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体、价值、方法:教育家精神的三维透视

2024-01-25谭亚莉王则晖

关键词:教书匠教育家精神

谭亚莉 王则晖

(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致信,呼吁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信件深入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六大内涵,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1],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教师素养标准。教师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主体,界定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可以为系列举措出台、政策设计、制度安排提供基本的理论坐标。

教育家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深入结合,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本质特征,又兼顾了中国当前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精神气质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教育家精神紧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要求[2]Ⅰ,弘扬教育家精神,“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驱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3]36。探究教育家精神的特征和价值,必须建立在对教育家精神的总体性分析和综合性把握基础上。

首先,从概念本身来看,教育家精神由“教育家”和“精神”复合而成。教育家是“教育领域中知名的研究者或理论家和具有比教师威信更高的人”[4]123。他们以“追寻和守护教育的普遍价值并把这些价值贯彻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把教育理想转变为教育现实”[5]1为事业的终极目标。简而言之,教育家是那些在教育领域作出了超出教育领域本身的贡献、影响了社会并被社会所承认的教师。“精神”被黑格尔表述为:“精神就是自我”[6]2,“精神便是被理解的意义世界”[7]74。因此,教育家精神可以被理解为在教育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教师身上所具备的一种集体德性修养。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完成自我实现,其所具备的社会价值并不局限于教育领域,还可以辐射至整个社会、国家,成为一个时代的集体精神财富。对教育家精神的研究需要紧密结合六大内涵,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维度加以辨析澄清和总体把握,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学理基础。

一、本体论维度:教育家精神摹写了教师超越自我的主体性

本体或本质是事物得以存在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将实践定义为人存在的根据,实践结成人的各种现实社会关系,形成人的社会形象,确立人的物质性存在;实践呈现出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类本质特性,定位人的精神性存在[8]56,134-135。对于本质,一是要借助现象进行观察,二是要从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差别中寻找。作为教师群体的一部分,教育家的本质由其自身在职业实践中所呈现的与其他教师形象的差别所规定。教书与育人是教师的两种基本职业实践,由此形成了教书匠与教育者两种基本的教师形象。教育家是教书匠与教育者二者的统一和超越。由于实践促进了人的发展,因而教书匠、教育者和教育家三者表现为教师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境界。教育家精神反映了实践过程中教师呈现出的不同特性。教师通过探究教学规律之真、体认立德树人之善、追寻教育情怀之美完成教书匠、教育者和教育家三重角色的转变和升华。以树譬喻,我们可以将三者理解为主干、枝叶和花果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对三种教师形象转换的分析和把握来厘清源流高下,教育家精神本质中隐含的主体力量得以展现。

(一)教育家精神体现了教师作为教书匠角色的创造性

教书匠反映了教师对教育之真的规律探究。教师首先应该是合格的教书匠。“教师被看作或自称为教书匠,是由于看到教师‘教’的重要性,意味着对教学技艺的追求和向往。”[9]78教师应在知识层面对其所教的内容有着准确理解,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对所教的内容有着整体性把握,在整体性把握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其所教的内容,实现内容的创新;在教学层面既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能把握课堂节奏,合理配置、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在效果层面通过深入学习钻研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做到因时、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地减少知识传递过程中的损耗,实现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之间的最佳适配。“没有高水平的教学技能,也就没有高水平的专业发展;成不了教书匠,不可能成为教育家。”[10]36

教书匠形象背后潜藏成为教育家所应具备的创造力。与科学家相同的是,教育家也是在自身的领域里作出了总结、继承、超越前人的贡献,开创了独属自身但适用于领域之中、时代之下的理念、理论与方法。教师既要有对自身所教专业知识的娴熟掌握;又要了解知识背后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能够对知识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知识适配于时代,在时代中发展;还要在总结前辈教育家的经验、总结时代之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变化的基础上创设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没有潜心问道、甘于寂寞、求真务实的匠人精神,教师不可能完成这一工作。教书匠“通过实践和研究获得一定的经验,并将经验转化成为独特的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创造出一套效果良好的教育教学的方法。这样的教书匠,不再是教材的简单搬运,而是创造性地使受教育者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在学会中接受了会学的教育,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11]42。

但是,对于教育规律的认识并非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教书匠对知识进行钻研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教授学生融入社会后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利益得失的基本能力、原理和法则。“中国哲人从不把知识本身看作有什么独立的价值,值得人去献身;知识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服务于伦理目的(即所谓‘上明王道,下找人伦’或‘王道之正,人伦之纪’)的一种手段或工具”[12]12。教书匠要想跃升成为教育家,必须追寻教育的伦理价值,成长为教育者。

(二)教育家精神体现了教师从教书匠到教育者转化的自觉性

教育者反映了教师对教育之善的伦理体认。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使得教育成为一种社会性活动。自然界发生的事实背后并没有价值安排,而社会事实的出现却反映了人的价值追求;因而教育活动不仅表现为一种事实性活动,而且表现为一种价值性活动。立德树人是教师应尽的一种基本伦理责任。正如习近平所说:“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13]

