的应用更多地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四)稳健性检验

本文的研究对象包括了我国30个省份(西藏及港澳台地区除外),其中直辖市的机构设置和政府政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进一步验证结论的稳健性和可靠性,在剔除直辖市样本后重新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均显著为正。这表明,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不受直辖市的特殊性影响,本文研究结论稳健。

(五)异质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探究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否存在地区异质性,将样本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并进行了异质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9。从表9第(1)列可以看出,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具有积极影响,不仅在全国范围内,而且在东部地区尤其明显。这一研究结论为数字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提供了实证依据。从表9第(2)列可以看出,数字农业在中部地区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性。具体而言,数字经济的估计系数在中部地区的样本中呈现出显著正向影响,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达到了显著水平。这一结果表明,在中部地区,数字农业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从表9第(3)列可以看出,数字农业的估计系数为0.278,且显著为正,这表明西部地区数字农业能够显著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总体而言,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数字农业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具有更为显著的作用。此外,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地区,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边际效应表现出“倒U”型趋势,即数字农业对于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东部次之,而在西部地区则较为有限。数字农业对于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的原因可能与该地区的农业基础和经济结构有关。中部地区的农业资源和农村劳动力相对较丰富,数字农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因此数字农业在该地区的乡村振兴效应更为明显。在东部地区,数字农业的发展受到土地资源和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数字农业的推广和应用面临较大的挑战,因此数字农业对于东部地区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稍显有限。而在西部地区,由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数字农业的发展受到较大制约,因此数字农业对于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相对较低。同时,西部地区的乡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数字农业的推广和应用面临的挑战较多,这也可能是数字农业对于该地区乡村振兴促进作用较为有限的原因之一。

表6 调节效应回归结果

表7 内生性回归结果

表8 稳健性检验结果

表9 异质性检验结果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视角出发,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西藏及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振兴和数字农业两大指标体系并测算数字农业指数和乡村振兴指数,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变量模型验证了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村电商和农村金融的发展,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创新,促进城乡共同发展。通过中介效应模型的分析,研究发现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主要通过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等方面来实现。数字农业的应用:一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和乡村经济的发展。二是为农业产业结构提供更多的数据和信息支持,促进其发展和创新。三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农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和发展。通过调节效应模型的分析,研究发现数字农业的影响机制也受到一些因素的调节作用,例如地区发展水平、政府政策支持等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影响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效果,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研究结果为数字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农村数字化进程,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采用新技术和新模式,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和智能化设施建设,提高数字化农业生产和数字化农村社会管理的支撑能力。同时,应注重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普及和覆盖,特别是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数字化建设需要更加精准、有针对性。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推广数字化农业技术,加强数字化农业数据采集和分析、数字化农业智能化和数字化农业精准化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此外,应加强数字化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研发,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农村的创新应用。在数字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加强数字农业人才培训和引进,提高农村数字化服务的专业水平。同时,要加强数字农业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农村数字化建设。在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和推广方面,应建立数字农村信息平台、数字农村物流平台和数字农村销售平台等数字化农村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数字化服务。此外,应加强数字化服务平台的推广和宣传,提高农民对数字化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第二,推动科技创新和农村创业,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需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农村创业[23]。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农村服务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首先,农村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生产、农村服务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提高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其次,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数字经济与农村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会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最后,农村创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加强创业文化的培育,鼓励和支持优秀的农村创业者,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辅导,提高农村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和创业成功率。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为农村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策保障。总之,要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农村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支持力度,培育良好的创业文化和创新氛围,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提高农村创业者的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同时,农民也需要积极参与其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第三,推广数字技术,提升数字消费规模和水平。(1)加强数字技术普及和应用推广。政府、企业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推广数字技术的应用,例如数字支付、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娱乐、数字化教育等。此外,应该提供数字技术应用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人们的数字技术意识和应用能力,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2)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消费需要有支持和保障的数字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宽带网络、智能终端设备等。政府应该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高质量、高速度、高可靠性的数字基础设施支持。(3)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是数字消费的基础,需要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推动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消费的规模和水平。政府应该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力度,为数字化消费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保障。(4)推广数字化消费场景。政府、企业和社会应该共同推广数字化消费场景,例如数字支付、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娱乐、数字化教育等。这些场景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数字化消费体验。(5)加强数字消费安全保障。数字化消费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政府应该加强数字消费的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数字消费投诉和维权机制,加大对数字消费安全的监管和管理力度,保障人们的数字消费权益。

第四,加强数字人才体系培养,提升数字农业发展水平。为了加强数字人才体系培养,提升数字农业发展水平,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1)建设数字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是基础性工作,包括设计数字农业专业课程、建设数字农业实践基地、开展数字农业人才培训等。(2)加强数字农业技术研发,包括数字农业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数字农业智能化技术、数字农业生态化技术等。(3)推广数字农业技术应用,包括数字农业种植技术、数字农业物流技术、数字农业销售技术等。(4)建立数字农业服务平台,包括数字农业信息平台、数字农业物流平台、数字农业销售平台等。(5)加强数字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建立数字农业人才激励机制、加强数字农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数字农业人才队伍管理等。

第五,提升农村治理能力,打造宜居的人文生态环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健全农村治理体系和机制。要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民自治能力,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和村民议事规则,提高村民参与农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农村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其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要加强农村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培育壮大农村产业,发展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同时,要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和保护,保护好耕地和生态环境,防止乱占乱用土地等现象。再次,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农村垃圾、废弃物处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同时,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保护,开展农村生态修复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生态保护制度,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最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传承。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挖掘和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活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高农村文化软实力。同时,要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创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现代化。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