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敕封平天仙姑宝卷》中的仙姑形象

2024-01-25周建强

华夏文化 2023年4期
关键词:仙姑宝卷黑河

□周建强

宝卷是一种渊源于唐代佛教俗讲,产生于元末明初,并在宗教(主要是佛教和民间教派)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规范和仪式演唱的说唱文本。(参见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9年版,第1页)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刊刻流行于张掖的《敕封平天仙姑宝卷》(以下简称《仙姑宝卷》)是河西人民自己创作的三个宝卷之一,是在历代神化平天仙姑的基础上,采用当时流行的俗文学“宝卷”的形式编撰完成的类似于“善书”的一种民间宗教宝卷。关于河西宝卷的来源,学界大致有河西本土产生说和明代内地传入说两种不同的观点。(参见庆振轩、郭晓瑜:《河西宝卷渊流探论》,载《西北民族大学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明代内地传入说很重要的“教义”根据便是《仙姑宝卷》中有骊山老母所讲的“大道”,像明代后期的许多受罗教(无为教)影响的民间宗教一样讲“无为”。事实上,“大道”的特别之处:“我修的名四符无人无我,精与神魂与魄四符之名”,是长期以来儒释道三教融合在民间信仰的重要体现。其中“无人无我”为佛教三法印之一,而“精与神魂与魄”是道教所主张的性命双修论。平天仙姑信仰是产生于张掖临泽,而又广泛流传于黑河流域的民间信仰,其中《仙姑宝卷》对平天仙姑在黑河流域的广泛流传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以张掖图书馆翻印的《仙姑宝卷》为蓝本,分析了仙姑作为儒释道复合体民间信仰神祇的形象,以期有助于探讨仙姑信仰通过走廊在蒙古高原民众当中传播的原因。

一、《仙姑宝卷》的编纂结构、内容和神迹

从《仙姑宝卷》的编撰结构来看,开头部分有《举香赞》《开经偈》《开经赞》和《仙姑宝诰》,结经部分有《回向无上佛菩提》,中间分为十九分,在每分的开头均有曲牌名,都是明代教派宝卷中常见的一些小曲。从内容来看,以讲唱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主,夹杂宣讲教义、劝善等成分,分布在《仙姑宝卷》的主体部分十九分。从展现仙姑神迹的角度来看,十九分又分为四部分。其中,第一分至第六分构成了《仙姑宝卷》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仙姑修行、修桥、骊山老母度化、炼魔、得道和显骨,可视为仙姑“内修身心”的“炼己”阶段;第七分到十二分,外加第十九分构成了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仙姑设桥渡汉兵、夷人焚庙、仙姑三次殃及夷人、夷人信服后修仙姑庙和近代仙姑显灵的事迹,可视为仙姑运用神力“度化夷人”阶段;第十三分到第十六分构成了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仙姑救周秀才、使逆妇变狗、救王志仁、救单氏母子,可视为仙姑“劝善世人”阶段;第十六分至第十七分构成了第四部分,主要讲述玉帝降敕和八洞神仙庆贺仙姑,可视为仙姑“功行圆满”阶段。

二、亦儒亦佛亦道的仙姑形象

结合《仙姑宝卷》的形式和内容,从仙姑由内修炼己到济世度人、再到劝诫世人向善的神迹,可以看出《仙姑宝卷》塑造的仙姑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民间信仰神祇,是儒释道的化身,亦儒亦佛亦道。具体来讲,仙姑的形象在形式和仪轨上是佛,在内容和精神上是道,在目的和意境上是儒,符合“神道设教”的文化特质。经卷开头有四部分,其中前三部分内容具有明显的佛教色彩,最后一部分内容则具有道教的鲜明特征。如《举香赞》说:“仙姑宝卷,法界来临,平天仙姑下天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尽虚空遍法界过现未来佛,法、僧三宝。”(黄岳年、蔺海鲲 翻印:《仙姑宝卷》,张掖市图书馆藏2020年,第5页)作者把《仙姑宝卷》的问世比作真如法性的降世,平天仙姑由天宫来到人世间。要敬仰、皈命具有威神力的发心大菩萨,敬仰、皈命一切佛法僧三宝。《开经偈》说:“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宝意,皈命十方一切佛法僧,法轮常转度众生。”(《仙姑宝卷》,第5—6页)据说这是武则天为唐译本《华严经》写的享誉后世的《开经偈》,作者把《仙姑宝卷》视为同佛法一样高深的思想,誓愿理解真如宝卷的真谛,皈命三宝,度脱众生出沉沦。《开经赞》又说:“仙姑宝卷才展开,诸佛菩萨降临来,天龙八部生欢喜,大众宣赞永无灾。”(《仙姑宝卷》,第6页)可见,《仙姑宝卷》如同无上精微的佛法,平天仙姑俨然一副佛菩萨的样貌,能度脱众生出离苦海。而《仙姑宝诰》说:“太华仙苑,青阳内宫,平天仙姑,至圣元君,……修真功满,随波化而超仙风,……平天仙姑,冲和洞妙元君。”(《仙姑宝卷》,第6—7页)此处仙姑呈现的却完全是道教神仙的形象。