教育家精神反映了教师从教书匠到教育者形象转变的自觉性。一是教育家自觉自身职业的使命感,认识到教育塑造的不仅是当下学生的面貌,而且是未来社会的面貌。教育的基本价值就是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社会成员。教师进行教育实践的过程一方面表现为传授知识、价值观、思维方法和心理素质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学校、家庭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教师在这种社会关系的实践中所传之道和所教之法是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塑造未来社会的面貌。这意味着教师应清晰地意识到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业使命与责任。二是教育家自觉教育工作的神圣性,认识到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教育不是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外一个脑袋,而是要培养真正的人。”[14]131教师负有引导和培育学生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的重大责任。从教书匠到教育者的转化过程,正是教师意识到教育实践对象是与自己相同的自由自觉的存在,自身所承担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正如习近平指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15]。

教育还应当培养学生主动寻求自己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培养学生主动寻求过上一种美好生活的情感动力。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当学生走出校门后,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他们是否还能继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仅仅做传授知识、传递价值的教育者是不够的,教师必然要通过追寻教育的审美价值上升到情感、情怀的层面,成长为教育家。

(三)教育家精神体现了教师从教育者到教育家飞跃的主动性

教育家反映了教师对教育之美的情怀追寻。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作为一种状态,美是主体通过自由劳动实现主客观世界的和谐,从而引发的情感上的愉悦感(1)“劳动创造美”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重要命题。在马克思看来,“美”的实现需要通过消除异化劳动达成,其辩证过程一方面表现为人通过自由有意识的劳动使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创造出“美”;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劳动过程中对象世界的感性丰富性全面纳入人自身,产生美感。。美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之美,而且是一种“人性之美”[16]4。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7]163教育活动是符合美的实践活动。教育家是美的教师,他们以美的视角观察世界,将美传递给学生和社会;学生以美来回馈教师,社会朝着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

教育家精神体现了教师从教育者到教育家飞跃的主动性。具体而言,一是教育家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在与学生的双向情感价值实现中感受教育的和谐之美。情感来自需要,需要的实现产生正向的情绪,需要的持续实现借助想象力产生正向、稳定的积极情感,从而进一步推动实践的主动性。学生的情感需要体现在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认可和鼓励,教师的情感需要体现在学生对自己的肯定、感激和感恩,教师在同学生的情感价值双向实现过程中感受到教育的和谐之美。二是教育家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在与社会的双向情感价值实现过程中感到教育的崇高之美。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仅收获了桃李满天下的幸福和满足,也拥有了传递真善美、造福社会、传承人类文明的美好期待。作为个体的教育家虽然作用有限,但是通过其教育活动可以实现超越有限的可能。“这是人的生命特质的表现,是人的主体性和生命本质力量的发挥与确证,是人之为人的高贵性的彰显。”[18]14习近平指出“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19],道出了教育家情怀的崇高之美。

二、价值论维度:教育家精神彰显了教师胸怀天下的人民性

教育家精神的价值维度反映了教育家的人格修养对社会所具备的客观效用。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特有的,其价值涵育对象始于学生,但不限于学生,从培育具体的个体到化育社会,达至大写的“人”,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

(一)个体层面:“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契合了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垂范立德。道德的功能是规范和引导个人的情感信念、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教化功能引导个人更好地融入社会集体,规范功能避免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冲突。习近平强调:“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20]337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所有各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21]367。学生正处于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急剧变化、加速演进的人生阶段,道德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学校是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场所之一,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因而是个人利益观、荣辱观和善恶观等系列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阵地。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在学生德性养成的过程中将符合社会存在的社会法制规范、道德规范和价值规范传授给学生,为学生踏入社会提供充分的价值知识储备。同时,教师起到垂范立德、传递情感信念的榜样示范作用。每个人对他人而言都是一面镜子,人们总是从他人身上看到自身。“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22]相比于显性的知识传递,师生人际互动中的情感信念传递和榜样示范对学生具有更加生动、深刻和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15]。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师德师风被确立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目的就在于更严格地引导教师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更好地促进教师发挥身正令行的道德垂范作用。

(二)群体层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回应了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离不开教师群体的报国信念。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引领、服务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主体。“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这既是强国建设的基本经验,也体现了从强师走向强教再发展到强国的内在逻辑和普遍规律。”[23]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作为教师培养的指导理念,一方面准确把握了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背景下,如何一体化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性支撑,这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要回答的重要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把握了发展的系统性结构问题,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离不开科技的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又需要紧密依赖教育自立自强。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关系到科技自立自强的实效、时效,关系到发展的动力性和稳定性。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作为教师培养的指导理念,还厘定了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则是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之队”的筑梦人。教师群体应心怀国之大者,通过自身的职业实践完成兴民、富民、强民的使命。

(三)社会层面:“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体现了文明传承的必然追求

社会发展离不开教师传承文明、发展文明的教育活动。习近平指出,“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是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24]150。人类的进步体现为文明的进步,文明需要依靠教师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人其父生而师教之”的师者人格地位;强调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师者道德规范;强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师者理想追求。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师者历来具有以德配位的自觉意识、自律精神和自发追求。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奋斗历程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教育家精神。张伯苓、蔡元培、陶行知等在民族危亡之际矢志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之路,见证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转折;于漪、卫兴华、高铭暄在民族建设之际积极探索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之路,见证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历史转折。中华文明历久弥新,在历史长河中濯清了人类本真。中华民族教育家通过对自身教育信仰的践履来传承中华文明对真善美的追求,在当代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基础,展现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传承自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熔铸于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奋斗实践过程中,摹写了教师“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价值底色,展现了新时代教育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递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弘道追求。

三、方法论维度:教育家精神体现了教师扎根现实的实践性

教育是既“成人”也“成己”的实践活动[18]14。教育家是教育实践成功的教师。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关涉人的实践目的、实践意志、实践对象和实践方法。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为教师成长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生成教育家精神的动因之源

仁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孔子把教之以“仁爱”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仁爱思想影响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词义上来说,“仁”指明了人的本质是人和人的关系性存在。“仁,人心也。”[25]312就“仁”字的构成来说,“仁,亲也,从人、二”[26]1888。“仁”意味着自己和他人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爱”是由这种本质直接引发的本源情感,始于“亲亲”,并由此一直推至“仁民”“爱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君子理想人格的实现就是通过“仁”“义”“礼”“智”“信”五常的践履最终达至“乐”的境界。“乐”是本源情感的复归[27]41,表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教育本身是君子之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培育学生的“仁”(爱人之心)、“义”(正义原则)、“礼”(由正义原则所引导出的社会和个人行为规范)、“智”(个人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信”(社会生产协作、组织运行中的信任原则),最终达至“乐”(人我、社会整体的和谐)的境界,使自身的仁爱之心得到合情合理的实现。教师的仁爱之心和理想抱负通过培育学生来实现。教育家不仅是职业化的教师,也是“人师”“大先生”,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和君子人格的文化继承性。“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15],即是对“人师”“大先生”“君子”内涵的精准阐述。

(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发展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前提

教育实践是有意识的实践,表现为带着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进行实践的过程。教育家精神来自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其传承也离不开教育实践。“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发展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前提。

首先,非躬耕教坛无以成就真正的教育家。一方面,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认识到教育所需的思想品德发展、社会发展、教育教学等对象性规律;在这些规律指导下进行教育再实践;在不断的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教育所需对象性规律的认识,最终成长为教育家。教育家的成长之路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过程,依靠教育实践本身构成完整的环节。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教育家教育理念、理论和方法的唯一标准。教育家在实践过程中将教育的规律内化,发展出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构建自身的教育知识体系;以自身的教育知识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原有的教育规律。教师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方法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由教育实践加以检验。

其次,教育家通过勤学笃行推进求是创新。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勤学笃行来不断拓展和丰富自身的教育知识储备是伴随终身的工作。陶行知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道出了“学”之于教师的本质要求。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任务互相交织的背景下,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加速,改革发展进入攻坚区深水区,新兴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造成纷繁的社会心态和复杂的思想变化。这些都对教育提出了新命题和新挑战。教师必须立足现实和中国国情、面向未来和世界完成职业创新。“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28]284教师的教育实践要深刻把握“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13]的原则,以社会变化来锚定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勤学笃行来革新教育体系,“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29]17,保障学生顺利成长为适应、引领时代和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践履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求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教育所需的规律是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教育实践方法的正确与否就在于能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通过教育启智润心,培育学生的智慧和德性。这些都离不开教师自身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教育观强调“天命谓之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5]19。只有教师具备“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25]36的施教智慧,才能实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5]20的育人效果。中庸思想强调的就是面对纷繁变化的对象世界时的实践智慧,要求教师在面对流动不居、变幻不停的学生思想时既成全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活力,又将属于全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植入学生的心灵,为他们将来的政治社会化扶直根茎。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共性和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远大目标,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共同目标,以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为具体目标,以激发学生的潜质能力为个体目标。具备教育家精神的教师应在施教前具备思考全局的抽象力,对所教知识的价值有着整体性和根本性把握;在教育过程中具备敏锐的应变力,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及时处理;在教育反馈阶段具备深刻的洞察力,精确掌握、精准制订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势利导。具备教育家精神的教师还要在教育活动中倡导价值观念,完成品格形塑。

四、结语

教师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就始终存在,见证和参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西方主导的现代化出现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教育和教育者逐渐变得功利化甚至工具化。受其影响,极少部分教师逐渐失去了对教育事业本身的信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将教育定位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推出了关于教育体系改革的系列措施,对教育强国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生成于习近平关于教育强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相结合的特征,反映了人民对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热切要求,为教师成长进步提供了系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教师应在教育家精神指导下“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30],充分认识教师之于教育、教育之于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心怀国之大者,心怀全人类共同价值,努力成为具有民族风范、人类气象的新时代教育家。

猜你喜欢

教书匠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与儿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非凡的教书匠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终身做个“教书匠”
教育家