经卷主体十九分第一部分展现的是仙姑修“真功”,以道教内丹修炼“躲轮回,赴命归根”(《仙姑宝卷》,第10页)为特征,此处的“根”实际意涵为成仙之根本“大道”。其中《仙姑炼魔分第四》表现得最为典型,仙姑经受住了猛虎、蟒蛇、魔王等各种幻化的考验,战胜了自己的心魔,并受骊山老母点化,修成正果。道教特别是以“三教合一”为特征的全真道派有“心似猿,意似马”的说法。在全真道看来,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生则性灭,心灭则性显,性显则道成。因而,在全真修性过程中,非常重视磨练心志,主张要从心地上下功夫,泯除一切是非人我,息除一切邪心、杂念与妄念,使“心”处于一种“清净”明澈的状态,达到一种心不起境、对境无心的神秘境界,从而显现元初本来真性,实现宗教精神层次超越的理想目标。(周建强:《全真道伦理思想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28页)十九分第二、三部分展现的是仙姑修“真行”。第四部分说明仙姑在真功真行的基础上,实现了“功行双全”。《重阳全真集·玉花社疏》对所谓的“功行”做了阐述:“晋真人云:‘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叠神情,无动无作,真清真净,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乃是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须是修仁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行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行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伏愿诸公早垂照鉴。”(参见《道藏》第25册,第748页)。仙姑跻位登真后,得到了玉皇大帝的敕封,八洞神仙也前来庆贺。当然,十九分第三部分虽展示的是仙姑修“真行”的事迹,但实质上反映的是儒家“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的伦理观念,劝诫世人当心怀善念,切勿萌生取人性命、谋人钱财的邪念。只不过这种劝诫以“仙姑”神性的口吻进行了非比寻常的宣示。至于十九分第二部分,有些表面上叙说的是汉代之事,实际上折射的是明代的社会现实,(参见 崔云胜、秦弋然:《平天仙姑宝卷中的河西历史》,载《河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有些则是明代河西历史事件,(崔云胜:《西夏黑河桥碑与黑河流域的平天仙姑信仰》,载《宁夏社会科学》2006第4期)篇幅约占《仙姑宝卷》的三分之一,重要性自不待言。

三、结语

河西走廊地处丝绸之路的黄金段,历来是民族迁徙往来、文化交流传播的大通道,在联通东部中原文化和西部边疆绿洲文化,沟通北部蒙古高原文化和南部青藏高原文化,甚至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是走廊多种文化交融复合体的见证地,承载了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共生共融。从东西联通来看,自张骞凿空西域以后,佛法东来与儒道西渐在河西走廊际遇交融,共同书写了走廊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文化特质,共同影响、塑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格局。从南北沟通来看,河西走廊无论是与北部的蒙古高原,还是南部的青藏高原从来没有因为高山河流纵谷而完全阻隔。可以说,平天仙姑信仰既是河西走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半农半牧、农牧结合生产方式的产物,又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以来在河西走廊融合,特别是明清儒释道三教进一步合流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仙姑宝卷》中的平天仙姑是一位既能够满足北方草原民族对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生活安定、消灾祈福信仰需要的神仙,又能够帮助人们成功实现戒除一切贪嗔痴、坚守五伦、讲信修睦、度脱沉轮而苦志修行的神仙,是以道为主、会通儒佛的民间女神,展现出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复合体”形象。《仙姑宝卷》塑造的平天仙姑女神形象与临泽板桥一带固有的平天仙姑信仰完美结合,使平天仙姑信仰深入民间,加速了平天仙姑信仰在黑河流域的广泛传播,甚至通过黑河走廊北山口,影响了周边邻近蒙古草原民众的信仰生活。总之,仙姑之所以能够通过走廊在蒙古高原民众中传播,成为整个黑河流域的神祇是因为仙姑本身就是各种信仰文化的复合体,适合流域民众的信仰生活需要。

猜你喜欢

仙姑宝卷黑河
陇原“寻宝”
——河西宝卷整理的回顾与反思
何仙姑避嫌
仙姑
清末民国文益书局石印宝卷始末*
《香山宝卷》在越南的传播及流变
到张掖看黑河
小二黑结婚(节选)
南京图书馆藏珍贵宝卷掠影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河的孩子(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